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米以下
水深,只能说没坏处。水浅,只能说没好处。水深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水体容量,若溶氧有保障、水温分层能有效避免,是可以提高产量的。
从透明度的角度来讲,若无增氧或搅水机械,1.5~2米以下基本就达到了溶氧的补偿深度。即在此深度以下光合作用基本没有,整个水体处于低氧状态。
夏天深水能起到降温作用,大水面(水库、河道)溶氧和光照的补偿深度会比精养池塘大很多。
差异影响
首先,池水深度差异对鱼的影响。池水超过3米时,一般情况下因光照不足或无光,产氧功能不足或缺失,底层多为溶氧不足,鱼一般不会在底层活动。
当水深达4米及以上时,基本上水体浪费很大,表层和底层水温相差也巨大,底层缺氧甚至寡氧(无氧)。
底层少有鱼类活动(冷水鱼除外),似冰火两重天,故而,过度深水塘的鱼产量不一定比适度水深(2-3米)塘的鱼产量高。
因此,养鱼水的深度以2-3米为最佳。水深2-2.5米时,因水深1米处和2米处溶氧相差一半,须增氧机搅水才能混合达到均氧状态以宜鱼类生长。
水深1米,原则上须微流水养殖,否则,产量不会很高。
鱼池水多深不用增氧
池塘养鱼水的深度以2-3米为最佳,至少1.5米。当水深2-2.5米时,应进行机械增氧或加注溶氧量较多的新水,以改善近底层水的溶氧条件,提高放养量
池塘养鱼的水深对鱼的影响
1、当水深小于1.5米时,一是无法提高产量,二是水体的内部平衡系统容易打破,特别是在夏季,天气炎热,阳光直射强度大,水温会快速升高。由于水体过浅,无法自我调节温度,会引起鱼的中暑
2、当水深超过3米时,由于水体底层的光照不足或无光,产氧能力会迅速下降,造成溶氧不足或超无氧,使鱼无法在水体底层活动,从而造成水体的学浪费,增加养殖成本。
鱼池水多深不用增氧
一般来说水深1.5米以上的池塘,计划亩产不超过250~400公斤(包括塘中所有鱼类),可以不设置增氧机,10亩塘计划产量400人~1000公斤设置1个~3个1.5千瓦的增氧机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