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把冉求逐出师门

更新时间:02-02 综合 由 傲骨 分享

因为政治立场不同

因为孔子曾经对冉求有过严厉的批评,因此给人的印象就是孔子对这个弟子非常不满意,有点要清理门户,逐出师门的味道。这样理解不准确,孔子对冉求是爱中有失望,失望中还很喜欢。要仔细琢磨方可理解孔子的矛盾心理。

孔子说“非吾徒”的背景

孔子最严厉批评冉求就是在《论语·先进》篇17章,原文以及拙著解析是: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翻译】

季氏比周公都富有,可是冉求还替他搜刮民脂民膏聚敛钱财增加财富。孔子非常生气,说:“他不是我的弟子,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反对攻击他嘛!”

【注释】

[周公]说法不同,有的说就是周公,有的说是周公同时期的大臣。我认为是指鲁国国君,因其是周公之后,当然可以称周公。不能拿季氏之财富和西周开国时之周公比,因为没有可比性。 [聚敛]通过行政手段急于敛取赋税。

【评析】

本章是有具体背景的。事实可参阅《左传》哀公十一年十二年之文。当时季氏即季康子执政,季康子要推行“田赋”制度,即按照田地面积缴纳赋税。当时孔子弟子冉有在季康子处当高级幕僚,季康子让他去征求孔子意见,孔子明确反对,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反对加重赋税,推行新的赋税制度。冉有可能无法左右季氏,此项制度还是推广开来。因此孔子大为恼火,号召学生们共同反对这种措施。孔子如此动怒,很少见,而且是晚年,看来孔子坚决反对聚敛,反对贫富差距太大,这是儒家思想很重要的内容,即要保持社会财富的大体均衡,要仁政爱民,不能出现严重的贫富悬殊和两级分化。还应当体会,孔子要求弟子“鸣鼓而攻之”,是为阻止季氏的聚敛,而不是针对冉有,这样或许能够减轻冉有的一些压力和责任

孔子为什么把冉求逐出师门

因为和冉求在政治上存在分歧。

冉求作为当时鲁国权臣季康子的得力家臣,帮助季康子推行赋税制度改革,这显然和孔子“敛从其薄,以德为政”的主张南辕北辙,最终导致被逐出师门。

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声明:关于《孔子为什么把冉求逐出师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all/15_192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