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增
范增(前277年—前204年),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是桐城历史上最有名的人。范增早年投奔项梁于薛地,跟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后被封为历阳侯。汉高帝三年(前204年),陈平施展“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辞官归家,途中病死。【详细】
2李公麟
2153 55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宋代杰出画家,桐城十大名人之一。李公麟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造型正确,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山水追李思训心法画马过韩干。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详细】
3张英
2097 31
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又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著名文人、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桐城著名代表人物。张英是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个人著作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书经衷论》、《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详细】
4姚鼐
1928 46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其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详细】
5刘大櫆
559 9
刘大櫆(1698年-1779年或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清代中期古文家、诗人,桐城派代表作家。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他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对桐城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代表诗作有《西山》、《至安庆书院》,散文有《骡说》、《游三游洞记》、《程易田诗序》。【详细】
6程芳朝
1234 18
程芳朝(1611年-1676年),初名钰,字其相,号立庵,桐城人。清顺治四年(1647)中殿试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国史院编修。程芳朝能诗文,清代诗人们称颂他:“听夕阳惟闭门,读书穷四部。墨妙宗平原,艺苑称独步。”也善于书法,尤其擅长行草。他的书法特点是书写得体、雄强茂密、精力内含、瘦劲有法,高深绝人运笔流畅,行如流水,一气呵成,结构沉着,真情流动,点画飞扬,体现出他深得颜体行草风格之妙。【详细】
7余珊
491 8
余珊(1471年-1529年),字德辉,号竹城,明朝江南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桐城)人。因居竹城保,遂以为号竹城。正德三年戊辰科吕柟榜进士,以行人授监察御史。余珊一生为官清廉,政绩颇丰,为江西、四川名宦,崇祀名宦祠。个人文学作品散轶较多,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卿马孟祯收集余珊遗作编《竹城集》诗集,另有《余廉使奏议》二卷载江南通志目录。【详细】
8戴钧衡
436 14
戴钧衡(1814年-1855年),字存庄,号蓉洲,桐城孔城人。其少时聪慧绝伦,才华早具,写诗撰文颇有才气20多岁时恃才自负,刻印了自编的《蓉洲初稿》传世,当时见到这初稿的人,都惊叹不已,说他是个奇才。这本初稿传到了家乡大学者方东树的手中,方先生看了以后笑说:“十年以后,等他的学识磨炼到一定火候的时候,会自责的。”他从方先生诗论中得到了启示,省察到自己从前所做的诗,实在太草率了,于是收回以前所刻的《蓉洲初稿》。【详细】
9汪志伊
1 3
汪志伊(1743年-1818年),字稼门,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双港镇白陂塘汪氏,清朝大臣。汪志伊是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充四库馆校对,议叙,授山西灵石知县后调榆次,迁霍州直隶州知州擢江苏镇江知府,调苏州,连擢苏松粮道、按察使五十八年,迁甘肃布政使,调浙江。
10戴名世
629 9
戴名世(1653年-1713年),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戴名世在文学、史学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成就,从《南山集》中可看出他的散文是沿着明代唐宋派的道路在发展,有其特色。他与桐城派方苞交往甚密,论文主张对桐城派古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安徽桐城有哪些名人
方苞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人物生平
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
刘大櫆
人物生平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县陈洲乡(今枞阳县汤沟镇) 人。刘大櫆出身于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幼年,从父读书,(一说刘大櫆为汉高祖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后裔,陈洲刘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孙,属先字辈)“桐城派”代表人物。
大櫆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
安徽桐城有哪些名人
从张廷玉到李公麟,从左光斗到方苞,桐城名人何其多。
虽然如今的同层名不见经传,但历史上的桐城名人辈出,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桐城派盛极一时出了很多的文豪大家,在当时相当具有影响力。
不过有句话叫“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历史上的桐城与枞阳属于同一个县,当年很多记载中出身桐城的名人里,有相当一大部分都属于如今的枞阳地界。
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朝雍正时期的重臣,其父亲张英乃是康熙帝时代的文华殿大学士。
康熙三是九年,张廷玉考中进士进入南书房,雍正帝登基后,深受器重信任的张廷玉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殿阁大学士之首的保和殿大学士与首席军机大臣。
整个张氏家族都非常显赫,张廷玉家祖孙三代都入值内廷,满门朱紫。
雍正帝驾崩时,张廷玉与鄂尔泰、庄亲王一起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乾隆帝登基后,对于当年雍正时期的旧人多有打压,张廷玉也不能幸免,不过张廷玉最终还是按照雍正帝遗诏,得以配享太庙,成为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李公麟
宋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因其常年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号龙眠居士。
李公麟出身桐城当地的望族,家中非常富有而且典藏很多,所以使得李公麟从小就博览群书擅于诗文作画等等,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私交甚厚。
不管琴棋书画还是诗词歌赋,李公麟无所不通也无所不精,尤其在书画方面造诣最高。
李公麟尤擅画马,苏轼等对其赞不绝口,《五马图》等稀世珍作都出自他手,北宋时代认为李公麟的白描画当世第一,时人将其与唐代画圣吴道子并称。
左光斗
出身明朝的安庆府桐城县,属于如今的枞阳县横埠镇,明末的东林六君子之一。
明万历三十五年的时候,左光斗进士及第成为中书舍人,之后成为浙江道监察御史与左佥都御史等,因其铁面刚正,被称作“铁面御史”。
在晚明时期,左光斗是难得的一股清流,他为挽救明朝江山做出了大量努力,可惜回天乏术。
天启四年,左光斗弹劾魏忠贤失败,导致自己被关入诏狱受到严刑拷打。
第二年,左光斗在诏狱内被害,享年五十一岁,直到崇祯帝登基后,左光斗得以平反,并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戴名世
戴名世出身贫苦,但从小就用功读书,清康熙二十六年时,以贡生的身份考补正蓝旗教习并授知县,但他执意不肯就任。
因为戴名世心气太高,所以一直过着冷落孤苦的生活,在京中引人侧目。
当时戴名世与方苞等同样出身桐城的文人聚在一起,做诗文以针砭时弊,引起大量勋贵的敌视攻击,但戴名世等对于古文振兴的努力,还是促进了桐城派的正式诞生。
康熙四十一年,戴名世的《南山集》问世,然而这本让其流芳百世的佳作却也让其惹来了杀身之祸,在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之后,戴名世被害。
姚鼐
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姚鼐中举,十年后担任四库全书馆的纂修,但第二年的时候,姚鼐就借口生病辞去职务回到了家乡。
姚鼐归乡后到处讲学,先后在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等名学讲课,培养了大批弟子。
姚鼐是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他发展与完善了桐城派的文论,贡献地位非凡,桐城派早期的骨干力量也大多都是由姚鼐培养起来的。
姚鼐去世时,桐城派在古文领域的地位已无可撼动,成为后来百余年的主流学派。
方苞
方苞的先祖出身徽州休宁,在宋末元初迁至桐城,康熙七年方苞出生在江宁府的六合县,从小开始方苞就极其聪慧,五岁已能背诵整段的经文。
康熙三十一年,方苞入国子监以文会友,被称作“江南第一”
受到南山集案的牵连,方苞原本也被定为极刑,但他在狱中仍旧坚持著作,之后因为重臣李光地等极力营救,方苞被破格赦免 ,入旗籍,还得以进入南书房。
雍正时期,受张廷玉影响,桐城派文人受到重视,方苞的处境有所好转,他与姚鼐、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在桐城派影响力巨大。
刘大櫆
安庆府桐城县人,如今属枞阳县汤沟镇。
年轻的时候,刘大櫆的文学才华丝毫不逊色于方苞,他在雍正四年抵达京师之后,很快就造成了轰动,但他每每参加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他也是方苞的门生,刘大櫆在京师的时候,诸多的文人士大夫都愿意与其结交,乾隆元年刘大櫆受方苞举荐应征博学鸿词科,结果被张廷玉阴差阳错所罢黜,张廷玉事后深感懊悔。
刘大櫆晚年的时候,游历四方讲学,其门下弟子众多,其古文主张也广为流传。
作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刘大櫆也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中的中坚人物。
吴樾
吴樾的家境清贫,但他从小喜好读书,却尤其厌恶八股文不肯入仕,长大之后在江浙一带到处游历,亲眼目睹当地的文明开化之风。
在其堂叔吴汝纶的推荐下,吴樾在保定高等学堂就读,并阅读了大量革命书籍。
从此之后,吴樾的志向从立宪变成了光复,他与蔡元培、章太炎、秋瑾、陈独秀等人关系非常亲厚,并且在蔡元培引荐下加入光复会。
吴樾成立北方暗杀团,1905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为揭穿清廷糊弄人的把戏,吴樾怀揣炸弹亲自去暗杀五大臣,可惜失败,年近27岁。
吴樾牺牲后,孙中山先生亲自撰写祭文“爰有吴君,奋力一掷”。
严凤英
因为父母离婚,严凤英在四岁的时候就随着祖父母生活,在当地的生活中学习了大量采茶调与民歌之类,抗战之后,她跟着父亲学习京剧。
严凤英非常有天赋,而且勤奋刻苦,虽然她唱的肯好,但当时风云变幻,她只能在各种颠沛流离当中,默默等待着时机。
建国后,严凤英的事业走向辉煌,她成为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缔造者,让黄梅戏这个原本地方上的小戏种,逐渐成为名闻天下的艺术。
毛主席等都观看并赞赏过严凤英,她也被称作“黄梅戏界的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