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艾滋病毒比精子小很多,目前市面上的安全套只能避孕,并不能防止艾滋病传播!安全套甚至不能预防一般的性传播疾病!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报告,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的失败率为16.7%;英国《社会科学与医学》杂志则说,失败率达3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多家医学和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声明: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安全套能够有效预防大多数性传播疾病。”原因是安全套的乳胶膜体存在5000~10000纳米的天然裂隙,它能有效阻隔直径约3000纳米的精子,但直径42纳米的乙肝病毒、5055纳米的人体乳头瘤病毒、120纳米的艾滋病毒则完全有可能穿透。
在国外,对安全套在预防性传播疾病方面的作用的质疑由来已久。主要的反对意见来自于保守人士,他们主张通过杜绝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来预防性传播疾病。这样的立场使得他们把重点放在了使用安全套的“中招率”上。而事实上,考察安全套的有效性,应该比较不使用和使用的差别。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性行为上做到自律,而这部分人正是各种性传播疾病的易感人群,在他们中间推广使用安全套尤为重要。
那么,安全套对于各种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到底有没有作用呢?针对这个问题,在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以及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联合主持评估会议,对关于安全套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性的科学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估,这就是流言中提到的“联合声明”。这次评估的结论是,安全套可以降低HIV和男性淋病的传染;而对于此外的其他性传播疾病,由于数据的缺乏,暂时不能得出确切结论。流言中的“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避孕套能够有效预防大多数性传播疾病”是对结论后半部分的描述,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理解起来就成了安全套没有什么预防作用。而事实上,这份评估报告恰恰是要说明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
可喜的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验数据的不断收集,更多的实验证据都进一步证实安全套对其他性传播疾病——淋病和衣原体、单纯性疱疹、HPV都能有效预防。
流言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报告,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的失败率为16.7%”可能来自一篇题为《安全套和性传播感染》(Condoms and Sexually-Transmitted Infections)的文章。原文的说法是“研究表明,持续使用避孕套能使艾滋病传染的危险降低80%90%”,这恰恰也说明安全套对于预防艾滋病是有作用的。
流言中提到的英国《社会科学与医学》(Social Science Medi-cine)杂志的说法,出自苏珊·C.韦勒(Susan C. Weller)1993年的一篇文章。文中确实提到安全套对艾滋病的预防有效率是69%,转换成流言中的说法就是“失败率为31%”。这个数据考虑了部分人并没有正确的使用安全套,如果能够做到持续、正确地使用,安全套在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率会更高。同时,目前的研究结果也需要更多实验数据的验证。
在“有效”还是“失败”这个问题上,流言应用了心理学中的“框架效应”,给我们耍了个小花招。这则流言在表述上有意将“有效率”转化成“失败率”,从而引导人们关注负面效果,让人们对安全套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在医疗手术决策中也有类似的实例:对于同一项手术,如果用存活率来表述它的风险大小,会有75%的人选择手术治疗;如果改用死亡率来表述,这个百分比将降到58%。
同样的方法在中国被利用来推广所谓的纳米级安全套新产品。从流言所列举的病毒大小与安全套材质空隙的对比数据来看,这样的安全套好像是存在隐患,而实际情况和想当然的不同。FDA的研究人员针对这种观点,考察了传统乳胶安全套的滤过性——测试高浓度的病毒溶液是否能透过多种不同类型的传统乳胶安全套。结果显示,即使是最小的性传播病毒乙肝病毒(42纳米)也无法透过。因为决定病毒能否从缝隙中穿过的重要因素是流体的流动,而非病毒的大小即使材质上的空隙比病毒大上好多倍,如果流体不能通过,那以病毒也是无法穿透的。
结论:谣言粉碎。流言利用了心理学上的“框架效应”,故意把研究中的数据换了个说法,将成功率转换成了失败率,使人们觉得安全套并不十分安全。实际上,研究指出,使用安全套对防范HIV等多种性传播疾病确有作用。虽然安全套并不十分完美,但为了安全,需要时还是戴上它吧!
参考资料:
[1]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Scientific Evidence on Condom Effectiveness for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 Prevention. Bethesda, Md.: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2001.
[2] Steiner Markus J, Cates Willard. Condoms and Sexually-Transmitted Infection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6,354(25)
[3] Wald A, Langenberg A G, Krantz E,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dom Use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Acquisition. Archives ofInternal Medicine,2005,143(10)
[4] Warner L, Stone K M, Macaluso M, et al. Condom Use and Risk of Gonorrhea and Chlamydi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Design and Measurement Factors Assessed An Epidemiologic Studie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2006,33(1)
[5] Weller Susan C. A Meta-analysis of Condom Effectiveness in Reducing Sexually Transmitted HIV. SocialScienceMedicine,1993,36(12)
[6] Winer R L, Hughes J P, Feng Q, et al. Condom Use and the Risk of Genit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n Young Wome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6,3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