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因熟而失礼出处

更新时间:02-01 综合 由 妄臣 分享

这句话出自《弟子规》。意思是人不能因为太熟悉而做出失礼行为。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相处需要和谐跟亲密。但亲密也需要规矩。如果没有次第和规矩,亲密关系就很容易流于随意,最后连规矩都没有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亲人,不论关系再好,也得注意细节和规矩。

人不能因熟而失礼出处

出自荀子的《荀子·修身》。原句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释义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

无论是社会正常秩序,还是判断是非善恶都把礼法做为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礼是修己、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它存在于人的意志思虑、饮食服饰、容貌态度、进退趋行中,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扩展资料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人不能因熟而失礼出处

①指不能因为是熟人而失礼。陈残云《香飘四季》:“上婆家去总得有个规矩…正是人熟礼不熟。”

②指对熟人也得按原则办事。陈残云《香飘四季》:“正是人熟礼不熟,这一回的保险费不是我要的,众位先得如数照付。”

声明:关于《人不能因熟而失礼出处》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all/15_6887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