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这首《读史》正是体现了宋诗的以“思理见胜”和“深析透辟”的特点。题目为“读史”,诗作表达的是读史之见——史籍难以完整、准确地记录事件和人物,所发生的一切本是生动而复杂的,所记录的文字却常常是单薄甚至肤浅的。
这其中也不乏王安石对自己的改革举措在当朝已被攻击,未来也难免为后人所误解、诟病的忧虑。
读史王安石运用了什么手法
王安石的读史诗,不只是揭示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使人们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而且还包含着某种哲理,或者说某种历史理论,使人们从更高的思想境界来观察历史、认识历史,这首诗就是这样。同时它也符合宋诗常富含“理趣”的特点,那就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变法失败后900多年间,史书中关于变法之是非得失以及关于反对变法一派人物的评价,不绝于世,其间,褒贬扬抑,莫衷一是,真所谓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其遭遇和他诗中所论如出一辙。
读史王安石运用了什么手法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