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面有很深的哲学思想,大致上来说:“不敢为天下”,是说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高贵,凡事谦让处下,不与人争是非,不争名夺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无有私利,只知奉献,不知索取。“以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之忧为忧”。
后来孙中山先生反其道行之,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且身体力行,一生执着于自己的理想。
敢为天下先是谁说的
孙中山
指的是敢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或者去尝试做一些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开天下万物之先河,力求突破,成就不世之功。自提出以来便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精神。
最先见于老子《道德经》,原文如下: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里面有很深的哲学思想,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得了的。大致上来说:“不敢为天下”,是说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高贵,凡事谦让处下,不与人争是非,不争名夺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无有私利,只知奉献,不知索取。“以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之忧为忧”。后孙中山先生反其道行之,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且身体力行,一生执着于自己的理想。
敢为天下先是谁说的
“敢为天下先”,一般认为这是近代孙中山先生第一个提出的,指的是敢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或者去尝试做一些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开天下万物之先河,力求突破,成就不世之功。自提出以来便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精神。
但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却是“不敢为天下先”。为什么古今名人会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呢到底应该听谁的呢
有人说,老子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柔弱的东西不要争强好胜,才能保全自己身处乱世,要学会柔弱不争,才能天长地久。孙中山强调开拓创新,敢于争先建立功业,实现价值以天下为己任,心系苍生奋发向上,勇于献身。
这也是一种解释,不过如果是这样,那老子就太掉价了,这样一味保全自己苟且偷生的老子是不可能享誉千年的。
其实《道德经》原文中讲得明白:"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为天下先,不是遇事怯懦,畏畏缩缩,而应该是不与人争利,谦逊有礼。以天下之利为先,以一己私利为后。
孙先生讲的“敢为天下先”是创新实践上,老子讲的“不敢为天下先”是道德修养上。是不同层面的东西,并不冲突。都应该学习和依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