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而其中“孝亲尊师”则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根本救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认为,本书强调“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提出弘扬中华美德要从孝亲尊师做起,确实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民族精神的精髓
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凝聚人心、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始终保持国家统一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的精髓
一、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
中华民族有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凛然正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质。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勇于牺牲,都是对这种人格精神的阐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往今来,大凡仁人志士,都在执着地追求这种精神境界。
二、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
从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而未悔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苏武的“杖汉节牧羊”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清从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典型写照。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其内涵越来越深刻。虽然近代中国给世界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孱弱、保守、落后,但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却愈加炽热。从林则徐的“虎门硝烟”到谭嗣同为变法富强的身死刑场从“五四”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到八年抗战中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铸成坚不可催的钢铁长城,均是这种升华的生动体现。
三、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刻苦著称,而对于这一拼搏精神的形成,在先秦时代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高度概括。所谓“健”即刚健、能动之意所谓“自强不息”即积极向上、永不停止之意。这句名言,真真切切地道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断进取的特征。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精神,中华民族创造了引以自豪的龙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正是凭借这一精神,即使在近代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情况下,众多的炎黄子孙也不曾失去民族自信心。
四、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
所谓“厚德载物”就是讲团结,有宽容、宽厚精神。仅就团结意识、凝聚意识、凝聚精神而言,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像中国表现得这么突出。中华民族有较强的团结意识。中国人历来把团结视为力量,尤其是在外敌入侵的紧要关头,能够迅速形成抗敌的统一意志。很难想象,若没有这种团结意识、凝聚意识,我们这个多人口、多民族的国家能够繁衍到今天。至于宽容宽厚精神,中华民族更是受之无愧。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中华民族冶炼成一种无比宽阔的襟怀。正因为有了这种胸怀和宽容宽厚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做到吸收外来文明,并经过改造而融为我有、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