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姻:
境内南部地区,男女经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亲”、“访人家”,然后“定亲”。北部地区则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动做媒为双方说亲,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以后,由男方拣好日子请媒人带生月钱包,去对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称通草帖。媒人将此草帖压在灶台的香炉脚下,如在3日内发生打碗坏盏,即推托不合,将八字帖退给女方。男方认可,则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进行合婚;如八字不合,请媒人将女方的庚帖退还,生月钱不退。
聘约:
境内北部地区的聘约过程比较繁琐,首先是小定,八字拼合后,男方择吉日、托媒人带礼物去下聘,正式谈妥,从此不能反悔,否则被看作赖婚而引起诉讼。男方赖婚,聘礼不退;女方赖婚,退还聘礼,赔偿办酒损失。小定礼物一般是手镯、戒子、钏儿等金银首饰或衣料及必要的茶食糕点。再是送节礼,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男方备以鱼、肉、糕、酒、糖和茶食等礼品,通过媒人送给女方。女方除肉外,其他都退一半,并需成双成对,还要有糕,象征“高来高去”,称之“回礼”。然后是送日子,男方择吉日将迎娶的婚期写在“龙凤帖”上送交女方,随帖送去龙凤喜饼,茶叶与糖、枣、鱼、肉以及女方索要的红纸袋各一只。再后是抬嫁妆,结婚前,男方给女方带一定数量的迎亲礼,如鱼、肉、糕、糖、粽和名目繁多的红纸包、香烟、茶叶和一条“还娘席”,派上亲朋好友上门取嫁妆。待女方满意后,才允许抬嫁妆。最后是待媒酒,结婚前天晚上,男方以上规格的餐宴酬待媒人,并计划次日的婚礼顺利进行。
旧时宁晋结婚习俗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是人生之大事。过去咱们县这带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青年男女是不能自由恋爱的,婚姻大事只能听父母之命,靠媒约之言。婚嫁礼俗繁锁且带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一般的成婚程序和礼俗如下:
一、提亲
即男家委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同意议婚,则男家再去女家求婚,俗称“说媒”。旧时重“门当户对”和“以命相择”,流传着“门对门,户对户,豁拉口子对栅栏”的民谣。一般地说,男方托媒人去提亲时,首先把自己的身份、土地、财产及自己子女情况做个全面的考虑,与女家的情况是否搭配,就是说双方条件差不多。但也有媒人受人重礼,弄虚作假。女方父母若有意,就托人探听男方情况,如果认为门户相当,男女两家就各办庚贴。庚贴有用红纸做的,上写成婚子女的姓名、年庚、三代、籍贯、俗称“四庚贴”,以后双方交换。
二、问名
俗称讨八字。“八字”是根据每个人诞字的年、月、日、时,各用天干、地支的两字相配,四项共有八个字,所以称“八字”。迷信的人认为根据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好坏,每个人都属于五行中的某一种“命”,如金命、木命、水命、火命、土命等,凡五行相克者都不能成婚。
媒人先持男贴到女家,将女子的生辰八字,连同彩礼写于男贴之背面,由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命先生“合肖”,占卜吉凶,如男女年庚八字无“冲吉”,双方父母同意,即可订亲。当然也有其他说道,如“女大一使不得”,“妻大二生一对”,“妻大三抱金砖”等。
三、换贴
男女双方的婚事说定后,要举行一次换贴,换贴的日期要选吉日进行。男女先遣媒人向女方议聘。男方将议订聘金和新郎的庚贴放入小匣子内,并用红布或红绫将小匣包裹,连同彩礼(包括钱币、衣物、食品),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女家收下聘金、彩礼和男方的庚贴后,女方出将庚贴放入原匣内,连同回送的衣着嫁妆喜果等由媒人转交男家,这一程序叫做换贴。
四、过大礼
这是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送过彩礼的婚约才算正式生效。旧时一般男家要给女家100—200块现洋,衣料、手镯、戒指等礼品。结婚前还要“抬食箩”(用三层长方形的木板成的架子),至少要送三架食箩,上面堆放着大米、挂面、馒头、猪肉等,由数人送抬着到女家。
五、婚礼筹备
成婚前要选择成婚日,择双双日,诸如四月初四,八月二十八等,或三六九吉日。选后好,男家备好礼物和衣料,红柬贴上写明迎亲日期要媒人转交女家,通知亲友婚礼日期。并开始清整院落,粉刷、布置新房。新房内挂上喜画,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窗花,常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双飞燕子、并蒂莲子等。家中遍贴喜联和红“喜”字。喜联多用“百年合好”、“白头偕老”、“花开并蒂”、“绾结同心”、“宜室宜家”等。女家收到男方红柬贴后开始置办嫁妆,迎请眷属,邀请男女还客。家族长辈请出阁闺女吃“离娘面”。
六、成亲
成婚那天,双方有“姑不接,姨不送”之忌讳,且接送双方不得委托寡、二婚头或属相与新娘新郎相克者。这天是男家大喜之日,房前屋后,院里院外,都以清水泼地,打扫得一尘不染。门前悬挂红灯,院子里,房檐下挂满了亲友们送来的喜幛、衣料、被面,处处呈现出一片热烈欢乐的景象。迎娶时鸣放鞭炮,红灯伞仗,锣鼓喧天。有条件的还请仪仗队、唢呐伴奏。到了女家门前,女家故意事先将男方人“拒之门外”,待男方将“过门礼”从门缝塞进去方才开门迎接。然后引至客房招待吃茶点和“下马面”。
七、婚礼后礼俗
第二天,新娘与亲族辈礼见,拜祖、上坟后,女家率亲戚到男家认亲,接回新夫妇,谓之“回妆”俗称“回面”,对新郎以好餐相待。好事的大兄嫂、小姨子常在饺子内包以辣椒等物,以耍笑新郎。当天返回男家。
第三天,新婚夫妇,携带礼品,乘轿(或坐车)去女方娘家,俗称“三朝回门”。男家派人送馍馍于女家,谓“挎篮子”,并将新郎接回。过两天,新娘父母再将女儿送到男家,谓“二回三住”。六日后,再将女接回,满月后再送女于男家,谓之“过月”。至此,婚娶仪式才告全部结束。
新婚头一年的春节期间,新郎新娘要向娘家父母拜年。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二或初三。有一首民歌唱道:“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到初三;小两口,巧打扮,带上年货与糕点,赶着毛驴乐哈哈地去拜年。”去时,不能空着手,必须带一些年贷、土特产品,正如民歌所唱:“喝的酒,吸的烟,年糕带了一大篮。”这同样表示出嫁的女儿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平湖的风俗习惯
平湖乡间婚俗,旧时大致有:“讨八字”(或称“拿八字”)、“拿糖”、“准日”(或称“着日子”)、“对亲”、“话亲”、“担盘”、“娶亲”(即“结婚”)等婚俗礼仪。
“讨八字”
旧时,孩子长到十来岁,就有热心的媒人前来说媒。媒人以作伐为职业,极尽瞒、骗、讨好之能事,去女方说男家怎样富贵,小官官生得如何俊俏聪明等;去男方则说女家姑娘如何漂亮,其家规如何好等。然后向女方索要生辰八字,称为“讨八字”,请先生用毛笔在红纸上写好八个字,即:某年某月某日时辰,称为“八字”也称“年庚八字”。男方将女方拿来的“八字”,放在灶头上祭灶君的香炉下,压三天,焚香默祷。
男家看中某家姑娘,主动托媒人(俗称“央出媒人”)去讨“八字”。如果女家知道男家底细或者其它原因,不愿出“八字”,认为门户不当,则借口“伢姑娘岁数小”等理由,婉言拒绝。
男家将媒人拿来的“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八字”(或说“挑八字”)。女方与男方“八字”合得拢,就决定了这桩婚事。旧的订婚,基本上都是“父母
之命,媒灼之言”。大多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从未见过面。由于这种旧俗,酿成了不少婚姻悲剧。
“拿糖”
“拿糖”就是合“八字”看亲以后,男女双方都表示同意,男方就托媒人送给女方金戒指、金耳环、糖果等礼物。然后女方将这些糖果分给邻舍等,表示女儿已许诺人家,这就叫“拿糖”。
“准日”
是订婚的第二项礼仪,请星相先生择选一个“黄道吉日”,仅请长辈、媒人,一般设宴一桌或二桌。正礼:旧时,一般为8-10元;“四牲礼”(俗称“篮头肉”),一块板肉约6-8斤、“带脚腿”、鸡、鱼(鲤鱼)、“花红”(指媒人钱)。女家一般不邀客人,仅向邻居分糖,以表明自己女儿已有配偶。
“对亲”
正礼:旧时16-24元;“四牲礼”,也有折成现金,用红包,包数包。(“花红”、“准舅佬”红包约2-4元,几个舅佬包几包);金耳环、金戒指、布料、绒线等。“对亲”一般男家都要设宴邀请亲朋好友,亲友吃“对亲”酒一般不送礼,但结婚时就要送礼,故俗称吃“对亲”为“下秧酒”。也有“着日子”、“对亲”一次性操办。“花红”女方不能受,还要加半谢媒人。女方还要送一棵用红纸包好的“万年青”,一对“铜饭盂”等,祝日后新婚夫妇万年长青,并要将男方送来的带脚腿的脚爪头,作为回礼品,俗称“有脚气”。
“话亲”
旧时,孩子长到十六七岁,父母要为儿子操办婚事。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协商婚期,俗称“话亲”、“话好日”,旧习,男方一般要提前五六个月去女方家约定,故往往经数次商定才同意。女方同意后,男方要请星相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决定结婚之日(俗称“好日”)“话亲”用正礼实际是给女方置办嫁妆(如马桶、脚桶、被、橱等),也有人家不拿正礼到“担盘”一起拿。一般不摆酒席,仅请媒人、长辈。“话亲”要适时,过早,女方说:“忧伢嫁妆不办哩?”,过迟,女方说:“时间太紧塌伢面子(指嫁妆未办好)”,所以“话亲”对男方和媒人是个耗时间、费口舌的事,要耐心,说尽好话。
“担盘”
旧时,“担盘”之日,男女双方都要办酒席,这次男方给女方的正礼比较大,约40-60元,还要“四牲礼”、还有“准舅佬”、“鞋袜”红包,“准舅”钱是给姑娘出嫁时,阿哥抱上轿的“辛苦钿”;“鞋袜”钱是给新郎做鞋、袜(有时女方忘记,男方有话说:“没鞋袜叫新郎赤脚来到女家”)。
到女方家吃“担盘”酒的亲戚、朋友要送礼,礼物大多是实物,也有红包。
旧时,“担盘”也有把正礼,以姑娘的年令折成实物,如十八岁姑娘,就送十八石米,十八甏黄酒,十八包干果(桂圆、荔枝、枣子、糖等)。也有送十八段布(小扣土布),十八床被头等。
“娶亲”
“娶亲”之日,男家称“好日”,女家称“嫁姑娘”。结婚这天,双方都办“喜酒”。至于排场,菜肴多少,以各方经济条件而定,也有女方不办酒席,
等结婚后三朝或十二朝设“回门酒”。娶亲时男方给女方正礼,旧时80-100元,加上糕点,还有谢娘礼(一块肋条肉,俗称“肚皮疼篮头”)。
结婚娶亲,一般由男方抬花轿去迎亲,路远用船。迎亲船,俗称“亲船”,要请“吹打大夫”,一路吹打,以助热闹。家境好的人家请“奏班”(民间也叫“徽堂鸣”),有的还要搭台,故称“洋台奏班”,也有大夫、奏班一起请,新人拜堂时要有司仪唱礼。
陪嫁三件宝:
在平湖农村流传着一句俗语:“结婚三日跑三朝,陪嫁姑娘不忘三件宝。”姑娘出嫁时,不论家境贫富,不论事情再忙,要为出嫁姑娘办好三件宝。
红蛋,女儿出嫁,女方的母亲早就把8只染红的鸡蛋,悄悄放在一只新马桶里(俗称“子孙桶”),表示代代(蛋蛋)相传、子孙兴旺的意思。
鲤鱼,取亲那天,男方备“六礼”有(鸡、鲤鱼、肉、烟、酒、“礼钿”)送女方家,以答谢姑娘母亲的生育之恩,称“肚皮痛篮头”但对“六礼”中的鲤鱼不能收受,并要随姑娘到男家,寓意男女双方结亲后,如鱼得水,自由游动,经常来往,期望女儿不断娘家之路。
万年青,出嫁时,由女方喜娘或父母掘一棵茁壮的万年青,在根茎上用红纸包好,一般放在饭盂里,随嫁到男方,日后种在男家屋前或屋后,象征新婚夫妻的爱情四季常青,吉祥如意。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喂“糖饭”、吃“小夜饭”
旧时,在农村新娘出嫁都要喂“糖饭”和吃“小夜饭”。喂“糖饭”,是姑娘出嫁之日,先把姑娘的全部嫁妆,搬到屋前场上,当众显喜,称“晾嫁妆”或“晾衣风”。新娘上花轿前要朝北坐在堂屋间,由母亲或者哥嫂为新娘子喂“糖饭”,意是姑娘婚后生活甜蜜。然后,将准备好的两碗饭,俗称“衣食饭碗”,上面放着两根长梗咸菜,两双筷子,再放入面盆内,由女方厨师送出来,并要讨喜钱。只有到面盆端出来,娶亲队伍方可起程。
吃“小夜饭”,是在新婚之夜,闹新房的人们渐渐散去,由男方的长辈(一般是婆婆)端出女方嫁来的长梗咸菜冷饭,在新床前请新郎新娘面朝南并肩坐着,各自把碗里的冷饭吃完,这就称吃“小夜饭”,寓意夫妻同甘共苦,天长地久,新娘美容。
这种风俗相传在元朝末年,当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年轻落难时,找了一位马氏姑娘,因家境贫寒,新婚之夜,马氏姑娘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大米,烧了两碗粥,找到几根长梗咸菜,就这样朱元璋和马氏姑娘过了新婚之夜。后来,这一习俗就传到了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