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八字口号有哪些,明朝都有哪些皇帝

更新时间:02-05 八字 由 情殇 分享

一、明朝都有哪些皇帝

1.太祖朱元璋洪武开创明朝,演绎了一个从底层贫民到登基称帝的神话,在欧亚大陆上率先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并先后派蓝玉征大漠,徐达巡青海,清除了元朝残余势力,设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治理西藏与川边地方,奠定了明帝国的版图。设置锦衣卫监督吏治,使得洪武三十年成为明朝吏治最为清明的时代。由于疑心太重,使得开国功臣绝大部分惨遭杀戮,并大兴文字狱,好在规模不是很大。 2.惠帝朱允炆建文由于父亲朱标的英年早逝,这位皇太孙被钦定为太祖的接班人,承袭帝位,面对的是一帮盘踞地方叔父辈的藩王,这一切注定了这位晚辈皇帝的悲剧命运。当四叔朱棣一声清君侧的口号喊出的时候,环视周围,这才发现太祖爷爷把个开国功臣杀了个精光有多么的可怕,无人可以御敌,得来的是城破兵败,自己也落得个无影无踪,成为明初一大谜团。凭心而论,建文帝是以为标准的宽厚之君,改洪武年间的严苛法律为宽政,即使在同四叔开战的时候,仍然不忍背上“弑叔”的罪名命令部队必须活捉燕王,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前些军队的作战,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3.成祖朱棣永乐是太祖之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迁都北京开启了“天子守国门”的时代,五次北伐蒙古让明军铁骑称霸大漠。命令郑和七下西洋,巩固了与南洋各国的经贸关系。联合日本室町幕府一举肃清了元末明初兴起的倭寇,自唐之后重新将日本纳入纳贡体系之内。帮助安南陈朝平定了胡氏叛乱,一度将交趾重新纳入帝国版图。设置奴尔干都司管辖东西伯利亚至东北的广大地区。设置哈密卫,派遣陈诚等多次出使西域,与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建立的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社会经济达到了明朝最高峰,并编纂了永乐大典。在对安南的战争中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援助平叛到军事占领,失掉了安南的民心,最终导致了黎氏大越国的完全独立。 4.仁宗朱高炽洪熙早年随父亲南征北战,深刻体会到创业之艰辛,即位之后广推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为了避免因漕运带来的巨大开支,即位之后就着手将首都迁回南京。只可惜体弱多病且即位时年事已高,在位一年就驾崩,但是选了个好的太子,为明帝国的继续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5.宣宗朱瞻基宣德历史上最有名的守成之君,在位年间把明朝经济再次推向了高峰。一改永乐年间的讨伐策略,停止对安南用兵,继承了父亲与民休养生息的策略,与仁宗朝前后呼应,史称“仁宣之治”。与成祖一样,在位期间曾亲征蒙古,保留了皇室尚武的精神。好斗蟋蟀,民间称促织天子,在聊斋中被记下了一笔。晚年开始重用宦官,打破了太祖“宦官不得干政”的训令,为英宗朝的宦官专政埋下伏笔。 6.英宗朱祁镇正统,天顺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不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景泰帝崩后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7.代宗朱祁钰景泰于危难之际被拥立为帝,成功的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抵挡了瓦剌部也先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但在太子选择上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太子而废掉英宗子朱见深,最终以朱见济早逝收场,此举遭致了死后英宗的疯狂报复,一直到宪宗即位后才得以恢复帝号。 8.宪宗朱见深成化即位后即为景泰帝,于谦等人平冤昭雪。励精图治,恢复了自英宗朝以来的社会经济。在位期间,西域与南洋诸国纷纷入贡,接受册封,重现永宣年间万国来朝的局面。宪宗最大的特点就是画的一手好画,但好在只晚年专宠比自己年长19岁的万贵妃,使得其他嫔妃所产皇子横遭厄运,幸亏在太监的庇护下皇子朱佑樘被送到民间保护起来,才避免了大明朝龙脉中断的局面。-5并重用宦官汪直,梁芳等人,造成西厂专权,使得成化前期的励精图治被翻覆。 9.孝宗朱佑樘弘治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恪守一夫一妻的帝王,单凭这一点也足以在中国甚至世界帝王史留下光辉的一笔。早年由于流落民间,深知民间疾苦,即位后“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即使在对明朝历代帝王多有贬义的清史中,对孝宗也是用了“恭检仁至、勤政爱民”八字来评价。在位期间明王朝达到中期的经济高峰期,史称“弘治中兴”。 10.武宗朱厚照正德这位皇帝的评价要分两个方面,首先,此君将明皇室的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不爱当天子,偏爱当将军,无论是北征蒙古,还是地方平叛,此君都要御驾亲征。亲征蒙古,击溃鞑靼小王子,手刃蒙古兵一名,可圈可点,平定宁王之乱,在得知前线已经基本平定叛乱,此君依然要先将宁王假意放回,待其到前线后再上演抓获宁王一幕,武宗一朝明帝国对内对外战争全部取胜,倒也恰当。另一方面,这又是位极度好色的皇帝,甚至已经到了觉得紫禁城不爽非得在外面另修豹房才能解决问题的程度,可能是父亲孝宗在生活作风上要求过于严格导致身为太子之时无法发泄。重用太监刘瑾,酿成了宦官专权,但是这个专权比起东汉和唐朝的宦官之乱还是小巫见大巫的,因为大权仍然掌握在武宗和朝臣的手里,所以与东汉和唐朝的宦官擅自废立皇帝相比,武宗成功的平定了刘瑾之乱。但是这位荒淫的皇帝却并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只得遗诏孝宗之孙朱厚熜继位。 11.世宗朱厚熜嘉靖世宗即位之初一改武宗朝的苛政,裁撤锦衣卫,节用宽民。但是世宗又是位不幸的帝王,北边与他几乎同时继位的蒙古俺答汗大有重振蒙古之意,东边日本的室町幕府陷入内乱,官方力量无法钳制倭寇的源头,倭寇开始重新大肆侵袭东南沿海,南边的缅甸的阿瓦王朝兴起,开始对臣服于明朝的北缅土司大肆侵袭。然而倘若世宗有太祖成祖的雄才大略倒还可以显现英雄本色,偏偏这又是一位酷爱道家方术的皇帝,史称“青词皇帝”,群臣中严嵩因为擅长青词而得以重用。而正是严嵩的自毁长城导致俺答汗长驱直入,酿成庚戌之变。世宗中后期长时间不上朝,一直到六品官员海瑞吼出了一声“嘉靖者,家家皆净也”,这才如梦初醒,临死前遗诏太子杀方士砸丹炉并释放海瑞,算是大彻大悟。 12.穆宗朱载垕隆庆穆宗在生活作风上与武宗本无区别,都是属于沉湎酒色,贪图享乐的。但是穆宗高明就高明在善于用人,使得国家在穆宗不理朝政的时候仍然能够正常运转甚至超常发挥。穆宗在位期间,开放海禁,从政策上消除了倭寇存在的前提,再加上戚继光对倭寇的接连胜绩最终一举肃清了倭寇。随后调任戚继光北上对抗蒙古,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很快给予了蒙古军队很大打击,导致俺答之孙把汉那吉降明,促成了俺答汗与明朝的和平谈判,从此开始了互市互利的时代,明帝国的北疆危机就此消除。对待阿瓦王朝对北缅的进攻也开始给予有力还击。内政上启用海瑞,吏治清明,开启了明朝后期的“隆万中兴”。只可惜因为过于沉湎酒色,英年早逝。 13.神宗朱翊钧万历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神宗的统治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期的神宗在张居正的辅佐下锐意改革,大力推行一条鞭法。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使得明朝经济达到了后期的高峰,将隆万中兴推到了高潮。但到张居正死后,神宗因身体不佳开始沉湎酒色,而且神宗一直想立自己喜欢的皇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遭到了力争国本的大臣的强烈反对,结果一气之下竟然自此不再上朝。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明朝的内阁制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已经不是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时代了。由于神宗的不上朝,使得万历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官职缺员情况,甚至许多朝廷中枢大员都不曾见过皇帝模样,堪称历史一大奇谈。而且由于过度的征收矿税,酿成明代一大恶政。但是在对外方面,神宗毫不含糊,先是任命邓子龙南征缅甸阿瓦王朝,巩固了云南边陲,随后应朝鲜要求出兵援朝抗日,于1597年成功击退日军,打击了日本丰臣秀吉的“灭朝伐明”的念头,使得此后300年日本不敢染指大陆越雷池半步,并与之后的日本德川幕府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在东北方面任用李成梁沉重打击了日益崛起的建州女真部,但是却打出了与努尔哈赤的刻骨铭心的仇恨,终酿成萨尔浒之战明军的惨败,自此明帝国在东北优势尽失。值得一提的是万历年间西学东渐开始大规模兴盛起来,西方的许多先进科技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徐光启,利玛窦等人开始活跃于宫廷,中国本土的科技迎来了封建时代的最高峰,这一高峰一直持续到明朝结束,与同一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遥相呼应。 14.光宗朱常洛泰昌朱常洛的帝位是朝臣们力争而来的,自然是兢兢业业,信任内阁和东林党人,本可有一番作为,只可惜光宗又是一个好色的皇帝,在位29天就因纵欲过度一命呜呼。 15.熹宗朱由校天启朱由校如果不当皇帝而当木匠,定能成为鲁班再世,只可惜投胎帝王家让他身不由己。继位之初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下尚能维持帝业,但是在宦官魏忠贤日益跋扈之时却无法像武宗那样洞察其奸,将朝政完全交予魏忠贤独揽,自己躲在深宫中潜心当木匠,造成明代最严重的宦官乱政,民不聊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开始爆发。与此同时,努尔哈赤攻陷沈阳,逐渐开始问鼎中原。这位皇帝同武宗一样,没能留下一个子嗣,只得传位于兄弟朱由检。 16.思宗朱由检崇祯凭心而论,思宗如果在明朝前期或者中期即位,或许能成为像孝宗,神宗那样的中兴之主,只可惜这位皇帝即位之时大明江山已是风雨飘摇之时,虽然即位伊始便一举剪除魏忠贤一党,并重用东林党人,重新启用袁崇焕镇守辽东。并给予天启年间就在东南沿海滋事的荷兰人以坚决回击,在料罗湾海战中以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一举击溃了在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震慑了西方侵略者,使之在此后200余年不敢与中国轻言开战。然而思宗又是极度多疑之人,终因错杀袁崇焕而自毁长城。其刚愎自用的性格使得朝臣人人自危,崇祯朝17年换了41位宰相,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地方上吏治腐败,农民起义军终成烽火燎原之势,最终攻陷北京城,血气方刚的崇祯帝宁死不迁都,不逃跑也不投降,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就此宣告灭亡。

二、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原因有哪些

农民阶级为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而进行的战争。亦称农民起义战争。它是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最高斗争形式,是封建社会主要战争类型之一,对封建社会历史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土地兼并的日趋激烈和赋税徭役的增加,不断激起农民的反抗斗争。这种斗争的最高形式,表现为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到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斗争日益加剧,农民战争越发频繁,规模越发扩大。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爆发过数百次农民起义战争。中世纪的欧洲也先后多次爆发农民起义战争。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在历次农民战争中,封建王朝的统治机构或被削弱或被摧毁,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封建地主被镇压或逃亡,一些豪门贵族兼并的大量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从而使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新的封建统治阶级慑于农民起义战争的强大威力,害怕重新爆发农民起义战争,被迫实行若干改良和让步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使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是,由于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和先进的政党,农民起义战争大多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下去,有的则被封建地主和贵族所利用,成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农民战争或者农民起义多数带有局限性,从陈胜吴广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偏安一隅,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的本身用意,要么就是取代王侯将相,要么就是建立一个自己作为特权阶级的封建政权,其本质目的都是成为”肉食者“。所以农民战争或农民起义带有本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农民起义

01: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陈胜、吴广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一次农民大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起义掀起了反秦的浪潮,继起的起义军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搜索

农民军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武装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道路。

02:秦------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项羽以劣势兵力勇猛进攻,成功地实施分割、围歼和截击,取得了巨鹿之战的重大胜利。其破釜沉舟的精神,为历代兵家所赞许。刘邦以少量兵力避实就虚,乘隙西进,直趋咸阳,表现了作战指导的灵活性。灭秦战争的胜利,完成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使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军推翻封建王朝的先例。

03:西汉----赤眉绿林农民起义战争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王匡、王凤领导绿林军艰苦奋斗,直接推翻了王莽的复古反动政权,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腐朽势力,使大批奴隶、农民得到解放,缓和了土地高度集中和大批农民沦为奴隶的社会矛盾,为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王匡、王凤对于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阶级野心家的斗争不够坚决,不够得力,使刘玄、刘秀等人得以私篡权,达到他们利用农民战争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的目的,这个历史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04:东汉----黄巾农民起义战争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全国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比起秦末、西汉末两次起义,这是一次有周密计划、有长期准备、有明确目标的农民起义。同时,这次起义不再利用某些统治者的旗号,而是公开提出“黄天当立”的口号,表明了农民起义有了新的发展。这表明,起义更缜密,因为领导人大部分为农民,极大的动摇了顽固派的利益,以杨维旭为代表的富人便支持政府,抗压黄巾军

05:两晋----杜弢起义

永嘉年间,巴蜀流民分布在荆、湘之间,屡为官吏、土民所侵害。永嘉五年春,晋湘州刺史荀眺欲以造反罪杀尽流民,流民四、五万家被迫起义反晋,共推蜀中才子,时任晋醴陵令的杜弢为首领。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领湘州刺史。四月,杜弢起义军攻长沙(今属湖南)。五月,荀眺弃城逃奔广州,被起义军擒获。后伪降于征南将军山简,任广汉太守,击毙率众来攻的湘州郭察,南破零陵(今属湖南)、桂阳(今湖南郴州),东攻武昌(今湖北鄂州),杀晋官吏甚众。

06:两晋----孙恩起义

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反晋斗争。这次起义是东晋南朝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坚持斗争达十二年之久,转战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07:南北朝--赵广起义

宋元嘉九年(432年)七月至次年九月,蜀人赵广等举兵起义反宋失败的作战。

08:南北朝--盖吴起义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至次年八月,卢水胡(匈奴的一支)人盖吴聚众反魏的起义。由于缺乏有力的作战指导。东冲西突,未能占据有利阵地以作进退的屏障;义军兵力分散,河东、河西两路主力未能及时联合,使魏军得以各个击破。

09:南北朝--破六韩拔陵起义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魏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起义。破六韩拔陵等六镇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并引发了后来的关陇莫折大提起义和河北杜洛周起义。

10:南北朝--莫折大提起义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至六年,羌人莫折大提领导关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地区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统治的起义。后莫折念生被部将所杀,其部众或散,或归附其它义军。起义失败。

11:南北朝--杜洛周起义

杜洛周起义,发生在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北魏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西北)人杜洛周聚众反对北魏统治的起义。是年八月,北魏柔玄镇人杜洛周于上谷(今河北怀来)聚众起义,改年号真王。义军攻陷附近郡县。当时,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人高欢、尉景等都响应杜洛周。最终,杜洛周被另支义军首领葛荣所杀,部众归入葛荣麾

12:南北朝--鲜于修礼、葛荣起义

明帝孝昌二年(526),杜洛周起义,鲜于修礼率降户反于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起义,建元鲁兴。六镇兵民响应。与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民杜洛周配合,众至十万。他率众多击溃前来五鹿(河北大东名)镇压的北魏大都督长孙稚与河间王元琛军,进围瀛、定二州。八月,为部将元洪业所杀,葛荣杀洪业。统率修礼余部。

13:隋------瓦岗农民起义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荒废朝政,穷兵黩武,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611年,震动全国、以翟让为首的瓦岗寨(今滑县瓦岗寨乡一带,有著名的瓦岗寨四十六友,农民大起义就这样暴发了。公元613年,韦城人翟让便带领一支起义军在此举兵兴事,号称瓦岗军。

瓦岗军战果的不断扩大,内部也逐渐出现了分裂,不久,瓦岗军被王世充击溃,李密率残部投唐。轰轰烈烈的瓦岗寨农民起义至此失败。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使腐朽的隋王朝灰飞烟灭,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隋末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瓦岗军的作用不可忽略。

14:隋------窦建德起义

隋大业八年(612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在隋末农民起义中,窦建德及其部属刘黑闼率领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进行的反隋和反唐斗争。七月十一日(即公元621年8月2日),窦建德于长安遇害,时年49岁。十九日,余部推窦建德部下刘黑闼接过义军大旗,继续着反唐的事业武德六年(623年)失败。

15:唐------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

西原是我国古代僮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唐初,朝廷在这里设置西原州、领罗和、古林和罗淡三县。州县官由当地原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向唐廷纳质供赋。安史之乱时,唐王朝强行征发岭南地区丁壮,命其自备资粮参与平叛。天宝十五载(756年),由岭南丁壮等组成的唐军,在叶县(今属河南)与安禄山叛军交战,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至岭南,西原人民怨愤不已。遂于至德初(756年),在黄乾曜等领导下,与陆州(治乌雷,今广西合浦西南)等地少数民族联合反唐,队伍达20万人,并建立了政权。但因有些首领对唐王朝剿抚兼施手段缺乏深刻认识,上当被招安,使义军受到损失。

16:唐------袁晁起义

袁晁起义是唐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但义军一哄而起,未经必要军事训练,缺乏实战经验。面临“中兴名将”李光弼麾下的精兵悍将,双方实力悬殊,又与官军硬拼,因此迅即败亡。

17:唐------方清、陈庄起义

唐永泰元年(765年)至次年五月,苏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土豪(一说豪士)方清和陈庄领导的农民起义。二年五月十七日,官军攻破义军坚守的歙州石埭城,方清牺牲,陈庄等2.55万人在乌石山投降。

18:唐------裘甫起义

唐大中十三年(唐宣宗已去世)(859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在江南东道的浙东一带,发生了以裘甫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参见唐末农民起义战争)的序幕。裘甫率义军反唐,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的序幕。以失败告终。

19:唐------庞勋起义

唐咸通六年(865年),唐懿宗派兵征南诏,下令在徐、泗地区(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地区)募兵两千人,开赴邕州,其中分出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期满后即调回原籍。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一再食言背约,戍兵在桂林防守六年,仍无还乡希望。戍兵苦于兵役,群情激愤,公推粮科判官庞勋为首起兵,哗变北还。庞勋率领数百人,历尽艰苦,由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到达徐州。在徐州,树起农民起义的旗帜,后庞勋在安徽宿州战死牺牲,起义失败。

20:唐------王仙芝起义

王仙芝起义是指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在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黑暗残暴统治的农民起义。王仙芝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极大地打击了唐朝封建政府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影响深远,其后续的黄巢起义更是迫使唐朝政府退随到了四川,直接打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

21:唐------黄巢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或称为黄巢之乱,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22:唐------阡能起义

唐中和二年(882年)三月,邛州(今四川邛崃)牙官(或言为安仁土豪)阡能因公事误期,逃避唐朝残酷的刑法,聚众发动起义。阡能起义直接打击了唐王朝的大本营,极大地支援了黄巢大齐军的反唐斗争,在唐末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3:宋------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初的农民起义。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西)发动起义,提出“均贫富”的主张,从者万余,占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牺牲,李顺继为首领。次年占成都,建大蜀政权,控制四川大部。宋政府派兵镇压,攻陷成都,李顺遇害。余部坚持战斗,至995年失败。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四川“旁户”这一名称从此很少出现,博买务也取消了

24:宋------宋江起义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又名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区)。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本来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民间,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被记录教材等教育书籍,在学生之间口口传颂。在现代有时也把在生活中对腐朽生活反抗等运动,叫做宋江起义。

25:宋------方腊起义

北宋末的一次农民起义。宋徽宗赵佶时,歙州(今安徽歙县)贫苦农民方腊(方十三)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宣和二年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义军腹背受敌,奋起抵抗,七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力竭被俘,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英勇就义。

26:宋------八字军抗金起义

南宋初河北﹑河东地区人民组织的抗金义军。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王彦率抗金部队入太行山﹐因面部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或作"誓竭心力﹐不负赵王")八字而得名。其后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十九寨义军相继加入﹐人数发展至十馀万﹐多次击败金兵。其中一万多人后由王彦率领南下﹐受宗泽等人节制﹐抗击金兵﹐屡建战功

27:宋------红巾军抗金起义

红巾军,又称作红军,是南宋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武装力量,该事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因红巾军战时集中,散时隐匿于平民中,故金军每次出击皆无所获,常妄杀平民以泄愤。而红巾军却愈益壮大,成为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义军之一。

28:宋------邵兴抗金起义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亡于金后,两河(即河东、河北,今山西与河北中、南部一带)人民拒绝降金,遂聚众起义,结寨自保。建炎元年五月,金军大举攻掠中原,完颜娄室率军攻克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继而转兵攻解、绛、慈、隰(今山西新绛、吉县、隰县)等州。解州义军在邵兴(后改名邵隆)率领下,于神稷山屡败金军后,金将完颜活女自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执邵兴弟于阵前,迫邵兴降,邵兴不顾,饮恨死战,大破金军。二年三月,闻李彦仙夺取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乃率众5000人往归,屯驻三门(今陕西澄城西北三门村),受命统领河北忠义军马。旋出兵攻取安邑、芮城(今属山西)、正平(今山西新绛)等地。七月,完颜娄室复遣兵攻解州,邵兴率领忠义军于朱家山与金军苦战3日,再次击败金军。

29:宋------钟相、杨幺起义

钟相杨幺起义指的是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公元1130—1135年),在南宋农民起义战争中,湖南义军首领钟相、杨么等率众于洞庭湖区连年抗击南宋官军围剿的战争。在岳飞招降政策下诱惑,义军大首领杨钦、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相继出降,惟杨幺、夏诚等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深莫测,乃纳杨钦献策,遣人开闸泄放湖水,放巨筏堵塞港汊,并于湖面散放青草,以破义军车船优势。后以杨钦为向导,进围杨幺水寨。杨幺率水军出战,因水浅,车船机轮又被草缠住,滞不能行,被官军击败,各个水寨或降或破,至此,前后相继6年之久的湖南农民起义被镇压。

30:宋------魏胜抗金起义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金正隆六年至大定四年,1161—1164年),在南宋军民抗金战争中,宋忠义军将领魏胜率部据海州(治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抗击金军进攻的作战。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城邑防御战的典型战例。魏胜知兵善战,能攻善守,率领忠义军攻占并坚守海州数年,巧施疑兵,屡败金军。所制如意战车、炮车,为金军所惧,打击并牵制了金军南下进攻的计划。

31:宋------红袄巾抗金起义

金朝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和民族压迫激起山东省中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山东人民被迫走上武装反抗道路。其中规模最大、时问最长的是红袄军起义。红袄军起义爆发于金大安三年(1211),红袄军大本营设在马亓山。起义最终以济南城破失守,李全之子李檀兵败被杀告终。

32.元------元末农民起义

元末农民起义是指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中国元朝农民进行的反抗并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朱元璋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采取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在具体作战中,稳步推进,集中优势兵力,先剪枝叶,然后动摇其根本,从而削平群雄统一了江南,为北上灭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元末农民起义著名的口号只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个口号和黄巾起义一样,用迷信来反抗专制。

33:明------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月至天顺五年(1461年)正月,贵州、湖广以苗族、布衣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为反抗明朝政府繁重兵役和苛刻剥削而举行的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因遭到众多官军镇压跌入低潮,然而,湖广、贵州各地少数民族人民不畏强暴,继续同明朝官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34:明------刘六刘七起义

刘六和刘七最初是劫富济贫,被称为“响马盗”,他们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以后又由山东回攻京畿。起义军纪律严明,不妄杀人,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起义前后持续三年,转战南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等广大地区,所过之处,深得人民拥护。两支起义军之间缺少密切配合,长期流动作战,被明军各个击破而失败。

35:明------明末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是爆发于明末的一场农民战争。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终于推翻明朝的战争。

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明末因为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明政府被迫削去驿站,无数人家破人亡,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这场起义直至清顺治年间才基本结束,被称为明末农民起义

36:清------古州苗民起义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至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古州(治今贵州榕江县)苗民在包利领导下,反抗朝廷剥削压迫之武装起义。六月至九月,张广泗回军清江、台拱、凯里、清平、黄平、施秉等地,大肆搜剿苗寨,数万苗众惨遭屠杀,一场声势浩大的苗民起义,终被镇压。

37:清------白莲教起义

川楚白莲教起义,亦有人称之为川楚教乱(1795年-1804年),指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政府的事件。最早参加者多为白莲教教徒。始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这次大规模战乱耗费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数十万军队,并导致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川楚教乱标志着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

38:清------天理教暴动

天理教武装暴动虽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动,但因以“杀害官兵,以应劫数”及“若要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等口号来作动员,群众基础不广泛,不牢固,缺乏斗争准备,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加以交战双方力量过于悬殊,失败在所难免。此次暴动以不足百人之京畿低层劳动群众,竟敢冒险“直犯禁阙”,试图夺权,确如嘉庆帝在《遇变罪己诏》中所说,为“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对封建统治者是一次沉重打击。

39:清------捻军起义

十九世纪中叶,在广阔的淮北大地,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捻军起义。捻,是从捻绳的意思而来的,就是合起几股为一股,团结起来有力量的意思。爆发于皖北地区的捻军起义战争,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为此后1911年的武昌起义提供的宝贵的经验。

40:清------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之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其意义在于:推动历史的发展,改变生产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种说法是农民起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三、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什么会杀尽所有和他生辰八字

这应该是伪造的历史

据我所知,极左翼(左派)和左翼(右派)们一直在努力的黑明朝,攻击明粉。

而迄今为止,他们找到了很多可以黑朱元璋的地方,比如给官员工资低啦,比如朱元璋长的很丑啦,比如朱元璋制定的政治制度不具备现代政治制度的前瞻性啦。

举个例子,在左派和右派们的笔下,朱元璋出版删改过的《孟子节选》作为科举教材,成了【朱元璋删《孟子》】,以证明明朝的文字狱与他们心目中神圣的前清一样,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朱元璋仅仅是将《孟子节选》作为科举教材而并没有禁止原先的《孟子》。

如果朱元璋杀光和他生辰八字一样的人是真实历史,那以儒家文人和现代左右派对朱元璋、明朝的憎恨,早就在网络上宣传的沸沸扬扬了。

所以,这应该是虚假的、伪造的历史。

PS:因为朱元璋对贪污的文官缺乏同情心,丧心病狂的虐待那些可怜的、仅仅刮了点地皮的儒家文官。所以尽管儒家文官集团在明朝后期篡取了明朝绝大部分权力,大多数儒家文人却一直憎恨明朝。

声明:关于《明朝八字口号有哪些,明朝都有哪些皇帝》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bazi/ming-chao-ba-zi-kou-ha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