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绢幼妇的典故

更新时间:01-22 综合 由 或许 分享

其实“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里面有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捷悟》。

     话说东汉年间,浙江上虞有位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投江寻觅溺水而亡的父亲的尸体,最后她本人也被淹死了。曹娥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树碑立传,有了著名的《曹娥碑》。

     而写碑作文者,据说是一位年仅13岁的少年天才(邯郸淳)。传言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文采斐然。《曹娥碑》在旧时文人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数年之后,著名文学家蔡邕(才女蔡文姬之父也)路过上虞,特去朝拜。当时已是傍晚时分,暮色迷茫,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后人只当这八个大字是天书,谁也不解其义。

       又过了若干年。曹操和他的秘书杨修(后来被曹操砍头的那位)路过上虞,也去看《曹娥碑》。曹操指着蔡邕的题字,问杨修:“意思你知道吗”杨修回“当然知道。”曹操说:“你先别说,让我想一想。”又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

       杨修于是说他的解读:“黄绢,色丝也,此为‘绝’字幼妇,少女也,此为‘妙’字外孙,女之子也,此为‘好’字齑臼,受辛也,此为‘辞’(‘辤’同‘辞’)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意为‘绝妙好辞’也!”

       曹操一听,跟自己想的完全一致,可是自己走了30里路才想出来,便感慨地对杨修说:“我的才能真不及你老弟啊!”后来,人们便以“黄绢幼妇”或“绝妙好辞’作为文才高、诗词佳的赞语。

声明:关于《黄绢幼妇的典故》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all/15_1899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