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矿大南湖能动专业快要毕业的大四老学长,我来回答一波~
我是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能动专业的学长,大学四年上了很多老师的课,至于矿大那些教授的课可以去蹭,从我们学院的角度来说我还是可以推荐几位的。当然每个老师自己的特点,至少对于我来说,我还是比较欣赏的,下面让我来一一介绍一下。
1.陈宁老师
在大学期间,第一个接触到的比较厉害的就是我们学院的陈宁教授。记得当时他教的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虽然理论知识很枯燥,但是它总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我们理解起来就通俗易懂多了。例如热力学中的熵增问题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是陈老师用生活中寝室卫生在自然状态下总是从有序到杂乱无章的这一简单的生活现象来举例就使得理解没那么困难了。百度了一下陈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偏重机械方向。
1.齐聪老师
接下来说的就是我们的传热学老师,齐聪副教授,哈工大博士毕业,看这学历背景是不是就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的确上了他的课的话你会更加确信。他上课讲话不多,温声细语的,但是对待每一个专业知识,他都能娓娓道来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齐老师主要从事传热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多的。
3.闫伟杰老师
第三个要推荐的就是华科博士毕业的闫伟杰副教授。闫老师教我们锅炉课,我印象中的他体格很壮,高大威猛,对于所教的专业知识一丝不苟,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偶尔他还会讲讲自己的科研故事开开玩笑,活跃气氛,我觉得上他的课很开心,同时也能学到很多知识,这就是我推荐他的理由。最后补充一下,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偏重于燃烧学。
上面三位是我比较欣赏的几位能动专业的老师,如果你也在本校的话,可以可以抽时间去蹭蹭他们的课,一定会大有所获的哈哈!好了,我能说的就这么多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1000字,更多资讯尽在。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1000字通过认真学习情势与政策后,加深我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情势与政策熟悉,使之到达一个全新台阶、新高度。
为我们今后面对世界的分析能力奠定基础.从情势与政策的学习中,我了解它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仍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八字方针。时代发展极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发展的道路,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从而进步大学天生功的机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熟悉和掌控情势与政策。我们必须从不断学习中进步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情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上风,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建立个人目标,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努力奋斗,一步步努力完成,不断进步个人能力,打造出“四有”的优秀大学生;学习情势与政策,积极结合本身,我们应当捉住新的战略机遇。只有国家的兴盛,才有个人的好发展。一样在这个沧桑剧变的时代,如何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一年以8~9%的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愈来愈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的起了“中国要挟论”这一说,但这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基于以上分析我以为中国的发展要留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延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进步,才能充分保障***。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关注世界。现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往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腐的观念,拥抱外面出色的世界,才是我们应当做的。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要气力。不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再者,外情势风云变幻,进进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入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展开情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纷复杂的国内外情势下,重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掌控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最后,我想说,学校开《情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由于,高等学校情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进步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入地熟悉了世界,熟悉了中国,熟悉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和我们本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我精心推荐
1、从五四运动到“南湖会议”(党的创立时期 1919.5.——1921.7)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干部基础。在各种条件具备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1921年7月至7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2人,当时,全国的中共党员只有53人。7月30日,在上海召开第六次会议,因法租界巡捕房搜查而被迫中断后,第二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举行,并于当天闭幕。大会讨论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于1938年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在延安的“一大”出席者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记得“一大”是1921年7月召开的,但记不清确切的日期,又无档案资料可查,于是就把7月的第一天,作为象征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日。
2、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七.一五分共”(国民革命时期 1921.7.——1927.7)
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但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党右派势力得逞,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相继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3、从挺进井冈山到“七七事变”(土地革命时期 1927.7.——1937.7)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两次生死攸关的大转折:第一次是从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成功的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第二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停止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4、第二次国共合作到抗日胜利(抗日战争时期 1937.7.——1945.8)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芦沟桥事变”,点燃了全面侵华的战火。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地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并历经八年艰苦抗战,打败了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从重庆谈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战争时期 1945.8.——1949.10)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反对,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和各民族党派的支持下,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6、争取国民经济恢复到“三大改造”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0.——1956.12)
1949年到1952年,面对满目倡痍、白废待兴、矛盾重重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遵循“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成功地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从1952年开始,又展开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7、从“大跃进”到“八字方针”制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1957.——1965)
从195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8、从批“海瑞罢官”到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3)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指导下,加之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历时十年的全局性内乱,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
9、从“两年徘徊”到十一届六中全会(拨乱反正时期 1976.——1981)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并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工作,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制定并通过,标志着拨乱反正工作的胜利完成,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第三次转折。
10、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两代领导班子的顺利交接,在对毛泽东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1982年9月12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过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10月13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14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9年15大:明确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11月16大:提出三大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明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的目标和加强当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年9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2007年10月17大: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突出了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加强自身建设四个重点,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重视民生的三大要求,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阐述,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中国共产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拥有7500余万党员、具有60年执政经验的大党,我们党正带领13亿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阔步、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