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这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重点帮助民族地区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安排同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公益性项目,重点支持通路、通水、通电、生态建设、广播电视、基础教育、文化卫生、民房改造...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哪些发展
一、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从中央到民族自治地方,国家帮助建立了包括文化馆(站)、图书馆、报刊社、出版社、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电台、电视台等少数民族文化机构,从不同角度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国家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等项目中,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二、大力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50多年来,国家收集了百万余种少数民族古籍,出版了5000余种出版了全面介绍少数民族各方面情况的5套丛书共400多种研究、整理《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大批民间文学出版了《中华大藏经》等大批历史经典编纂出版了包括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抢救了《十二木卡姆》等大批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挖掘、整理了大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传统医药项目投入巨资对布达拉宫等大批少数民族文物古迹进行维护。
  三、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内,都建有中等艺术学校,在部分民族地区还建有高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此外,全国各地的高、中等艺术院校,经常举办专门性的少数民族班,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活跃在全国文化领域中,有的成为全国同行的佼佼者,享誉国内外。
  四、鼓励、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50多年来,在继承传统文艺的基础上,文艺工作者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少数民族文艺精品。如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五朵金花》,以及大量的音乐、舞蹈、戏剧作品,风行全国,享誉国内外。
  五、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图书、报刊、广播、影视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我国现有出版民族文字图书的各类出版社32家,用20多种民族文字出版图书有99种民族文字报纸和223种民族文字期刊,用10余种民族文字出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广播电台每天用21种民族语言进行播音。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广西的省区级电视台分别播放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藏、壮等少数民族语言节目。
  六、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针对一些少数民族食用清真食品的习惯,国家对清真食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供应提出了要求国家按照各少数民族的年节习惯安排假日。
  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内对外交流。民族地区每年都举办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国家也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举办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经举办两届。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于今年9月5日至9月25日在北京举行,目前仍在进行当中。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哪些发展
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央将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既要支持他们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又要支持他们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搞上去,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物力,又要在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实行更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要完善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适应的政策性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支持民族地区财政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保证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基础教育正常经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