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中的年龄段分别是什么
二十弱冠、三bai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男孩8岁称龆年.。
幼年泛du称总角。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zhi,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至出嫁称梅之年,
至30岁称半老徐娘。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dao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之年、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悬车之专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90岁称鲐背之年,
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
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属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1.总角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及笄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女子16岁。
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
《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
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
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
宋代17.华诞生日。华,光辉,光彩。
华诞即对人生日的美称。18.悬弧之辰男子生日。
古代诞生礼俗,生了男孩便在门的左侧挂一张弓——弧。后因称生男为悬弧,男子生日即称为悬弧之辰。
19.弄璋男孩诞生。璋,一种玉器,为古代王侯所佩用。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司,载寝之裳,载弄之璋。”意谓希望所生的男子将来也能佩带玉饰,成为王侯。
后因称生男为:“弄璋”。 20.弄瓦女孩诞生。
瓦,一种纺锤,妇女纺织的工具。《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衣之褐,载弄之瓦。”
意谓希望所生的女子将来能胜任女红。后因称生女为“弄瓦”。
3.文言文如何说年龄一.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二.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三.《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4.古文年龄怎么说啊一、婴幼儿时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二、少年时期
1、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出外就学。
三、青年时期
1、金钗之年:女子12岁;
2、舞勺:13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
3、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及笄:女子15岁;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6、二八:女子16岁;
7、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四、中年时期
1、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3、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五、老年时期
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黄发:指长寿老人。
3、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岁。
5、喜寿:77岁;
6、耄耋:指80岁。
7、米寿:88岁;
8、鲐背:tái,90岁,指长寿老人。
9、白寿:99岁;
10、期颐:指百岁。
11、茶寿:108岁;
12、上寿:120岁
13、双稀:14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5.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宋代<;苏轼制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17.华诞
生日。华,光辉,光彩。华诞即对人生日的美称。
18.悬弧之辰
男子生日。古代诞生礼俗,生了男孩便在门的左侧挂一张弓——弧。后因称生男为悬弧,男子生日即称为悬弧之辰。
19.弄璋
男孩诞生。璋,一种玉器,为古代王侯所佩用。《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司,载寝之裳,载弄之璋。”意谓希望所生的男子将来也能佩带玉饰,成为王侯。后因称生男为:“弄璋”。
20.弄瓦
女孩诞生。瓦,一种纺锤,妇女纺织的工具。《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衣之褐,载弄之瓦。”意谓希望所生的女子将来能胜任女红。后因称生女为“弄瓦”。
6.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有哪些襁褓(qiǎng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
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
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耆(qí):六十岁以上。古稀:七十岁。
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
期(jī)颐:一百岁。
7.古代文化常识中有关年龄的知识有哪些古代有关年龄的比喻称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龆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束发;16岁(女)――碧玉年华;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半百;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77岁——喜寿;80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100岁――期頣,人瑞;108岁——茶寿。
——常识称谓篇。
1.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教案 1.古代文化习俗
古代礼仪制度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杜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之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飨燕礼:飨礼规模宏大,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礼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但重点是吃喝。明代宴会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大祀天地后之次日、正旦、冬至及万寿节为大宴。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宴三、五爵。
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笄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笄礼始加冠笄,笄礼在宫中殿庭举行,皇帝亲临。祝辞及取字之辞也都套用男子冠礼。礼毕,公主拜见君父,聆听训辞。
出师祭祀: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出征前祭天叫类祭;出征前祭地叫宜社。
誓师: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
凯旋: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称为“郊劳”。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
2.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
3.古代文化常识的礼俗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拜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4.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5.古代文明礼仪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1.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郑玄注释《周礼》:“稽首,拜头至地也。”
贾公彦疏:“稽首,头至地多时,……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2.顿首:“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3.空首:“九拜”之一,古代上答下的礼节形式,也称为“拜手”。郑玄注《周礼》:“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
贾公彦疏:“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为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
即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到地,然后俯下头至手而不接触地面。所谓“空”就是两手拱合,俯头至手和心持平,头在空中而不叩头到地面,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
上古时代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也先行“空首”礼,如《尚书益稷》记载:“皋陶拜手稽首。”自隋唐凳椅普及后“空首”演变为躬身示礼的形式。
以上三种礼节均属“吉事之拜”。以下“振动”、“吉拜”、“凶拜”为“凶事之拜”。
4.振动:振动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郑玄注《周礼》:“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
振董,以两手相击也。……振动,战栗变动之拜。”
这种礼节的形式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5.吉拜: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行“吉拜”礼。
郑玄注:“吉拜,拜而后稽颡。”就是说先“空首”拜,然后“顿首”拜。
6.凶拜:凶拜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郑玄注:“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
《礼记·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这一礼节形式是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
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以此礼答拜宾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7.奇拜:奇为单数,“奇拜”即拜一次。
8.褒拜: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褒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体现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9.肃拜:肃拜是表示恭敬的见面礼节。
《左传成公十六年》:“敢肃使者。”西晋时的杜预注:“肃,手至地,若再举几个古代礼仪: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6.小班书写习惯礼仪教案怎么写
幼儿园教案:称呼歌教师:屈老师活动目标: 1、熟记长辈的称呼并理解这些长辈和自己的关系。
2、和同伴分享自己关于称呼的经验。 3、懂得见到长辈要礼貌称呼并问好。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60-6活动过程:一、生活经验谈话,初步了解称呼的含义。 1、小朋友的家里都有谁?他们怎么称呼? 2、初步了解对长辈的不同称呼,教师请个别幼儿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对称呼的经验;小结:小朋友说的都是对家里长辈的称呼,称呼是人们对他人的一种有礼貌的称谓二、学习儿歌《称呼歌》 1、幼儿倾听儿歌。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儿歌里说了哪些称呼? 2、幼儿交流自己对儿歌中称呼的理解教师:这些称呼你们都听过吗?知道是什么意思,称呼谁的? 3、幼儿讨论对称呼的理解,知道这些称呼与自己的关系。 4、学念儿歌前两遍幼儿可以看教师画面提示,后两遍幼儿尝试独立朗诵。
三、幼儿游戏:看谁说的对 1、教师与幼儿游戏,巩固对称呼的认识。 2、幼儿与同伴两两结伴,相互游戏四、拓展幼儿有关称呼的经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称呼?是称呼谁的?【更多优秀教案尽在:屈老师教案网】。
7.古代风俗礼仪有哪些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1.春节: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2.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3.寒食: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4.清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5.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天上的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7.中秋:又称团圆节。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8.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9.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1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1.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12.生辰八字: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13.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14.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15.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6.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1.在山的那边总结文学常识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后被初中语文课本入选。通过自己一次童年的经历比喻一个信念,妈妈所说的“山的那边是海”。其中“海”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的,并非指理想。全诗主旨: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这一过程是艰辛、艰难、痛苦的。但因对理想的呼唤、信念的支持,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诗歌作品及诗学文章被选入多种国内重要诗选及理论批评文集,并被北大、复旦等大学选入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及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写这首诗时他还是一个刚从边远山区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随父母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所以他童年充满幻想,才写下这首诗。诗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自1990年写作《帕斯捷尔纳克》到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等,他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逐渐增大。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诗人命运是他写作的主要源泉,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作品中经常有令人警醒的独白,笔意沉痛。1996年之后,以《伦敦随笔》《挽歌》为代表,又开始诗歌的新的探索。出版的诗集还有《一只手掌的声音》《游动悬崖》等。童年时,谁都有过童年的梦,作者生于湖北武当山下,父母都是老师,所以从小就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是一直没走出山区,所以一直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这“山”也是一个个目标计划,当你爬上第一个山顶才发现你的理想的实现还数渺茫。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向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母亲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长大了,诗人领悟了母亲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通往理想的道路是漫长的,崎岖的,但只要不怕长途跋涉,战胜困难,一次次的战胜失望,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王家新,诗人,诗歌评论家,文学教授。曾用笔名北新、磅家。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担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了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的写作课程,他的作品《在山的那边》被选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作为略读课文。
2.关于爬山的知识
登山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但也潜伏着一定危险。
为了保证安全,应该做到; 1.登山的地点应该慎重选择。要向附近居民了解清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天气变化的情况,选择一条安全的登山路线,并做好标记,防止迷路。
2.备好运动鞋、绳索、干粮和水。在夏季,一定要带足水,因为登山会出汗,如果不补充足够的水分,容易发生虚脱、中暑。
3.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云南白药、止血绷带等,以便在发生摔伤、碰伤、扭伤时派上用场。 4.登山时间最好放在早晨或上午,午后应该下山返回驻地。
不要擅自改变登山路线和时间。 5.背包不要手提,要背在双肩,以便于双手抓攀。
还可以用结实的长棍作手杖,帮助攀登。 6.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崖边照相,以防发生意外。
登山注意事项登山具有怡神健身之功用,山中林壑清幽,景色优美,怎样才能使攀登更加轻松容易?专家们总结出了登山窍门:做好健身运动:如果将攀登的山比较高或者平时较少参加攀登运动,那么,在登山之前做一些热身运动是很必要的。即利用10—20分钟做一些肌肉伸展运动,尽量放松全身肌肉,这样攀登时会觉得轻松许多。
增加弹跳动作:向上攀登时,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弹跳动作,不仅省力,还会使人显得精神,充满活力。别总往高处看:登山时不要总往高处看,尤其是登山之初,因为你的双腿还没有习惯攀登动作,往上看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疲惫感。
一般说,向上攀登时,目光保留在自己前方三五米处最好。如果山路比较陡峭,则可作“Z”字形攀登,这样比较省力。
转移注意力:登山时千万不要总是想着山有多高,爬上去还需多少时间之类的事情。不慌不忙,走走停停才能体会到爬山的乐趣,不会错过美丽的风景。
在疲惫时,可以多观赏一下周围的景色,也可唱唱歌,转移注意力,倦意会有所消减。下山要放松:下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脚步,切不可冲得太快,这样很容易受伤。
同时,注意放松膝盖部位的肌肉,绷得太紧会对腿部关节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肌肉疲劳。秋日登山,既有雅趣,又可健身,不过登山前应采取一些措施以保护自己。
1、登山前应先检查身体。尤其是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要做全面身体检查,以免发生意外。
2、事先了解好登山路线,计划好休息和进餐地点,最好有熟人带路,防止盲目地在山中乱闯。 3、对山上的气候特点应有所了解,争取在登山前得到可靠的天气预报。
带好衣物早晚御寒,防止感冒。 4、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领,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5、在登山之前做一些热身运动是很必要的,登山时思想要沉着,动作要缓慢。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点,走半小时就休息10分钟,避免过度疲劳。
6、登山不是为了竞争,只是为了健身或游乐。因此要不计速度,只求逍遥。
或沿石级扶梯,或寻林荫小路,缓慢而行,观风景,览古迹,边谈边游,妙趣横生。 7、要尽量少带行李,轻装前进。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手杖,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在陡坡行走时,最好走“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减低坡度。
8、向上攀登时,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弹跳动作,不仅省力,还会使人显得精神,充满活力。 9、下山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这样会使膝盖和腿部肌肉感受过重的张力,而使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
10、在登山时,还要时时预防腰腿扭伤,因此,在每次休息时,都要***腰腿部肌肉,防止肌肉僵硬。登山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但也潜伏着一定危险。
为了保证安全,应该做到; l.登山时有老师或家长带领,要集体行动。 2.登山的地点应该慎重选择。
要向附近居民了解清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天气变化的情况,选择一条安全的登山路线,并做好标记,防止迷路。 3.备好运动鞋、绳索、干粮和水。
在夏季,一定要带足水,因为登山会出汗,如果不补充足够的水分,容易发生虚脱、中暑。 4.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云南白药、止血绷带等,以便在发生摔伤、碰伤、扭伤时派上用场。
5.登山时间最好放在早晨或上午,午后应该下山返回驻地。不要擅自改变登山路线和时间。
6.背包不要手提,要背在双肩,以便于双手抓攀。还可以用结实的长棍作手杖,帮助攀登。
3.有关泰山的知识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具体知识:
4.春季徒步登山常识有哪些
春天,一个适合出游踏青的季节,每逢周末就有不少城市里的人们放下平日里紧张的工作投入大自然感受鸟语花香。
结束了冬天的冰封,到了春天,更多的人愿意以爬山的方式来锻炼身体。以下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爬山技巧:一、走上坡路尽量让脚后跟吃劲,脚后跟自然就在人的重心上,于是身体的重量就能分配在大小腿乃至腰上,这比用脚前掌爬山要省1/3左右的劲。
用脚前掌爬山,等于让小腿累死而让大腿闲死。坡路上常会突出块石头、石埂之类,要用脚跟踏之。
若坡路较平,也尽量全脚掌着地。走上坡路的第二个窍门是让每一次迈步换腿时,都须将支撑腿伸直,让关节嘎噔一下,这样腿的承重就能分散给腰肌一部分,不要嫌直一下腿麻烦,它能让人每走一步都有0.3秒的单腿休息。
谁要是仅用脚前掌不让膝盖绷直一下地爬坡,就等于故意磨练意志。二、可用可不用手帮助时就应该用手用手能减轻双腿的重负。
爬山时双手多半是在闲着,早已养精蓄锐,稍微能用上手时,就该前肢着地而用力。为啥四肢腿的动物就比人擅爬山?因为它们平均分配了力量。
估计动物看人直立地爬山行路一定觉得奇怪,这是一种杂技的姿式呀。爬山时,只要坡度超过45度,就手脚并用,省劲有效,也没什么不雅,还算返朴呢。
三、爬坡时可以有点外八字外八字式迈步便于让脚跟吃重,也减少脚面与小腿的角度而肌腱舒服。我发现老乡负重上山(送粪担水等)就有些外八字,虽不走得特快,但不停歇,每迈一步膝关节都挺直一下,仿佛一步一顿。
四、爬坡时可用手掌压在大腿下部助力这样一是让手臂和腿形成一个力矩而将臂力转移到腿上,二是手掌的压摁有助大腿肌肉的紧凑而得以发力。当摁压着一只腿提迈另一腿时,会觉得像摁压着一块石头一样而能借上力。
五、爬坡时可大口喘气喘得夸张一些也没关系,吸进的气越多越好,能加强肺和心脏的功能,进而全身肌肉中的细胞更能充分地工作。最好采用深腹式呼吸,让肺叶完全膨胀起仿佛上至喉咙下至丹田。
山里的空气杂质少,干净的氧气在身子里循环就等于内部洗澡呀。若天冷,可以舌尖抵住上腭前,让舌头先给凉气加加温,省得喝一口冷风噎着。
六、爬坡时拄棍也能减轻腿力两只腿的爬不过四只腿的,但人拄上棍等于三只腿,胜于两腿。短棍(手至地的距离)为好,手能撑住它,让那棍杖像腿一样吃力。
长棍也行,仿佛撑篙,不过移起来比短棍费些胳膊的劲。七、爬坡时适当地仰着头这样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坡似乎不那么陡了。
用错觉骗一骗自己就算藐视困难吧。八、爬山时最好穿硬底高腰皮鞋硬鞋底不怕山石硌脚,走在石头上也能全脚舒展,踢蹭到石头也痛不着脚趾。
高鞋腰有护踝作用,使脚与小腿更柔韧地连在一起。休闲鞋不宜爬山,其鞋底几乎像你脚掌一样轻,硌鞋即硌脚,不小心踢了块石头就像石头砸了脚趾1九、爬野山时须备上手套野山快到山顶时往往路极窄或没路,全是荆丛时要用手去扒开丛枝,手套可避免手被刺技刮伤,并且遇陡坡手脚并用时,那手套就等于是鞋呀。
越是夏天越要备上手套,夏天的“棵子”(荆棘丛)比冬天的密多了。十、关于山上的小路没小路的山,走起来费时费力,爬山时找路就像找导师一样。
以下几种情况必有小路:架过山梁的电线下必有查线员留下的路;过光缆的地方亦是;你若去的方向有堰田、炭窑或小名胜(塔、泉、碑、坟)等必有小路可通。一般来说,小路因山制宜,往往不直通你要去的方向,它可能绕半座山,甚至有时反方向而迂回。
十一、小路不会忽然消失一旦忽然消失,多半是你走错了,原道回返一段,仔细查检小路是在哪拐了弯。不要硬走,就算你直接攀登钻荆爬上了顶峰,却失去了爬山时的聪明锻炼。
有时小路会有同样宽窄的分支岔口,也许这是暂分叉而不远后合并,也许真是分道口。此时须根据山判断,甚至捡一条试走几百米。
十二、找老乡打听山路要不厌其烦与前一个第几个岔口往哪拐弯,那有啥标志,与前一个岔口差几里,比如在第几个岔口或啥位置能看见目标、最后一个岔口距山顶有多长时间的路,等等,越细越好,并记牢。最好再多问一两个老乡以丰富或校正信息。
十三、上山前一定要找到北并认准一般从小村能看到要登的山顶,看看二者连线与北的角度,明确前进时的方向感。行进时也要时时找一找北,拐弯时要大概估计转了多少角度。
在山里,人的方向感觉常会出错,有时楞会发现太阳在“北面”,不过太阳不会错,不愿相信也要相信它。十四、下山迷路时就往下顺沟走顺小山沟下坡能到大山沟,大山沟必有路通人家,也许回不到你的出发点,但不致出危险,尤其天黑或大雾时,顺沟走下坡路最为保险。
十五、下陡坡时用***蹭着走不寒碜一般下陡坡时宜侧身走,重心略靠后,稳住一脚再移一脚。背着身往下倒走,视野不好,且过慢。
不妨仰面坐着走,即用***蹭着走,两手也撑着移动,安全而快捷,稍费裤子。十六、下小坡时小跑两步最有效率下小坡时,小步紧,即步伐小而步频高,甚至可小跑几步,因为把劲用来“刹车”是浪费,并且脚也顶得慌。
该答案来自极限户外网官方网站。
5.社会常识问题,知道哪些回答哪些,谢谢1.三山五岳,指的哪些山
1。
三山:浙江雁荡山,江西庐山,安徽黄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2。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3。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4。
三急:有几种说法: 1)一种说法就是“尿急,屎急,性急” 2)人有三急,所谓三急,是说人一天必须要的:尿急,(小便)便急,(大便)屁急。有时是憋不住的。
所以称为三急。 3):洞房,生子,如厕 4)根据古书上所记载人有三急是:上厕所急。
结婚入洞房急。老婆在里面生孩子你在外面等急。
5。五金:指金、银、铜、铁、锡,泛指金属。
6。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仪礼、丧服、子夏传》)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6.关于来凤山的知识100字
来凤山象镶嵌在腾冲县城南的一颗绿色明珠,总面积3835亩,为全国首批公布的41处国家森林公园之一。
来凤山山体由两个火山口合成的盾状火山锥,形似凤凰。公园植被茂盛且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山中林竹茂密,松杉葱郁,古树参天,苍翠欲滴,鸟语花香。
红花油茶、杜鹃、春兰点缀其间,是动植物和谐相处,生态平衡的世外桃园,特别是近年新建的以培植茶花优良品种为主的茶花母树林基地,种有110个品种、2500株形态花色各异的茶花树,冬末春来茶花竞相开放,使碧绿树梢异彩纷呈,令游人目不暇接。山间的古建筑为南诏时期的龙凤祠,明时改名为来凤寺,该寺建筑典雅大方,佛像庄重严肃,旅缅华侨奉赠的白玉卧佛和十八罗汉,造型有小乘佛教特色。
山顶有道光七年修建之凤岭塔,又名文笔塔,原塔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炸毁,1995年进行重建,该塔历来被认为是名城腾冲人杰地灵的标志,登上塔顶可俯瞰腾冲全城及四周山川秀色、田园风光。山顶还保留有抗日战争时的战场遗址4处,可供游人参观。
7.登山旅游常识有哪些
登山旅游常识1。
在登山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问题。有很多登山爱好者经验不足,不熟悉路线,所以千万不可单独行动,一定要听从导游的指挥和安排; 1。
在出发之前,要详细了解旅游线路,充分了解交通状况,切不可肓目行动。进入山区以后一定要注意塌方落石和路肩塌陷,自行开车进山旅游要事先做好车辆的保养,并且留意旅途沿线的加油站、修理厂、医院等位置; 2。
由于山上所卖的物品比较贵,所以在登山之前,一定要准备一些点心和饮料,还要注意气象预报,适当增减衣物山上的气候多变,在登山时,最好要携带雨具,以免被雨淋湿。另外,最好不要用雨伞,而是要用雨披,山上的风很大,用雨伞遮雨,容易被大风连人带伞兜跑,还容易遭受雷电。
雪天在山上行走时要小心滑倒。 3。
在登山之前,要对自己身体状况进行了解,如果有高山反应或者身体不适的情况,尽量不要登山,不要逞一时之能而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4。
在登山的过程中,要小心走路,千万不可东张西望、互相打闹,要做到观景不走路,走路不观景。照相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安全,要选择可以保证安全的地点和角度,如果岩石有风化迹象,千万不可靠近。
5。山上的气候要比山下低很多,山上房间里比较阴冷潮湿,所以旅游者要注意穿好衣服,特别是在山上住宿的游客,更应该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睡觉前,最好用热水泡脚,以消除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