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译性的意思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ainer)在他著作《通天塔》(AFTER BABEL)中对历史上有关可译性的争论作了以下分析:语言理论对于翻译是否可能这一问题,特别是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涉及的是两种相去甚远的语言或情感,译作就完全不可靠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翻译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之一。一个个国际组织纷纷成立,一个个独立国家先后诞生,一个个跨国公司不断涌现,给翻译赋予了政治上和商业上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说:没有翻译就没有近二百个不同语言国家和睦相处的国际家庭。这一客观现实已使“翻译不可能”观点的人无立足之地。
卡特福德也认为翻译的可译性有其理论依据:(1)能超群认识所指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人类意识相通的基本的思维结构机制是同构,这个基本条件使操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语际转换,进行思想感情的相互传递。(2)思维形式的同一性,人类思维的基本活动形式及一般特征是同一的。语言转换还有其社会因素为之提供信息通道,那就是文化的渗透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愈发展,语言之间的接触愈多,相互渗透的现象就愈加突出。
可译性是什么意思
可译性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语言之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性的基础。
l、可译性的理论依据
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样的,不管人们所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反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可译性的依据。
可译性当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前提,某些形式上的个别因素在翻译时如能面面俱到,兼收并蓄,当然是最理想的,但不得已时也只好牺牲,不然会犯形式主义的毛病。这种牺牲事实上并不影响整个原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为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和机械地复制原文内各单独要素的总和,而是将它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介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