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拼音:píng 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若用形象的方法来形容,平声如击钟鼓,远而悠长;仄声如击石木,短实重疾。
附:今音新韵(普通话),把一二声归纳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五言绝句
简称五绝是出现于汉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四句,每句五个字。现时,五绝被认为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因为它字数最少,表达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简意赅。
诗体简介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平平仄仄平
城下暮江清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五言律诗也称五律,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平仄跟五言一样。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七言绝句也称七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七言律诗也称七律,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对联的句子具体如下。
对联的句子具体如下几点:
1、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_批:国泰民安。
2、上联::年年顺景则源广,下联::岁岁平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
3、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
4、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横批:皆大欢喜。
5、上联:春风入喜财入户,下联:岁月更新福满门,_批:新春大吉。
6、上联:万事如意展宏图,下联::心想事成兴伟业,横批:五福临门。
7、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1.八字励志格言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壮志未愁一马当先
力求有功,方能无过;
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观海得深,瞻天见大;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谈泊明志,宁静致远;
厚积薄发,志在必得
勤学苦练,永争上游
奋发有为,时不我待
学无止境,勇攀高峰
破釜沉舟,战则必胜
学海无涯,心存高远
矢志向学,敢于胜利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君子力学,昼夜不息也。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君子力学,昼夜不息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生之初,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倍其功,终必有成。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壮志未愁一马当先
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八字激励自己的名言警句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2、厚积薄发,志在必得。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学而不舍,金石可镂。5、把握机遇,心想事成6、破釜沉舟,战则必胜。
7、矢志向学,敢于胜利。8、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9、学海无涯,心存高远。10、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八字励志名言口号1、深入浅出,易学易记。2、小洞不补,大洞难堵。
3、安全管理,处处要严。4、干头万绪,安全在先。
5、小事化了,后患不少。6、融进血液,化为行动。
7、勤查勤检,消除隐患。8、酒后开车,后患无穷。
9、常抓不懈,防微杜渐。10、无证作业,事故头出。
11、落实规程,要靠自保。12、一人违章,众人遭殃。
13、溜子皮带,蹬坐危险。14、居安思危,常备不懈。
15、坚持规程,保你平安。16、光喊不动,实在无用。
17、生产大上,安全不忘。18、疏忽大意,灾祸之源。
19、安全平安,矿兴我荣。20、大事化小,教训难找。
21、安全教育,声情并举。22、安全防范,不可忽视。
23、特殊工种,特别要求。24、积尘自燃,防火重要。
25、冬季一到,风大物燥。
3.8字励志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