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家庭方面的原因有以下方面。家长养而不教,重养轻教家长宠严失度,方法不当父母要求不一致,教育效果互相抵消家长生活作风不良,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学校方面的原因在于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例如,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学习成绩差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对他们冷淡、歧视,使他们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一定的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缺点和错误的发展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③社会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得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加大,从而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侵蚀作用,舆论导向和明星效应也不容忽视。
④学生内部的主观原因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未定型、可塑性大、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想独立又乐意结群、重感情易激动。易导致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心理特点包括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意志薄弱或意志发展畸形,自制力不强具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具有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主观原因是: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存在的依据。青少年品德不良除了与外部环境有相当大的关系外,还与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品德不良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有的是由于”意义障碍“而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作“讲义气”,等等。
(2)道德意志薄弱。研究证明,品德不良的学生自我控制水平明显低于优秀学生,他们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很难抵抗那些极具诱惑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逐渐走上歧途。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许他们能发展自己的错误,但是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他们又不愿意改过,以致错误越犯越大。
(3)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品德不良或失足青少年大多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据调查,我国违法犯罪的青少年1 0%—20%的人有人格障碍,累犯、惯犯比例更高。品德不良青少年往往自卑感较强,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同时他们的逆反心理较强。还有部分青少年因缺泛关爱而追求病态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