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是一个被我们认为特别豪爽的地区,并不会太过在乎一些小细节之类的,可是在东北也有着自己的订婚习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东北订婚风俗有哪些?
不同地区订婚习俗还是有很多讲究的,对于准备订婚的双方应该学习和掌握订婚的习俗。你知道东北订婚风俗都有哪些吗?下面来为你详细介绍东北的订婚习俗。
东北订婚风俗有哪些:提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儿子大了(旧时不到成年),父母即张罗为其说媳妇。男女双方选择亲事多以门当户对、勤劳俭朴、人品正派之家为标准。选定某女后,即托能在女家说上话的人为媒提亲,女家多以"等回话"为由,在背地里观察和多方打听,视人品行、相貌、家庭状况而定。50年代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找对象非常注重家庭出身、以贫农为佳。近以有一技之长能挣钱者合意。双方请"先生"据生辰八字以"合婚",看属相是否合,有"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鸡犯人犬,羊虎不到头,狗猴婚断头,虎蛇如仇割,龙兔泪交流"和"蛇盘兔"、"猴骑羊"、"虎犬金"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青年人对此嗤之以鼻,以情投意合而结伉俪为幸福家庭。
东北订婚风俗有哪些:谢亲
即为定亲。双方合意,择双日举谢亲礼。是日,女方亲戚朋友集中到女家。媒人领男方及随人若干,携订亲衣服、钱及红头绳若干至女家。因此,谢亲又称"接红头绳"。而后由女方长辈相陪入席,同时,女方煮面条,以碗盛各送左邻右舍,晓于女儿订亲。县境有地方称"谢亲"为"结事",程序颇简,男方媒人相伴送订亲衣及钱至女方,表示把事已定。
东北订婚风俗有哪些:彩礼
定亲后,女方通过媒人要彩礼,多参照或同比别家。索要钱、物,以红纸写礼单,大致有家具、现金、衣服、杂色(即布与棉花)、粮油、首饰(现多不要)等。50年代,结婚多不要彩礼,两套衣服、一个头巾、两双袜子即成。70年代,增缝纫机、自行车。80年代增彩色电视机、录音机。90年代条件好的又增电冰箱等,礼单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执。并商定,按物折款给女方。有的"大包干",按礼单折款,付女方自购。旧时彩礼备齐,男方择日抬"食摞"(一种类似圆笼样的木头盛器)送至女方。今为直接交于女家。此外,逢年节,当地庙会和春秋换衣季节,男方都要给钱,让女方买衣服,不论时间长短至娶为止,所给数量随当地"大流"。
东北订婚风俗有哪些:择日子
即决定娶亲日,多请算命者据生辰择"利月"、"吉日"。凡腊月任一天均为吉日,名曰"闯乱岁"。旧有"黑年"(即一年两头不见春)不娶亲之避,还有"正月不提亲"之说。此外,缝衣、缝被男女双方均造择吉日请四位异姓妇女帮忙,忌寡妇、孕妇。男家要于被角包红花,取"荣花富贵"之意。女方除缝赔送衣被外,还要给夫家人各做鞋一双。男方在娶前的十余天,将所炸"干麻糖"俗称"散的""果子"送至女方,女方分别送给亲戚朋友通知娶嫁日子,表示邀请,俗称"花消"。"花消"此举,男方也同时进行。类似同学、同事等只互传,到时以被面、脸盆等物或钱相赠作贺礼。#p#副标题#e#
东北订婚风俗有哪些:请亲家
迎亲前一天,男方要请女方爷爷、父亲或叔伯等若干人到自家,设宴款待。是日,男方还要派人挑箩筐送各种面食、肉菜给女家,以备次日食用。请亲家在县城一带盛行,县境部分地方无此举。
东北订婚风俗有哪些:娶亲
当日,双方均在大门上檐挂红布,男方大门屋门均贴对联,院内"迎壁"贴大双"喜"字,树上缠红纸条,有的地方将房上水口、下水道皆用红纸掩盖以避不吉。洞房门两侧各放红纸条束麦秆、系黑炭棒两把儿,以防邪气入门。上午,女方家族亲戚十数人往男家"送嫁妆"。人手不得有空,将所带物品置箱柜内落锁,宴请而别。男方即起程迎亲。旧时,祖上有做官者,打"执事"列鸣锣开道,龙凤大方桌各两面,"回避"、"肃静"方牌两面,无做官者也可借用。继有吹奏班子,后有八抬大轿两顶,男左肩披红,帽上插花,有"娶媳妇小登科"的比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乘轿,结婚从简。"文化大革命"中,曾强调不许浓妆,结婚当天必须步行到家,不准送客,不准吹奏,一切从俭。现又改为坐高级小汽车,浪费胜过以往。
迎亲中兄弟夹红包袱,内包女子披红、蒙头红、头饰等,鞭炮齐鸣,浩浩荡荡至女方家,女方长辈揖礼相迎,宴请。嫁女戴红花、穿红衣,踏"上轿鞋"(此鞋在进洞房之前忌着地,日后只准在男家穿,忌穿回娘家),妆毕,吃"离家饭"。宴请迎娶者结束时,要有意让男方弟弟等偷酒壶、一团棉花、一双筷子(取夫妇长久开花结果快生子)。新郎至院由女方在右肩披红,曰"十字披红"、新娘头蒙红布盖面,由舅或叔从炕上抱至轿内,现已无此举。亲戚与家叔、婶、姨、舅、兄、姐、弟、妹等随后,称避免冲掉喜气。过十字路或桥时,要燃挂鞭,以驱散邪气。若另有娶亲新人相遇,亲娘则互换礼物(如毛巾、手绢等),村中有友好者,当道在椅子上放酒杯称"搭酒台",新郎作揖为谢,赏钱少许。轿一路不落地,至家门落轿,男方婶或嫂用红纸包钱予新娘,俗称"下轿钱",钱少则掷地,再加,直到满意方下轿,鼓乐停。与新娘属相妨克者远避。新娘怀抱铜镜、织布机梭再由舅或叔从轿内抱出进门,跨马鞍,过犁铧,往新娘身上洒"五谷"(五种粮食),新娘至洞房炕上,面对事先放好的"喜神"桌(以卜算当日喜神所在方向放桌),新郎婶、嫂入,关门揭蒙头红,给新娘梳头,将发辫挽髻,新郎端"喜汤"让新娘喝(有的地方无此俗)。事毕送客者入屋,查看新房布置,不合意处,即向媒人提出,男方及时纠正或给钱,否则不入席。酒席毕,男主出钱将箱柜钥匙从送客者手中索回,俗称要"开箱钱"。与新娘告别,即返。是日晚,男家宴请送礼者。请毕,不分长幼男女,聚入新房戏闹,俗称"耍媳妇"、"闹洞房",有"三天无大小"之说,时新娘不能恼怒,认为"越闹越喜",无人闹则有威信低落的意味。闹毕人散。婆婆给媳妇端"夜汤",婶、嫂等给新人铺炕、装枕头,除装麦秸外,还装筷子、红枣、核桃若干,有"早生贵子"之意。花烛夜多有人"听房",若无人听,婆婆则放一扫帚于洞房窗户外充当听房人,以为吉利。
东北订婚风俗有哪些:送闺女
次日早,婶或嫂为新娘"上脸",即以红线两条将其脸上汗毛拔尽,意为已不是黄毛丫头。饭毕,新娘拜天地,拜公婆,拜认亲戚本家长辈。凡受拜者均给磕头钱,有"不磕空头"之说。拜毕,由新郎相陪,回娘家。女婿拜见岳父母,拜认女家长辈与亲戚。婶、嫂、姐、妹们与新郎推拉戏闹,往脸上抹锅灰,要买喜糖钱,俗称"耍女婿"。下午,女家奶奶、母亲等送闺女直至男家,宴请即返。次日送闺女回娘家为县城一带风情,别处则无。叫三日闺女嫁出第三日一早,新娘哥哥(有地方为伯或叔)至男家,好饭招待后,叫闺女回娘家,俗称"叫三日",女忌将出嫁时所穿衣物带回娘家。当日,叫者再送回婆家。第九日,另人再叫,住八日再返,俗称"叫九日",有"住九还八,两家齐发"之说。1980年后,程序减化多将衣亲家、迎亲、送闺女合于一天。随新事新办之提倡,有年青人弃旧俗,结婚后即外出旅游,或选在国庆、"五一"劳动节等纪念日,请朋友吃喜糖,即宣布结婚。
东北订婚风俗有哪些:订婚金
1.订婚钱很久以前听说是6666、8888、10001,万里挑一滴意思,一般包三金(旧旧俗)。凡吉利数字尚可。
2.临近婚期,男方将上轿礼、下轿礼、蒙头红...一系列打包成一份彩礼(自议数额)送与女方。
3.男女双方还有改口钱(1-10000不等)
至于房子、装修、家电问题只能双方商量着来了,幸福最重要。
男方:一定要问清楚都给的是什么钱,给几次,都包括什么在内。
用餐禁忌
吃相禁忌有很多。旧时汉族忌吃饭时掉米粒或吃完饭后碗底有剩饭,否则要遭雷劈;如果小孩吃不完饭,将来就会娶麻脸妻子或嫁给麻脸丈夫。忌吃饭时说“捧饭”,因为只有在人死后“做七”祭灵请亡灵吃饭时才说“捧饭”。忌用一支筷子扒饭,也只有丧俗中出棺时,棺上放五碗或七碗白饭,中央插一根筷子。俗谓鬼用单筷吃饭,故忌。忌吃饭时照镜子,认为会结巴。在别人家吃饭,忌把碗转来转去,因为“转”与“赚"谐音,主人家忌由此而“赚他人饭碗"。吃饭忌筷子摆在碗上,忌翻扣碗、盘,忌反手添水、添饭。客人忌翻鱼。青年忌喝瓶底酒。这些吃相禁忌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家人同桌吃饭时,大人们便会向儿女们传播这些禁忌并督促他们执行。尽管这些禁忌表面被迷信化了,但通常说来都是出于卫生、节约、礼仪方面的考虑。
食物禁忌是因对动物的喜爱而引起的。譬如,汉族有些地区有禁食牛肉的习俗。对于农耕民族而言,牛是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因其有助于人,终年劳苦,又通人性,所以不忍杀食。汉族民间至今还有不吃马肉的习俗,认为马也与牛一样,有功于人,所以不忍心杀食之。南昌、瓯江一带百姓忌食龟、鳖肉,认为龟是有功之物,是它在唐僧取经时帮助唐僧师徒渡过八百里通天河,又运回了经书。所以人们敬之若神,禁忌杀食。
使用餐具的方式禁忌也有很多:如忌讳用手掌平托碗底,又忌用手捏着碗边,这是“丐帮"之相。不许倒扣碗于桌上,因为不吉利。因为生病的人服汤药后才将碗扣于桌上,表示不再生病服药。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一地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很不吉利的。一般我们称为“三长两短",意思是表示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之后是要装进棺材的,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祥的事情。
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称“骂大街”。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责备的成分,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与骂人是相同的,是不准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同样意思,即吃饭与别人交谈时用筷子指人。
用餐时把筷子放在嘴里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音,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不礼貌。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讨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教养的体现,同样不能够允许。
用餐时要注意不要将筷子落到地上。所谓“落地惊神”,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扰,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敬,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有种破法,一旦筷子落地,就应当赶忙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个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应惊动祖先,然后再拿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用餐时将筷子放在菜里不停地扒拉,想吃这个想吃那个,筷子搅来拌去,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缺乏教养的行为,令人生厌。
用餐时筷子不能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瞧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扎盘子里的菜品,这同样是不行的,被以为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出于好意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种做法要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只有给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疑是被等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因此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绝不被接受的。
孕妇禁忌
在旧社会,民间对孕妇流产、难产及生残缺儿和怪胎无法做出完全科学的解释,就捏造附会出种种迷信说法以告诫一般妇人,不但要禁食、禁视,在行动举止等方面也出现很多的清规戒律。
禁食
谁都希望自己生出的孩子健康、漂亮、聪明、活泼。要想生个好宝宝,做母亲的就必须遵照这些饮食禁忌,不让吃的坚决不吃,可吃的尽量多吃。虽然这些禁忌并没有哪些科学依据,大多是建立在感觉联想之上。
忌食兔肉。兔子三瓣嘴,吃了兔肉胎儿也会三瓣嘴。吃兔肉生子豁唇之说至少在东汉已经流传,当时的著名学者王充在他的《论衡》中专门记载。这一俗信的影响巨大,以致有些地方发展到了孕妇连兔子都不能见到,否则后果一样可怕。
忌吃狗肉。吃狗肉对胎儿不利的说法大约产生于唐朝。除了吃狗肉会化胎的危言耸听外,也有较为直观的联想认识:狗爱咬人,孕妇吃了狗肉会把狗性传染给胎儿,胎儿出世后也会爱咬人,至少在吃奶时爱咬乳头。
忌吃驴肉。吃了驴肉,将来孩子“驴性”,不听话。
忌吃公鸡。吃了公鸡,这样生下的孩子夜里啼哭。
忌吃螃蟹。吃螃蟹后,生下的孩子咂泡沫流口水,又说吃螃蟹使胎横难产。台湾民俗则认为吃了蟹,生出来的孩子像蟹那样抓扭别人的手脚。
忌食生姜。生姜外形“多指”,自然会让人想到生子多指,这一俗信也至少在东汉就已盛行。
忌食老鳖。老鳖脖子短,吃了老鳖胎儿脖子也短。
除了从外部形状上引起人们的联想外,还有从姜辛辣、刺激性强的特征出发,联想到容易使小儿生疮。无论如何,姜由此就被从孕妇的饮食清单中剔除。
行动禁忌
如果说,千奇百怪的饮食禁忌限制了孕妇的嘴,那么,花样繁多的行动禁忌就是限制了孕妇的腿。
例如建屋上梁,是极为讲究的,要有相对的仪式,要讲究吉日吉时,这就要严禁孕妇在场,因为在乡间视上梁为神圣的事,关乎一家的兴盛,没有人敢小看,被孕妇冲撞了要倒霉,而且无法破解。所以很多地方把上梁的吉时选在清早。
打井,也不能被孕妇碰上,否则会破了龙脉打不出水,或者打出水来又苦又涩。
造酒,被孕妇撞上,酒就酿不出。
采药,撞上孕妇,药效就会失去。
做豆腐,撞上孕妇,豆腐会坏。
养蚕,撞上孕妇,蚕会死掉。发展到顶峰,谁清早出门碰上孕妇,谁这一天就要不顺,事事不成,闭门家中坐,都保不准祸从天上来。
禁视
这些禁忌得以实施的原理是相同的,都建立在人与外界相互交感的原始思维之上。
孕妇不能看产妇生产,否则自己将来要难产。这条禁忌颇有点科学根据,因孕妇看到正在分娩的产妇的痛苦表情,听到产妇的叫喊声,容易产生一种精神压力,到自己分娩时可能会精神紧张,以致引发难产。
忌见到蛇,否则生下的孩子就会吐舌头。至于忌见到属虎的人,自然是猛虎伤人说法的一种演绎。
忌看傀儡戏,不然将生无骨的孩子。浙江丽水一带至今还有孕妇忌看电影、电视和看花脸戏的风俗。
忌看戏中花脸,是为将来生下的小孩不会脸花。
不能进入新房看新娘,因为她是“双身人",“四眼相”,看了新房,新娘日后不是克夫守寡,就是断子绝孙。这说的是“四眼人"不洁,会冲克人。可是在鄂西北,流行“四眼人”动动眼睛、动动手还能治些病症,不管灵不灵,街坊邻居一定要登门邀请。尤其是那些同辈的男子汉或小伙子,眼里掉进点灰尘,要请四眼人用嘴吹吹;胳膊拧伤,要请四眼人摇摇;头痛感冒的要请四眼人摸摸等。这种习俗真可谓奇怪。
禁接触
除了以上建立在相似基础上的禁忌外,还有些禁忌是建立在接触传感的基础之上,比如坐在葡萄架下,俗认为会生邪气,生下葡萄胎。摸了戥秤,则会延长孕期,因为过去的秤是十六进位,孕妇碰到戥秤,就意味着要怀胎十六个月,这对大人孩子都是很大的煎熬,而且会造成难产。相同的禁忌还有不能跨越绳索,认为绳索像胎儿脐带,跨后要缠身难产;不能满屁股坐板凳,否则胎位后坠易成难产;不能抱别家的孩子,说是抱过的孩子要生病,俗称“替胎”;不能到庙宇去,俗以为神灵是至高无上的,洁白无私,福佑人民,理应虔诚尊敬。而受胎是亵渎的产物,倘到神灵之前,是大不敬的行为;不能横跨过扁担,说是会造成横生、难产;不能缠绕绳、线,会造成胎儿脐带绕颈;不能在门口探头缩脑,这将导致胎儿不能顺利生出产门。最令人感到莫名奇妙的是不能抬高手臂,俗信以为胎儿是靠咬着母亲的奶筋吸食营养而存活的。孕妇抬高胳膊,会使胎儿咬不到奶筋而饿死。不可放刀于灶上,因孩子投胎时,须经灶君菩萨的准许,怀孕后,置刀于灶,那就是对灶君不满,灶神会将原答允送子的主意取消,因此生下的孩子多死婴或造成流产;孕妇不能进入邻村,不得已要进时,先备祭品祭扫该村之土地神,不然,该村的厉鬼妖魔会附上身,将会造成难产。
数字禁忌
数字中,最吉利的要算六和八,所谓“六六大顺”,“要得发,不离八”,就讲出了其中缘由。当今社会,花几十万元买下一个含六和八最多的电话号码或车牌号,已不是新鲜事。忌讳的数字很多,从总体来讲,忌单数,因为好事成双;“二”是双数,但这样的日子忌出殡,因为人们不希望坏事成双;“三”谐音“散”,做寿和结婚忌这个日子,祝寿、贺喜送礼也忌“三”这个数字;“四”谐音“死”,因此门牌号、汽车牌号、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等都不宜用这个数字;“五”谐音“无”,因此谈判、收账款等都不宜使用这个数字,免得一事无成;离家出行忌“七”,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一十往家飞”之说;老人易忌讳九,因意外或死亡事件比率较普遍年龄高;忌“十三”本是西方的风俗,因为背叛耶稣的犹大排位十三,但中国开放之后,一些高级宾馆为了迎合西方人,也避讳这个数字,不设十三号;年龄上忌“七十三”和“八十四”,因为孔子卒年七十三岁,孟子卒年八十四岁,民间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忌讳“二百五”这个数,习惯上把“二百五”当做傻子、白痴的代名词;还有号码“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类的数字也忌讳,因为他与“七零八落"、“吾散吾死”同音。
日常行为禁忌
禁远行前洗脚。台湾人以为夏天远行前洗脚,会越走越热,冬天会越走越冷。
忌拔去白头发,俗说“拔一根,生三根”,通常以为白头发会越拔越多。
百岁老人忌说实际年龄,总说九十九岁。老年人去世忌说“死”,应说“老了”。中年人报年龄忌说四十一岁。
太阳落山后禁止扫地,因为此时家中的福气神、运气神都回家了,把它们扫出去就会家道中落。打扫忌由内扫到外,因恐将财运福气扫出门。反之,若想驱霉运,则要由内扫到外了。打扫时也不能将椅子椅脚朝上堆叠,因丧事中亦有将椅子翻叠的习俗,会使人联想到丧事,自然尽力避免。
忌在屋中打伞,俗信在屋内打伞会成秃子。
不要半夜到阳台晾衣服或收衣服,如果平常真的没时间晾衣服,最好等隔日正午晒过太阳后再收。
看望病人忌下午和晚上。借用别家药壶煎药,用后忌还。死于外者尸体忌进门,须停于门外。
已婚妇女忌在娘家过春节,忌看娘家的家谱,忌在娘家过元宵节,忌在娘家生孩子。孕妇忌看死尸,忌探望产妇。
七月夜间禁止外出。俗言“七月孤魂野鬼四处游荡”,人们害怕遇夜鬼,晚上除非有急事,要不然没人会冒险外出。再如:不幸遇到鬼,只要咳嗽几声,鬼就离开了,或是夜行的人常边走边唱歌,鬼就不敢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多被废除。
生肖婚配禁忌
一些民间历书中所列“男女配婚吉凶表”中,属虎的倒不忌配属牛、羊、犬的,而独忌配属猴、蛇。而属牛、羊、犬的竟也无一忌配属虎的,堪称怪事。看来后来的生肖相克已经不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延续,而成了各种民俗文化的“合成事实”。歌谣有:
自古白马不配牛,羊鼠相配一旦休,金鸡不与狗相见,青龙见兔泪交流,猪猴见面如刀割,虎蛇相配不到头。蛇配虎,男克女;猪配猴,不到头;兔见蛇,如刀割。白马怕青牛。乌猪怕猿猴,蛇怕猛虎如刀断,羊鼠相逢一旦休,黑狗不能进羊圈,庚鸡见犬泪交流。辰子申忌蛇鸡牛,巳酉丑忌虎马狗,寅午戌忌猪兔羊,亥卯未忌龙鼠猴。
这些民谚和歌谣大多是在中原一带搜集起来的,与台湾民历中的生肖婚配禁忌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风俗的必然特点,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过,这一比较也暴露出了这种生肖婚配禁忌的不可信性。一对男女在此地合婚不成,受到生肖方面的禁忌,如果换了地方,还是他们两人,便可能丝毫不受什么制约了。这不是很有戏剧性的事情吗?可见生肖婚配禁忌是不可信的,没有一点科学依据。
节日禁忌
春节是新年的初始,正月初一又是新年的第一天,故禁忌很多。如忌打碎物品,打碎了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之类的吉利话;吃年饭时忌无鱼,有鱼忌全部吃净,是为了讨个“年年有余(鱼)”
的吉利。这一天忌动刀、斧、剪之类的器物,忌挑水,忌下地干活,忌借火种,忌讨债,忌购物,忌针线活,忌杀生,忌啼哭,戴重孝者忌拜年,忌说一切不吉利的话。春节饺子煮破皮,忌说“破了、碎了”,要说“挣了";馒头蒸裂了,忌说“裂了”,要说“笑了”。另外还忌扫地,扫了地也不能把垃圾倒掉,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又忌条凳倒地,因为人死是停柩在两条长凳上的,出殡时抬走棺材,踢倒条凳才起步。此外,许多地方还忌吃豆腐,因为按习俗办丧事时吃豆腐,老人寿终正寝的叫做“倒了豆腐山"。总之,正月尤其是初一禁一切认为不吉利的事情。
其他节日也多有禁忌,如二月初二古称“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忌动剪刀针线,忌推磨取水总碰井沿,都是怕伤了龙。清明节前一二天为“寒食节”,禁忌烟火。七月“鬼节”忌夜间外出,免得惊动鬼神而遭难。八月中秋节忌阴雨,否则来年收成不好。九月重阳节有的地方忌讳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有所谓“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此外,一些节令也有忌讳,如立秋忌无雨,认为该日雷鸣下雨则预示丰收,有所谓“雷动秋,狗儿猫儿不吃粥”的俗谚。立冬也有忌雷鸣的,俗言:“雷打不动,十个牛栏九个空。”大概是说牲畜会死亡。
婚姻禁忌
婚姻禁忌也很多,表现了人们对婚姻大事的谨慎态度。在择偶方面,我国许多地方禁忌同姓通婚,历来如此,如古人就说过:“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另外,按算命术的观点,八字五行相克的男女禁忌结婚;在结亲日期上,忌讳在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结婚,忌讳五、六、七月结婚,忌讳单日结婚;在吉日选择术中,忌月破、平日、收日、闭日、劫煞、灾煞、月煞、月刑、月害、亥日等时间内结婚;结婚当日,新娘出门时,姑嫂都要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
同音,都不吉利;婚礼中,新娘忌穿黑色礼服,新娘的衣服忌有口袋,免得带走娘家运势,忌打破器物,忌有小孩哭,忌戴孝的人、寡妇、四眼人(孕妇)进新房,忌讳别人坐在新床上;结婚第三天,新婚夫妇携带礼品回至女方家,即所谓的回门,但牢记在当天日落之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情况以致无法回家,夫妻就要分房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
关于性生活的禁忌,古人有详细叙述,摘录如下:
男女交媾之际,更有避忌,切须慎之,若使犯之,天地夺其寿,鬼神殃其身,又恐生子不肖不寿之类,谨守戒条,可以长生。所忌之要备述于后:天地震动、稗风暴雨、雷电交作、晦朔弦望、月煞日破、大寒大暑、日月薄蚀、神佛生辰、庚申甲子、本命之日、三元八节、五月五日、名山大川、神桐社庙、僧宇道观、圣贤像前、井灶前后、火光闹烘,以上时地禁忌须慎之,不可交合,犯之者令人大则折寿,小则生病。或若生男,使其丑貌怪相,形体不全,灾疾夭折。诸所禁忌敷奏于前,复有五月十八日是天地牧年之日'阴阳交合。世人须避,慎不可同房,犯之重则夺命,轻则减寿,如果此时受孕,子母难保。
生产风俗
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宴会,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客家人欢欢喜喜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过后,人们又忙乎秋种秋收,其后,集中力量把种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饲养的猪、鸭、鹅、鱼上市。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风俗
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吃烂饭,故用此法煮饭。吃粥时,喜欢熟盐拌粥。其副食是猪肉及各类蔬菜,不定时吃牛肉及其他肉类。一般猪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热后,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白斩鸡、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绿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馅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制好。裹粽用粽叶。农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饭,放入糖,再用树叶染成不同颜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馅制成的水煮馍。他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汤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来宾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为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多留给长子住用。
客家风俗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风俗
由于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动,往往一个姓有若干宗房。整个姓氏,传统有不成文的族规。凡是出现有损姓氏声誉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决。如果出现与外姓斗殴的事情,则每户出人前往解决,目的是防止吃亏。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动手,有理则据理相争,无理则和气解决,如果谁敢冒犯族规,势必被族人孤立。每逢宰猪,客家人都要设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户请一人,大村的则是请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一旦家里有人考上中专、大学,或参军、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宗房兄弟。为了维持宗房的团结,女方过房后,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男方以下还有弟妹。新娘、新郎必须随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时间才能分灶。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须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弟妹的义务。否则被视为逆子。分灶以后,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挟一份菜给老人。
由于重家族,所以老人极受尊重。来宾客家人俗规,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挟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喧嚣。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
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生极受重视。来宾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婶(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
折叠编辑本段婚姻风俗
来宾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媒人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坐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
媒人看两家年龄相当、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动上门说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会求媒人作好事。男女双方见面后,互相倾吐心事,于老人同意,认为合适,就开出“八字”,由男方交给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认为比较合适成婚。一旦“八字”合适,双方老人同意,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着男方下聘金,俗称“外家钱”,多少由双方议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后才到政府去办结婚证。待男方准备妥当,把迎娶时间告诉女方,女方就得着手准备嫁妆。婚礼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给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并带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给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婶婶,甚至厨房烧饭、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给新郎封包和新鞋。又从男家挑选两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镜子、公鸡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当地壮族群众一样,女家都要给陪郎和男家来的姑娘挂彩,抬出嫁妆。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箩下向祖宗辞行,然后,穿黑衣、黑裤、黑鞋,束红头绳,撑黑伞,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门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车去。到男家拜堂后,新娘当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亲、伯娘、婶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担着小猪、小鸡到男家,以示为新婚夫妇准备生活的本钱。
折叠编辑本段节日风俗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等节。春节是大节,年货丰富,多是腊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杀生,初二方可开怀痛饮。春节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舞狮上门拜年。元宵节时,客家人喜欢包汤圆,再次大吃一顿。“二月灶”,煮糯米饭杀鸡拜灶王,求得一年丰收、顺利。三月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煮甜糯饭,备酒菜,巡回祭扫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个节日。端午节,包粽子。六月六,备酒菜。中元节,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杀鸡杀鸭宰鱼,女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热闹一番。中秋节,备水果、月饼赏月。重阳节,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种比水饺大,用糯米粉裹外,馅为鱼肉、猪肉、萝卜丁的水煮馍。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种收获,隆重地吃一顿团圆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
清流客家祖山下长校镇长校村的客家民俗活动游龙灯,与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样,我们一行相约前去观看。游龙灯称客家“拔龙灯”、“游龙灯”、“出龙灯”;长校客家拔龙一般是在正月和二月举行。让称奇的是,长校的龙灯是白天出灯,游龙活动在山上举行。客家拔龙它是以各村庄以各姓氏牵头举行。族姓中每家每户出一桥灯,桥灯上有两个纸糊的小灯笼,灯笼有各种各样,有跨鱼灯、鲤鱼灯、六角灯、八角灯等,有的写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等字;灯笼固定在木板上,形似农家的板凳,木板的两头还凿了孔,便于板凳与板凳之间相嵌,前后相接连成一体。其它地方的游龙灯是在村庄里进行,而且大都是晚上进行。这里的游龙灯是在白天进行,而且不称游龙而称拔龙;家家户户所有的龙灯必须抬到东嶂山顶上衔接好,方能起步下山。
折叠编辑本段信仰风俗
客家人的保护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设在村口,旁种一棵大榕树,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中元节,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的),三碗饭、三双筷、三杯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摆设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饭次之,荤菜最远,蜡烛在两旁。另外,谁家添丁添口、出外读书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庙、大人庙、女庙,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参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三令五申严禁搞迷信活动,客家人还是暗中参拜。伏波庙,即为纪念汉朝将军马援南征而建的庙,庙会时间是正月初六。大人庙是纪念清朝丞相(大学士)陈洪谋为广西民众请命免交钱粮而建的,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九。女庙是纪念刘三姐建的庙,庙址是在一个山洞里,正月二十九日举行庙会。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时,整个姓氏都热闹起来,联合到祖坟去搞祭祖活动,良江乡内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宾阳进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场参加。每逢节气或岁终,客家人都是先用荤菜祭祖后,方才进餐。正月的时候,供品必须摆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猪头肉(整块)、米花糖之类。
客家人过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后以及秋收后集中于祠堂,一来听文化程度较高的人解释家谱,续写家谱;二来商量姓氏内需要解决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纠纷、建筑、生产等。
折叠编辑本段客家婚嫁风俗
惠州民间传统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繁文缛节,劳民伤财,可说是颇多陋俗。儒家经典《礼记?昏仪》说:“夫权,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丧祭,专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可见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传统婚俗,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荒婚”、“望门婚”、“幂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礼、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见其遗风。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光绪《惠州府志》记曰:“婚姻,俗用槟榔为聘,以多为贵……其聘仪妆奁则称家之丰约为之”。“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府志”说聘礼“称家之丰约为之”,实际上,即始“约”者,聘礼的数量也是相可观的。
惠州传统的聘娶婚姻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提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卜吉、过礼落定、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亲迎、拜堂、滞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
惠州民间的繁杂婚俗,是由封建婚嫁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六礼”起源于周朝。《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其后两千余年,六礼虽有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都依然可见其影子。
客家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俗,如比较注重请僧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