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可到其政府网站上找:
三国文化
【三国之争】提起三国,使人想到荆州;说到荆州,又使人想起三国。在三国时代,荆州是三国争夺的焦点,荆州之争是决定国家分、合命运的关键。从三国形成之初到国家重新统一之时,围绕荆州归属展开的三国争夺一直没有停息,荆州之争的情势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三方力量的消长和三国历史的进程。一些脍灸人口的三国故事,诸如刘备借荆州、关羽守荆州、吕蒙袭荆州等等,都发生在荆州;三国时期涉及三分形势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些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以及关羽北攻襄樊失荆州等,也都以荆州为中心舞台。三国历史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以大量篇幅生动描绘了三国荆州之争,全书 120回,计有三分之二的回目直接或间接写到荆州。三国与荆州如此紧紧相连。三国与荆州的特殊关系,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的,也跟荆州在当时所处的重要地位分不开。而魏、蜀、吴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的激烈争夺,则是构成这种特殊关系的基本因素。汉代荆州,所辖地域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全境,河南南阳盆地,广东、广西和贵州边缘地区,大致与上古荆州之域相当。下领七郡:南郡、江夏、南阳、武陵、长沙、零陵、桂阳。汉献帝时从南阳郡分设章陵郡,增至八郡,史称荆州有“百城八郡”。汉代荆州,地跨大江南北,幅员辽阔。它前有长江天然防线,后有荆襄门户与汉水之阻,西有夷道三峡之险,东与吴、越一江相连,地势险要,能攻可守,加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军需充裕,作战给养可靠,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为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所格外看重。
【诸葛亮的荆州情】
·成长之根
诸葛亮本是徐州琅邪郡阳都人。他年幼父母双亡,14岁时,其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任太守,不久被贬职,到荆州投靠刘表,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及两个姐姐,也一起到荆州。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17岁的诸葛亮移居南阳郡邓县的隆中,从此过起边耕地、边读书的生涯,直到他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诚请出山。在这十年中,他通过广泛交友,既切磋了学问,又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为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推荐自己打下了基础;通过婚姻关系,使自己在荆州士林中进一步扎下根。正是荆州这个地方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的沃土,孕育了我国历史上这颗璀璨千秋的智慧之星,造就了三国时代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荆州,应该说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是成长之根。他对荆州的看重与称赞,除了政治家的眼光外,很可能还有一种乡土之情。这是他与其他三国名人与荆州的不同之处。
·闪光之地
诸葛亮躬耕垅亩,胸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自信有安邦定国之才,期待着有朝一日施展抱负。公元207年冬,刘备三顾茅庐,终见诸葛亮。一见面,诸葛亮就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他对形势的了如指掌,分析议论高屋建瓴,入木三分,运筹入神。诸葛亮一出山,就在三国荆州之争的较量中显示出他不凡的才能。公元208年秋,曹操大举进攻荆州,刘备南撤,辗转最后到了夏口,处于十分危急的关头。此时,诸葛亮向刘备请命派他去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一起抵抗曹操。当时若不是诸葛亮把孙权说服,就很可能不会有赤壁之战,没有赤壁之战也就没有三国鼎立的形成。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全力辅佐刘备在荆州建立自己的基地,先是协助刘备攻取荆州的江南四郡,继而与刘备谋划借荆州、对付周瑜的算计,这些都显示出他过人的睿智。可以说,刘备能在危急关头转危为安,能在荆州站稳脚跟,都离不开诸葛亮的功劳。
·成败之由
在诸葛亮的全盘战略中,荆州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元211年,刘备与庞统等西进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刘备集团对荆州这样重视,说明荆州对刘备集团来说是生死攸关之地,内中也隐藏着诸葛亮的一番苦心。公元214年,刘备攻取益州到了成败的关键时候,急令诸葛亮等入川,只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对诸葛亮来说,离开荆州实在是不得已的事。关羽守荆州,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导致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使诸葛亮从荆、益两路出兵中原的战略半途夭折。虽诸葛亮殚精竭虑治国理政,五次伐魏,终未实现北进中原、兴复汉室。失去荆州,事业未果,诸葛亮的荆州情最终未了,这是他毕生最大的遗憾,但这并未掩盖他一生的夺目光彩。
关羽文化
刘、关、张之间作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义,又主要体现在关羽身上,并成为关羽文化的核心内容。由三国文化所衍生的关羽文化现象,是三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熔铸的一大文化特色,也是荆州所蕴含的三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关羽镇守荆州达十年之久,是他一生事业的亮点,也是他为之丧身而悲切之所在。
【守荆州历史功绩,显关羽英雄本色】关羽镇守荆州期间,是当时曹、刘、孙三个政治集团纷争频繁、三分形势正式形成之际,斗争极为激烈、复杂。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只是奠定了三分形势,真正形成天下三分之势,则是在刘备借荆州之后。刘备借荆州,标志着三分形势基本形成;荆州之失,则标志着三分格局的定型。所以关羽守荆州这段时期是三国形成之初十分关键的时期。当时,曹、刘、孙三分荆州,相互接壤,摩擦不断,防守形势十分严峻。正是由于在当时斗争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关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守住了荆州,巩固了刘备集团这个至关重要的根据地,刘备集团才有可能西取益州、攻占汉中,成为三分形势形成之初势力迅速上升、一时十分强盛的一方。没有关羽守荆州,就不会有刘备集团向西发展的成功,不会有嗣后蜀汉政权的建立。关羽守荆州始终立足威武自强,采取与魏、吴强硬对抗的态势,充分显示出他作为三国名将的英雄本色,其功绩是应当肯定的。正因为历史上关羽本身是个英雄,在守荆州期间进一步得到显示,才为后人所敬仰。
【失荆州悲剧结局,成就了关羽身后声誉】失荆州被擒斩首的悲剧结局,正是关羽身后被尊奉、神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失荆州,就不可能有身后无比荣耀的关羽;没有失荆州,也不可能有关羽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忠义”化身的关羽,不仅在封建社会很长时期与文圣孔子并起并坐,而且在当今仍有一定影响。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关羽文化被视作弘扬中华文化的象征,成为连结海内外炎黄后裔中华情结的桥梁和纽带。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关羽尊神迎合一些人求富盼安的心态,成为人们所祈求的财神爷和保护神。就关羽文化所蕴含的忠义内涵而言,除去其封建性的消极因素,今天也仍有现实的社会价值。荆州作为关羽文化孕育之地,是关羽文化真正的故乡,其他地方是不能取代的,也是无法取代的。
【争荆州艺术演绎,丰富了关羽忠义精神】三国时代魏、蜀、吴荆州之争,本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对此进行艺术加工、创造,成为全书最精彩的篇章,其中不少篇幅着重塑造了关羽形象,使关羽的忠义武勇精神更为丰满、完善。关羽身后上升为关帝、武圣,有其深刻的社会原由和文化原由,同时,也跟关羽与荆州的特殊关系分不开。离开关羽与荆州的特殊关系来看待关羽文化现象,看待关羽的被推崇、尊奉,就失去了一个基本的前提。从关羽文化的形成来看,荆州是关羽信仰起始之地,最早的关庙也是始建于荆州。
荆州民俗文化
民俗,亦即民间风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地域文化传统。民俗作为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荆楚大地上,早自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曾创造出了堪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这里的时尚风俗、风土人情、祭祀崇信、人生礼仪、民宅营造,乃至于包括俚词歌谣、娱乐游艺、神话故事、音乐美术、饮食起居、器物形制等在内的各个领域,便已形成了一整套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民俗文化。
【荆州的年节习俗】年节习俗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并逐渐发展的,但由于居住的地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往往使得某一地区的人们所遵循的习俗不同。
·春天的节俗
在荆州春天的节俗主要有:大年拜贺、闹元宵、龙抬头•社日、寒食•清明、立春•花朝•踏青等。荆州民间是最看重过年的,其习俗也多。民谚云:“过年为大”,“有三十过年,无三十也过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自除夕到年初一,各地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颜开,参加丰富多彩的大年拜贺活动,出现了以迎春纳福为主题的各种风俗习尚。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与之全国各地相比,荆州民间过年的习俗,既有“大同”,亦有“小异”,小异之处则存在不同形式的楚文化内涵。如“开门礼俗”的内容就有开门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贴春联、贴年画等。如“玩春景”的活动形式就包括玩龙灯、舞狮子、采莲船。荆州民间在元宵节张灯观灯,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了灯事活动,隋、唐、五代到汉代,出现了各种制作精巧、独具匠心的花灯,其中镂刻金箔的“鱼形灯”最引人注目。
·夏天的节俗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荆州民间多称之为“端阳”。端午节尽管名称颇多,含义各异,但楚人驾舟拯救、纪念屈原为端午节的主要内涵,是世人皆知的。由此可说,先秦时代的楚人及楚国的文化民俗氛围,对端午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端午节乃是荆楚地区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以祭奉屈原而形成的仪俗,在荆州民间主要有划龙舟、吃粽子、悬挂蒲艾、喝雄黄酒、系香袋等。
·秋季的节俗
七夕、七月半、八月中秋、九九重阳等传统节日在荆州民间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八月中秋在荆州民间就曾经流行过一种较为奇特的习俗,即“到中秋,赛摸秋”。摸秋,就是中秋之夜偷摘他人田园的瓜果不视为偷,失瓜果的主人也不视为被盗。俗信这天月娘下凡,未生育的已婚妇女若摸秋不被人发现,可早得子。荆州就有这样的俗谚:“中秋中秋,送子摸秋”。摸秋的妇女一般是结伴而行,所摸来的瓜果放置在床内侧,并与之陪睡,第二天将瓜果煮熟食之,据说可以怀上儿子。建国后,摸秋之俗已消失。荆州民间特有的风俗还有重阳节吃九黄饼。相传东汉年间,重阳节达官贵人扶老携幼出游荆州龙山,正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之时,热饭热菜既不好带,又容易冷,为方便游人登山食用,荆州民间糕点师傅便制作了九黄饼。其名谓九黄饼,乃取九月重阳,登高赏金黄菊花之意也。此种饼子,面如黄菊颜色且酥脆,馅子系用冬瓜条、桂花、冰糖、白糖拌和而成,吃起来香甜可口,颇受游人称赞,成为一种应时节令食品。至今荆州民间仍偏爱重阳节吃九黄饼。
·冬天的节俗
荆州民间在这一季节,大都有冬至、腊八、小年、除夕等传统节俗。拿冬至来说,和北方农村不同是,荆楚大地的人们,往往会在这天开始淘洗糯米,磨浆沥干,制成“沉(读去声)浆”,然后用糖、或肉制成馅,包成团,先是祭祖、祭灶,然后阂家团聚,共同分享,还可馈赠亲朋好友。又如农历腊月二十四,俗谓“小年”,又称为“小过年”、“小除夕”,是荆州民间很看重的一个年节。民谚云:“腊月二十四,家家小团圆”。是日,“吃坏吃好,一人不少;有吃无吃,团圆一席”,一家人必须在一起吃团圆饭。
【荆州的婚丧礼俗】
·婚俗荆州民间婚俗礼仪程序有:提亲、请八字、定婚、下彩礼、定日子、娶亲准备、娶亲。以娶亲准备为例,娶亲是婚礼大典,不是一天能完成的,还有些准备手续。按照荆州民间的婚嫁风俗,男家定下嫁娶的日子,一般要在三四个月前,甚至是头一年,以便女家在这个时期准备嫁奁。俗话说:“粗接媳妇细嫁女”,女儿出嫁,做父母的置办嫁妆,要想的周到、细微,尽力办得颇丰、体面;男家同女家一样,也要抓紧备办婚事,如盖房、置做新家具,包括床榻、衣柜、桌椅之类。临近娶亲之日,男家和女家还要送请柬,把儿女成婚的消息通告亲朋好友。旧时,请柬一般为双柬贴,即将一张红纸折两等分,对折后成长方形。上面行文一般使用文言语句,显得古朴典雅。请柬既表示对宾客的尊重,又表示邀请人对此事持慎重态度,故客人近在咫尺,也须送请柬。
·丧俗荆州为荆楚故地,古时“楚人信鬼巫,重淫祀”,其巫风巫俗也渗透到丧葬的礼仪中,后世沿袭并发展,逐步形成一种巫风宗教兼容并蓄的丧葬习俗,使之丧礼更显示出庄严性和神秘性。荆州民间办理葬前丧事,主要包括围坐送终、抹尸装束、告丧亲友、丧鼓伴灵、设坛做斋、入殓追悼等内容。而丧葬活动并非随着死者的安葬而结束,在安葬死者后,还要定期举行一些祭祀活动,荆州民间的祭祀活动重点是服丧、祭扫、家祭。
【荆州的饮食习俗】荆州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荆州的饮食习俗兼容南北饮食共同的一些特点,而以南方饮食习俗为主流,反映出我国所特有的饮食文明。荆州处于江汉平原的滨江介湖之地,江河纵横,湖网成片,气候温和,物产富饶,食物品种丰富多彩,向称“鱼米之乡”,素有“饭稻羹鱼”的传统。大米和淡水鱼鲜是平原河湖地区人们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原料,其饮食结构“以稻米为主,水产禽为副,蔬菜为辅”。荆州主食以大米为主,小麦、杂粮(大麦、荞麦、高粱、玉米、黍子、豌豆、饭豆、绿豆、红豆、红苕等)为辅。副食包括菜肴、糕点等。其中,干咸菜为荆州地区民间所必备之菜肴。荆州自古饮酒成习,除了坊间酿酒外,民间家酿也十分普遍。米酒被视为“软饮料”,并未纳入“酒”的范畴。沙市酒文化为荆州之最,唐代即有名酒“烧春”。宋陆游有关吟沙市的诗中有“倚楼女儿笑迎客,清歌未尽千觞空”。沙市人有“借酒待客”之风,且豪饮者不多,虽一日之中饮酒有一餐、两餐、三餐不等的情况,但大醉者却不多。沙市的茶文化历史亦颇悠久,旧时即有饮茱萸茶之说。清至民国,沙市人以茶待客之风极盛。荆州民间的节令饮食也相当有讲究。春季吃春卷,元宵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七月半吃蒸菜,中秋节吃月饼等。
【荆州的居住习俗】自古以来,荆州民众视建房为人生最重要的活动。在农村,只要有人盖房,其亲友和乡邻均自带粮食无偿帮工,予以鼎力相助。到了房屋上梁或落成之日,村里人还要前去祝贺助兴,增添欢庆的气氛。旧时,民间建造房舍首先选择地基,除方便生活外,更多的看风水好坏,怕会带来家庭衰败,子嗣无继的后果。其次,荆州境内多江河湖泊,人们建房选址多考虑依山傍水之地。再次,荆州城乡民众选址建房均习尚坐北朝南。最后,看重地理环境,讲究美感。与此同时,荆州民间还有一些庭院种植方面的禁忌。如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前不栽桑,后不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这是因为桑谐“丧”,惟恐不吉。后不栽柳,说法不一。一说是柳谐“扭”,怕家运不顺;另一说发是柳不结籽,恐无子嗣后代。“鬼拍手”指杨树,风吹树声如“鬼拍手”,恐招来鬼魅。从各县、市志书记载的居住史来看,房舍建筑凝聚着人们世世代代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既能反映出特定社会历史时期、某种风格及建筑所显示的技术和艺术,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体现出人们的崇信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等传统特点。
【荆州娱乐习俗】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名闻遐迩的歌舞之乡。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之作便是古代荆楚民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民间情歌的代表,学子必读的经典。几千年来,在这块被世人誉为鱼米之乡的神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黎民百姓,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了难计其数的大量民歌,为我们留下了一座藏珍储宝的民歌艺术宝库。荆州民歌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劳动歌谣、生活歌谣及婚丧仪式歌。在荆州民俗文化的总格局中,民间歌谣往往是直接反映下层民众直接心声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创造了艺术,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与劳动血肉相连的特征,在劳动歌谣里体现得最为明显。所以,荆州民间自古就有“无歌不插禾”、“无歌不响硪”、“响水就有歌”之说,意思是说插秧必唱“插秧歌”、修堤打夯必唱“打硪歌”、抗旱车水必唱“车水歌”。荆州的劳动歌,如果按照劳动场合的不同来划分,大体可分为田歌和号子两大类。荆州民歌的曲体句式多种多样,一般为上下句或四句,也有一句式、三句式、五句式和多句式。“赶五句”是荆州民歌中很有特点的一种特殊句式,在江陵、松滋、公安、石首尤为流行。“赶五句”是四句式的变体,就是在四句式民歌的三句和四句之间,在加上一句或多句唱词。加进去的歌词俗称“赶句”,赶句必须每句押韵,韵脚与结尾句相同。赶句的作用在于加强感情色彩,突出主题思想,可以使歌曲显得更形象化,更加感人。“赶句”往往用快速度演唱,有的甚至干脆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出来,结尾句则以甩腔演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重方言产生一种民歌。荆州民歌自然要用荆州的方言土语演唱才显得味道纯正。
【民间舞蹈】荆州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一点可以从大量的古典文献资料和考古新发现的文物资料中,得到充分证实。荆州是举世闻名的楚文化的发祥地,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舞,不仅在先秦时期独树一帜,播扬风骚夸耀于东周列国,而且对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楚人有信鬼好祀的习俗,“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由于楚人崇巫,导致楚地巫风盛行。巫,在甲骨文里与“舞”相通。《说文解字》解释为:“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在巫术仪式中,歌舞是最主要的内容。楚舞的基本形态则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出土的大量楚国文物资料看出其神韵。楚国灭亡之后,楚舞仍然是西汉舞坛的主旋律,汉代大多数宫廷舞蹈均属于楚舞体系。时至今日,在两湖平原尤其是在荆州大地上广泛流传的荆州民间舞蹈,有些还可以明显看出楚国舞风的痕迹。如今荆州民间舞蹈可分为三类:自娱自乐,祈福迎祥。有《五虾闹鲶》、《打连湘》、《老背少》等。逃荒叫化,卖艺求生。如《三棒鼓》等。守灵伴亡,迎神祭庙。有《跳丧鼓》、《板凳香》等。
先说一说乔峰。乔者,作为形容词是高而曲折的意思,作为动词是假装的意思。乔峰,寓意原本高不可及,却又很曲折,并且是假的。他本姓萧,萧条的萧,一生虽然轰轰烈烈,却无比凄凉。而峰字,又呼应了他父亲“远山”。
乔峰的名字除了跟父亲相互呼应,还跟他的一位对手游坦之相对应。一个起高峰,一个要坦之,似乎生来就该作对。游坦之原本是个无忧无虑的阔少,他悲剧的一生因萧峰而起,这也是他俩在少林寺一场对决的根本原因。
阿紫阿朱是让萧峰纠结一生的姐妹俩。对应着《论语》中的一句话:“恶紫之夺朱也。”古人认为朱(大红色)是正色,代表热情。“恶紫夺朱”即是孔子讨厌紫色扰乱了红色,这句话的引申含义为憎恶异端扰乱了正统,邪说坏了正道。
在书中阿朱与阿紫虽是一母同胞,但性格却截然相反,阿朱温婉善良,阿紫阴毒残忍。
可最后陪在萧峰身边,与萧峰一同坠下山谷的恰恰是阿紫,而不是萧峰的一生挚爱——阿朱,这正应了“恶紫夺朱”这句话。
丁春秋,祖籍山东曲阜。孔,丁;夫子,春秋。不知道是不是故意恶搞,恐怕没有恶搞这么简单。收服丁春秋的是虚竹,竹简原本就是用来书写春秋。
丁春秋创立星宿派,被他欺压一生的师兄却叫苏星河。
他们来自逍遥派,师傅是无崖子。星河是空间上的“无涯”,而春秋则是时间上的“无涯”,遥相呼应。无崖,得于《庄子》中的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的绝学北冥神功正是吸人功力,无穷无涯。而将“涯”写作“崖”也暗喻了他跌下悬崖,残废终身的命运。武功“北冥神功”同样出自《庄子逍遥游》开篇“北冥有鱼”。轻功凌波微步是出自曹植的《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师妹李秋水的名字则是出自《庄子》的《秋水》一篇。苏星河的八个弟子“函谷八友”也都有出处。康广陵,魏晋名士嵇康创广陵散一曲为千古绝唱;范百龄,明代围棋大师过百龄之风范;苟读,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把文章分层次就叫“句读”,他几句话,竟教玄痛顿悟,即时圆寂;吴领军,指明身份是领导军队出身,又明指画家吴道子;薛慕华,薛就是学,学习所仰慕的华佗;冯阿三是个木匠,擅长机关制作,出自《聊斋》冯木匠,三指三才;石清露,是个种花之人;李傀儡,傀儡戏,梨园祖师爷唐明皇姓李。八友各自擅长弹琴、下棋、读书、画画、医术、木工、种花、演戏。
剑神卓不凡,却遇到开挂的虚竹,不堪一击,几乎成了一个笑话。
段誉:段,通断;誉,欲。这是真正无所欲求的一个人
一、故事
1、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2、涂山之会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
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
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3、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
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
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二、人物
1、鲧
鲧[gǔn],中国汉族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姓姒,字熙,有崇氏,帝颛顼之子。
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
一说因鲧与尧之子丹朱、舜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失败而被尧流放至羽山;一说是“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总之,鲧葬身于羽山,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治水英雄。
2、启
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
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
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他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姒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