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人的文章,经常会遇到一些代指少年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称谓词语,不明白这些称谓的含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明白了,不但能理解文意,更能体会到中国称谓文化的诸多妙趣和古人的智慧下面选择一些古代常见的少年儿童的称谓做一简单介绍,这无疑也是国学文化的组成部分(除了中国,别的国家没有的特殊文化)
1、赤子。
今天的人说赤子,意思是对祖国忠诚的人民,但是赤子一词的本意,却是指刚出生的婴儿。“赤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原话是:“含于德厚,比于赤子”,唐代古经学研究家孔颖达解释说,“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意思是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红色)的,所以称为“赤子”,后来因为婴儿的心灵最纯洁,始终离不开父母,因此引申将品德高尚、对国家一片忠诚的人叫做“赤子”
2、襁褓。
“襁褓”一词,指的是不满周岁的儿童。襁,指的是背负婴儿的宽带子,褓,指的是婴儿的小被子。古时候人们劳动时间多,婴儿又离不开父母,于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着儿童,再用一条宽带子绑在背上,带着孩子行动。这就是襁褓一词的本意,对此,唐代曾给《史记》做过注解的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因为背负着孩子,人们常说带着襁褓,慢慢就将襁褓作为不满周岁的儿童的称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