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商鞅是谁的丞相
秦国的丞相
商鞅进行变法时,他的官职是大良造,大良造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其性质跟宰相是一样的 事实上,宰相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职称,而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