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兼爱非攻
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2、天志明鬼
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3、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4、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5、非乐
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
6、非命
墨子一方面肯定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借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务于他的“兼爱”,另一方面又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主张“非命”。认为认得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
六个思想有哪些
一、解放孩子的头脑,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更多地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老师和家长们可以在幼儿游戏,绘画,编故事及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去思考。
二、解放孩子的双手,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三、解放孩子的嘴,发挥创造才能。
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一问。” 因此,我们要鼓励幼儿“不耻多问”,明确“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引起争论的问题就是好”。
四、解放孩子的空间,提供创造平台。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好玩是智慧的摇篮,好问是求知的表现。在顽皮甚至越轨的行为中也可能蕴藏着孩子创造能力的萌芽。当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的时候,他们可能是学着警察抓坏人。
我们要多提供机会让幼儿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如春天到了,每天中午我们会利用散步的时间带领孩子到小区里观察树木与花草,使他们在边走边看的过程中发现春天的脚步。
五、解放孩子的时间,提供创造平台。
幼儿个体间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应允许幼儿根据各自的能力来完成任务,以保证他们获得全面满足的体验。如在语言区的游戏中,我为幼儿提供了难易不同的图片。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讲述画面较复杂,情节较多的图片,教师通过引导与启发,使他们能创编出一段完整的故事。
六、解放孩子的眼睛,增强创造的兴趣。
解放眼睛,让孩子会看,会观察,使幼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同时形成对获得知识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