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要放风筝

更新时间:02-03 综合 由 争议 分享

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风筝的来历是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很像“挣筝”声,因而得名风筝。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鲁班大师曾用木、竹做风筝。《墨子·鲁问》中“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有关风筝的较早记载。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声明:关于《清明节为什么要放风筝》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all/15_64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