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军事领域最早,也是最显著的变化是洋枪洋炮取代了大刀长矛。武器装备的改善直接影响到作战样式的变化和战术思想的更新,尽管其中历经曲折,又深受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困扰,但强调发扬火力的西方近代战术原则毕竟得到了承认,最终在中国的战争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
(一)从八卦阵到散兵线
清军人关前素以骑射见长,善用马队在无火炮掩护的条件下进行宽大正面的冲锋。随着滑膛前装火炮和霰弹鸟枪成批配发给步兵,一些火器较多的步兵部队里也逐渐采用了轮番齐射的“连环枪法”及连营跟进的密集队形冲击战术。如果说这套战术可以在野外大量使用骑兵、鸟枪兵和刀矛队,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搏斗中尚有效验的话,它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用来对付武器装备及战术都比较先进的英国侵略者,则显得毫无用处。因为清军大都采用队形密集的方阵队形,通常只重视正面一线防御,不懂得利用纵深机动来增强防御的坚韧性;只知道株守炮台;城垒,待敌来攻,不知出奇设伏,对付敌人的迂回包围;只知道使用大刀长矛肉搏,不懂得发挥火器的威力。特别是随着清军八旗子弟的腐化堕落,大多数八旗官兵已丧失了起码的作战技能和勇气。绿营兵则由于平时分汛设防,并担负着沉重的差役,临战前仓促调集在,起,兵将互不相识,无法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术集团,也谈不上良好的作战协同。不言而喻,一支缺乏训练、互不配合的军队甚至连冷兵器时代的战术水平也难以发挥出来。
鸦片战争中及战后,一些亲历英军“船坚炮利”情形的有识之士着手进行战术改革的初步探索。如林福样针对英军“善抄后路”的作战特点,提出改变固有的正面拦击战法,分兵两路,“以正兵敌其战船,而预伏奇兵于后路,以击其抄后之兵”(《平海心筹》卷下)。清扬威将军奕经也一度接受部下建议,打算在正面抗敌的同时组织兵力侧击敌人,进攻时使用数十人组成的散队,以减少敌人密集炮火下的伤亡。其幕僚减纤青则提出先用“人自为战”的游击战法疲惫敌人,然后以大部队“内外交通而尽歼之”。但在清军冷兵器与火器并用并以冷兵器为主的装备状况没有太大变化,清军祖制成规不可须臾更改的情况下,仅对个别战术细节做出更改是无济于事的。19世纪50年代,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不得不放任曾国藩等人大规模编练非经制兵的勇营部队——湘军。这就为曾国藩撇开八旗、绿营的祖制成规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曾国藩是仿效明人戚继光的“束伍成法”,侧重于在选募官兵和部队编制体制上另起炉灶,其武器仍以大刀、长矛和抬枪、鸟枪为主,其战术自然不脱古代战术的窠臼。
19世纪60至70年代,一部分由湘、淮军及绿营、八旗改编的防军和练军普遍装备新式洋枪洋炮,聘请外国教官进行技战术训练,至此清军战术开始发生明显变化。1871年,李鸿章签发了丁日昌所撰《枪炮操练图说》。该书以当时装备先进的近代枪炮的淮系防军为对象,规定了基本的战术动作。其基本战斗队形是以哨为单位排成前后两列横队,其他队形都是在进攻、退却及相持等不同情况下的变化队形。当时的淮系防军也保留了自古以来就沿用的密集方阵,即主要用来在平原地区对付马队掩袭和密集步队冲击的实心方阵和空心方阵。从战斗队形的种类来看,其战术水平大体相当于欧洲的拿破仑时代,同时也带有浓郁的冷兵器时代战术色彩。与昔日的八旗、绿营及湘军战术相比,淮系防军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御时,都更注重发扬火力。其主要表现:一是在进攻时,士兵们不再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手舞大刀长矛进行伤亡极大的无谓冲锋,而是边射击边推进,有时排成紧密横队的二梯队也靠前射击,以增强火力密度。只有当发现敌人防线有动摇迹象时,士兵们才会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以横队队形快步前冲,如墙排进。二是即使是相当落后的密集方阵队形,也要排成四列横队,内外层分别立姿或跪姿齐射,构成较绵密的火力。三是淮系防军通常将炮兵以营为单位集中使用,进攻时以猛烈炮火对防御之敌急袭,打乱其防线;防御时协同步兵拦阻敌人的进攻队形。当然在采用西方近代战术时,传统阵法的影响仍不可低估。如淮系防军将领潘鼎新所撰《洋枪队大操图说》中,就将西方战术肆意改造,衍变出许多队形密集的阵势来,如回旋阵、大圆阵、撒星阵、八字阵、八卦阵等,都是花架子,真正上阵交锋,除了增加伤亡外毫无效果。对此,1883年驻德公使李凤苞曾评论说:“咸同以来,各省练军竟尚西国操法,习其分合进退,颇能步伐整齐。而间或能用己意,多设旗帜,甚至杜撰阵势,渐至徒饰观瞻。惟平定发逆之后,深知方阵跪伏,实足以防御马队而已。岂知西国炮械日精,方阵一式,亦久作签蹄之具耶!”(《陆操新义·译后记》)
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爆发的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因战术思想落后吃尽了苦头。在战争中,相当一些清军部队仍采用传统的密集队形冲击战法,士兵们在敌人的猛烈火力面前立姿冲锋;防御时兵力兵器缺少纵深配置,过于依赖一线火力和传统拦击战法。这一时期清军战术也有部分改进。如有的将领注意到使用散兵队形,创造了从敌人防御前沿数百米外向其城垒开挖“之”字形壕沟,以逐步接敌的“滚草龙”战法;防御时修筑以粘土和砖石砌成的胸墙,构筑低矮隐蔽、有顶盖被覆的土木结构战斗掩体——地营,并用明槽暗道相连接,组成工事群,等等。但这些有限的进步并没有改变清军战术落后的总体态势。
在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之后,相当一部分清军将领看到了日本“治国用兵一从西法,而国势骤强”(《权制》卷3)的事实,争相上言仿西法改革兵制,创练新军。由于新建的军队在武器装备、军队编制上悉仿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德国陆军,从而为全面采用西方近代战术创造了条件。从记录这一时期战术变化的《淮军武毅各军课程》、《强军西法类编》、《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训练操场法详晰图说》等操典教范中可以看出,西方近代战术体系已在这几支部队里占据统治地位。这时的清军战术更强调摒弃湘、淮军传统的稳扎硬打之“故智”,提倡发扬火力、灵活机动的战术原则,接敌队形也由过去的散兵与纵队相结合的形式向散队起伏转变。防御时,要求以随身携带的兵锹就地挖掘掩体和数道堑壕,以增加防御纵深,以地雷轰发和排枪射击等手段击退敌人进攻。步、骑、炮兵的战术协同也受到重视。清军的操典教范中特别注意在制定作战部署和规定战斗任务时,让炮兵、骑兵与步兵之间的紧密协同。如将步兵部队分为排成线兵线的“前锋”、“小接应”(一梯队)、“大接应”(二梯队),将骑兵部署在两翼,炮兵置于二梯队之后,掩护和支援步兵主力作战。对步兵的战术动作,规定“宜随地跪卧,先隐身躯,再行瞄准。敌现则发,敌隐则停。遇敌隐身仅露其首,宜瞄准漫击。敌若动移,无论进退,必露全身,宜排枪快击”。1902年以后,清军由学德转向仿日。特别是日俄战争结束后,中国赴日留学军事者日渐增多,国内各军事学堂也纷纷聘请日本教官,翻译日本军事教科书。至此,清军战术终于彻底摆脱古代操法阵形的影响,作战队形进一步向科学、实用的方向发展:散兵队形成为步队作战的主要队形;原先白昼攻击,人夜力守的惯例被打破,夜战强袭受到普遍重视;攻击样式更趋细化,针对遇战(遭遇战)、半趋战(对仓促防御之敌的攻击),趋战(对预设阵地浓的攻击)都制定了相应的战法;防御被分成守势防御和攻势防御两种,后者因强调以步队依托工事进行阻击,以炮兵拦阻射击、预备队反冲击等手段驱逐敌人,伺机转入反攻,更具有积极、主动的性质,因此也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兵种间战术协同也进一步走向成熟,原先的马、步、炮兵的协同扩大为马、步、炮、工兵的协同,辎重兵的作用也加大了。比如攻击时,要求先以马队进行侦察,次以步、炮兵之一部进行火力侦察,继之以炮兵火力摧毁敌人工事,压制敌炮兵火力,以工程队破障作业,保障步兵冲击的成功。攻击前的准备更充分,也更有点现代合同战术的味道。
(二)从蹙处海口到海上争夺
鸦片战争时期,面对武器装备和战术都比较先进的英国侵略者,清军的海战战法仍主要是以实心弹丸之火炮轰击敌船,以抛掷火砖,撒放喷筒焚烧敌船,使用火船抵近焚烧敌船,再有就是接舷靠帮,跃中仓,攻首尾。从实战效果看,这类简陋的中世纪海战战术对敌人形成不了多大威胁。当时清军将领对自身海战装备和战术的落后是很清楚的。故清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退而屯兵海口,以炮台夹峙海口水道,以原始前装火炮分段防堵,设置拦江木排铁链等办法,拦阻敌船沿海口内驶。但他所使用的炮台是两个多世纪前就被欧洲各国淘汰的裸露式炮台,只能正面抗敌,不能防范后路,火炮极易被很快摧毁,炮台也常常被迂回到侧后的登陆敌军所攻占。中法战争期间,由于清军积极引进西洋大炮,炮台加装了防护顶盖,并用沙包和泥土贴护炮台墙壁,开掘壕沟地营,加上发扬舰载火炮威力和在海口布设水雷,使海口抗敌的能力有明显提高。甲午战争前,清军在旅顺、威海修筑的海军基地,进一步克服以往海防炮台的种种弊病,仿德国最新样式建造而成。该两处海军基地实际上已完全要塞化,不仅向海一面密布可以相互依托的各式大小炮台,形成绵密火力,朝陆路的一面也修筑了许多陆路炮台,同时筑长墙,埋地雷,防范敌人从后路攻击。在海口处,又布置多重水雷防材,派舰艇“在炮台炮线水雷之界,与炮台合力抵御,相机雕剿,免敌船厂驶入口内”(《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8)。单就海口防御战术而言,不可谓之不严密。
但海口防御毕竟在战略上属于消极防御的范畴,所以战术上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改变清军的被动地位。尤其是清军海口防御战术中缺少明确的主动出击规定,致使清军在战斗中往往附台而守,消极等待敌人前来进攻,而不是相互支援配合,最终被各个击破。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另一方面,虽然清朝组建有一度在亚洲称雄的拥有多艘铁甲战舰的北洋舰队,但这支近代海军所使用的海战战术仍然是落后的。从当时被译成中文的《船阵图说》(又译《轮船布阵图说》)、《各国水师操法》、《海军调度要言》等海军战术操典来看,它们一边肯定了舰载火炮、鱼雷和军舰机动能力在近代海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却醉心于舰队编队队形的转换。比如,《船阵图说》一书就列出了由二舰、三舰和四舰编队为基本单位的118种阵式的变换方法,如单行鱼贯阵、双行鱼贯阵,一字雁行阵、双叠雁行阵等等。也有的著作对冲角战法表示出特别欣赏的态度。其实,这都是帆船时代海战的产物,用于应付官员们的检阅尚可,在实战中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但晚清海军将领在引进这些战术理论时多少带有些盲目性,对战术原则的优劣缺少鉴别能力,对不断发展的海战新战术缺少持续跟踪和尽早采用的紧迫感,致使北洋舰队战术意识相当落后,在黄海海战中排出无法发挥全部火炮威力的横阵,除了打算发挥舰艏炮的威力,还有企图冲撞敌舰的意识。
功夫类别中国武术结构复杂,门派众多。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少林功夫是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技术境界很高的门类之一,是中国武术各个流派中,历史悠久,门类最多,体系最大的一个门派。少林功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门派”或“拳种”,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武术体系,内容极为丰富。按类别可分为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器械又可分为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等。按技法又可分为拳术、棍术、刀术、枪术、剑术、技击、气功等几十种。少林功夫最早出现的多是实战的格斗技法,从明代后期开始逐渐向套路化方向演化,并被固定下来,形成众多的套路。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功夫套路有708套,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其中流传有绪的拳械精品有数十种。另外有七十二绝技,以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独特的功法为156套。现存少林功夫套路:拳术178套,器械193套,对练59套,其他115套,合计545套。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类别和难易程度,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有序的少林功夫体系。
拳
拳是少林功夫的基础,也是少林功夫的基石。拳法的历史十分久远,它是在吸其中华传统武术基础上而形成的。早期的少林拳法是以实战搏击为主的。明末拳法大师玄机和尚留下来的《拳经》,是现存少林拳法最早的套路。少林拳法是少林功夫体系中内容最为广泛,套路最多的一种,少林拳法的套路总数有300多套,现在有名可查的也有近200套,具有代表性的拳术有:
罗汉十八手
动作名称:轩辕跨虎、仙人指路、回头望月、童子拜佛、梅鹿献花、鸿雁展翅、猿猴摘桃、魁星点元、高祖斩蟒、王祥卧水、燕子汲水、鲤鱼翻身、罗汉斗虎、仙鹤惊翅、司空束身、百蛇吐信、弹射天狗、昆那武姿。
小洪拳
动作名称:预备式、怀中抱月、白云盖顶、上步推掌、抱手束身、上步推掌、转身扳手、上步推掌、转身碰腿、外摆连、斜型、压手缩身、劈腿、斜型、蹲桩掠手、猛虎大张嘴、左云顶、右云顶、七星、单鞭、搂手束身、跟步抢手、旋风脚、冲天炮、蝎子尾猛虎大张嘴、抬步一掌、转身扳手、上步推掌、单拍脚、左盘肘、压手缩身、劈腿、右盘肘、蹲桩掠手、猛虎大张嘴、左云顶、右云顶、七星、单鞭、搂手束身、跟步抢手、单拍腿、右推掌、左推掌、右推掌、左拍脚、左推掌、右推掌、左推掌、海底捞月、聚手炮、顶心锤、提膝抡拳、下阴锤、滚手缩身、起身推掌、云顶聚手炮、五花坐山、收势。
少林大洪拳
动作名称:预备式、白云盖顶、前跳仆步、起身盘肘、云顶双震脚、上步七星、单鞭、怀中抱月、冲天炮、退步勾拳、上步三砸拳、跳步撅手、云顶双震脚、上步七星、单鞭、怀中抱月、上步扳手、转身一拳、两抢手、回头望月、三扒手、双震脚小跨虎、提手炮、起身盘肘、转身迎面打撅手、左盘肘、右盘肘、提手炮、转身一拳、十字拍脚、二起脚、金刚捣碓、提手炮、金鸡独立、扎地橛、三出手、鹞子翻身、双震脚海底炮、上步一拳两抡手、抱肘鹞子钻林、弹腿、右摆脚跳步撅手、倒步云顶大跨虎、提手炮单叉、二起脚、坐山、收势。
罗汉拳
动作名称:交手单叉、怀中抱月、古树盘根、转身枪手双摘档、打虎式、二起脚、金鸡独立、上步顺行、云顶连三捶、小跨虎、猛虎出洞、上步登山、探腰深望、古树盘根、斜步交花、插花盖顶、倒步双架棚、撩手推山、撤步连环拳、龙折身、卧地睡双推山、旋风脚、盘腿坐、空手滚、小开门、二起脚、打虎形、猛虎出洞、回头望月、高捶、低捶、蹲桩捶、翻身双扑地、背心捶、拐肘斜捶、拧手踢腿、黑虎钻档、童子卸印、切跨劈打、翻身捣碓、起落海底炮、前磴腿、拉弓式、双栽葱、倒反背、饿虎扑食、黑狍钻档、抖手一捶、跳步单叉、起身板手、旋风脚、蹲桩式、双分膝、合腿、地面抓、迎面撤、二起脚、端锅、上步拔葱、掏腿入地捶、单踢、外摆莲、猛虎出洞、夯地捶、蝎子尾、舞花坐山。
梅花拳
动作名称:双开门、里坡脚、左一捶、双推掌、猛虎出洞、抱拳束身、跳步单叉、子钻林、弹踢一捶、打虎式、转身单叉、弓步一捶、弹踢一捶、弓步一捶、连步一捶、双一捶、腾步摆莲束身跨虎、跳步单叉、弓步一捶、劈拳踢腿、小开门、转身掠手、林中摘果、上步卧忱、独立推掌、海底炮、连步一捶、又一捶、转身掠手、后扫堂、双碰腿、连三掌、旋风脚、回头望月、二起脚、回头望月、二起脚、百鹤晾翅、跳步束身、后蹬腿、猛虎出洞、弓步卧忱、前扫堂、提桶山、转身臂另、弓步一捶、舞花坐山。
大通臂拳
动作名称:金沙飞拳、打虎靠山、顶心标拳、二郎担山、双关关铁门、闪身炮拳、金童献图、千斤砸拳、双手开弓、鸽子翻山叶下藏花、退步插拳、单风灌耳、追风相连、顺手牵羊、撩阴重拳、猛虎跳涧、天王托塔、挽景移山、珍珠卷帘、雷公飞天、双风灌耳、勒马按拳、舞花起脚、回头望月。
心意拳
动作名称:百蛇吐信、二龙分水、右手摆掌、天王托塔、倒步跨虎、冲天炮式、提膝砸捶、转身七星、二郎担山、双关铁门、百猴洗脸、又百猴洗脸、悬崖勒马、探马捶式、千斤劈锤、左翻背捶、弓步板手、悬崖勒马、探马捶式、倒步跨虎、投步转身、十字通背、拦腰捶、拔步炮、金鸡独立、猿猴束身、悬崖勒马、十字通背、拦腰捶、提膝抢肘、武松脱铐、反击捶式、马步单鞭、拧身七星、弓步双推掌、右踩脚式、双腿掌式、左踩脚式探马捶、迎面掌、黑虎蹬山、转身板手、猿猴束身、二起踩脚、单叉、起身摆脚、后摆脚、右摆脚、下阴捶、反肘面捶、左翻背捶、弓步板手、悬崖勒马、探马捶式、倒步跨虎、投步转身、十字通背、拔步炮、金鸡独立、猿猴束身、悬崖勒马、十字通背、拦腰捶、提膝抱肘、武松脱铐、反击捶式、马步单鞭、拧身七星、弓步双推掌、下阴脚式、转身拧把、倒步双推掌、老牛大摸头、大跨虎式、起身飞脚、金鸡独立、顶心肘、翻背捶、左翻背捶、转身板手、悬崖勒马、探马捶式、倒步跨虎、十字通背、拔步炮式、金鸡独立、猿猴束身、悬崖勒马、十字通背、投身游身、双撩阴捶、霸王观阵、右游身、双撩阴捶、霸王观阵、砸手转身、迎门铁扇、走步搓捶、右探马捶、束手阴捶、古树盘根、起身一掌、双推掌、倒步左跨虎、双狠脚、弓步枪手、左抢手、倒步云顶、跟步七星、罗王观阵。
少林朝阳拳
名称:双手抱拳、金沙飞掌、白蛇吐信、二龙分水、古树盘根、金鸡独立、挤手炮、朋鹏展翅、白蛇吐信、二起踩脚、顶心标拳、下下狠脚、冲天炮、急三拳、弓步架打、猛虎跳洞、马步架打、双风灌耳、马步冲拳、双风灌耳、弓步架打、混水摸鱼、二龙分水、棚头、接手冲拳、蝎子勾尾、蹬腿冲拳、弓步冲拳、二起踩脚、回头望月、左卧忱、猛虎出洞、挤手炮、舞花坐山。
少林炮拳
名称:撩手摘心掌、转身窝心炮、原地三砸拳、马步冲天捶、五花虎抱捶、转身云顶、坐山单革命、五花虎抱头、上步左斜形、十字踩脚、转腿窝心捶、倒步三砸捶、马步冲天捶、拦腰双绝手、抬腿小提鞋、落步右拐肘、转身双绝双分腿、起身双风灌耳、腿右斜形、撩手迎面捶、转身云顶七星、坐山单鞭、舞花坐山;摇身三卧忱、转身窝心捶、倒步三砸捶、马步冲天捶、转身双绝单叉、起身拐肘、转身双绝分腿、起身双风灌耳、劈腿右斜形、马步跨毛篮、狠脚海底炮、上步两捶、劈腿右斜形、压手上穿捶、转身双绝分腿、起身双风灌耳、转身跌跃步单叉、起身冲天炮、束身下劈腿、起身五指朝凤、转身云顶七星、坐山单鞭、舞花坐山;虚步三掏捶、独立跨虎势、三打迎面捶、换步右斜形、腿左斜形、劈腿右拐肘、搬手一捶、束身请手、猛虎出洞、转身摘心捶、束身夯地捶、小鬼蹬腿、上步顶心捶、束手虎抱头、老虎弹痒、束身双分脚、起身双风灌耳、里劈左斜形、独立打虎势、并步三捶、退步云顶七星、坐单鞭、舞花坐山。
少林猛虎拳
名称:蝴蝶双飞、顶心标拳、黑虎钻心、金钻穿石、细女穿梭、考虑出洞、卧虎望筝、连环三打、黑虎崩崖、二郎担山、猛虎跳涧、连环三打、八戒翻八扒、就地吞羊、金钻穿石、仙人摘桃、猛虎擒犊、双枪穿喉、虎斗雄狮、猛虎弹爪、将军斩剑、饿虎偷心、伏虎守穴、细女穿线、白虎上墙、十字踩脚、金钻穿石、猛虎出洞、海底捞月、考虑靠山、青驹奔川、白虎海脸、天王端塔、猛虎抖威、小虎抱月、金钻穿石、铁牛耕地、猴子擦眼、黄忠放箭、双手棒月、鹞子入林、蚂蚁入泥、将军勒马、老虎出洞、猛虎跳洞、老婆拐线、威坐玉殿、顶心标拳、火神分金、王销推山、黑虎撩爪、小虎越洞、龙王唤雨、黑虎钻心、卧虎塑筝、饿虎扑食、黑虎拦羊、金鸡独立、连环冲拳、卧虎吞羊、猴探仙庭、金钢钻石、铁牛拉犁、虎阴赤处、移王拔桩、猛虎跳洞、鸿雁展翅、双龙出海、黑虎弹爪、单坐莲花、跳步坐山。
少林醉拳
名称:双手取杯、连饮三杯、太白醉酒、醉仙拜天、酒花四射、仙童弹球、转身碰杯、金鸡独立、虎将让杯、醉仙拜天、罗汉出酒、醉君观阵、铁牛耕地、天王托塔、仙童弹球、八仙醉坪、暗箭四射、留地旋风、醉汉观星、文王赏酒、醉汉拜地、蛤蟆跳丘、城下献酒、饮酒护手、太白醉酒、铁牛耕地、醉汉观阵、仙单弹球、罗汉出酒、八醉仙坪、酒花四射、将军转杯、仙单弹球、小山让杯、文王赏酒、醉仙敬天、罗汉让杯、醉仙坐坪、黑风扫林、天王托塔、城下献杯、李白拜佛、醉汉观星、将军碰杯、金鸡独立、醉仙敬天、醉汉谢主。
少林黑虎拳
名称:开步拦手、震脚海底炮、飞不划瓶、猛虎抛骨、左摆脚、右摆脚、黑虎跳山、猛虎跳洞、黑虎弹爪、猛虎跳涧、推倒墙、黑虎弹爪、左踩脚、黑虎跳山、弓步右冲拳、弓步左冲拳、饿虎吞羊、并步双砸拳、踢腿撩掌、黑虎钻云、偷摘心拳、弓步左拳、弓步右冲拳、双爪拔蛇、饿虎吞羊、黑虎摘心、上步冲拳、黑虎盘山、黑虎出洞、黑虎钻林、饿虎吞羊、黑虎跳洞、黑虎奔川、黑虎攀崖、黑虎下山。
少林五虎拳
名称:绷腿侧拳、大鹏独立、马步穿掌、转身弹指、坐盘横揣、仆步抱拳、马步冲拳、梅花转拳、仆地视锦、砸拳撩阴、反背撩拳、转身双摆莲、白鹤亮翅、弓步截捶、旋风脚、马步上崩拳、撒步腾架、上步三冲拳、仆步后扫腿、跳步弹脚、转身马步架打、箭步二起脚、仆步架掌、转身弓步崩拳、转身撩阴拳、大鹏展翅。
少林猴拳
名称:猿猴出洞、猿猴下山、猿猴观阵、倒踢金爪、反戈一击、猿猴转圈、偷摘仙桃、猿猴探性、钻上九霄、猴子抓痒、猴子切瓜、小猴留阵、猿猴崩天、猴子盘足、猿猴戏月、天星坠地、收兵观阵。
少林六合拳(对练)
名称:一、二合:五子登科、虎抱头、三摇手、推身踢阴、转身踩脚、反掌拧手、冲天炮、摇手挑手、满肚痛、搬肩、缩身、三环手、枪手、斜形、三摇手。
三、四合:三摇手、上步冲拳、中腿侧耳炮、冲天炮、满肚痛、摇手搬肩、推肩缩身、三打手、枪手、斜形、三摇手。
五、六合:三摇手、推身踩脚、转身单叉、泼腿、侧耳炮、上步进拳、进肘、踢腿、反掌拧手、冲天炮、摇手挑手、满肚痛、摇手搬肩、缩身三找手、抢手、斜形。
少林耳巴六合拳
名称:一合金丝缠:挑手飞脚、泰山压顶、双拳架上、回步劈腿、两人交手、三进捶、三砸手、两个压手、三劈掌、二龙戏珠。
二合劈面掌:上阵交手、上步进拳、倒步拔拳、回步进拳、退步拔手、两人压手、三劈掌、二龙戏珠。
三合双风灌耳:拦手提手炮、两人交手、双风灌耳、白马分鬂、上步飞脚、三砸捶、三拔手、两人交手、三劈掌、二龙戏珠。
四合连三脚:拦手提手炮、两人交手、连三脚、飞脚钻阴、两人交手、连三捶、两人压手、三劈掌、二龙戏珠。
五合双取阴:拦手提手炮、两人交手、双取阴、迎面劈捶、三拔捶、二龙戏珠。
六合三砸捶:拦手提手炮、两人交手、三砸捶、上步飞脚、两人压手、三劈掌、拦手提手炮、上步压手、三劈掌、二龙戏珠。
棍
棍是少林功夫中最负盛名的兵器。在少林功夫形成的早期,最先便用的兵器就是棍。相传,元末少林寺烧火和尚紧那罗持棍惊退红巾军。现在少林寺所传的风火棍、烧火棍等等,据说都是紧那罗传下来的。到了明代中期,僧兵持棍参加了抗倭、保卫边关等众多战役,并由此而名扬天下,成为最出名的少林功夫。少林棍法在明代就以固定的形式传承下来,程冲斗的《少林棍法禅宗》是明代少林棍法的经典。具有代表性的棍术有:
少林风火棍
名称:转良前戳棍、反身打、舞花、左扫棍、右扫棍、回头咽喉棍、压把根、舞花滚身劈把、转身前戳、转身撩阴、回身刺喉、闭门户、上挑棍、舞花棍、打虎棍、戳棍、鹞子翻身、白猿献果、交手望月。
少林阴手棍
名称:横棍平视、鸡步闭门、进步挑档、鸡步闭门、挑阳胸式、上步卧枕、猴子上树、上步卧枕、猴子上树、仙人指路、将军把门花阴藏花、罗王观阵、挑阳胸式、上步卧枕、弓步卧枕、上步卧枕、猴子上树、上步撩阴、转身劈头、风扫阴式、仙人指路、朝天一柱、三进迎敌、朝天一柱、百蛇吐信、猴子登枝、上步卧枕、弓步卧枕、猴子上树、百蛇吐信、踢断玉柱、上步撩阴、转身劈头、插花盖顶、转风族棍、仙人指路、见敌关门、三进迎敌、迎门铁扇、百蛇吐信、猴子登枝、上步卧枕、弓步卧枕、金鸡独立、饿虎扑食、弓步撩阴、插花盖顶、转风旋势、仙人指路;双关铁门、三进迎敌、迎门铁门、百蛇吐信、猿猴坠枝、蛇在地走、饿虎扑食、弓步撩阴、插花盖顶、转风旋棍、仙人指路、双关铁门、鹞子入林、迎门铁闩、百蛇吐信、猿猴登枝、蛇留地走、饿虎扑食、弓步撩阴、插花盖顶、败势逃走、龙腾虎跃、插花盖顶、风旋末棍、金鸡独立、舞花跳步、罗王踏山。
少林短棍
名称:金刚护门、袖里藏针、辕门观阵、青龙点睛、泰山压顶、古树盘根、摘星取月、胡雁垂柳、百蛇吐信、太公扶杆、倒插杨柳、顺水推舟、猛虎摆尾、风扫荷叶、青龙点水、太公钩鱼、快马加鞭、登山探穴、黑虎掏心、太公扶杆、倒插杨柳、棍打鸳鸯、左左劈右挂、泰山压顶、古树盘根、黑虎掏心、仙人指路、青龙点水、白鹤亮掌、风扫荷叶、百蛇吐信、登山探穴、左劈右挂、霸王举鼎、猛虎跳涧、金刚护门、挑帘观望、古树盘根、泰山压顶、晴蜓点水、乌龙摆尾、霸王举鼎、黄龙翻身、千斤下坠、横担架梁、古树盘根、仙人指路、百鹤亮翅、顺水推舟、金光绕心、黑虎掏心、风扫秋叶、金刚护门。
少林大夜叉棍
名称:高四平势、中四平势、低四平势、三打枪势、高搭袖势、边提势、群提势、伏虎势、定膝式、潜龙式、铁牛耕地、孤雁出群、敬德倒拉鞭、刀出鞘势、地蛇枪势、提枪式、骑马式、穿袖势、仙人坐洞、乌龙翻江、披身势、吕布倒戟势、飞天叉势、黑风雁展翅高提式、乌云罩式、通袖式、劈打式、雷天上弓、朝天枪势、高塔袖势、跨剑势、左右献花、尽头抢势、高塔袖、单提势、金鸡独立、倒托荆棘、二郎担山、凤凰展翅、旋风扫地、挟衫势、一提金势、秦王跨剑、前提势、勾挂硬靠山、单打势、销口轮势、铁扇紧关门。
少林烧火棍
名称:掠劈棍、弓步戳棍、弓步劈棍、弓步劈棍、闷心棍、败势、回头棍、横担一架梁、猿猴背棍、扑地棍、二郎担山、扑地棍、跋步连三尺、滚身劈棍、舞花劈棍、单叉架棍、单叉盖把、隔打回身譬如棍、弓步戳棍、回身劈棍、弓步戳棍、弓步劈棍、弓步戳棍、上步隔打、败势、上步劈棍、回身劈棍、舞花劈棍。
少林猿猴棍
名称:拉棍观阵、猴行棍、怀中抱月、回头望月、转身截棍、束身抱棍、右回头望月、左回头望月、舞花、观阵、压棍、压棍跳步、下截棍、背棍、偷点回头望月、转身倒把、右挑档、左挑档、转身横扫、扛棍观阵、猴行步、舞花、步甩棍、舞花压棍、左右观阵、舞花、童子拜观音。
刀
刀原本是民间武术和军事上最常使用的兵器。随着少林功夫的发展及僧兵参战的需要,刀也成了少林武僧经常使用的兵器之一。在明末的时候,少林寺刀法广泛应用于战场。登封地方武装首领郜如城曾从少林寺练习拳棍和大刀,并运用大刀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少林刀多为缠头裹脑、翻转劈扫,再加上刺、撩、砍、拦、抛等构成完整的刀法系统。少林刀法出刀时两臂运气,气随刀出。少林单刀、双刀和大刀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定手”之说,代表套路有:
少林缠头刀
名称:双手开门、鹿步鹤行刀、弓步劈刀、转身撩刀、海底捞月、狮子张口、叶里藏花、白虎拦路、连环缠头刀、仙人指路左右横穿刀、弓步缠头刀、托碑献塔、金鸡独立、秦琼担刀、叶里藏花、白虎拦路、百马奔川、仙单亮刀、罗汉担刀、转塔藏花、海底捞月、狮子张口、饿虎扑食、金童亮背、狮子张口、弓步推刀、罗汉藏刀、叶里藏花、注目迎招、顽童戏月、独立彩棚、跳步藏刀、卧虎藏刀、朝天一柱香、叶里藏花、回头望月、跳步劈刀、火龙落地、坐山一刀、金牛卧地、坐山架刀、跃步绞刀。
少林昆仑双刀
名称:指路刀、转身龙门刀、跨跳双劈、转身藏刀、医疗费子拐翅、舞花藏刀、踮步刺心刀、左右舞花劈、撤步藏刀、舞花四门刀、左右燕子别翅、上步双劈、转身藏刀、二马分鬂、蝴蝶闹海、燕花架刀、凤凰旋窝、起跳挎刀、上步左右连环刀、舞花前撩刀。
少林春秋大刀
名称:理胡摆掌、提袍踏蹬、弓步前撩刀、踮步背刀、马步揣刀、云顶横扫刀、踮步背刀、云顶横扫刀、踮步背刀、弓步前撩刀、转身马步切刀、云顶削刀、弓步背刀、弓步撩刀、提膝亮刀、上步三撩刀、云顶横扫刀、转身背刀、金鸡独立、马步砍刀、勒马背刀、缠丝过顶、老虎出洞、连环劈刀、二郎担山、转身挑刀、弓步站刀、翻身云顶扫刀、勒马背刀、马步上撩刀、刀挑红袍、舞花背刀、虚步斩刀。
剑
剑是少林武僧最常使用的兵器之一,也是少林十八般兵器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明代文翔凤在游少林寺时看到60名武僧练武时不仅有拳法而且有剑术。公鼎在少林寺观武后也看到的是“复有戈剑光陆离”的场面。这就是明代少林武僧练剑的写照。这也证明少林剑法术形成于明代。少林剑的代表套路有:
少林乾坤剑
名称:亮势、接剑、下劈、前剌剑、截腕、挑隔剑、斜劈剑、指星剑、前刺剑、拦腰剑、撩剑、提膝架剑、提膝斜劈、跳步大劈、左撩砍头、砍腿、霸王观阵、斜刺、横扫十字脚、青龙吸水、回头望月、霸王观阵、刺腿、大鹏展翅由、霸王举鼎、行龙剑、下刺剑、凤凰点头、劈腿独立、仙人指星、斜平刺、霸王观阵、斜劈剑、百蛇吐信、前刺剑、抛剑、接剑。
少林梅花剑
名称:怀中抱月、仙人指路、金鸡独立、跳步上挑、左右撩剑、古树盘根、提膝崩剑、倒步下劈、绕剑平刺、左右绕剑、歇步崩剑、斜下劈剑、跳步下劈、弥陀敲铃、朝天一柱、左右下劈、坐盘指性、上步平刺、独步平衡、虚步平剑、斜下平剑、跳步下劈、弥陀敲铃、回跳下劈、歇步下刺、提膝绷剑、绕形剑、虚步绷剑、滚身五花、独立前刺、弓步绷剑、斜剑下劈、倒步下劈、提膝绷剑、弓步刺胸、偷步刺剑、转身分刺、上步撩剑、上步斜隔、金鸡独立、拦腰剑、弓步右劈、跳步下劈、左右隔、上步前刺、右隔剑、踢腿、弓步按剑、虚步藏剑。
少林九官剑
名称:并步上指、虚步亮指、提膝横剑亮袍、形步、弓步崩指、歇步枪剑、弓步前指、前踢脚、前踢脚、盖跳步、马步抢剑、弓步斜上斩剑、扣腿撩剑、提膝上架剑、弓步平斩剑、歇步压剑、弓步刺剑、上步云剑、弓步刺剑、上步云剑、弓步刺剑、左提膝劈剑、左右提膝剑、坐盘反上撩剑、转身弓步刺、望月平衡、行步提撩、后插步劈剑、翻身弓步劈剑、后叉步上劈剑、翻身探刺、左提膝劈剑、虚步下裁剑、腾空架剑、左转云剑、歇步枪刺、弓步反刺、弓步劈剑、分剑踢腿、提膝平斩、立剑蹬脚、左转云剑、仆步下斩、提膝劈剑、丁步下裁、弓步刺剑、后插劈剑、云剑换把、提膝撩剑、斜上刺剑、左右挂剑、跳步抛剑、右手接剑、歇步云剑、弓步探剑、叉步绞剑、左转云剑、虚步抛剑、并步提袍。
少林八仙剑
名称:老僧掉尘、仙人指路、转身云剑、火神分金、撤步小魁星、转身云剑、撤步大魁星、金鸡啄食、饿虎扑食、起身平剑、虚步崩剑、怀中抱月、夜叉探海、回头望月、独立刺剑、抽弓打雁、插步刺剑、弓步刺剑、撒步大魁星、左右穿剑、独立刺剑、苏秦背剑、转身交剑、夜叉探海、撒步大魁星、拔草寻蛇、转身扑食、穿剑、左右撩剑、虚步点剑、挑剑、陈潭大睡、雄英展翅、怀中抱月、仰头刺剑、夜叉探海、撤步大魁星、跳步刺剑、转身扑食、穿剑、坐盘、连环穿剑、坐盛刺剑、云剑、苏秦背剑、交剑。
少林达摩剑
名称:童子拜佛、达摩面壁、回头望月、怀中抱月、仙人指路、弓步劈剑、震脚刺剑、古树盘根、金鸡独立、上步劈剑、青龙摆尾、回头望月、仙人指路、左插刺剑、倒步劈剑、虚步亮剑、回头望月、虚步亮剑、达摩面壁、云顶刺喉、震脚刺剑、金鸡独立、虚步亮剑、弓步劈剑、黑龙摆尾、百蛇吐信、回头望月、虚步亮剑、上步劈剑、怀中抱月、鸭子赶路、削手一剑、苏秦背剑、金鸡独立、探海平衡、回头望月、虚步亮剑、力劈四门、虚步亮剑、提膝撩剑、白龙吐须、舞龙刺剑、仙人指路、力插地龙、朝天一柱、奋力穿剑、怀中抱月。
其他器械
少林器械有“十八般兵器”之说。除了棍、刀、剑外,还有三股叉、方便铲、单拐、九节鞭、三节棍等等,代表套路有:
少林九节鞭
名称:左右走鞭、盘肘左右背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反背鞭、鸟龙步进洞右背鞭、翻身仙人指路、右转后背鞭、翻身左右背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反身背鞭、骗马鞭、右背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反身背鞭、罗汉跪楼鞭、左转背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反身背鞭、湘子垮篮鞭、踢鞭右背鞭、苏秦背剑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右背鞭、右转后背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右背鞭、上步三劈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背鞭、滚身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右背鞭、左插花鞭、左转右背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反身背鞭、金丝缠脖、左背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
少林草镰
名称:开肠破肚、火神分金、转身摘珠、百猴弹爪、夜叉割麦、小楼爪、黑虎掏心、舞花彩镰、倒拉金瓜、仙人指路、转身缠钩、夜叉探海、怀抱琵琶、转身缠钩、罗汉推窗、五行归一。
少林钢鞭
名称:脚立八字、左手抱鞭、左手拦、右手出拳、右蝎吊鞭尾右踩脚转面缩身鞭、上步蝴蝶鞭、滚身下打鞭、右腿鞭、左腿鞭、上步闭枪鞭、滚身下打鞭、转面扫腿鞭、滚身劈面鞭、转身回马鞭、鹞子反身鞭、滚身下打鞭、三连护手鞭、左右扫腿鞭、挥舞后反鞭、起脚飞云鞭、上步蝴蝶鞭、转面莲花鞭、滚身下打鞭、转身赶山鞭。
少林乾坤圈
名称:春燕展翅、上格下扣、掏腿劈面、滚身劈圈、上步推圈、撤步连环、转身右架翅、转身左架翅、翻身双砸圈、猛虎张嘴、五花顺圈、撩腿一圈、转身望月、上步摆圈、云顶束身、燕子起飞、双手推圈、舞花坐山。
少林虎头双钩
名称:三隔腿、分头楼、跳步双撑钩、转身分拔钩、前后双撑钩、左楼右拦勾、上步单拦勾、独立双层勾、双叉夹叉勾下、跳步双抱勾、转身独立势、亮势取腿勾、转身双展勾、转身单劈勾、上步劈楼勾、转身单架勾、转身下压勾、独立单架勾、转身劈楼勾、马步下压勾、转身双架勾、双夹下叉勾、双撩腿勾、前后双撑勾、转身双架勾、转身望月、跳步双抱勾、转身劈楼勾、上步劈楼勾、独立双勾、落步左拦勾、上步右拦勾、独立双展勾、左右摆勾、转身下劈勾、上步单拦勾、退步单拦勾、跳步望月、转跳架翅勾、转身劈楼勾、跳步双掌勾、转身劈楼勾、歇步护身勾、起身双托勾、歇步双架勾。
少林狼牙棒
名称:杯中双抱月、飞身三云顶、弓步登山打虎、回身鹞子翻山、双风贯耳、探海取珠、顺风撤旗、一留栽花、上棒打猛虎、下棒打两脸、前棒打怪蟒、后棒打足腕、左棒打黄龙、右棒打猛虎、前打青龙戏水、后打丹凤落山、左打金鸡斜展、右打金鹏再翻、中打观音倒坐、再打过路神仙。
其它功法
少林功夫除了拳法和器械外,还形成了众多独特的功法,如坐禅、童子功、轻功、硬功、梅花桩功等,都是少林寺非常有名的功法。具体种类有:坐禅功、硬气功、铁沙掌、倒挂金钟、小武功、梅花桩功、童子功、阴阳气功、易筋经、点穴、卸骨、擒拿和七十二艺。
少林易筋经
名称:韦驮献杵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三式、摘星换斗式、倒九牛尾势、击不亮翅式、力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虎弓势、掉尾势。
少林益寿功
名称:采宝得田、玉女穿针、阴阳掌法、灵猫扑鼠、迎风坐禅、金童献茶、二龙戏珠、整衣郐袖、童子拜佛。
少林擒拿十八式
名称:锁法、扣法、切法、压法、拧法、裹法、绕法、点法、拿法、缠法、踩法、绊法、掐法、踢法、靠法、甩法、撞法。
常见修辞手法有八种: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