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字原因复杂多样,涉及遗传、生理、环境、训练等多个方面。首先,先天遗传因素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父母之一有内八字或外八字脚,孩子很可能也会继承这一特征。
其次,腿部和踝关节力量不足,特别是在短跑时,容易导致外八字。有些同学为了提高速度,过度后蹬,导致脚部不由自主地向外或向内翻,形成外八字。
缺乏正确的跑或走姿势也会导致外八字。错误的步态习惯,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姿势,都会影响脚部的发展和稳定性。
生活环境对脚部健康也有一定影响。例如,让学步期的宝宝穿着硬质皮鞋,不仅不科学,还会扭曲步态。硬质鞋底对足部压力大,不适合正在成长的足部骨骼,建议使用柔软的布鞋,以减轻对脚部的压力。
幼儿学步时的姿势也非常重要。过早让宝宝学步,尤其是脚部力量不足时,双脚自然分开以增加稳定性,容易形成外八字。因此,要确保宝宝在足部力量足够时再开始学步。
缺乏钙质也是导致外八字的一个重要因素。婴幼儿体内缺钙,骨骼发育不全,行走和站立时对骨骼的压力容易导致骨骼向外分,形成外八字。妈妈们应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钙、蛋白质和维生素D,以促进骨骼健康,预防佝偻病。
长期的运动也会影响脚部形态。足球运动员因长期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磨损,也是外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高强度的运动对关节和骨骼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最后,其他外力因素也可能导致外八字,包括穿戴不合适的鞋子、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及某些疾病或损伤。综上所述,了解外八字的形成原因有助于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确保足部健康。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外八字”的成因。双脚像芭蕾舞者一样朝外打开的“外八字”可能是髋关节、胫骨或者二者皆外旋过度而导致的结果。最为典型的则是髋关节外旋肌群或髂胫束过紧。
如何纠正“外八字”
首先,需要有意识的进行锻炼,平时站立或走路时主动纠正自己的姿势,调整重心位置;第二,辅助手段。正如前文所提及,“外八字”跑姿弱化了足弓的缓冲作用,更易造成足部疲劳,所以对于习惯了“外八字”跑姿的朋友们可能更需要在挑选一款合适的、减震更好的跑鞋上下点功夫了。或者选择一些具有矫正功能的鞋垫,使得足纵弓及横弓的受力更为均衡。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康复训练。我们在前文中分析了“外八字”的成因,即外旋肌群或髂胫束过紧。相对应的办法无法是通过牵拉使得外旋肌群或髂胫束松弛,或是进行一些辅助力量练习使得与之相拮抗的内旋肌群力量得以增强。
1缓解髂胫束综合征:
采用坐姿,一脚平放,另一脚跨到平放脚的膝盖外侧,将弓起的膝盖拉向对侧肩膀,同时保持背部平直,肩膀要朝向正前方。
采用仰躺姿,一脚(以右脚为例)跨到另一脚的外侧,把右脚的脚后跟拉到左脚的膝盖旁,然后用左手把弓起的膝盖往胸部方向扳动。
牵拉胫骨前肌:
身体站直,一脚的脚尖往后方点地,再把脚踝往地面推;或身体站直,一脚的脚尖搁在身后的垫高物体上,再把脚踝往下压。
适当发展股薄肌、半腱半膜肌力量:如抗阻内收大腿或俯卧小腿拉皮筋:
适当发展小腿三头肌力量:负重提踵或负重屈身跳
在日常跑步训练中,我们经常能看见有些人在跑步时脚掌向外翻,或向内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字脚”。
“八字脚”分为“内八字”和“外八字”两种,其中又以“外八字”尤为多见。尤其是水平较低、身体素质较差、体重比较大者的业余跑者,当然很多专业运动员也有外八字脚。
今天主要谈一谈在跑步过程中“外八字脚”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外八字脚”形成的原因
跑步时两个脚掌内侧应该在一条线上,如果不能做到,就是内、外八字脚。
1、先天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有一方为“外八字,作为子女患此症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2、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力量不均衡内侧弱,大腿内收肌群薄弱或者外侧过分发达。
3、没有掌握跑或者走的正确姿势等等,其中第二条原因是最主要的。
外八字的原因虽然有一部分先天遗传因素,但更多的人是走路或站立时一切正常,但一跑步就八字脚,这就不是单纯的先天生理结构问题,而与后天的运动影响密不可分。这里还要先了解跑步过程中腿部动作与脚掌内外翻的动态联系。
跑步中腿部与脚掌的内翻、外翻过程:
脚在落地、缓冲的过程中,一般会以脚的外侧(无论前掌还是后跟)先着地,脚外翻伴随着膝关节的弯曲;在蹬伸时随着膝关节伸直,也伴随着大腿的内旋和脚掌的一个“内扣”动作。但是,如果这个“内扣”的动作不足,脚掌外翻时间和幅度过大,就形成了大家熟知的外八字脚。
“外八字脚”对运动速度的影响
1.步幅影响向前的运动速度
由于外八字脚在跑动的过程中脚着地的方向是向外斜的,例如:在100米的行进过程中,在以同样的强度,同样的频率(步频)的情况下,外八字脚每步的步幅(步长)较正确着地脚的步幅每步会减少 1.5~2.5厘米,那么按照46步完成100米全程来计算,至少跑了80~120厘米,也就是说运动员在完成100米全过程中,实际跑了101米还有可能会更多。
具体数据推算如下:10秒的运动员的全程要多用 0.1秒;11秒运动员多用0.11秒;12秒运动员多用0.12秒,如果按此方法来推算:200米,400米,800米或更长距离的项目,运动员无疑将会亏得更多。
2.方向性严重地影响向前的速度
从力学的角度来分析:由于外八字脚在跑动过程中踝关节在落地的瞬间进行扒地动作时,它所发的力并不完全是向前性的,而是在以半个X形或是以A或V字形在进行,而且身体重心左右摆动,这无疑分解了蹬伸向前的力量,破坏了向前运动速度的方向性。
“外八字脚”跑步的危害
跑步时,后蹬力应该是在后等方向的直线上,脚掌的受力线应该是沿着脚掌的轴线上,这两条力线本应该是重合的。但是脚掌外翻后,脚掌的力线也随之向外偏转,与跑动方向形成一个角度导致以下后果:
1、蹬伸时的推进力不是直线向前,而是斜向,要想达到较好向前的效果,只能增加蹬伸的力量,增加了身体承受的负荷,也增加伤病的风险。
2、足受力顺序不是沿足纵弓的方向,削弱了足弓的减震作用,损伤概率也相应增高。
3、膝关节、踝关节产生侧向的分力,容易造成踝关节扭伤、膝关节韧带拉伤。在弯道进行急跑的过程中,踝关节发生损伤的几率就会更大,而且大多数是左踝。
4、由于后蹬力偏斜,身体重心呈曲线前迸,减少了有效步长,影响跑速。
外八字脚只是脚的问题吗?
控制足部内翻运动的小肌群力量不足,是外八字脚的重要诱因。但也并不是外八的全部原因、主导原因。
蹬伸时大腿内旋和脚掌“内扣”动作不足,很可能是控制大腿内旋的内收肌群(大腿内侧肌群)力量较弱,同时大腿外侧肌群、臀中肌和臀小肌比较紧,导致整条腿更容易向外旋。
髋部力量不足不仅造成的蹬伸的力度不够、方向也更容易偏移,形成外八。
外八字脚往往伴随全身一系列的动作问题,比如重心靠后、脚着地时间太长等等。所以改正外八需要从全身入手改进技术动作,而不能局限地关注脚掌。特别是训练髋部力量和灵活性、让胯打开,同时加强大腿内收肌群的训练,都很重要。
下面针对外八字脚的问题,介绍几种力量训练方法,供跑者参考。
01足内翻练习
坐地面,双腿前伸。将一弹力训练带(建议选择中度弹力即可)一端套住脚掌,另一端固定(或用手抓住),足部向内牵拉弹力带,做踝关节内翻训练。
02提踵练习
提踵练习是训练踝关节附近肌肉力量平衡性的好方法。双脚打开以肩同宽,站直,把后脚跟缓缓向上抬起,达到最高点后保持2-3秒钟,缓缓落下,重复此动作,主要脚尖朝向正前方。
要保持均匀的呼吸外,保持踝关节的稳定,不要太快,每组10-15次为宜。
03大腿内收肌群练习
04弓箭步蹲
05扶墙高抬腿
另外,通过运动拉伸和脚底按摩以及锻炼足弓肌肉群的方法,达到预防、矫正的目的。
通常人们走路和跑步脚尖都是朝前的。但有些人走步和跑步却表现出内、外八字脚。
通常人们走路和跑步脚尖都是朝前的。但有些人走步和跑步却表现出内、外八字脚。内、外八字脚,是指在走和跑时脚尖是向内或向外的。它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的内、外八字脚。前脚掌内、外侧缘与纵轴形成的夹角不超过5度,为轻度,5度以上是中度,10度以上是重度,引起内、外八字脚的原因有:
一、先天遗传因素。
二、腿部和踝关节的力量不足。在短跑中,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有的同学为了跑得快,就拼命后蹬,两脚不由自主地向内或向外翻。
三、没有掌握跑或走的正确姿势。
四、生活环境的影响。
五、参加过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同学,也存在着外八字脚。
六、八字脚的形成原因还要从幼儿开始学步时谈起。有的妈妈拿会走路的早晚来衡量宝宝的聪明与否,于是就急于让宝宝学走路。由于宝宝身体处于发育阶段,脚部力量不够,学步及站立时,双脚便自然地分开,使脚底面积加宽以增加力度来防止跌倒,结果产生双脚自然分开的姿势。
七、让学步期间的宝宝穿硬质皮鞋就不科学了。由于小儿足部骨骼软,脚踝部力量弱,皮鞋又硬又重,宝宝有一种“带不动”鞋的感觉,久而久之,便扭曲了步态。提醒妈妈们,学步期,穿布鞋是最佳选择。
八、由于宝宝体内缺钙,骨骼本身的含钙成分就低,再加上行走和站立时对骨骼的压力,容易使双侧骨髋关节出现向外分的现象,形成“外八字”脚。所以,妈妈要注意,不要让缺钙的宝宝早学步,及时供给孩子充足的含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多去户外活动,预防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