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价的精品,但部分国宝级瓷器并不在中国国内。欧美人士在结婚时,便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
瓷器产地分类
1.越窑
该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系对杭州湾南岸古越地青瓷窑场的总称。其形成于汉代,经三国、西晋,至晚唐五代达到全盛期,至北宋中叶衰落。中心产地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始终以生产青瓷主,质量上乘。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评述茶碗的质量时写道:“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煮饮绿茶,故极推崇越瓷。
2.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唐代属邢州,故名。该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一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陆羽在《茶经》中认为邢不如越,主要因为他饮用蒸青饼茶,若改用红花比较,或要反映真实的茶汤色泽,则结果正好相反,所以两者各有所长,关键在于与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第一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4.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禹县,此地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瓷器。
5.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五代、北宋时期承烧部分宫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
6.南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室南迁后设立的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前期设在龙泉(今浙江龙泉大窑、金村、溪口一带),后期设在临安郊坛下(今浙江杭州南郊乌龟山麓)。两窑烧制的器物胎、釉特征非常一致,难分彼此,均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铁足“之称。16世纪末,龙泉青瓷在法国场上出现,轰动整个法兰西,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称呼它,只得用欧洲名剧《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长袍来比喻,于是“雪拉同“成为青瓷的代名词。当今龙泉窑又有新的发展。杭州南宋官窑遗址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
7.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遗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献上将浙江龙泉官窑称为哥窑,实为讹传。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俗称“金丝铁线“。从瓷器的釉色、纹片、造型来看,均不同于宋代龙泉官窑。
8.建窑
在今福建建阳。始于唐代,早期烧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而闻名。兔毫纹为釉面条状结晶,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有的釉面结晶呈油滴状,称鹤鸽斑;也有少数窑变花釉,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种茶盏传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称之,如“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等,现都成为日本的国宝,非常珍贵。该窑生产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较厚,含铁量高达10%左右,故呈黑色,有“铁胎“之称。宋代著名书法家也是茶学家的蔡襄在《茶录》中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X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可见,宋代盛斗茶之风,又视建窑所产茶碗为最佳之器。
9.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唐武德年间,产品有青瓷与白瓷两种,青瓷色发灰,白瓷色纯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之誉。它在宋代主要烧制青白瓷。元代为宫廷烧制青白瓷,上有“枢府“字样,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等品种。至明代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设立了专为宫廷茶礼烧制茶具的工场。这时青花瓷有很大发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爱。此时,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还烧造了多种名贵蓝、红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时它又创制珐琅彩、粉彩等多种新品种。自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就远销日本,明清时大量输入欧洲,同时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兴窑
在今江苏宜兴丁蜀镇。早在汉晋时期,就始烧青瓷,产品造型的纹饰均受越窑影响,胎质较疏松,釉色青中泛黄,常见剥釉现象。于宋代开始改烧陶器,及明代它则以生产紫砂而闻名于世。据明末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记载,紫砂壶的创始者是金沙寺僧,正始于供(龚)春,供春是学使吴颐山的家僮。明正德年间,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供春暇时仿老僧制壶,做了一把银杏树瘿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但原盖已失,曾由清黄玉麟配制一瓜蒂盖,后被著名画家黄宾虹看出“张冠李戴“,遂又由制壶名家裴石民重做一个树瘿壶盖。供春之后,出现了制壶的“四名家“,即董翰、赵梁(一名赵良)、袁锡(一名元锡)、时朋(一作鹏)。和“四名家“同时的另一位名家李茂林发明了壶放在匣钵(瓦囊)中烧制法,一直沿用至今。明万历年间至清初,被公认为第一制壶大家的是时大彬(时朋之子),他与自己的高足李仲芳(李茂林之子)、徐友泉三人因排行都是老大,故称“壶家三大“。时大彬另有四大弟子,即邵文金(又名享祥)、邵文银(又名享裕)、蒋时英、欧正春。同时,还有紫砂壶艺史上重要人物陈用卿、陈仲美、惠孟臣。现品饮乌龙茶用的“烹茶四宝“中的容量仅50?100毫升的茶壶,人称孟臣罐,即其所擅长制作而得名。到了清初、中期,第一大家为陈鸣远,名家还有邵茂林、邵旭茂等。乾隆中后期至道光年间,紫砂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是陈鸿寿。陈鸿寿,号曼生,曾设计了众多壶式,由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制作,壶身上留有大块空白,自己刻铭,后人称“曼生壶式“,多学之。之后,又出现黄玉麟、裴石民、朱可心等制壶名人。顾景舟又将制壶艺术推向顶峰,被誉为“一代宗师“,与时大彬齐名。此外,还有蒋蓉等一批陶艺家,从而使宜陶始终居于最高水平的地位。
11.德化窑
福省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如今德化县内保存着宋元时代的碗坪和屈斗宫等窑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烧造印纹陶器,唐代已开始烧制青釉器,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的赏识。明、清两代,德化瓷器大量流传到欧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对欧洲瓷器的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
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海外各地。因此,德化陶瓷闻名于世界还是以明代生产的白瓷最具特点,也最有影响力。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里天生丽质、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在清代时出口欧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
中国红花瓶中的红品千年寓意:财源滚滚,红红火火,吉福平安;外观美丽红艳,作用是用来摆设陈列观赏。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在陶瓷产业王国里,有一个千年梦想,就是要研制出高温大红色瓷器。在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下,历经多年试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于2003年成功突破红釉在加工工艺、烧成及成品率方面的三大难关,终于破解了红瓷不耐高温这一道世界陶瓷史上的难题,烧成了颜色鲜艳、高贵华丽、喜庆吉祥,与国旗国徽颜色完全一致的高温大红色瓷器。所以这种瓷器被意味深长地命名为中国红瓷。中国红瓷的诞生,再次验证了中国陶瓷在世界上领先者的地位。中国红瓷——CHINA RED,专业术语上又称“釉里红瓷”。红瓷是中国稀有的瓷器品种,堪称“千窑一宝”,因为稀有所以珍贵。中国红瓷成器者出类拔萃,并且从用材方面就体现了其高贵的品味与内涵。万绿丛中一点红,突显中国红瓷的霸气。中国红瓷——中国人的文化名片,千古珍品。它已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今,精湛绝妙、光致貌美的“中国红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越来越受中、西方各界收藏主流人群关注。 产品的拉坯、成形、雕刻、镂空、上釉、描金、彩绘,全部采用手工精心制作,采用“毛瓷”用精选瓷泥,通过多道复杂加工工艺,经1400℃左右高温烧成,》发色均匀,淳厚饱满、艳而不媚、典雅大气、雍容华贵的红瓷极品,是艺术欣赏、美轮美奂的旷世之作、绝美佳品,件件都堪称国宝级艺术品。一、中国红制造工艺复杂,四次进炉经过素烧、釉烧、红烧、金烧,每次淘汰无数,十窑九不成。二、炼制稀缺,铜红在炉温八百度要分解,不确定因素极高,甚至整窑失色。三、材质昂贵,红釉的材质是用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钽比黄金更贵。中国红瓷制造工艺复杂,四次进炉经过素烧、釉烧、红烧、金烧,每次淘汰无数,十窑九不成。中国红瓷炼制稀缺,铜红在炉温八百度要分解,不确定因素极高,甚至整窑失色。中国红瓷材质昂贵,红釉的材质是用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钽比黄金更贵。中国红瓷成器者出类拔萃,万绿丛中一点红,突显中国红瓷的霸气。中国红瓷——中国人的文化名片,千古珍品。它已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国红瓷因高贵的品质,自2006年以来,中国红瓷在国内外享有空前盛誉。2007年,醴陵窑生产的中国红瓷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选为2008年奥运珍藏纪念品,并深刻地命名为“奥运中国红”,被国家博物馆珍藏,并被名流雅士争相典藏。中国红瓷十八罗汉缸以60万高价收藏,中国红瓷牡丹赏瓶以25万8千的高价拍卖成功。这些都足以证明珍贵的中国红瓷不但成为了官窑国瓷,而且成为人们喜爱用品,迅速成为了各界名流馈赠和收藏的新目标,极具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中国红瓷,经过素烧,釉烧,红烧,金烧等多道复杂加工工艺,结合醴陵毛瓷、釉下五彩,粉彩,浮雕、镶金,描金工艺,经1400℃左右高温烧成,釉色鲜红、淳厚饱满、艳而不媚、典雅大气、雍容华贵,是艺术欣赏、美轮美奂的旷世之作、绝美佳品,堪称红瓷极品,国宝级艺术品。 中国红优劣产品的区别在于:听声音:优品声音清脆响亮,手指弹击杯身、侧耳瓶口倾听等,回声萦绕不绝,劣品声音沉重发闷,回声不大也不清脆。 看色泽:优品色泽如玉,而劣品色泽发灰偏暗甚至有黑点。透光性:优品透光性很强,光泽度很好,在灯光的照射下,如大红灯笼一样透出红光;劣品则透光性差。厚度和重量:优品由于采用真骨瓷,瓷很轻壁很薄;劣品则厚而沉重。祝你好运,祝你发财!《/SPAN》
中国最顶级的六大文物分别是:司母戊鼎、五牛图、《祭侄文稿 》、越王勾践剑、战国石鼓、曾侯乙编钟。
这六大文物分别代表各个领域里的顶尖工艺和技术,其保存完整,流传时间长,具有很强的华夏文化基因。它们都是中华文明流传几千年的重要代表。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高峰,该鼎铸造于商朝末期,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体积最大,重量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王室的祭祀用鼎,出土于河南安阳,这个地区正是几千年前商朝的重要都城。司母戊鼎出土后经历坎坷,1939年被发现后就受到了侵华日军的注意,在当地村民的保护下才得以保存。
《五牛图》
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的《五牛图》,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画作,它可以说是宫廷画的鼻祖。《五牛图》对中国古代绘画技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无论是从技法、布局、留白各个方面都开创性的将宫廷绘画与民间国画想衔接。《五牛图》作为绘画作品能够流传近2000年,非常的不容易,图上留有多位历史名人的题、跋、章,该图不但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人文价值。
《祭侄文稿 》
《祭侄文稿 》是颜真卿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真迹,这副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其实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在于行书与草书在唐代就已经逐渐融合表达,该文物展现的艺术成就非常的高,真正的将中国文人的精、气、神通过书法作品完美的表达出来。《祭侄文稿 》的著名还因为一段忠义、爱国的故事有关,颜真卿为了祭奠为国而死的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 所写的祭文。这副作品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是中国春秋时期兵器铸造的顶峰,该文物的出土让所有的专家都非常的震惊。越王勾践剑不但在春秋时期远超中原其他诸国,甚至在现在有很多的技术都可以说是“先进”,其中的镀镍、镍铝合金技术的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才出现。
战国石鼓
战国石鼓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悠长,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石刻文物。这批石鼓雕刻于先秦时期,流传至今,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古物”,9个石鼓鼓身用“石鼓文”,也就是大篆刻着先秦时期的诗文,其文字被称之为篆书之祖。战国石鼓在唐代就被发现,一直受到了官方的保护,在动乱时期石鼓曾经消失过很长时间,其经历坎坷波折。现在这9个石鼓存于故宫博物馆,被当作镇馆之宝。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开创我国在音乐方面古代实物发现,此件文物制作精美,迄今连它的底座都无法复制。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曾侯乙编钟收藏于湖北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中国工艺品三宝是福州脱胎漆器、北京景泰蓝和江西景德镇瓷器。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中国古代汉族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郭沫若生前曾做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在这些众多的文物珍品中有不少国之重器、镇国之宝,它们或为某品类之最,或为某品类之王,或为绝品,或为孤品,或为稀世珍宝,或世所罕见……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
春秋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墓出土。越王勾践剑,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越王勾践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西周何尊
何尊,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曾侯乙编钟,长748CM,宽335CM,高273CM,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克鼎与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
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西周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西周周宣王时期文物,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虢季子白盘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
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铜器。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其中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这棵铸造于3000年前的青铜神树,极为壮观,独树一帜世界罕见。
西周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镇国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铜奔马
明孝靖皇后凤冠
明孝靖皇后凤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靖皇后凤冠,红蓝宝石超过100粒,珍珠5000多颗,总重2320克(四斤六两)。相比之下,我国军人的头盔重量在1.45千克以下(不到三斤)。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通过“五星聚会”研究,科学家们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
红山文化女神像
红山文化女神像,1983年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现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刘胜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西汉时期文物。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收藏于河北博物院。这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是闻名中外的首次重大发现,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国宝。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
战国水晶杯
水晶杯,战国文物,1990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战国水晶杯,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为起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堪为无与伦比的珍品。此杯现珍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商周时期文物,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 内径5.29 厚0.02(厘米)重20克,金箔的含金量高达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太阳神鸟金饰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象征了三千年前的飞天梦。
河南安阳妇好墓玉凤
河南安阳妇好墓玉凤,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长13.6厘米,厚0.7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凤造型,也是妇好墓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皇后之玺”玉印,西汉时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西汉皇后之玺玉印,高2厘米,边长2.8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迄今为止,皇后之玺仍是我们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属于国家级文物。专家认为这方玉印的发现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
大玉戈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国家一级文物。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收藏于湖北博物馆。该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见,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大玉戈最长的,堪称“玉戈之王”。
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书法帖本。原本为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这是颜真卿侄季明与其父杲卿于至德元年(756)间殉安史之乱后,颜真卿于乾元年(785)祭侄灵前,在极度悲愤中写下此稿。此稿意不书而在天机自动,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如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
苏轼《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平复帖》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见证了汉字流变。现藏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韩滉《五牛图》
韩滉《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为汝窑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汝窑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一直没有找到遗址。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汝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
兽首玛瑙杯
兽首玛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兽首玛瑙杯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在中国是绝无仅有,它是海内外孤品,同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1978年4月12日,三名苏州小学生在瑞光塔中玩耍无意间摸到一块松动的塔心砖,打开发现一个洞穴。一座尘封千年的宝库就此打开了。一件无价宝物——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现世。整座宝幢造型优美、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代表了整个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的集锦。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直裾素纱襌衣(“襌”音dān,常被误写做“禅”),西汉织绣, 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该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直裾素纱襌衣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青花釉里红瓷仓
青花釉里红瓷仓,元代楼阁式瓷仓,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这件楼阁式瓷仓,造型别致,虽然是随葬冥器,仍不失为珍贵的工艺品。青花釉里红瓷器,甚为罕见,作为楼阁式瓷仓,并且有明确纪年,迄今仅为孤例。
三彩骆驼载乐俑
三彩骆驼载乐俑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虽经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光彩夺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马身和提梁、壶盖及“同心结”纹带均鎏金,使得银壶富丽堂皇,明快悦目。该壶构思巧妙,工艺精细,古今未见类同者,堪称国宝。
秦石鼓文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关于石鼓文的确切年代,几千年来学者讨论不断,提出各种看法,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大家都赞同的确定的结论。《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书法家最为敬重的“圆笔书”圣典。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在2002年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珍贵文物之首。
宋代最著名的五大名窑分别是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它们各具特色,如汝窑瓷器以青瓷为主,颜色呈天青色,蟹爪纹、鱼鳞纹、香灰胎亦是汝窑瓷器的特点。这五大名窑为祖国的陶瓷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开端
台北到国立故宫博物院又被称为坦北部共或者中山博物院,是中国的一家大型综合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的三大博物馆之一。在台北故宫中有十大镇馆之宝,这十大镇馆之宝都可谓是稀世的珍品。其中分别为翠玉白菜,散氏盆,毛公鼎,天青无纹水仙盆,莲花温碗,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江行初雪图,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这10件藏品来自不同的年代,是很有名的稀世之珍。
第1名首先就是我们的翠玉白菜,这个是来自清朝的藏品,也是位于国宝排行榜的第1名。故宫也是不敢随意更换展品,翠玉白菜也是一年无休的展览。第二为散氏盘是西周的宝物,散氏盘是在康熙年间出土的,在这个盆上的造型与纹饰都展现出了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的简约风格是研究西周文化的重要材料。第3位盟宫顶也是西周的文物,他还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差点被日本所夺走。毛公鼎除了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之外,他在文字学以及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第4位是来自北宋汝窑的天青无纹水仙盆,这也是北宋宫廷的御用瓷器,根据考证来看的话,世界仅存这一件了。第5位的是莲花温碗也是来自北宋汝窑的,是非常著名的瓷器,传世品也是极少。
第6名富春山居图是由元朝的作家黄公望所画,这幅作品也是耗费了10年的时间才完成,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笔。第7名则是北宋范宽所做的西山行旅图,这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并且还体现出了北方山水独有的特点,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第8位则是有五代时期的作家,赵干所做的江行初雪图,这幅作品将景物和人多绘画的,如有其神,线条勾勒非常的劲道。第九名则是唐朝颜真卿的书写作品祭侄文稿,这幅作品不仅笔画非常的顺畅,而且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所以如有其神一般也被认为天下第二行书。最后一位则是宋朝苏轼所做的黄州寒食帖,这部作品在书法史上影响非常大,是一幅典型的行书作品,还是抒发了作者当时郁闷的情感。
这十大文物都是非常珍贵的藏品,稀世珍宝,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作为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一直都被展出,供大家所欣赏。
LZ是想要写调查论文什么的么。。。这个问题太大了,不是一句两句能讲完的,说个大致吧,首先当然是江西景德镇了,代表瓷器有青花、粉彩、色釉和玲珑,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英文叫China,也有瓷器的意思,却不知China发音由何而来---答案就是景德镇的旧称---昌南,而“景德”一词又体现了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宋,“景德”正是宋真宗的年号,需要注意的是青花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近年来连创天价、家喻户晓的瓷器,但只是瓷器家族中的一朵奇葩,而整个中国陶瓷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各种瓷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次就是五大名窑了,上面提到的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一个巅峰阶段---宋朝,就是这五大名窑的产生时期,这五大名窑分别是:汝、官、哥、钧、定。下面只能给出这五大名窑的窑址,若要展开来的话那就是每个窑址都有一段故事了,这里就省略几十万字吧。。。汝窑: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官窑:这个比较特殊,官窑是“官府经营的窑瓷”的统称,由于篇幅问题我这里提到的只是宋代官窑(景德镇瓷器在明清时期也即官窑),宋代官窑也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窑由于尚未有东西出土因此说法存疑,这里只取大众说法,窑址据称在今河南开封,即北宋都城汴京,故又称“汴京官窑”。南宋官窑有两个--“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窑址都在南宋都城--今天的杭州,具体一点话就在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附近。哥窑:哥窑的说法是和“弟弟窑”相对的,由哥俩在龙泉所开,所以这俩兄弟的瓷器统一可归类在龙泉窑瓷器下,哥窑窑址至今存疑,但可以肯定是在龙泉市。钧窑:窑址在今天河南省禹州市的八卦洞。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和东西燕村。除了上述六个以外,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瓷器占据了近四千年(这里说的是瓷器而非标准瓷,标准词则是出现在东汉时期),神州大地上出现过太多太多的著名窑瓷,官窑民窑相继争辉,同样由于篇幅问题,以下就让笔者以朝代为界限,捡取着沧海中的几粟来稍微的说一下吧:唐:邢窑--邢窑可以说是中国白瓷的发源地,窑址在今天邢台市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邛窑--该窑虽始开于隋,但却是在唐朝被发扬光大,之后的宋也有烧造,主要有青釉、褐釉和绿釉等,窑址在今天的四川省邛崃县代方堂 。五代十国:柴窑--为周世祖柴荣所定官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窑址相传在郑州,至今无标准器出土(或是在某个地方早已出土却不被人所识)柴窑到底是如何烧制的,这一秘法早已遗失在历史的洪流中,经过无数代的尝试失败,至今仍令人魂牵梦绕。宋元: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代表瓷是黑釉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国宝级文物--曜变天目盏即属建窑,笔者看过此盏之后在感叹瓷器烧制之登峰造极的同时,不禁为此类珍品流失于海外的境遇而略感失落。。。tnnd。。宋元之后的明清又是瓷器发展得一个巅峰时期,但此时的瓷器精品大多出现于官窑,正如上文所说,明清时期的官窑都在景德镇,所以这里就不加赘述了,至于瓷器的烧制方法,这同样是门大学问,术业有专攻,每种瓷器的烧制方法都不尽相同,根据烧制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瓷器分为各种类型,譬如:根据烧制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釉,高温釉;根据釉彩相互间的位置可分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等等,烧制的方法千奇百怪,各代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手法无法一概而论。以上全部手打,望LZ采纳,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笔者做出的一个最简单的片段描述,无法概括整个瓷器家族,如果LZ真的对瓷器有兴趣,推荐你先从百家讲坛马未都的视频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学习瓷器发展史,最后希望LZ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乐趣!
钢都:鞍山陶都:宜兴锡都: 石城:南京 花城:洛阳、广州羊城:广州 日光城:拉萨 瓷都:景德镇 煤都:抚顺 雾都:重庆春城:昆明 泉城:济南
瓷器,历来都是与我国历史、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器物,是中国的象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连我国的英文名称“CHINA”也因瓷器得来。从某种意义来说,我国瓷器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独特的我国的社会发展史。
瓷器是由一种专门的泥土(高岭土)经高温(通常1200℃以上,有的高达1300-1400℃)烧制而成的器皿。瓷器轻脆、易碎,其表面一般施有耐高温的釉质,经高温烧造的瓷器釉面光滑,釉色永不脱落消退,易清洗,耐擦洗。
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当时的瓷器,无论在胎体,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一般称当时的瓷器为“原始瓷”。至宋代时期,我国的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宋代也就成为可我国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元朝时期,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我国瓷器的代表,江西景德镇因此也被称为“瓷都”。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在我国漫长的瓷器发展史上,随着瓷业的发展,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名窑都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并形成了各种工艺、流派、名家,构成了中国瓷器艺术的总体面貌。其中江西景德镇、福建泉州市德化县、湖南株洲市醴陵市三个地方最富盛名,形成了“三大瓷都”的说法。
景德镇的瓷器自不必说,艺术陶瓷,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以工艺瓷闻名天下,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等皆为上品,一度是中国对外国元首的赠品。泉州德化瓷在宋元时期曾随着泉州刺桐港的繁荣而畅销海外,《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陶瓷大多产自德化。一直以来,德化白瓷都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株洲醴陵陶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瓷器烧制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历史上有名的窑口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复存在,或者埋藏于土壤之中。2003年至2004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福建德化召开会议,就现有几个历史悠久的有些还仍然在生产陶瓷的城市评为现代“瓷都”,共六个: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河南禹州、福建永春、河北唐山、广东潮州。其中并不包括景德镇,但是我们并不能忽视它在我国制瓷历史上的地位。
一、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是一座瓷业城市,在一千多年单一的古代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中,它获得过“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的美誉,有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荣耀,更有以帝王名号命“景德”镇名的殊荣。至20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已发展成为全国唯一集陶瓷教育、研发、生产、流通、考古、旅游为一体,具有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完整的现代陶瓷产业体系的城市。
景德镇是一座开放创新的城市,自古“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纳南北诸窑之长,制造出青白瓷,首创了高岭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制瓷,把清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种制瓷工艺发展到了极致,研发了以煤代柴的窑炉技术,奠定了全国瓷业中心的地位。在我国古代古代,景德镇虽处山区一隅,却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把瓷器远销南亚、西亚及欧洲诸国,景德镇的瓷器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而传播向了世界各地。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载“新平制陶,始于汉世”。六朝时,制瓷业有了发展,唐武德间“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五代时景德镇窑业发达,瓷器造型多样,至今仍保留着胜梅亭、石虎湾和黄泥头等10处古瓷窑遗址。
宋代陶瓷生产发展迅速,据《陶记》所载,当时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所产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有“琼玫”、“饶玉”之称。自宋开始,改“昌南”为“景德镇”后,景德镇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元代,朝廷在景德镇开办了皇家御器厂,清代改为御窑厂。明代初期,景德镇之外的各大名窑场日趋衰落,虽有龙泉青釉瓷仍大量烧造,但始终无法和景德镇瓷匹敌。明万历时期,景德镇窑炉众多,瓷器烧造兴旺,万历后期,已每日佣工不下数十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使景德镇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清道光年间,景德镇从北边的观音阁到南边的小港十三里,东西像绵延二三华里,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风格最专一的瓷业都会。
二、福建德化
福建德化原本是一山区小县,位于福建省中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西北部,南接永春县。宋代以降,制瓷业一直是德化的重要支柱产业,德化的制瓷业历史悠久,富有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在当地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德化瓷,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产品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畅销国外。
德化窑是闽南最富盛名的民窑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拥有相当地位和影响。根考,德化窑始烧于商周,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时期,无数产品远销海外,其白瓷独树一帜而名闻遐迩,青花瓷大量外销。德化窑发展到清代,建白瓷工艺失传,代之而起的是青花瓷和彩瓷的生产,以青花瓷器为主流。
青花瓷器具有清新明快的色调,丰富优美的装饰纹样、花纹有润泽和釉子保护不致伤脱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是我国陶瓷中最富民族特色优良传统品种之一。青花瓷器的生产,发明于唐宋,元明清时代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花瓷业。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德化窑在明代晚期已经开始青花瓷器的生产,入清以后,逐渐取代白瓷而占主要地位,瓷窑几乎遍布境内各处,而以北部、中部最为集中。青花瓷器的生产,将德化县古代瓷业推向全面兴盛的发展阶段。
德化青花瓷器的兴衰,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朝。特别是康熙朝海禁开放以后,瓷器在民间贸易中数量倍蓰,同时又进口青花钴料,改变了单纯利用地产钴料的状况,使青花瓷器得到长足发展,嘉道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遭受破坏,青花瓷业也逐渐走向衰落。民国时期曾一度试图重振,都未能实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形势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德化瓷器在不断改进装饰技艺,增加花色品,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重要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德化窑自商周时期始,曾有日本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此学习制陶工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学成归国后开创了日本制陶术的新纪元。元至元二十九年,马可波罗到达泉州,盛赞德化瓷“瓷市甚多,制作精美”。清康熙二十九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收藏第一件德化瓷器。
三、浙江龙泉
在我国的陶瓷史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产品要数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青瓷了。目前,龙泉青瓷烧制技术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陶瓷类第一个申报并成功入选的项目。我国古代的龙泉,除了盛产“龙泉宝剑”,龙泉青瓷也是其代表作品。龙泉青瓷窑址主要分布在近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太顺等县,其中以龙泉市最为密集,目前发现的窑址有300多处。
五代时期龙泉窑初创,它在吸取越窑、婺州窑和瓯窑的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生产器物主要为生活器具,胎土淘洗较细,胎色有灰白、灰黑、灰褐等色,釉色以青黄、青褐为主,少量烧制黑釉器,部分器物口沿处加施酱褐点彩。
北宋早期是龙泉青瓷由初创期进入成长期的转折点,是龙泉窑自成一体的关键时刻。瓷器风格与瓯窑相似,虽然是受瓯窑影响,瓷器的质量比较好,釉色淡青,装饰单一,主要采用刻划花纹的形式。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到了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元代早期和中期是龙泉青瓷持续发展时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至元晚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水平有所下降,胎土淘洗渐粗,质地不如南宋晚期致密,胎中铁等杂志增加,气孔较多。
明代早中期龙泉窑继承元代的制瓷工艺,产量较大,涌现大量精品。清代龙泉窑只有地处龙泉查田镇西南七公里的孙坑和大窑等几处窑厂,生产少量青瓷。民国初期,我国收罗罗马瓷成风,虽然龙泉青瓷的规模生产已经停止,但个体作坊烧制乱真的仿古瓷器仍然存在,其技艺越过明清产品的风格特点,直接模仿宋元风格。
四、河南禹州
河南禹州是钧窑的故乡,禹州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目前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
钧窑是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我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花瓷是在天目黑釉上零星施加一些或蓝或白或褐色釉料,烧窑时这些零星的釉上釉就会产生窑变,向器物底部流动,产生一些或蓝或白或黄或褐色斑点,使釉色有了变化。而这些变化既有人为的痕迹,又有自然窑变的成分。人们称这种由青瓷演变而来的瓷为花瓷,有人称之为“唐钧”。的确,这种瓷是钧瓷的前身,没有花瓷上的窑变斑点的启发,窑匠们就难以想到整体上的窑变。而钧瓷窑变,是禹州瓷器艺人的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
唐代钧釉是在黑色釉上点缀有大块的蓝白釉斑,或在蓝白釉上点缀有大片的黑色釉斑,也有在黑釉上全施蓝白釉,其釉色变化黑白蓝相间,黑里泛蓝,活泼多变,主要以铁为着色剂,这种釉瓷古人称之为“花瓷”。
宋代钧釉,窑变单色釉,其釉色是在唐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钧瓷窑工除去在唐钧釉中的黑色成分,取其蓝白色,追求一种雅致如玉的效果,釉的基本色调为天青色,其窑变色深者为天蓝,淡者为月白;窑变花釉,其釉色特点是在青蓝色釉面上点涂紫红色斑块,烧成后犹如在蓝天上出现的彩霞那样美丽灿烂。
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但是青蓝色釉面没有宋钧那样的滋润,相对而言比较粗放且流动性稍大,有紫红色斑块的也没有宋钧那样的层次分明和韵味十足,而稍显呆板,但由于青与红二色协调相比,也不失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窑变釉。
清代钧釉,由于历史原因,钧瓷至明代已经断烧,到了晚清钧瓷又开始恢复,当时主要用风箱小蓝碳窑烧制,所谓的“炉钧”。炉钧釉是一种特殊的钧釉,与前代相比,釉内溶剂成分较多,故釉高温下流动性较大,冷却时容易析晶,所形成的窑变效果很奇特,釉色有朱砂红、天青、天蓝带各种紫等。
四、福建永春
永春窑,窑址位于福建省永春境内。始于宋,终于清。永春县位于福建中南部,与著名的建白瓷故乡德化相毗邻,烧造器物也受德化窑影响很大,已发现窑址20多处,宋代5处,元、明各1处,清代14处。主要烧制碗、杯、瓶、盘、洗、碟、盒、罐、盅等,其中碗类占90%以上。
永春窑的产品以碗为主,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碟纹的。蝴蝶纹是具有福建特色的纹饰之一,青瓷、青白瓷盘、碗上都有此装饰。罐的外壁有莲瓣纹。盒子的造型也很多,盒盖有模印细线条纹饰,图案有牡丹、卷草、莲花和其他折枝花卉;边缘有回纹、云纹等,花纹映衬在釉色之中,美观可爱。
宋元时期,泉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永春窑与晋江磁灶窑、南安窑、德化窑、安溪窑等地方窑口烧造的瓷器,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远销到包括东亚、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各地。
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蓬莱窑器质量最好。碗为大宗产品,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蝴蝶纹最早见于龙泉窑青釉盘、碗上,而后福建地区诸窑瓷器上常可见到。青釉、青白釉盘、碗上都有此装饰,是具有福建地区特色的装饰之一。青白釉盒子数量仅次于碗,盒子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些盒子上还有酱红色彩绘。盒子是宋、元时期外销数量较多的一种器形。江西及福建各窑生产的盒子大量销往海外。明、清时期窑址都烧青花瓷器,风格与德化窑的接近,支烧方法都为足部满釉砂粒支烧。清代后山窑烧造的圈点纹碗与东非坦桑尼亚出土的中国青花碗一样。这种碗在德化、安溪都发现过,装饰纹样是晋江地区瓷窑共有的,专为供外销而生产。
永春窑的产品大多施青黄釉,青中泛黄,釉面开冰裂纹,施釉不及底,有流聚现象,胎质灰白坚致,有的较粗厚。杯、碟器内有一周涩圈,器外挂半釉,器心凸出,釉色呈橙色或粉青。锦斗寨下窑的器物釉色呈青灰、青褐;同时还发现大量的黑瓷,其釉色乌金铮亮,胎坚硬厚重,施釉不及底。
五、广东潮州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从境内陈桥村贝丘遗址中,可以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便在潮州陶瓷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人物瓷雕,用料精细,釉料洁白晶莹,造型秀美,以别具风韵而饮誉瓷坛;通花瓷花,更以雕镂精细的镂空技艺、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以玲珑剔透之美而独步瓷坛。
潮州窑,在今广东潮安县,唐宋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终于宋。窑址范围广,以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遗物最为丰富。被当地村民称为“百窑村”。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
明嘉靖黄佐《潮州府志》载:长史庄典墓在韩山东白瓷窑山。清《砚山斋杂记》载:广东窑出潮州府,其器与饶器类。《韩山志》则载:宋明人称韩山附近制陶地日“白瓷窑”。这些记载说明了,潮州窑窑址位于韩山东,烧制白瓷与类似江西景德镇窑的影青之类的瓷器。
潮州窑是我国南方以烧制青白瓷(影青)为主的瓷窑之一。它的胎薄质坚,瓷化程度较高,釉色白中闪青、细腻光润。烧制器物以盘、碗为多,壶、盒、炉次之。形制精丐,它与江西景德镇的宋代青白瓷相比,并无逊色。潮州窑的造型富于变化,这可说是它的一个特征。
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胎体较厚。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
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为典型。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划花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
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盘有区别。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通花瓶是在瓷坯体上雕通几何图纹,或各种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经高温烧成后,由人工彩绘装饰花纹,再经烤花窑烧制而成。其装饰多以镂空几何纹样为底纹,底纹多为四方连续图案,便于雕刻,适于烧制,易于表现出精工细致的艺术效果。类型则有大体上有通花与釉上彩绘结合、通花与浮雕结合、通花与瓷花结合、综合性装饰等类型。
雕刻技法上有单层雕刻、双层雕刻、多层雕刻等,可以说,通花瓶是具有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瓷器艺术品,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雕塑镂空与提花融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通花瓶”也已成了瓷艺界公认的专用术语。
动物瓷中以变形动物瓷塑最负盛名,它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强调动物之某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使之神韵独具;而花瓶、瓷盘的彩绘,也推陈出新,异彩纷呈,不但有釉下的五彩、青花,釉上彩的古彩、新彩、堆雕金,兼有釉下釉上的斗彩,还不断吸收引入新的形式和技法。笔法上有工笔、有意笔,有兼工带写,也有现代派彩绘。
潮州彩瓷中的釉上彩绘,颜料丰富,构图清新,工笔彩绘,工整细腻,色彩富丽,经历代艺人的努力,形成了有别于其它瓷区的彩绘风格,陶瓷界誉之为“潮彩”。潮州陶瓷已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钗》、《友谊通花瓶》、《双福瓷花篮》及获得国际金奖的《天球瓶》和堆雕花瓶系列(一组5件)等。
另外,“七大瓷都”还有“天下名瓷出醴陵”的湖南醴陵瓷、有“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称的汝窑,以及有“北方瓷都”之称的河北唐山,篇幅所限就不再赘述
四川宋瓷博物馆位于四川省遂宁市明月花园小区西山路,占地12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博物馆立足于本馆特色,通过实施改造工程,以全新的建筑外观、精致高雅的陈列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被评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外活动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四川宋瓷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种类繁多,现有藏品11454件,以书画和宋瓷为大宗藏品。1991年,遂宁市金鱼村发现一处大型宋瓷窖藏,经清理发掘,出土完整和可复原器物1005件,其中瓷器985件、铜器18件、石雕2件。这是我国陶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已发现的最大一宗宋瓷窖藏。出土宋瓷保存良好,器型丰富,制作精良,不乏精品、珍品、孤品,其中以龙泉青瓷荷叶盖罐、龙耳簋式炉、景德镇青白瓷梅瓶、各式造型的三足炉为代表的一批宋瓷精品最为珍贵,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四川宋瓷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专题宋瓷博物馆,现有大小展厅6个,陈列面积3300平方米,由“读瓷篇、听瓷篇、赏瓷篇、制瓷篇、篇鉴瓷”五大部分组成,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馆内设置有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资料室、监控室、学术报告厅、游客购物中心、斗茶坊、旅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 遂宁是四川新兴的发展中的中等规模城市,总人口385万,其中城区人口43万,是四川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纺织食品化工城。市委、市府提出了“文化遂宁”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神秘遂宁,八大奇观”的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宋瓷博物馆作为旅游文化品牌之一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支持。2007年4—8月,仅仅四个月时间,投资1200万博物馆改造工程完工并投入了使用。改造后的博物馆展览面积扩大到3000多平方米,新增文物展品300余件、标本模型和仿制品200余件,增加了历史生活场景,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和中央空调系统,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展厅环境和文物展品的保存环境大为改观,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吸引了大批观众,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扩大了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