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面相能看出来克夫,同样男人面相可以看出来克妻,那么你知道克妻的男人有怎样的面相吗?下面我为你讲解克妻的男人面相,欢迎阅读。
克妻的男人面相一、妻宫不利
男人的夫妻星在「奸门」(即太阳穴)位置,如果这个部位凹陷不平,或是有痣有墨,都是不利于妻子,令妻子受很多苦。
二、山根处有痔
黑痣如果生在山根者,表示克妻害子;可以通过后天方法去掉为好。
三、人中不正
人中不正者,必主寿有损伤,或者妻儿不利。此颇为灵验。
四、三尖六削之人
顶尖削、额头尖削、颧骨尖削、鼻子尖削、嘴巴尖削下颏尖削,这类面相主克妻。
五、两眼凸露
男性有眼凸、眼露凶光的情况,除了他本身容易遇上危险外,也会出现克妻的情况,有可能令伴侣受伤或者事业受创,婚姻难有美满。
六、颧骨过高
古语说;长着三颧之面,颧骨高且不正,男人必损三妻,女人害克三夫。所以不仅女人颧骨高会克夫,男人颧骨过高也是克妻的。
七、印堂有纹
印堂有纹多主不利;如果在鼻梁的山根出现横纹亦名妨妻纹,一纹为一举,主损一妻,三皱为三举,主损三妻;
如果一个男性印堂上有纹,山根处又有横纹的话,命格中代表了克妻,问题不小。
对妻子不好的男人面相一、中岳有气,两眉双分入鬓的男人
中岳即鼻,男性之鼻主财帛,故鼻不丰隆,准头及金甲(小鼻翼)不起,主财欠顺。男性鼻更不宜太小,书日:“面大鼻细,终身艰辛。”会使妻子劳苦奔波。故中岳要粱高鼻准有肉,一生财运丰盛。男子之鼻亦为辅助妻妾宫之部位,鼻头尖削无肉,此类男性诸多挑剔,对妻子诸多抱怨。为人性格尖酸刻薄,对金钱太吝啬。若鼻粱骨凸露,更易有刑伤配偶的机会。
二、奸门深陷、鱼尾干枯的男人
鱼尾奸门属于面相学的夫妻宫,这里代表着妻子与家庭,如果奸门深陷,或者有恶痣的,并且鱼尾纹处晦暗,这样的男人克妻不止,甚至克死妻子。女性以鼻为夫星,男性以眉眼外侧为妻宫,俗称为奸门或称为魂精。此部位是观看男性之夫妻缘分,平满者可得贤内助;凹陷者,妻缘有损。书日:“奸门低陷,长作新郎。”,意思指的是男性之奸门位低陷或过度凹下者,多会刑克,不能一妻终老。
三、孤峰独耸,四尾低垂的男人
面小鼻子大称作孤峰独耸,鼻子高高的的尖耸者,而脸部偏小无肉,这样的男人一生除了心性孤独外,家庭也会孤独。四尾低垂指的是,两个眉尾与两个眼尾都下垂,这样的面相男人克妻不止。孤峰独耸,四尾低垂就是八字眉的特征:眉毛疏散,眉尾压至奸门口生有这种眉的人,一生丰衣足食,只是命中克妻严厉。几度结离,终无亲生子,只好领养他人的孩子。
四、眼白生痣的男人
这种面相的男人他们天生就带有着强烈的挑花,无论是到了那里,他们都能够吸引到很多异性,不断的会有异性来投怀送抱,而这样的男人他们也没有坚定的意志,只要有女人对他们投欢送抱,他们就会见异思迁。是个容易对感情不专一不负责的一个男人,会有抛妻弃子情况发生。
五、眉形散而扩张的男人
眉形散而扩张,眉中生出杂毛或逆生,有这样眉毛的男人,不仅情绪不容易控制,而且还带有潜在的暴力倾向,当女方让他习惯性的动粗,那么这段婚姻不离也会拖入痛苦的深渊。有暴力倾向的人不似很多女生单纯的以为对他好了就能解决,夫妻双方在生活中难免出现矛盾,而暴力男的主要对象是性格强而不服软的女人。
六、鼻梁无肉类似剪刀的男人
如果一男人的鼻梁就像刀背比较尖,完全没有肉,此类男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言善语,会用漂亮的话语来骗取女性的内心,不过对情感之事的责任心很强,不过很容易见到好的就变心,没有恒心定性。
不能嫁的男人面相1、鱼尾纹深的男人
鱼尾纹深刻的男人,有两个趋势,其一,就是克妻,会娶两个老婆;其二,就是好色,鱼尾这里面相称作“奸门”这是代表男女关系的位置,如果鱼尾深长,那么跟纵欲有一定的关系。
2、颧骨生峰男人克妻
颧骨生峰,指的的颧骨高起,颧骨耸立的男人克妻严重,同理颧骨突兀的女人克夫也毫不客气,这是克妻克夫最重的面相特征。
3、奸门深陷鱼尾干枯
奸门凹陷的男人克妻,而且奸门塌陷的女人也克夫,生离死别的那种,奸门就是眼尾与眉尾后部,太阳穴位置,这里如果平低凹陷,则婚姻不顺。
4、马眼皮克妻
马眼皮就是眼珠前凸,眼皮明显圆鼓鼓而大的,这是个性强悍,破坏力强的男人,做事不计后果,一旦夫妻发生矛盾,则会生出不可逆的后果,多婚姻不顺,感情不和。
5、鱼尾纹乱的男人
鱼尾纹很多,并且深刻,这称作鱼尾纹乱,生活当中这种男人要么性欲旺盛,要么就是性格偏执,不达目不罢休,始乱终弃,婚姻难以一次白头偕老。
6、羊刃破家纹的男人
注,羊刃破家纹,指的是颧骨上有纵纹的,或者斜纹在颧骨上,这都是破家纹,也就是克妻面相特征,颧骨代表了夫妻关系,一旦有恶痣或者纹线的,都会影响到婚姻。
7、孤峰独耸的男人克妻
孤峰独耸,也就是男人的脸盘窄小局促,而鼻子则高高大大的突兀在脸上,这是鹤立独行的男人,难有朋友,同时也难以和妻子融洽相处,最终会以分手而告终。
8、中岳有气、两眉双分入鬓的男人
绮春园、长春园、长春园西洋楼景区、蓬莱瑶台、兰亭等。
一、绮春园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
二、长春园
长春园南部以大型的水景为主体,整体布置疏朗开朗,疏密得当。园门为长春园宫门,五楹,门外左右各有铜麒麟一只(现仅存一只,陈列于颐和园仁寿殿前)。其南建影壁一座。入门为澹怀堂,九楹,卷棚歇山顶,前有月台丹陛,东西配殿五楹。正殿之北为河岸,建方亭一座,有廊与正殿相通。亭西为长春桥,十孔。
过桥向北,经山口,即为园内核心建筑——含经堂建筑群。含经堂前设牌楼三座,两面为八字影壁。入门为五楹含经堂,是乾隆帝吟经之所。再北为淳化轩(圆明三园中最宏大的建筑,有《淳化阁帖》摹版),蕴真斋。出后门为“得胜盖”敞厅,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在此获知平定大小和卓之役而建为纪念。
此外还有涵光室、理心楼、味腴书屋。东墙外买卖街等建筑。含经堂建筑群规模富丽宏大,布局参考紫禁城宁寿宫,是乾隆计划退位后常居的住所。
三、长春园西洋楼景区
清朝皇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
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四、蓬莱瑶台
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
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
五、兰亭
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我(酒熟梅子青)是一名编剧,准确的来说,我马上就要成为一名编剧。我用2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剧本,现在到了关键时刻。对面坐着的是影视公司的老总和导演,现在他们一副高傲的样子,但等我拿出我心血倾注的剧本,也许就是我成为编剧的时刻。现在,老总和导演都坐在办公室了,我拿出了自己写了两年的剧本《升官记:讨好明朝太监的N种方式》,开始了自己的剧本介绍。
剧本贩卖中
影视公司老总:
我听朋友说了,你有个宫廷剧的剧本要卖给我们是吗?我丑话可说在前头,我们公司拍历史剧那可是有着“细节考究、情节严谨”的好评。你也知道我们拍过《大明太祖努尔哈赤》、《朱元璋与八旗子弟》等优秀考究历史题材,被大家成为国内最优秀的“大河剧”。你这个剧本有严格依托历史吗?你给我和王导说说。
备注:这里纯属恶搞国内目前一些历史剧经常出现荒谬的历史错误,为怕误解,再次说明《大明太祖努尔哈赤》、《朱元璋与八旗子弟》这些都是明显的历史错误,万勿模仿。所谓“大河剧”,这里引用的是日本的说法,用来形容优秀的长篇历史电视剧。
王姓导演:
你也知道,这年头宫廷剧太多了,后宫、夺嫡什么的剧本太多了,我们看都看不过来,你说说你这剧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
酒熟梅子青:
那当然有的,我这剧情是考究过一些史书和部分古人杂谈笔记的,还是比较严谨的。我这个剧本主要围绕着明朝某位官员趋炎附势,千方百计讨好权倾朝野的大太监的情节展开,最后回归到还是要依靠官员自身的才学晋升才是堂堂正正的道路,整体风格上选择诙谐幽默的方式。
备注:明朝时期可谓是宦官干政的顶峰时期,就如《明史》所言:“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由于永乐帝朱棣担忧皇权稳固问题,开始大肆启用宦官。到了正统年间,朱元璋在宫中所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碑甚至被拔去,从此明朝宦官干政开始走向了顶峰。这也是本剧本选择以明朝为背景的原因。
影视公司老总、王姓导演:
酒熟梅子青:
这个问题我想过的。普通官员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和大太监搭上边,自然应该从小太监或大太监的家人入手了。
讨好小太监其实还挺简单的,古代多数太监因为被“去势”,成为宫中的底层,所以往往人性上更为敏感与复杂。古代的太监们往往会喜怒无常或多愁善感,但只要他们觉得合得来,他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帮你。而且,在宫中大太监往往会收一些小太监当“干儿子”,这些都是剧中官员们需要拉拢的。
备注:说太监多愁善感其实可以看明朝一些人的杂谈,当时太监们出宫看人演杂戏时,往往只要看到有人落水或者遭受劫难,经常失声痛哭,也因此,很多人嘲笑他们像妇女一样多愁善感。
太监虽然对送他们入宫的父母心理复杂,但整体来看还是多少以照顾、扶持为主的。为保证严谨,我特意看过一些记载,比如《国榷》中记载了太监于经在父亲来看望他时,先盛怒下鞭笞父亲,埋怨父亲送他入宫,然后让父亲坐入厅堂拜见,父子相拥喜极而泣。
王姓导演:
这么听起来,你倒也不是胡编乱诌。那你说说,如果是你该怎么讨好小太监或大太监的家人呢?
酒熟梅子青:
谢谢导演肯定。对小太监,当然是要从底层太监的生活入手了。在当时,太监们喜欢三五成群下棋、赌钱或斗鸡,也有一些喜欢家具和美食的太监。我自然要先调查好想要拉拢的太监喜好。
比如这位小太监若喜欢的是斗鸡,那么我就去买一两只战斗力强悍的雄鸡作为礼物,甚至我还可以派人和他斗鸡,故意输给他几两银子。如果这位太监喜欢吃美食,那就更好办了。在认识后,我带他去明朝京城的“便宜坊烤鸭店”吃焖炉烤鸭、去“六必居酱园”吃酱菜。这些美食能流传几百年之久,想来定是名副其实的。
对大太监的父母家人,那自然不能就这样简单拉拢。除了投其所好外,要想方设法搭上些“家族”关系。在古代,要想成为“家族”关系,除了天生的血缘关系外,其实还有连宗的方式。比方说,刚好某位太监姓冯,而这位官员也姓冯,那么我就争取去找他的父母去“认亲”,也即连宗。这里既然说到连宗,顾名思义就是两人几乎毫无血缘关系,只因为同姓,就认作本家,当做一个宗族的人处理。
当然,有时候姓氏不一样,也不好直接连宗,毕竟总不能直接修改姓氏吧。还有法子,那就是和大太监的兄弟们甚至晚辈们拜把子。我甚至连结拜的情景都想好了:
结拜的时候,双方需要互相交换一份书面契约,也即盟帖,里面用红纸叠成几折,然后封面写上《金兰谱》,里面写上结拜人的姓名、籍贯、八字等,然后写上双方结拜的理由,最后祈愿同生共死的义气等。双方交换完帖子后,便可以兄弟相称了。
影视公司老总:
听上去还不错,那你说说,搭上线后这位官员要如何讨好大太监然后升官发财呢?如果你是这位官员,剧情怎么展开呢?
酒熟梅子青:
您果然英明,您所问的正是我接下去想说的。对于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那可得用心笼络了。按照剧本,本官自然要花费些银子请小太监们去打听大太监们的喜好。
比方说,这位大太监若是喜欢美色的,那本官自然要去民间搜罗下身家清白的女子,想办法献给大太监。导演您可别吃惊,为了剧本的严谨性,所以我把剧本设置在明宣宗以后。明宣宗后,太监与宫女开始出现了结为婚姻的做法。当然了,本官不能过于流于表面,要对这位女子施些恩惠,这样与大太监这些权宦成为夫妻后,多少也能帮我吹些枕头风。
备注:据史书记载,明宣宗时期因为宠信大太监陈芜,赏赐了陈芜两个宫女,还允许他们结为夫妻,于是就开了明朝太监娶妻的先河。当然从实际情况看,其实早在更早的唐朝就有太监宫女结为夫妻的例子,只不过明太祖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下,明朝前期太监地位较低,所以基本没有这种情形。
不过,在明朝里,大太监们的喜好可不止是女色,他们有着更高的追求,比如书法、音乐、刻书等,这些都是本官需要去准备的见面礼和敲门砖。
王姓导演:
等等,本导演可是多年来一直拍历史剧的,咋没有听说过太监还有喜欢书法、音乐这些喜好,你别是胡说啊?
酒熟梅子青:
这我哪敢骗你们啊。我剧本所写都是历史上有出处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万历年间著名太监冯保,那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皆通,是著名的贤宦。大家听说过《清明上河图》吧,上面的题跋就是他亲笔所书。
不仅如此,冯保还酷爱收藏书,史书记载他在执掌司礼监期间,刻了不少书籍收藏,倒也是风雅之士。
遇到像这样有文化的太监,那自然不能再送些银两珠宝等俗气的东西,一来过于着痕迹,二来也打不动这些权倾朝野的大太监的内心。
文化人自然是要送文化物了,比如想讨好冯保,那再送什么墨宝之类的意义不大。他久居皇宫又身居要位,精品的文房四宝自然不缺。那我们自然只能走书籍这条路了。你们看,那冯保既然喜欢刻印书籍,那我就在民间想办法搜罗基本比较罕见的书籍,想他爱书心切,必然觉得不错。就算他觉得搜罗来的书一般,想必也能体会我一番心意。
其实,明朝的大太监们也有喜欢下棋之人,这时候我就可以去买明朝国手刘璟、楼得达等人用过的棋具,想来就是所谓的“粉丝效应”了。
如果恰逢这个大太监对琴棋书画都不喜欢,那也没关心,我还可以找僧人和道士帮忙。
王姓导演:
怎么着?难不成僧人道士还和和尚关系好了?太监还有信教的?
酒熟梅子青:
导演,你还别说,太监中还真的挺多人信教的。我就举个例子,知名太监刘瑾,他信奉道教就非常虔诚,甚至不惜直接动用国家财政在咱们现在北京的朝阳门外修建道观。还有大家所唾弃的魏忠贤,这个大太监敛财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可以说是雁过拔毛,可是他对佛教事业就特别重视,经常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捐给僧人,建造佛庙或塑造金身。
影视公司老总:
听你这么介绍,觉得剧本还是比较严谨的。但是你如何将主题升华到不要去讨好太监以求加官进爵?要知道主题升华不能突兀,不能为了说理而说理。你说说你升华主题的依据?
酒熟梅子青:
老总您说的是。我打算借着这个官员的外衣揭露当时的明朝政治情况。在我看来,大太监们尽管权倾朝野,但只是君权的附庸,有着很明显“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特点。太监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若皇帝换人,往往可能不受新皇信任,权力自然旁落。这就会导致宦官集团必然是以某个太监为核心,权力变动很明显。
那官员们如果只是懂得讨好某个大太监,那自然也就相当于把自己绑在了这驾马车上,万一马车坠落山崖,官员也就跟着粉身碎骨。换句话说,如果官员选择依靠太监升官发财,就很有可能被士人集团所排斥,一旦这个太监身亡,那后果可想而知。
影视公司老总、王姓导演(点了点头):
这么看来,这剧本还不错。这样你先回去,我们再研究下,也许过几天就能签订合同、成为合作伙伴了。
文末二三语及延伸阅读
希望这篇卖剧本故事能让大家更好了解古代尤其是明朝太监的社会生活,了解这个群体权力之外的日常生活。希望通过这个剧本《升官记:讨好明朝太监的N种方式》让大家知道在古代讨好太监还是要很费心的哟。希望大家会喜欢。
文章中所有例子和素材均有历史明确记载,这里将备注未提及的剧本内容补充说明:
1.文中知名餐馆的出处
本文所提到的“便宜坊烤鸭店”和“六必居酱园”并非是我瞎编的,两个餐馆都是有记载的明朝至今的老字号。
便宜坊烤鸭店建于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年),以焖炉烤鸭技艺独树一帜。而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至2020年已有490年的历史,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于明朝首辅严嵩之手。
2.明朝围棋国手刘璟和楼得达
刘璟其实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刘基(刘伯温)的次子,擅长下棋。《明史》中曾经记载了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与刘璟下棋的故事。
朱棣当时虽然不是臭棋篓子,但在刘璟面前却是屡战屡败。他想悔棋又多次遭拒,弄得好不尴尬。有一次,朱棣甚至低声下气地向刘璟苦苦衰求:“卿不少让也?”但刘璟坚决不同意,说:“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楼得达则是明朝朱棣时期的一名国手,一开始只是擅长下棋,并不闻名。当时有个名叫相礼的人号称围棋天下第一,朱棣为此组织了两人的比试。不曾想,楼得达却连赢输盘,朱棣因此还赏赐了他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