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天下人都认为使行为变美,才是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认为使行为变美,才是美,这就丑恶了都认为使举动变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
本来有和无互相生长,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声相互协调,前和后相互伴随。是常态。
所以圣人要抱着无的心态,去做事,行动不能灌输教条:
教育万物劳作却从不言辞,创造东西不据为己有,做事不依赖别人,功业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天下知美之为美是什么意思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
【出处】道德经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战国时期
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
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