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30年代,天津人口就已经突破百万,高达125万,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全国排到了第3位。其实早在清末,天津就已开始在近代化的路上飞奔了。民国初年,当时的国内的官僚、富商、买办、政客都聚集到了天津。
日本人坪谷善四郎曾在清末到天津旅行,描述到:“其繁荣甚至胜于北京。其输入文明新事物更远胜于帝都北京,不愧是北清第一港口。”
2、 天津的对外贸易额仅次于上海,占据全国第二位,成为中国北方进出口贸易的绝对中心。其中,1932年至1936年,天津贸易额占华北进口额占57.23%,出口贸易额的59.31%,可见当时天津经济的繁盛程度。
3、当时金融机构都扎堆到了天津,而且金融种类齐全,而有外币、贵金属、外汇、证券和同业拆借等各种金融市场。1941年外商保险机构达到228家,数量超过上海。
天津的证券交易所在证券交易市场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并驾齐驱,当时的中国的证券市场格局号称:南有上海,北有天津。
1932年,天津的银行占全国银行资本总额的12.69%,实收资本总额为2548万元,各项指标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成为北方最大的工商业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