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河流来划分整个上党高地,可以由北至南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北部的“漳河”流域(古称漳水)另一块则是南部的“沁河”流域(古称沁水)。我们先来说说漳河。从体量上来看,漳河流域的面积要更大些。
漳水在下游的河北平原之上,也发挥了重要的地缘作用。而漳水在整个上党地区的上游水系,并不是简单的一条河流,而是呈伞状分布,主要的源头有两支,北支叫作“清漳水”,走向是沿着上党高地的东北部山地流域,然后在穿越太行山脉之前,与南支汇合成为“漳水”流入华北平原,并最终注入黄河(古)。
清漳水由于基本都是在山地中穿行,因此受关注度并不如它南面的兄弟高,因为与清漳水不同的是,漳水的南支——浊漳水则孕育出了上党高地的地缘中心——长治盆地。
顾名思义,长治盆地的得名是因为设立于它上面的行政中心是“长治市”,而在唐代,这一地区曾经被叫作“潞州”。其实每一个王朝统治者都有权利按他的意思为一个行政区改名,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关心的。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长治盆地会成为上党高地的地缘中心。
成为地缘中心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长治地区有较为平整的土地,充足的水源,可以为人类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供地理基础。长治盆地之所以有相对平整的地形,这一切都是同浊漳水分不开的。与清漳水孤独的在山地中流淌有所不同的是,浊漳水在长治盆地中由北至南又分为了三支,即为北、西、南三源。长治盆地也正是在这三个支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浊漳水也因此成为了长治的母亲河。
由于长治盆地是上党高地中体量最大的盆地,因此它有时也被称之为“上党盆地”。不过如果让长治地区独享“上党”之名,相信最起码有一个地区会跳出来反对,那就是位于长治之南的“晋城”市。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张〈山西行政图〉中看出些端倪,尽管说行政区的设立,并不一定会完全按照地理结构来划分,但地理结构及由此而引发的地缘文化的差异,无异是行政区划分的重要参照。如果单从行政划分来看,整个上党高地,大部分是由北部的长治地区和南部的晋城地区所占据。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种行政划分的地缘基础是什么。
清、浊两条漳水虽然覆盖了上党高地大约3/5的地区,但它们并不是上党高地的全部水系,也就是说上党高地还有2/5的土地,是由其它的河流滋润的。如果按照这些河流在上党高地的分部情况来看,流经上党高地南部(也就是晋城地区)的河流主要有两条,丹河和沁河。当然,按照早期的命名方法,它们是被称之为“丹水”和“沁水”的。
实际上丹、沁两水是属于同一水系,因为它们在向南穿越太行——王屋两山之间,进入河北平原后合二为一了,而由于沁水的水量更大些,因此合流之后的下游河水仍然被称之为“沁水”,并注入黄河。从这个角度看,丹水被划为沁河的支流。
不过如果参照漳水的情况,合流之前的沁水,与丹水,更应该被看作沁水的两个共同支流。或许将之命名为西沁水、东沁水更易于我们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怎么命名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只要大家理解了,上党盆地的北部是漳水的上游水系覆盖,而南部是由沁水的上游水系贯穿就行了。
与清、浊两漳水有所不同的是,沁、丹两水在南北贯穿南部上党高地时,对周边土地的影响,并没有出现极端的差异。也就是说两条河水在上党高地中,都冲刷出了一片谷地。只不过相比之下,丹水所处的盆地体量要更大些,因此也就成为了南上党的地缘中心。
长治盆地的地质成因
长治盆地下沉, 积水逐渐增多, 形成了长治湖, 水面最大时曾淹没周围的低山丘岭区, 干旱时期湖 面可能缩的最小, 仅限于湖盆内部, 这就是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