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八字的说唱歌曲有哪些,粤剧伴奏乐器有哪些

更新时间:02-02 八字 由 吃货最怕饿梦 分享

一、衢州有哪些风俗

畲乡风情

男不肩水,女不扶犁畲族大多居住山区,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林业、茶叶、狩猎。畲族女子无缠足的习俗,和男子一样下田上山。但俗例男子不挑水,不种菜;女子不扶犁不踩耙。现已无此讲究。

牛三旦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办酒宴请本家、村邻,分麻核给全村小孩。这天母牛要吃红糖拌米饭,喝混有鸡蛋、红糖的黄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边衣女子服装领、袖、右襟、裤管镶花边,衣袖、裤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镯、项圈、耳环等银饰品,戴形似犬头帽子。男子穿对襟衣、大管直筒裤。婚礼上腰系新娘亲手织彩带。不论男女,都用蓝布绑腿。现穿民族服装的已不多。

尝新米新谷上场,要请长辈尝新。由年纪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饭,用筷子把碗里米饭挑一点桌上,以示年年有余,然后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准将新收稻谷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触。开镰时,要割几株稻头、稻秆饲牛,让牛尝新。此俗今尚有。

草案过去大多住茅铺,筑泥为墙,盖稻草、茅草,称“草案”。分三间,中堂屋,靠墙处摆祖宗香案;右厨房;左卧室。卧室上部用竹为筋,抹泥巴成泥楼,称有泥楼卧室为“土库”。现已无住草案者。

火炉塘灶门前挖一长坑,叫火炉塘,供烤火用,大/J舰家庭人口和社交需要定。天寒时待客、吃饭、对歌都围坐火炉塘,故对来客要待其进厨房才致礼。除夕,要将一块烧着的大柴根埋火炉塘热灰中过夜,叫“煮过年猪”,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废。

祖担系两只竹箱,1只装本支始祖香炉、神器,另1只装布质彩绘“祖图”1套;图长20余米,宽0.5米,绘畲族历史连环回20多幅。祖担为族中公有,不得私占。举行祭祀仪式时必挂祖图。

同姓通婚贪族旧时不与异族通婚,内部凡同姓不同支者即可通婚;现在同支者在五代后也可结婚。男子入赘在意族不受歧视.旧时除童养媳外,还有“童养子”。民国时当地汉人偶有娶畲女为妻的,以女嫁畲民则无,现时通婚已不存禁忌。

对歌节日、喜庆场合彻夜欢唱,对歌系礼仪活动组成部分。嫁女,聘请女歌手与男方派来“赤郎”对唱,有劝酒歌、嫁女歌、姻缘歌等。若来善歌客人,衬里和来客性别不同之青年要来对歌。对歌前,大家要凑点钱给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点心招待大家。对歌内容有固定的历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于互相诘难的传统对答歌曲,更多即兴编唱的。劳动、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对歌,随编随唱,称‘唱山歌。,有因此相爱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内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对。现在畲族人仍喜唱歌,但对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

秘语对来作客的同民族陌生人,要用秘语考察;如问”一行毛竹打几来(一根毛竹剖几片)?”来客姓蓝,就应答“六来“.如姓雷、姓钟.就回答“五来”。来客能对答,就待为上宾。外出者要学会秘语,并严守秘密:现在有些老者尚懂一些秘语。

问口饼媒人去女方做媒,带去糕点两包叫“问口饼”。女方收下一包,表示愿意考虑这门亲事;女方到男方相亲后退回问口饼,就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未将问口拼退回,就基本定局了。

龙游沐尘畲族婚嫁过程的基本习俗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过去由大人作主)确定后,要选择吉日良辰娶亲(一般是男婚女嫁)。

(一)、女方婚嫁

娶亲当天,男方到女方娶亲。有媒人、亲家、赤郎二人(当门赤郎和赤郎子)、二位青年姑娘(接新娘)、抬花轿四人。赤郎用小箩筐挑上定新时礼单上规定的礼物:猪肉、鸡、鱼、香火礼——蹄胖、蜡烛、糖果、鞭炮、香烟、面条2—4斤、甘蔗两根、布料一块(叫老鼠尾,给新娘母亲的)等等。当娶亲人员快到新娘家时,以放鞭炮表示娶新人员即到,女方家也放鞭炮接到。

拦门:当男方娶亲人员要进新娘家门时,女方男、女青年将大门半爿关上,不让进去,唱着拦门山歌:“赤郎担担门前站,拦门都是我十娌,一双红包拿我手,红包拿来就开你。大门好开又不开,香烟、喜糖要拿来,香烟、喜糖拿我手,糖、烟拿来就来开。红包一双又一双,红包还有五代雄,五代红包拿我手,红包拿齐开大门。”男方将准备好的红包糖果、香烟一一送上,最后送上五个捆在一起的红包(称五代雄),方才打开大门,让娶亲人员进屋。

捉蚧(称捉青蛙):女方青少年端上温水让娶亲人员洗脸,每人洗完脸之后,面布横摊在脸盘上,放上一个红包。

交礼:媒人和亲家向女方父亲、娘舅等嫡亲一一点清交代礼单规定的礼物,少一件或减少数量必须由亲家补足。

借(钅隹又):女方姑娘把厨房一切用具都收藏起来,由男方当门赤郎向东家借用,借用具时赤郎要念借(钅隹又)口白,“上位亲家亲家母、祖公祖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阿姨舅母、隔壁邻舍,借你四四方方一堵墙(灶头),借你龙圹两口(铁锅),锅盖一对。借你阿姨、舅母一样好宝贝,火刀火石(火柴或打火机)借出来,借你金水杆、银水缸,金杆流水银缸装,……感谢阿姨舅母帮我忙,早煮早吃,新郎新娘早拜堂。”

赤郎挑水:女方备好粽衣、笠帽让赤郎子穿戴上,由青年姑娘陪同赤郎子挑水,待赤郎水挑到一定路程后,姑娘故意把泥沙丢在水桶内,水不干净,拖赤郎重新挑过。截赤郎反复多次增强了度亲的热闹场面。

催亲:宴请酒席酒菜上席一半左右,亲家用小鞭炮催亲三次(催亲是催新娘早出娘门早上轿),第一次在门外放鞭炮,第二次在中堂放至门外,第三次从新娘房间放到门外。媒人和亲家每放一次鞭炮,都得到理事面前作辑(意思请理事早料理新娘出娘门)。

娘哭嫁:理事(女方照料新娘出嫁做一些具体事务的人)把米筛放在中堂地上,筛内垫上红纸,放上镜子一面、尺一把、剪刀一把,由娘舅把新娘抱到米筛上,理事站在新娘旁边,父母亲、哥嫂、姐妹及嫡亲站在周围。首先,娘拉着新娘的手,边唱山歌边哭嫁,“今哺女嫁娘心痛,小时睡在娘床中,小时带女不得大,大来总要结成双。今哺嫁女娘心愁,小时跟娘睡一头,小时带女未自在,大来又嫁远遥遥。做人媳妇莫嘴多,莫来无乱多噜嗦,讲好讲坏都要想,家里有活要多做。做人媳妇要真心,礼貌待人顶要紧,妯娌伯母都和好,家里团结一条心。”然后,由理事点拨,让新娘叫父母、娘舅、哥嫂、姐妹、嫡亲到她家去玩,叫到一个给新娘一个红包。(以示祝贺)

新娘上轿:由娘舅把新娘抱到轿上,起抬时新娘在门外滚出两红鸡蛋,以示离开娘家。媒人和亲家要一一向新娘的父母亲、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哥嫂、姐妹等嫡亲感谢、告别。

接大舅:新娘花轿抬出后,媒人和亲家接大舅一同到男方赴宴,并将大舅装好的糕饼包、香烟、红包袋子帮助拎去,交给男方理客人员。

(二)、男方婚礼

新娘抬到路上,遇上有人拦路讨喜糖,媒人或亲家必须好事成双分糖、分烟给所有人。(拦路山歌略)

新娘花轿将要抬到新郎家时,双方放鞭炮接到。

喝红糖茶:花轿抬进夫家,刚到门边,新娘滚进两红鸡蛋(表示新娘从娘家嫁到夫家),然后,由男方理事端上红糖茶给新娘喝,便唱山歌,“新娘扮好上轿来,扛轿郎子扛过来,扛轿郎子扛到了,花轿小心息下来。花轿小心息下来,红糖泡茶就端来,糖茶端来新娘食,食了糖茶下轿来。食了糖茶到厅堂,新郎扮好等拜堂,堂若拜好等传代,蔴布袋子摊下来。蔴布袋子摊下来,代代传到郎房内,代代传到新郎房,新娘结子千万岁”。

理事请新娘下轿,扶着新娘站在中厅,另一个理事陪新郎到中厅,举行拜堂仪式。(现在形式是新娘到夫家,未进门由理事扶着新娘坐在板凳上换上夫家的新鞋,再进门举行拜堂。拜堂时,男方父母亲及女方大舅均回避)

传代:童男童女端上蜡烛火,照新郎新娘传代,两个理事把蔴袋铺在地上,让新娘新郎踩上进房,几只蔴袋轮换使用,一直慢行到床边。新娘新郎双双站立床边,理事端上煮好的两个鸡蛋,给新娘新郎各人吃一口(表示同吃同住)。

敬酒:当宴请到一定时候,新娘新郎双双向客人敬酒二蛊。(意思一是向客人见面,二是表示谢意)

同房:宴请下席后,一般待客人稍退,碗盏收好,再由两个理事请男方父母、祖父母站在中厅,新娘、新郎站在下边,向长辈微笑鞠躬作辑(表示孝敬长辈),然后由理事将新娘新郎送入洞房,关上房门,从房边放小鞭炮到门外。

送鞋:第二天早晨新娘给在场的客人泡上一杯白糖茶,对夫家的父母各敬上一双新鞋(以示新媳妇精明手巧),同时,父母亲各以红包还礼。

送大舅:新郎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先由新郎送大舅先走一步,直送到待大舅给红包后,新郎才回家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

拜师

旧时,曲艺艺人为了后继有人,大多要收徒弟。在同一时间内,一般一师只带一徒。拜师前须有“荐头”(介绍人)推荐,首次见面得送见面礼。礼有大小,但至少得两瓶酒,一只猪头,两个包(糕点糖果类),一只红包。若师傅收下见面礼,表示愿收下徒弟;若退还见面礼,表示拒绝接受。正式拜师,要订立投师约(即文契,也称契约、关书,内容一般为授徒时间、规矩等)。投师约须注明“荐头”(介绍人)、“中央人”(见证人)、“担保人”(保证人),也有三者由“荐头”一人兼的。投师约得要家长签名画押方能生效。然后择佳日,红烛高燃,举行拜师仪式,先拜“天地君亲师”,再向师傅磕头。磕头前要讲:“弟子×××,愿拜恩师名下学艺为徒,尊师守规,至终不变……”。念毕磕头拜师,递上投师约。由徒弟家出资,设投师酒,酬谢师傅和所有参加仪式者。解放后,艺人拜师简化,但也要举行一定的拜师仪式,如徒弟家要摆一桌敬师酒,请来师傅及当地干部和长辈,入席前,写好拜师的投师约,并交上学艺费用,然后带上口粮和日常用品、换洗衣物到师傅家开始学艺生涯。

投师学艺时间一般为三年(有学得快的,也可缩短出师时间,但正式出师为三年)。三年未满时有能力演出的徒弟,收入全归师傅(有的师傅也给徒弟零用钱)。拜师期间,不得转师,白天徒弟须帮师傅到田间劳动,回来后帮着师娘做家务、带孩子。大多是白天干活,晚上学艺。师傅外出卖艺,徒弟挑着行李和道具。师傅演唱时,徒弟在一旁边听边记。夏天徒弟得给师傅打扇子,冬天给师傅送热茶,日常要给师傅点烟、洗衣服等。徒弟与师傅一起吃饭时不准发出声音,要比师傅先吃完,即俗谚所说“师傅先吃饭,徒弟先放碗”。徒弟只能吃素食粗菜,即使管饭的东家开口请吃荤菜,徒弟也不能吃,只有师傅开口才可吃块肥肉。收场时,徒弟要收拾好道具等,给师傅捧洗脸水、铺好床及做其他琐杂事。三年满师后,有的须帮师(俗称“半作”)三年。帮师三年是无偿给师傅卖艺挣钱,所挣之钱全交师傅,再由师傅付给徒弟零用钱,最多也不能超过所赚之钱的一半。“半作”期满,徒弟方可单独操业卖艺谋生。也有学徒期满,为师傅白白卖艺一个月,所赚的钱分文不留全交给师傅,就算出师了。从前的艺人大多不识字,学艺都得凭耳听心记,直到把师傅肚里的唱本都学到手。

出师要摆“满师酒”,宴请酬谢师傅的教诲之恩。也有由师傅拿钱摆酒,宴请同行或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请他们给徒弟拉拉关系,铺铺路,今后演出时有个照应。

演出

道情说唱,一般不举行仪式,没有像戏曲演出那样的习俗,也不受场合和舞台限制,只要一张桌子,几只凳子或一块门板,两头一搭,艺人就登上落坐,稍比听众高出一头就可。等听众入座,连击数下渔鼓,待场内清静后即开始演唱。演出开始先由艺人自报家门,作一简单介绍,并讲一些请听众多包涵之类的客套语,然后在开头部分扼要介绍本场次演唱曲目内容,介绍时艺人亦以唱词形式表达,俗称“曲帽”。剧情介绍主要是为使听众能把握住剧情脉络,在演唱过程中能听懂;另外也是艺人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吊起大家胃口的惯用手法。

艺人唱正本前要先唱“滩头戏”,唱得好不好,听了“滩头”就知道。

旧时,有的地方艺人进入一个村子,先要拜见本地绅董、族长。如遇师长或同行在本地演出,先要拜见师长,后拜同行,征得他们的许可方可演唱。其规矩是“师长为大,先至者为大”。到一个地方演出,还要自编赞颂该地方风物和风土人情的曲目,在正式演唱前加唱。每年正月,在第一场开演前要祭拜祖师爷。各地祖师爷不同,可以自封,也有尊师傅的祖师爷为祖师爷的。

生产习俗

衢州地处浙西边陲,无渔盐之利,多以农为本,“食贫不轻改业”,民谚有云:“衙门钱,一蓬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生产习俗大多反映农村耕作。

婚姻

订亲旧时,婚姻重门第,讲“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均无自主权,形同买卖婚姻。

缔结姻缘,先托媒人说合,求亲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绝无女求男者.对待媒人必须以上宾之礼,备办酒食,俗谓“亲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经双方说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亲”,女方同意后,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亲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亲完毕,男方选择吉日托人带上礼物向女方讨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年庚帖”拿回后,要请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冲相克,如“龙虎斗”、“两龙不同潭”、“鸡兔不合笼”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将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双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择日,将定亲日期写于龙凤红帖上,请媒人连同聘礼送到女家,称为“定亲”。女方回赠状元花礼帽、糖果糕点等,也有的绣花袋一对,万年青两株,俗称“回情”。定亲后男女即视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门求亲。

迎娶从定亲到迎娶,少则半年多则三年,迎娶佳期称“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属相八字确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择日。成亲前一两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运嫁妆,谓“发嫁妆”。各地嫁妆大同小异,一般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抽斗桌、方凳、脚桶、子孙桶、梳妆台等必备品。近年嫁妆多新旧结合。晚上,男家设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发花轿迎亲,新娘上轿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难分难舍,谓之“哭嫁”。江山一带有新娘花轿上路,弟弟用双手攀悬在轿杠上扛一段路,俗谓“吊轿杠”,也是表示不愿别离之意。开化一带“哭嫁”有“哭嫁词”,如“望你到男方,水涨船高,脚踏楼梯步步高;手托莲花朵朵开,蒂夫蒂妻,公婆欢喜;蒂夫上床,子孙满堂;蒂夫上桌,铜钱满地堵,……四季发财,元宝滚进来!”花轿到达新郎家由利市婆搀扶新娘,踩着地上轮番铺垫的红毯或麻袋而进,称为“传代”。接着拜堂成婚,晚上宴请宾客,宴毕闹新房.婚后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叫“回门”,当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旧俗的繁文缛节已渐减少。

婚俗旧时,衢州各县婚姻习俗大致相同。

童养媳,一般为家庭经济不宽裕,人口过多,抚养艰难,怕女儿长大无力购办嫁妆而给人作童养媳的,也有捡养或买养的,童养媳长大成婚时也举行婚礼,若婚前男方夭折,童养媳当作女儿出嫁,也有的终身不嫁的。

入赘,俗称“招亲”。女方“招亲”一般因家中没有兄弟,入赘的男人多为家境贫寒、兄弟多、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婿常受歧视,不能入谱,有“招亲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说。常山一带招亲时要写招亲字置于大门外的草坪或石头上表示受村人监督。招亲后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赶出村。因此过去视入赘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赘者受法律保护。

换亲,两家因家境贫寒或关系融洽,亲上加亲,互娶对方女儿为媳妇,可以免送财礼,俗称“宝换宝”。

改嫁,俗谓“二婚亲”。寡妇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视为不光彩,没有选择丈夫的自由,须听族人支配。娶寡妇者多为丧偶或无力娶妻的穷人。男方择吉日夜间迎娶,寡妇坐“乌藤轿”或“蓝藤轿”。建国后此俗已废。

打喜,又叫“冲喜”。定亲后,男子重病不起,经双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妇。旧时还有同姓的不婚的习俗,今已废除。

丧礼

人死后多为土葬。旧时丧葬仪式复杂而繁琐,而且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弥留之际,子女必须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称“送终”。瞑目时,烧草鞋、雨伞、包袱、香纸、锡箔,叫做“送盘缠”。将遗体置门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侧,头垫七块瓦片,面盖草纸,口含一枚红纸包好的铜钱,脚后点一盏青油灯。同时差人带一把雨伞往亲友家报丧。到亲友家,将雨伞顶朝上,竖于门槛上,亲友接到凶讯,即备礼前往吊丧。女婿送寿桃、粽子、猪头、全鸡、全鹅;一般亲友送香纸、寿被、挽联、绸缎被面等。入殓,俗叫“落材”。殓棺前给死者梳洗更衣,然后由长子捧头,女儿或女婿捧抱进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将亲友送来的“寿被”一一盖上,并由女儿、媳妇报送者姓名,最后合棺,谓称“封材”。

出殡仪式最为隆重,富裕人家,出殡前要请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场,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殡日,要请有地位者宣读祭文,焚烧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见吊孝亲友。出殡时,女婿举坟头伞、背纸钱袋前导。亲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随后。一路鸣锣击鼓、吹唢呐、散纸钱,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后,以砖为廓。晚上备“白事酒”宴请送丧亲友,回赠每人毛巾一条,或白布五六尺,谓“谢孝”。建国后,丧礼的封建迷信内容大多废除,葬仪从简,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纱、小白花,举行追悼会表示哀悼。1979年后,城镇逐渐通行火化,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二、陕西民歌有哪些

首先感谢您对陕西民歌的热爱与关注!

陕西民歌,主要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

陕西民歌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

陕西民歌主要分为陕北民歌、关中民歌和陕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是陕北地区普遍流行一和种民歌行式。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赅,短小精炼。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点。歌词以七言为主,多用叠字、重字、重词。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陕西民歌小调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各县,数量很多,题材相当广泛,大部分调曲比较固定,多为叙事体,如《揽工调》、《走西口》、《三十里铺》等。其歌词多为分节,七言为主,采用平腔演唱。另一部分已有丝竹、打击乐伴奏,向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发展,如清涧县的“道情”、米脂县的“碗碗腔”、神、府的“二人台”等。小调大多语言质朴生动,曲调深沉优美,情绪刻划细致准确,篇幅较大。

陕北民歌小曲主要是流行于榆林城内的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坐唱歌曲。它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吸收了清、明两代南方来榆官宦带来的苏州丝竹、湘潭小曲等江南曲调,又逐渐的渗入陕北当地山歌民曲,不断发展演变而成。歌曲题材主要采自市民阶层生活,以风花雪月、男女情爱、闺中思春、忠臣良将为内容。喝词结构严谨,文辞华丽,也讲究平仄辙韵,文人创作气息颇浓。被誉为沙漠绿洲中的一泓清泉。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

关中民歌是流行于秦岭以北,北山以南的关中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1]。关中民间音乐形成较早,历史久、品种多。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夫子歌,影响最大的是小调。关中小调有广为流行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秧歌调、旱船、竹马、打连厢、对于秧歌等“社火小调”,有祈雨调、劝善调、乞巧歌、猜拳调、念词等“风俗小调”,有童谣、催眠谣等“儿歌”。关中民歌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但以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关中民歌的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

陕南民歌是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一大传统民俗,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盘歌、儿歌等,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陕南从地势上为两山夹一川的山地结构,它受了汉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陕南人民憨厚、勤劳而朴实,陕南民歌也因此而显得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等特点,给人以山青水秀的感觉。在演唱风格上,陕南民歌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给人听觉上以委婉而细腻,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风的感觉;陕南民歌在演唱方法上,还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清秀和抒咏情绪。

-----陕西民歌之陕北民歌,信天游部分列举

黄河船夫曲陕西民歌---信天游

兰花花陕西民歌---信天游

走西口陕西民歌---信天游

三十里铺陕西民歌---信天游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西民歌---信天游

黄土高坡陕西民歌---信天游

挂红灯陕西民歌---信天游

五哥放羊陕西民歌---信天游

绣荷包陕西民歌---信天游

到你家陕西民歌---信天游

上一道道坡下一道道梁陕西民歌---信天游

叫一声哥哥你快点走陕西民歌---信天游

圪梁梁陕西民歌---信天游

红高梁陕西民歌---信天游

拉手手亲口口陕西民歌---信天游

这么好的妹妹见不上个面陕西民歌---信天游

这一回分手这么难陕西民歌---信天游

五月散花陕西民歌---信天游

爱上你不怕人笑话陕西民歌---信天游

蹦鼓子陕西民歌---信天游

白格生生脸脸太阳晒陕西民歌---信天游

长工调陕西民歌---信天游

出门人儿难陕西民歌---信天游

尘世上灭不了人想人陕西民歌---信天游

出门的哥哥天照应陕西民歌---信天游

赐儿山陕西民歌---信天游

叮当响陕西民歌---信天游

三、粤剧伴奏乐器有哪些

分类:文化/艺术>>文学>>戏剧

解析:

粤剧的伴奏乐器,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部分。前者以高胡、二弦、扬琴、喉管为主要领奏乐器。又分"硬弓"、"软弓"两种不同的组合。"硬弓"使用的乐器有二弦、短喉管、长喉管、竹提琴、小三弦、月琴、椰胡、横箫等,与打击乐高边锣配合。音响和音色都较洪亮刚硬,多用于伴奏传统剧中的排场和比较激烈的情景。"软弓"所用的乐器有二胡(南胡)、中胡、高胡、椰胡、大胡、扬琴、琵琶、小三弦、中三弦、中阮、大阮、长喉管、洞箫等。除民族乐器外,粤剧音乐还大胆地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萨克管等中低音乐器。与打击乐器文锣鼓(或苏锣鼓、中低音京锣鼓)配合,音响和音色都较纤细柔和,用于伴奏抒情的唱段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细致刻画。打击乐器有卜鱼(板)、测板、沙鼓、双皮鼓、大钹、文锣、高边锣、苏钹、苏锣、单打(高音小锣)、战鼓、大鼓等。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多种类型节奏的锣鼓点。

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剧种。由于它产生于广东,所以称被为粤剧。最初兴起于广州、佛山一带,现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香港澳门等地。由于海外的华人有许多是广东人的后裔,所以在海外的华侨聚居的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粤剧以唱梆子、二簧为主,又保留昆山腔、戈阳腔、广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乐曲和时调,唱念均用广州方言,因此又称"广东梆簧"、"广东大戏"、"广府戏"。

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梆子、徽调、汉调等,传入广东,广东本地戏班演出的声腔受这些外来声腔的影响很大,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被称为"广腔",从现在粤剧的音乐中还可以看出弋阳腔和昆腔的痕迹。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的戏班分为本地班和外江班。外江班大都演徽班戏,而本地班大都演梆子腔。本地班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佛山。清乾隆年间外省戏班来粤者甚众、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了丰富的养份,艺术日臻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山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为基本唱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山腔、弋阳腔、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此时的本地班已经与外江班"判然迥殊",进而逐渐形成粤剧。

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率领梨园子弟与天地会陈开所部一同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自封为王,清***因此下令禁演本地班戏。禁令一下,本地班沉寂了15年之久。在此期间,粤剧的艺人只能搭班加入汉剧和徽剧的戏班,或者挂着京剧等别的剧种的名进行演出。这样,粤剧中的梆子腔和簧腔开始合流。后来,粤剧中二簧的成分甚至超过了梆子。清咸丰十一年(1861)禁令稍弛,本地班再度兴起。同治年间(1862-1874),粤剧艺人又公开组班演出,其班社曾到过河南、浙江、广西、云南、湖南、安徽以及香港、澳门等地演出。

粤剧恢复演出后,在剧目内容和表演艺术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辛亥革命期间,粤剧艺人受春柳社新戏(文明戏,即早期话剧)的影响,组织"志士班"宣传革命民主思想。在这种新思想的浪潮下,粤剧开始改良,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0年左右,粤剧从语言上彻底地本地化,从"戏棚官话"改为用粤语,演唱方法也改为本嗓,放弃了梆子腔用假嗓的唱法。梆子和二簧都唱低八度,使梆子和皮簧在风格和唱法上统一起来。

1920年前后,随广州、香港、澳门等地资本主义商业的日益发达,有些粤剧班社也以广州及香港、澳门等大城市为活动据点,习惯上称之为"省港班"。"省港班"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大都市的大剧场里演出,大量吸收文明戏、话剧和电影的手法,从音乐唱腔、角色行当、表演程式、舞台布置到演出剧目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的基本声腔以梆子二簧为主,但是也保留有其他的民间说唱曲调,引进了流行歌曲和爵士音乐。伴奏乐器还使用了小提琴、萨克斯、电吉它、爵士鼓等西洋乐器。表演程式大为简化。角色行当由原来的十大行当,变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剧目的编排要照顾到六大台柱的戏分。剧目上大量地编演新戏,传统戏很少上演。新戏大量改编自电影、外国小说、通俗话本、话剧,还有一些杜撰的剧目。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粤剧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代,也是被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文武生薛觉先和丑生马师曾对粤剧的革新都颇有贡献。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小生为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马师以丑角取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他们和小生白驹荣、小武桂名扬被称为粤剧"四大家"或"五大流派"(加上演丑的廖侠怀)。实行男女合班后,上海妹创造了粤剧女脚特有的抒情唱法,后以红线女影响最大。同时,广州的罗品超、文觉非、陈笑风和香港的新马师曾、何非凡、林家声等也都各有擅长,颇有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大力扶植粤剧的传统风貌,在革新的同时,也继承了粤剧的优秀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胜利越剧团在广州首演解放区改编的粤剧《九件衣》,被评论界誉为"越剧革命的第一声号炮"。从广州解放至1952年,在广州剧场上演的举目多达一千七百余个。粤剧界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在艺术上进行了全面革新,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有改进,不仅演出了很多优秀剧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新人。1958年,成立广东粤剧院。到1982年,广东省已有粤剧团七十余个。

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已经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艺术特点

早期粤剧的艺术特点与汉剧、京剧、祁剧等相近。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粤剧的"梆簧",由于用方言演唱,并吸收、融合了地方的民歌小曲,已与一般皮簧戏不同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粤剧唱腔音乐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板腔体有梆子、二黄两类,梆子有首板、慢板、中板、芙蓉、叹板、煞板等板式;二黄有首板、慢板、二流、滚板等板式。此外,还有西皮(相当京剧的"四平调")、恋坛、南音、板眼、木鱼、粤讴等腔调。南音、木鱼、板眼唱词结构虽与梆子、二黄不同,但唱腔旋律的方法相同;西皮、恋坛依曲填词,其唱词句格却与梆子、二黄相似。曲牌有牌子和小曲两类。牌子大多自昆曲和弋阳诸腔中吸收,少数为广东民间礼仪牌子乐曲;小曲包括戏曲过场音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如〔柳青娘〕、〔梳妆台〕、〔卖杂货〕、〔玉美人〕以及创作的新曲〔寻针〕、〔催归〕、〔恨填胸〕、〔戏妲己〕等,两类除创作的新曲外,多数属器乐曲,有较固定的旋律。

粤剧的武戏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脚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造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又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取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角色行当

原分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以后行当愈来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戏班论位"的惯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还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戏班实际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余行当成为次要的行当。

武生:

又称须生,近似京剧的老生。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允,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底功要厚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如表现人物的激愤心情时,要跪步走单边配以左右拂须动作,还有"震翅"、"震面"、"震手"等特技。武生在戏班被称为"骑龙头"的行当,又可分为"软功"武生和"硬功"武生。软功武生讲究唱、念和功架的表演,扮演的人物如《六郎罪子》的杨六郎,《苏武牧羊》的苏武,著名演员有新华、新白菜等;硬功武生注重腰、腿功夫和功架表演,所扮人物如《六国封相》的公孙衍等。

小武:

又名"笔贴武",相当于京剧的武生。扮演青年、壮年的英雄侠客或江湖好汉,多为武打戏中的正面或反面人物。小武以做功见长,扑打跳跃、长靠短打,均应擅长;又以少林武功为正宗,注重"南拳"的运用;身段功作稳健遒劲,干净利索;念白要紧、快、清、实,一气呵成而又字字清晰。小武又可分为"白面"小武和"红面"小武两类,红面小武身段威武利索,动作火爆炽烈,重视武打技击和眼神的运用,扮演的人物如《马福龙卖箭》的马福龙,《西河会》的赵英强等;白面小武重唱不重武,表演倜傥温文,如扮演风流儒将周瑜,突出周瑜的心胸狭隘,

花旦:

青年妇女的角色由花旦扮演,有贵有贱,可文可武,或正或邪。花旦又有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之分,正印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名门淑女和巾帼英雄,如《二度梅》的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樊利花;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金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正旦:

多扮演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仕林祭塔》的白素贞。

正生:

扮演老成持重的文士朝臣和皇帝一类角色,大多是正面人物,如《六国封相》的苏秦,《玉皇登殿》的玉皇大帝等。

总生:

原在一些剧目扮演主要角角,偏重唱功,如《沙陀国借兵》的李克用,《借东风》的鲁肃等,可挂白须、黑须、苍髯等;后来逐渐转为扮演帝王、朝臣、员外等配角。

小生:

经常扮演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青年书生、学士一类角色。多演唱功戏,重吊嗓,要求音色圆脆,真假嗓结合:身段动作要潇洒大方,柔中带刚。饰演的人物如《宝玉怨婚》的贾宝玉,《王大儒供状》的王大儒,《评雪辩踪》的吕蒙正。

公脚:

主要扮演年老善良的正面人物,包括贵贱尊卑各种角色。所扮人物年迈却体健,善良而又刚正。对唱念要求苍凉雄浑,字正音清,铿锵有力。动作讲究眼神和须功的运用。扮演的人物如《百里奚会妻》的百里奚,《三娘教子》的薛保。

大花面:

又称"外脚",扮演权倾朝野的重臣,或险诈阴毒的奸雄,如《十奏严嵩》的严嵩,《连环记》的董卓等。

二花面:

扮演忠烈豪爽、或暴躁乖戾的人物。动作粗犷,手指多作虎爪状,拉山时手高过头,平时多作八字脚或丁字脚侧立,双眼直视前方地扮演的的人物如《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芦花荡》的张飞,《荆轲》的秦始皇。

男丑:

又称"网巾边",多扮演性格滑稽诙谐、举止狡黠的人物,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文丑扮演的人物如《山东响马》的广东先生,《盲公问米》的盲公;武丑扮演的人物如《时迁盗甲》的时迁,《拦马》的焦光普。

女丑:

又称"竹笋"、顽笑旦,专门扮演诙谐风趣的老年妇人,或不正派的媒婆、鸨母、恶家姑等。

标签: # 哪些 # 粤剧
声明:关于《带八字的说唱歌曲有哪些,粤剧伴奏乐器有哪些》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bazi/dai-ba-zi-de-shuo-chan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