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外婆家,北方姥姥家。位于幽岚山下、房山区黄山店村的姥姥家,是北京最为知名网红民宿之一,也是民宿圈的设计改造之典范。
姥姥家,听起来亲切而温馨,其古朴原始的建筑外观和现代 时尚 的内部环境,更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反差,深受游客的喜爱!
姥姥家隐居在北京房山黄山店村幽岚山下,村子依山而建,村前有一条大河流过。每逢金秋时节,幽岚山的红叶遍染,漫山遍野的红叶美景美不胜收。
这里背靠坡峰岭、红螺三险,还曾经拍摄过电影《红色背篓》,周边配套有农家餐饮、垂钓、采摘和观光等休闲 娱乐 设施,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休闲度假小村庄。
- 改造前 -
▼
这是一座晚清老宅,最年长的90岁屋主王姥姥,也已不记得房子的年龄,只记得14岁嫁到王家,这座院落就已存在。曾经住过她的太奶奶,奶奶和婆婆,一直到她,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
低矮的院门,庭院几棵树,墙角一枝花,院墙上面长满青色的苔藓和垂落的金钱草。竹叶斑驳,光影打在门前石阶上,折射出光阴的味道。
姥姥家原本是一座幽深巷里的合院式民居,零散地分布着五六栋小房子,比单个院落复杂得多。其中有一栋已经完全坍塌,房前屋后也被杂草所覆盖。
现存的房子有些木梁木柱还保持完好,从裸露的粗壮梁架上,还能依稀辨出当年的风貌和格局。所幸的是,一群有着乡村梦想的年轻大叔们,准备把它改造成一种王维式的山居庭院,这也算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吧!
- 改造后 -
▼
设计基本保留了原有农舍建筑及院落围合的外观肌理和空间关系,使其可以顺利融入村庄脉络,保留乡村记忆,但根据周边环境做出了适当的调整。
改造后的老宅,朴素自然,树木参天,沿着青砖铺就的小路,远远就能看到那砖土裸露的门楼。这是姥姥特地嘱咐设计师不要拆掉,当年16岁的她,便是从这座门楼走了进去。
推开黑色的老木门,一座外墙斑驳的古朴老宅出现你的面前。老屋保留了原始外貌,斑驳的夯土墙诉说着过去的岁月;门牌上覆盖的镂空粗麻绳,来源于姥姥的织布机,它和土墙相得益彰, 充满回忆。
跨过小小的木门,庭院内却别有洞天,大有曲径通幽之趣。适合听风的前院、四季如春的中庭、一株桂花写意的侧院以及后山独立隐秘的休憩空间,典型的小巷藏大院。
院内栽种了薄荷和翠竹,初秋坐在院子里,沏一杯薄荷茶,看远山送走斜阳月又升。大树下,屋檐底,露台上,都可以看见水墨般的高脊黛瓦和远山缥缈的薄雾。
人闲桂花落,院静秋山空。我们的设计原则是尽量就地取材,节约成本的同时也自然的体现出当地文化。
一些已经破损漏雨的屋顶进行了下架重修的处理,但材料和工艺上还是延续了当地传统的石板瓦顶,一处已经坍塌的房舍顺势改为了室外就餐凉亭,丰富了院落间的层次。
针对传统建筑坡瓦顶出檐小的问题,我们新加了钢结构雨篷形成檐下空间,它和从室内伸出的木平台,共同使内部活动自然的延展到室外。
南侧的山坡同建筑自然围合成一个小的开放空间,我们把这里设计成了一个私密的休憩平台,原有的山石被保留在了平台中央成为了视觉焦点。原有的封闭陈旧的建筑立面被通透的玻璃幕墙所替代。
院内的公共空间,例如餐厅和客厅,被安排在了院落的中间位置,相互之间既分又合。室内就餐区直接通联到了室外凉亭,而透过客厅又可以看到自然的山石景观。
为了保证主要居住空间的私密性,同时也为了避免将最美的山景开门即见,我们在正房面向入口院落一侧加盖了外廊,上方的玻璃顶让斑驳树影洒进室内,半透明的U型玻璃墙将苍翠的山景藏于其后,它所包裹的空间里渗出的光影又象灯笼一样照亮了院落。
而推开房门,餐厅的景象却让人大吃一惊,室内简约的北欧风与老房子外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白净的墙体、 时尚 的家具,仿佛瞬间从中国北方农村穿越到了北欧小镇。
原有的结构柱梁被暴露在室内成为自然的装饰,同时也被新建的外维护结构保护,不受风雨侵袭。家具尽量采取现代简约风格的产品,强调设计的当代性及舒适度。
室内自然轻松的调性,可以使休闲空间很好的融入到农村的大环境中,同时避免过于厚重或者符号化强烈的家具,对窗外的景色形成干扰。
原有十余间房的姥姥家,为保证入住的是舒适性,改造后只布置了六间卧室。它们依照实际情况形态各有不同,有的自带起居室,有的淋浴间可以直面山景。
每一间都有大面积的玻璃窗,每一面窗反射出不同的外部世界,阳光穿过树叶和古老的窗棂照进屋子,留下一屋的光影,使得每个房间都有一份独属的风景。
质朴的瓦罐,未经粉饰的水泥墙,全景天窗的洗水间,洗澡时自带星空。山林古朴风和现代简约风结合,就像现在的人与从前的岁月相互对话。
尽管由内到外进行了大整修,但仍能从院子和室内的细节找到老房子原来的影子。原木色桌板,黝黑的柱梁,年代久远的夯土老墙,新与旧都得到很好的融合。
- 结束语 -
▼
姥姥家落成后备受好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这里充满中国传统乡土元素和现代居住的舒适感,简单搭配就很有味道的老物件,北欧特有的简约与 时尚 ,让每个角落都富有耐人咀嚼的生活韵味。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原始美好和纯粹,坐在院落的老槐树底下,晒太阳,看星月,享受城市所没有的真正平静与安宁。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的网红城市,厦门身上有太多被喜爱的理由。
不去钻鼓浪屿的游客大军,不去限流的厦大打卡,这个太过于熟悉的目的地这一次吸引我的,是一间民宿。
大片白墙和毫不含糊的色彩碰撞,
充满异域风情的精致花砖,
棕榈、仙人掌、多肉植物,活力四射的南部风情……
走进这间设计风格超级“reid风”的民宿,似乎穿越到了心心念念的摩洛哥。
更夸张的是,从墙面拐角到楼梯露台, 这间民宿走两步就是一个拍照点 ,热衷于打卡的小仙女根本挪不动脚!
这间小红书上爆帖无数的网红民宿,就是 心湖 · 尚客堂 。
一手打造出这个新晋打卡胜地的,是一对夫妻。 在设计、民宿领域完全是门外汉的他们因为“一时手痒”,自己动手爆改了两个小院,结果阴差阳错地走红网络。
80天工期的爆改、全年入住率高达80% ,这间颜值和口碑齐飞的民宿究竟好在哪里?
这对小夫妻不懂设计
却爆改出打“飞的”也要住的超美民宿
离厦门大学不远,距离文艺小店和民宿扎堆的环岛路、曾厝垵几步路的位置,心湖·尚客堂三层的小白楼显眼地站在路边。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家让无数少女疯狂的超上镜民宿, 前身竟然是一栋破破烂烂的老民居。
△心湖主人夏玲
自从成功爆改两间民宿之后,夏玲和她先生被厦门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甚至得了 “厦门第一爆改夫妻” 的称号。
超高成功率的背后,却是两个从未学过建筑设计的外行,不断的试错与摸索。
两个人从小就在厦门最古老的开元路上长大,夏玲常笑说,她和先生恺哥是知根知底的“社区婚姻”。
恺哥没有其他爱好,唯独对建筑有着极高的热情。厦门街头有许多骑楼、老洋房,他没事就溜达着去研究。
对于这对夫妇而言,就连平时的约会、旅行,都成了凯哥满世界看民宿的“考察之旅”。
经过漫长的“理论”铺垫,他们在遇到一栋毫不起眼的破败民居时,突然就心动了。
明明离曾厝垵不远,却因为隔开的路口而完全屏蔽了游客的喧闹。
门口有棵栾树,每逢盛夏便结出金色的蒴果,站在树下就能感受最直接的四季变化,简单而美好。
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租下这栋房子之后,早就“手痒”的两人开始着手改造。
为了避免因为装修产生分歧而吵架,两人“约法三章”。 恺哥负责硬装,夏玲定软装,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老房子都有隔音不好的通病,外面一有点风吹草动,直接影响到室内客人的居住体验。
他们就用了最笨的方法:拿着音量测试仪,一间房一间房地测。封窗开窗,直到把隔音做到最好为止。
不是科班出身,不会画专业的图纸, 他们就亲自在工地跟工人口头交流,一点点实现脑中的设想。
之前到处看民宿的经验也派上了用场,代入客人的角度,从楼梯的走向、光影投射的角度,到哪里需要摆一张椅子、房间什么样的配色好看,大大小小的问题不断被发现、被解决。
车辆要可以直接到达门口,客人不必拖着行李箱长途跋涉;床头要有充电插口;窗户要开在通风且安静的方向……整个改造过程历经80天,老宅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正式开业之后,凭借 独特的风格、性价比极高的房价 ,吸引诸多慕名前来的房客。
“回头客”自发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为她打call,入住率更是高达惊人的80%!
用网红设计抓住颜控的心
更把认床患者的睡眠照顾得服服帖帖
走进心湖·尚客堂,你其实很难界定这里的风格。
入门是通体雪白的墙面,厦门毫不吝啬地将阳光从镂空墙照射进心湖,到处都是明媚的样子。
很难不注意到民宿到处都是的植物,棕榈树青青翠翠的影子,舒缓了疲累的眼睛。
铺上好看花砖的中庭超级上镜,配合光影效果出片质量不要太高,还没走进房间就走不动了。
前台也是拍照的好地方,黄铜的家具、粉色的花砖、宽大的吧台,INS风十足。
小厨房提供地道的闽南小吃、各式饮品,懒得出门觅食也不会饿着肚子。
除了中庭,民宿里还有一个铺着黑白地砖的庭院和一个观景海风露台。同样超级上镜,没事的时候来这里小坐一会儿也相当惬意。
客房的软装部分,夏玲靠着平时“买买买”的经验,把16间客房打造出自己的个性。在进门之前你会住进怎样的风格里,一切都是待定。
你也许会住进一个简约而不失格调的空间,推窗就是厦门人家最有古早味的日常生活。
你可能会住进一个非常“厦门”的房间,南洋风满满的花砖和做旧的墙面,有一种穿越时间而来的闽南特有的美。
你也可能住进清清爽爽的北欧风空间,家具不在多,却能点缀度假雀跃的心情。
心湖·尚客堂爆红之后,他们又改造了心湖·悦空间,同样一炮而红。
悦空间的门前是一棵郁郁葱葱的龙眼树,果子丰收的季节尤其好看。北欧风的设计同样收割了一票少女心。
而主理人儿时对老厦门的回忆,都成了心湖的特色。
古早味 美食 攻略、鲜有游客知晓的深度旅行路线、老城区里的市井生活……但住客去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厦门。
现在的恺哥继续捣鼓民宿运营和喜爱的建筑,对这些新奇的实物充满了好奇;
夏玲则继续摆弄花花草草,精心照看民宿里的小花园。
下次你到厦门来,不妨来心湖做客,来看看这个他们用爱建造出来的小世界。
厦 门 | 心 湖 尚 客 堂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西边社169号
参考价格:208-508元/晚
- END -
点击右下角「好看」
明天起床变好看
功能需求: 厨房改造 书房改造 客餐厅布置 我们常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样讲的人有无数,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不多,而周律师就是那不多的做到的少数人。 在看了我的第一个旧房改造作品后,周律师便联系我说他已经受够了当前的环境,虽然去不了远方,但说什么也要把日子过成诗。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次爆改之旅。 ▲首个旧房改造的作品 第一次改造算是非常成功,第一次作品被很多人喜欢,同时也有很多同样喜欢这种风格的人想让我帮他们设计自己的房子。这次改造的业主 周律师 就是找我的人之一。 ▲业主周律师 这次改造从硬装到软装,以及所有材料和 家具 的搭配选购都由我来操纵,从去年十月开始设计到今年三月中旬硬装完成,软装全部购买完成后我到六月底才飞到成都帮忙布置。 因为是异地设计,施工中遇到了一些比较麻烦的问题,留下了一些不满意的部分,但整体还是不错的~至少证明了异地设计的可行性。 ▲小区环境 小区附近情况,虽然是靠近成都市中心的地带,但附近全部都是老房子,设计的这个小区没有拍照片,但整体风格和周围融为一体。其实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种老小区的感觉,感觉非常舒服,有生活气息。 ▲原门厅,灯光非常昏暗。是比较典型的90年代老房子内部情况。 ▲原厕所,原本没有干湿分区,墙面是比较经典的白色瓷片,靠近浴缸的地方镶嵌了玻璃砖用来保证有一定的采光。因为房龄比较久,所以卫生间的部分功能已经缺失。 ▲原客厅,被改成了一间卧室,当时这间房是被一个男生租着的,吊顶上全部是造型复杂的石膏线。地面是老旧的实木 地板 ,但大部分已经起翘变形。 ▲原客厅 ▲原主卧,同样破旧 ▲原主卧 ▲原次卧,因为这间卧室最小,所以先叫它小卧室 ▲原次卧2,因为有个小拐角,所以叫它拐角房。 ▲原拐角房的拐角。 ▲设计后的平面图,除了把客厅房扩大,多了衣柜的面积,以及把卫生间做成干湿分离之外,其余部分并没有多大改动。 因为客厅房周律师准备自己住,所以设计了较多的储物空间,包括一整个阳台的榻榻米和一面墙的内嵌衣柜。 门厅因为是公共空间,所以放置了一个双人 沙发 ,其余房间出于成本考虑没有放置衣柜,而是用拉帘和衣架的组合。 ▲门厅效果图,地面采用当时比较火的黑白花砖,部分墙面铲至砖层整体刷白漆下面刷深灰色墙裙,靠轨道灯和射灯营造整体氛围。 因为这个房子是去年设计的,所以当时一些比较流行元素的搭配在现在看来略显大众,如果现在再设计一次的话会尝试一些更特别的材料和搭配。而且当时的效果图水平还比较烂,大家凑合看吧... ▲门厅意向图片,大概想营造出这种感觉 ▲客厅房效果图,深灰色墙面加入一些黄色的元素显的活泼一些(这间房跑偏最严重了,最后就能看到)。因为这个房间非常大,所以布局上用了公寓的布局形式。顶部的轨道灯可以让室内灯光更有氛围一些。 ▲客厅房意向图,当时上面受这张图片的影响,硬是加了一个内嵌的衣柜。 ▲拐角房效果图,床头墙刷浅灰色乳胶漆,拐角的用处不大,所以做成地台储物,顶部用轨道灯搭配射灯。 ▲拐角房意向图,准备用一些比较质朴的软装搭配出类似上图的效果。(这间房最后也跑偏了,但不是很严重) ▲小卧室效果图,硬装上用浅灰色的墙裙,灰色的元素比较多。 ▲小卧室意向图 ▲主卧效果图,主卧做出来后应该是和效果图最接近的一个房间,墙面通过铲除旧墙面把红砖墙裸露出来,再刷白色乳胶漆营造出斑驳感(可惜工人不知道什么叫斑驳感,铲完后给我拿腻子全部补了一遍mmp)。 ▲主卧意向图,希望营造出类似这样的效果。 ▲确定好方案后就开始施工,第一步就是把这间老房子恢复成毛坯。 ▲中间因为业主的岳母不同意拆除所有房间的吊顶,还发火了,其实并不是无理取闹,只是老人家想省钱。因为这件事工期拖延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被身为律师的业主说服了啧啧。 ▲墙面拆除至砖墙的工序完成。 ▲木工阶段 ▲瓦工阶段 ▲油工阶段,说实话是最崩溃的,工人也是第一次做,而且他们为了刷我设计的破墙操碎了心,结果在刷漆前把砖墙又拿腻子补了一遍。 ▲油工完成 ▲当时DIY的内嵌衣柜,外框用石膏板打的 ▲安装好灯后,整体氛围就已经非常棒了,软装和灯光基本算是我设计的重点,在目前软装还没有搭配好的情况下,暂时还看不出什么特别。 因为施工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还有一些 其他 情况,在硬装结束后我又重新根据现有的情况做了软装的设计,在今年六月底全部完成所有的硬装和软装。 现在看一下全部完成的效果吧~ 门厅 ▲门厅空间,吱音的沙发和青山美宿的挂毯简直绝配,沙发旁边的海报遮挡的是强电箱。 ▲进门的那面墙 ▲成都的地图装饰画 ▲通向房间的过道 ▲当时有女粉丝过来参观,正在做饭的 老板 听到有妹子的声音赶紧跑了出来 客厅房 ▲这间就是客厅房,业主周律师自己住的房间 ▲墙上挂着两张婚纱照,阳台是做的地台 ▲DIY的内嵌衣柜 ▲坐在地台上怡然自得玩手机的周律师 ▲床对面放的是两张宜家的桌子,并没有很刻意的收拾,保留原有的生活气息。 ▲宜家499的小沙发也可以很好看 主卧 ▲主卧,很自然舒适的氛围 ▲床头柜和书桌 ▲从客厅的角度看 ▲床尾的斗柜 ▲阳台的小沙发 小卧室 ▲整体为灰色调为主的搭配,现场看感觉非常干净。 ▲白色拉帘后是组合衣架 ▲桌子后面挂的是铁丝网,可以挂一些照片。 拐角房 ▲用了绿植图案的挂画和抱枕,显得整体清新自然。 ▲侧面墙用了麻绳木棍吊架用来挂衣服 ▲床头的台灯单独打开后氛围很棒 ▲床尾的凳子和落地灯 ▲拐角做成的储物地台 ▲卫生间干区 ▲爆改花费:十万块 基本上就是这些啦,所有的照片全部来自变焦双摄的小米6,基本都是原图没有经过修改,只为了体现房子最真实的样子。 其实现在在我看来还有很多不足,还可以做的更舒适更有特色。这篇文章也算是对我一个作品的记录,今年接了很多设计也做了很多,以后会陆续推出更多类似的改造记录,希望不会让你们觉得关注到了一个水货设计师哈哈。 如果有什么问题和观点都可以在评论里写出来,好的坏的我都会看。
提到后海,有人会想到别有风情的老北京风景,有人会想到各色名人的故居,还有人会想到热闹的后海酒吧。后海,有烟火气,也有文艺与浪漫。 但后海的民宿也是极其闻名的,各种风格的碰撞,穿插在京味儿十足的胡同里,吸引了很多游客。 所以当我接到了网易严选与途家网在后海的民宿改造邀请后,便抱着一半欣赏一半挑战的心态来了,就是想看自己能否在这原先就独具一派风格的房屋内改造出新模样。 01复古风格,有人欢喜有人愁 改造的是南沿甲一号的独栋双层小院,正如所见,室外看起来像无人打理的老仓库,外观陈旧甚至有点破败;室内是用老北京城墙砖砌的灰色墙体,加上原木色楼板、 家具 、挂画。 乍一看,复古感很强,但是装修风格整体基调略显老气与厚重,从室外进室内少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民宿 老板 告诉我们,民宿顾客主要还是年轻人,这种复古做旧风格有的年轻人会觉得新鲜来尝试一次,有的年轻人则觉得这种风格让视觉上不舒服,缺少了住所应该有的温馨氛围。 02如何用严选“美学”打造简约舒适的复古民宿? 在对民宿进行了一轮参观后,便先从客厅开始着手改造。 我们选择了网易严选的深灰色 沙发 组合替代原先的蓝色沙发,与客厅灰砖老墙配合,在不同质感的灰色带来了层次感的同时,颜色更趋于和谐的统一。 客厅是大面积原木色的 地板 ,所以选择严选原素系列实木家具进行融合,整体增强了空间感。 至此,大件家具基本上改为了时下正当红的北欧风,摆脱了老气与单调,也将网易严选的“简约时尚美” 展现的恰到好处。 在相对小的空间中,与大家具最重要的配合就是灯具和挂画。 我们因此选择了较为现代感的北欧黑色多头客厅吊灯,和黑白金为主色调的北京地图海报。这样大面积的黑白灰线性挂画,可以平衡过于厚重的砖木质感。 (改造前后) 03关于休息起居的卧室,旅客更在意什么? 在改造民宿前,事先有征集自己身边做酒店行业的朋友意见,在旅途中大多数人对于卧室的装修有哪些偏好。得出来的结论,除了需要有居家的温馨,还有就是新鲜感与品质感,前者容易,后者主要依靠细节。 卧室内原有的吊灯和床体非常陈旧,为营造温馨的氛围,我们选择了带一点粉色的抱枕和知性灰系列床品混搭,与北欧风的床头背景几何画产生色彩上的呼应,卧室的基调也被统一起来了。 床头一侧采用金色玻璃球小吊灯,同一侧的床头柜上摆放了严选的“月上梢头”台灯,用不对称的格局打破了原始的沉闷。 (改造前后照片) 床头柜上原先老旧的梳妆镜被撤下,换成了严选的香薰蜡烛等小巧精致的物件,配合小吊灯的空间位置,也为旅客腾出了使用位置,不会拘束。 说到底,改造民宿是为了让旅客住起来更方便。 另外,小的配件家具上,我们选择的是黑色和金色的铁艺轻便衣柜、搁板、花盆支架类,这样依然是为了减轻原先室内的厚重感,营造简约时尚的空间氛围。而严选的永生花、香薰蜡烛、浴巾浴袍这些物料,让酒店的细节处尽显品质,在复古风格的民宿中带入了新潮的“时尚年轻范”。 04门外是大千世界,门内是有品生活 装修改造完成后,我特地从门外再次进入民宿欣赏“作品”。比较欣喜的是,跟我自己预期带来的反差效果差不多。 原先进入民宿单调厚重的复古风格,通过色彩、材质、配饰的改变让整个空间呈现出来丰富的层次感,与轻盈灵活的美学特征。 当然,还要感谢网易严选此次的产品支持,从家具电器到香氛花艺都可以运用到环境的塑造中,才能创作出兼具设计美与舒适感的后海民宿,相信也会吸引很多人前往。 毕竟,这种开门是大千世界,关门是品质生活的民宿,才是越来越多人在旅途中期望遇见的住所。 最终,这间温暖的民宿终于改造完成,贴心的房东还在夜晚布置了明亮的灯光,像不像那间吸引无数人“亲爱的客栈”。
隐秘在群山环绕的甯海县胡陈乡里的九熹•大乐之野是由老粮站改造成的精品民宿,这里曾经是当地热闹的粮食储藏和供应站,
之后慢慢淡出并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经设计师的精心规划与设计,这个废弃的粮仓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改造后的粮仓酒店由7栋建筑组成,其中6栋为改造建筑,1栋为新建建筑。酒店共有21间客房,并配有全日制餐厅,游泳池,会议室,茶室等公共设施。原有的建筑是典型的粮仓建筑,窗户小并且都在距离地面2.5米以上,窗户主要以通风为目的,不考虑采光功能,从储物空间转换到酒店客房空间,如此两个极端的功能转换成了此项目建筑与室内空间改造的一个挑战。
原场地由一条4.5米宽的主通道连接前后两个庭院及围绕着庭院的7栋老房,改造中设计师在尊重现有建筑肌理的前提下,调整和梳理空间格局,首先是拆除了正对酒店入口大门的一栋二层高的砖房,这栋原始建筑阻隔着前后空间并阻挡了视线,在其占地范围内新建的是一栋局部二层高的建筑,并在其西(西南)侧增加了一条3米宽的次通道,加强了前后场地在视觉上以及动线上的连贯性。
其次是拆除了主通道与西侧草地之间的围墙,使建筑与整个场地及周围的山景融合更密切。在功能分布上,酒店的公共及辅助设施被安排在临近入口庭院的几栋老建筑中,新建建筑西侧的一栋老建筑改造后作为酒店的全日制餐厅,餐厅北面是新增加的泳池,泳池面向视野开阔的草地和远处的山。设计师通过疏导、围合的手法,使场地的动线更流畅,空间组合疏密相间,让人在不同尺度的空间中游走体验。
对于场地中6栋建筑的改造,设计师保留了原有的结构体系,由于原有粮食储藏功能导致窗户都非常小,
室内光线很暗,原始建筑的2.5米以下为毛石墙体,毛石上方是约30公分高的一圈水泥压线,水泥以上为砖墙和支撑屋顶的结构柱,改造中,设计师将所有在2.5米以上的窗户扩大,并按平面布局的需求,有节制有选择的将部分窗户不仅水准方向扩大而且纵向扩大至2.5米以下,这样增加了室内空间的舒适感。在外立面的处理上,设计师将毛石上厚厚的白色涂料去除,让毛石的天然色彩还原,毛石以上的水泥轮廓仍然保留了白色涂料,窗洞两边的砖墙上外挂深色的塑木墙板。去除了涂料的天然石材的建筑与远处的山体似乎融为一体。
整个场地中最小的两间客房面对的是最开阔的景色,设计师在原建筑的西侧加建了阳光房和露台,满足了客房功能面积的需求也增加了这栋建筑的体量感和存在感。在西北面山体的衬托下成为主通道和次通道轴线上的“景点”。新加建的阳光房和露台将室内空间水准方向延展至室外,阳光房的天窗从视觉上纵向延伸向天空和远处的山景,从不同的角度将远处的山景带入室内。这个加建的构筑物边际线以多段折线呈现,它与背景的山体岩石的刻凿痕迹有种相似感,同时建筑的人工性和自然的山体又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反差,既有着关联又有着反差特性,建筑与自然默默中进行着一场对话。
粮仓过大尺度的室内空间本身是个不宜用来居住的空间,设计师通过“盒体”嵌套的方式来化解室内单一性,这些赋予了实用功能“盒体”满足了酒店客房功能上的要求,并通过对尺度的调节来唤起人的身体在空间中的知觉性。这种形式改变了通常用隔墙来区分空间的方式,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和具体性。在室内的材料的运用上,设计师保持了一贯的朴素自然的风格,实木板,素面水泥,槽钢,乳胶漆,冷轧钢板有序结合使用,营造出了室内平静温馨的氛围。
除了对6栋原有老建筑的改造之外,入口处作为接待及会务的是一栋新建建筑,设计师以抽象简洁的几何体回应了相邻的老建筑和远处的自然山景。建筑的一层南端为酒店接待,北端是会议室,二楼的北端为茶室,南端为户外露台,新建筑的高度由北向南逐渐从7.1米降低至4.85米,当人们站在酒店入口大门处时,北面和西北面的山景不被建筑所阻挡,并且二楼的茶室南北都采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透过玻璃远处的绵延起伏的山隐隐可见。步入室内,透过落地玻璃大窗眺望远处一览无余的山景和近处的桃花林,如同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这栋建筑的东立面顺应着场地在接待与会议功能空间的分界处作了一个“折”,建筑立面与地面边界的镜向“折”线在接待的入口处自然形成了一个围合空间,供人们停留交谈。正对着酒店大门的南墙以封闭式墙体为主,唯一的竖向窄条窗有节制地控制着内外空间的对话,客人从室内通过窄条窗眺望远处层层叠叠的山景,有似一幅山水画轴。
一层北端会议室的西墙采用了磨砂U型玻璃,这种磨砂颗粒肌理在建筑外立面上与细腻的外墙涂料和刷白的粗糙砖墙在对比中形成统一,从室内看不仅玻璃表面粗糙感与东面的拉毛水泥墙呼应,而且也增添了一些朦胧感。U型玻璃外隐约可以看到通向二楼茶室的楼梯。会议室的北面是落地大玻璃窗,东墙有节制地只开了一个窗,这样将人的视线有目的性地引向了北面的开阔山景和山景衬托下的建筑。此栋建筑在型体,体量和室内外材料的运用上尽可能地保持着抽象和简洁。这次对粮仓酒店的建筑与室内改造,设计概念的调整和完善贯穿了整个建造过程,是一个渐渐理解原有的并逐渐建立新“秩序”的过程。
整个场地中最小的两间客房面对的是最开阔的景色,设计师在原建筑的西侧加建了阳光房和露台,满足了客房功能面积的需求也增加了这栋建筑的体量感和存在感。在西北面山体的衬托下成为主通道和次通道轴线上的“景点”。新加建的阳光房和露台将室内空间水准方向延展至室外,阳光房的天窗从视觉上纵向延伸向天空和远处的山景,从不同的角度将远处的山景带入室内。这个加建的构筑物边际线以多段折线呈现,它与背景的山体岩石的刻凿痕迹有种相似感,同时建筑的人工性和自然的山体又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反差,既有着关联又有着反差特性,建筑与自然默默中进行着一场对话。
粮仓过大尺度的室内空间本身是个不宜用来居住的空间,设计师通过“盒体”嵌套的方式来化解室内单一性,这些赋予了实用功能“盒体”满足了酒店客房功能上的要求,并通过对尺度的调节来唤起人的身体在空间中的知觉性。这种形式改变了通常用隔墙来区分空间的方式,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和具体性。在室内的材料的运用上,设计师保持了一贯的朴素自然的风格,实木板,素面水泥,槽钢,乳胶漆,冷轧钢板有序结合使用,营造出了室内平静温馨的氛围。
除了对6栋原有老建筑的改造之外,入口处作为接待及会务的是一栋新建建筑,设计师以抽象简洁的几何体回应了相邻的老建筑和远处的自然山景。建筑的一层南端为酒店接待,北端是会议室,二楼的北端为茶室,南端为户外露台,新建筑的高度由北向南逐渐从7.1米降低至4.85米,当人们站在酒店入口大门处时,北面和西北面的山景不被建筑所阻挡,并且二楼的茶室南北都采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透过玻璃远处的绵延起伏的山隐隐可见。步入室内,透过落地玻璃大窗眺望远处一览无余的山景和近处的桃花林,如同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这栋建筑的东立面顺应着场地在接待与会议功能空间的分界处作了一个“折”,建筑立面与地面边界的镜向“折”线在接待的入口处自然形成了一个围合空间,供人们停留交谈。正对着酒店大门的南墙以封闭式墙体为主,唯一的竖向窄条窗有节制地控制着内外空间的对话,客人从室内通过窄条窗眺望远处层层叠叠的山景,有似一幅山水画轴。
一层北端会议室的西墙采用了磨砂U型玻璃,这种磨砂颗粒肌理在建筑外立面上与细腻的外墙涂料和刷白的粗糙砖墙在对比中形成统一,从室内看不仅玻璃表面粗糙感与东面的拉毛水泥墙呼应,而且也增添了一些朦胧感。U型玻璃外隐约可以看到通向二楼茶室的楼梯。会议室的北面是落地大玻璃窗,东墙有节制地只开了一个窗,这样将人的视线有目的性地引向了北面的开阔山景和山景衬托下的建筑。此栋建筑在型体,体量和室内外材料的运用上尽可能地保持着抽象和简洁。这次对粮仓酒店的建筑与室内改造,设计概念的调整和完善贯穿了整个建造过程,是一个渐渐理解原有的并逐渐建立新“秩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