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徒为什么要三年

更新时间:01-27 综合 由 瞳荧 分享

古时学徒流行这么一句话: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父。所以在过去,学艺一般是“三年零一节”出师,所谓“三年零一节”就是满三年之后,再逢到一个年节日,这学艺就算学所有成了。

在民国以前,学艺的老规矩是经人说合,写出门生贴,立下3年出师的规矩,然后徒弟在介绍人的陪同下,向师父作揖磕头行拜师礼。

徒弟入门后,先干粗杂活儿,担水、扫地等等,干上一年左右,师父考验徒弟过关后,才开始传授绝技,学徒期间,师父对徒弟管教很严,有的门生贴上就写着,师父失手打伤了徒弟,出事不许计较。

学徒三年,耳闻目睹了师父施业的过程,学会了所有师父的技能,学徒满师,叫出师对师父来说,叫出徒。

如今人们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学徒三年,每一个人学艺都想速成,都想三日不见刮目相看,师父一面想宣传自己的传承与文化,一面想挣钱养家,所以选徒的规矩都只是说一说就了事了,而当徒弟的门槛太低,花钱就可以拜师学易,师父选徒弟、和徒弟选师父都成了金钱的交易,甚至师父会对富有徒弟也刮目相看,敬如上宾。

声明:关于《古代学徒为什么要三年》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all/15_165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