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的书写工具包括钢笔、圆珠笔、蘸笔、铅笔、塑头笔、竹笔、木笔、铁笔等,以墨水为主要载体,来表现汉字书写技巧。以简单,便捷,身为大家喜爱。近几年更是出现不少的好作品。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20格硬笔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20格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20格硬笔书法作品图片1
20格硬笔书法作品图片2
20格硬笔书法作品图片3
20格硬笔书法作品图片4
硬笔书法怎能不练灵飞经?
灵飞经
道教经名。主要阐述存思之法。今道藏有《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一卷。《汉武内传》谓此经用于请命延算、长生久视、驱策众灵、役使鬼神。《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无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为唐钟绍京书。钟绍京,字可大,虔州赣人。官至中书令,越国公。书学二王,褚、薛在当时是享有盛名的书家,时号“小钟”,也是收藏家,个人收藏名家真迹数百卷。《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
作品信息
《灵飞经》又名《六甲灵飞经》,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右下笔潭》中称其:“如新莺歌白啭之声”,杨守敬评:“灵飞经一册,最为精劲,为世所重”。《灵飞经》的章法为纵有行,横无列。由于整篇字的大小、长短、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变化自然,且整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照应,通篇字浑然一体,虽为楷书,却有行书的流畅与飘逸之气韵,变化多端,妙趣横生。《灵飞经》以其秀媚舒展,沉着遵正,风姿不凡的艺术特色为历代书家所钟爱。明董其昌说:“赵文敏一生学钟绍京终十得三、四耳”。近代大书家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益于《灵飞经》。可见《灵飞经》有着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
李岩,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交流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多年来以汉隶为基础,融张迁、石门、好大王之精髓,研王羲之、米芾、王铎、黄庭坚、张瑞图等名家名帖,形成自己独到的书风。我国当代著名女书法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李岩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李岩书法作品欣赏
李岩书法作品图片1
李岩书法作品图片2
李岩书法作品图片3
李岩书法作品图片4
李岩艺术简介
李岩,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交流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武汉大学女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白银黄河石林书画院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来以汉隶为基础,融张迁、石门、好大王之精髓,研王羲之、米芾、王铎、黄庭坚、张瑞图等名家名帖,形成自己独到的书风。
作品曾入展“中日女书法家作品展”、“第八回中国韩国书法交流展”、“第三届全国妇女展”、“甘肃省第二届张芝奖书法展”。曾获得“白银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画一等奖、白银市建市20周年“陇烨杯”书画一等奖、“电力杯”首届全国书画展银奖、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三等奖、“2008迎奥运甘肃省书法系列展”妇女展优秀奖、中华文化艺术(香港)巡展金奖。
书法中的“运腕”辨正
执笔作书,大致不越三个生理环节:一是直接执笔的手指,二是腕,三是肘—当然也还有手臂。也许再扩大了说,当写壁案大书时,连人的身体、膜、背都会有运动,不过这毕竟太泛泛,且技巧特征也叼屯太明显,可以置而不论。手指直接控制笔,如在执笔一节中所述,它应该是最具有技巧性格。抓压勾格抵,再加上导送,无不是五指协调动作而成。但手指直接控制力最强,其活动范围却最有限,因此只有在写小楷时才会有全凭运指的情况。稍大些的字,仅仅是指就难以应付了。运眺向来被,提得很神秘,以为其中有什么不二秘诀。手腕的上下左右的翻转摇动,也的确可以强调节奏、调正笔锋,并成为运指的一种支排。这是它有益的一面。但它也有局限:只能写中楷之内的尺寸,一旦写大字,连竹都要运动,仅靠手腕的翻侧显然是不能敷用的。时人对运院奉若书法唯州秘诀,与运指相比,运碗并没有更特殊的技巧要求。
运肘的问题比较简单。因为大字须放开写去,肘一般不靠桌,作书长时悬肘,一般人会觉得手钟酸痛持笔不稳,但一习惯了就反而有纵摘自如之感。悬肘的关键即在于练就一襄控制的功夫。悬空则灵活,无论线条走向何处,肘总能作相应跟上并将力送到。作大字或行草,它是第一要过的关。指、眺、肘三者相比,运指的要求最高。它需要绝对的和谐,动作协调自然使技巧产生一定难度。腕的协调主要在于翻侧摇动,相对于指的技巧已在难度上略有下降。到了运肘,则技巧的复杂性已荡然无存,但在控制能力上却更强调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越细腻越精巧的技法在活动范围中反而最受限制。但这种又指、腕、肘的要求也会有例外。比如运指,一般要求是协调,同时还要能倾注笔力,即所谓指实掌虚之说。
但包世臣抽要管随指转,笔在运行时依方向变化而将笔杆转动,如此说来,何言指实,再如运碗,本来是要借腕的摇动帮助笔势的振荡,但一些有经验的书家如康有为则提出摇动手腕必然笔力靡弱,有取媚之态而无劲健之姿,故也大都不取,而如将腕固定不动,力则力矣,又何以“运”字为。凡此种种,皆难定论。由此看出,大凡运指、运腕、运肘都是作为一种技巧规范而存在,它们本身不是目的,倘若故作神秘,象清人的转指和近人的运腕云云,实在于书法并无大益。例不如持较为开放的态度:视其所适而取之。诸如作大字,不待悬肘而肘自悬,或作蝇头小楷,强求悬附则毫无必要。对于运指,特别是被神化了的运腕,更应持此为求实的态度。拘泥于某种教条而不顾其实用效果,实在是与规范涵义本身南辕北辙的。
冯思源,男,字墨风,号大树斋主,1965年8月生于道教始祖,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自幼酷爱书法绘画,师从国家书画大师王殿举,对绘画、书法、篆刻、摄影深有研究,现为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河南分院院长。书艺向以隶、行、篆著称,所作法度严谨,浑厚圆润,端庄秀丽。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冯思源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冯思源书法作品欣赏
冯思源书法作品图片1
冯思源书法作品图片2
冯思源书法作品图片3
冯思源书法作品图片4
冯思源个人简介
冯思源,男,字墨风,号大树斋主,1965年8月生于道教始祖,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自幼酷爱书法绘画,师从国家书画大师王殿举,对绘画、书法、篆刻、摄影深有研究,现为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河南分院院长。首都书画院理事、墨风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网会员、国际摄影网会员。多幅作品被国外友人收藏,对国画山水、花鸟、人物擅长,书艺向以隶、行、篆著称,所作法度严谨,浑厚圆润,端庄秀丽。
书法理论知识
什么叫“力透纸背”:书画中的“力”是点画、线条形质、作者内在精神的一种表现,较为抽象。从具体运笔去看,如果能中锋行笔,即行笔时笔毛均匀铺开,笔心在笔画中行走。手臂的力量能通过柔软的笔锋切进到纸中去,这就叫“力透纸背”。如果行笔时笔毛拧得变形了或扭成一团、笔毛没调整好,没有使它均匀铺开,笔毛像抹油漆一样从纸上扫过。这样的笔画是“抹”出来的,像墨猪,就无从谈笔力了。笔画的力度与线条的粗细、长短没关系,关键在于作者调整驾驭毛笔的能力,和运用中锋行笔。
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细若游丝,但力若千钧。从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中,你能感觉到画笔凝重,笔笔如铁钩银画。这都是力透纸背的典范之作。
何谓挪让:“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间架有哪些要求:字的间架,要求大小、长短、宽窄、斜正得宜。
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方面的基本法则。
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用指力去拨动笔管,笔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动,笔管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小,写小字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及再大的字,就无法运转了。而且,用指力运笔,笔不踏实,写出的字也是虚浮无力的。
刘斌,字冬春,号石清散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新疆分会会员、北京瀚海书画院院士、新疆丝路书画院院士。1967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93年在新疆师范大学进修书法专科。刘斌自幼酷爱书法艺术,从唐楷、汉隶入手,旁涉石刻,临池不辍。其书风质朴高韵、稚拙纯真、不留俗痕,具有极高的收藏潜力。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刘斌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刘斌书法作品欣赏
刘斌书法作品图片1
刘斌书法作品图片2
刘斌书法作品图片3
刘斌书法作品图片4
书法分类
篆书体: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
大篆: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小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代表人物: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楷书体: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峰山论经书》的“双阙承汉开,绝□虹萦□;涧□禽朝迷,窦狭鸟过亟“,《登云峰山观海岛》的“山游悦遥赏,观沧眺白沙“,笔力劲健,较有气势。他的文章,两篇是章表,无甚特色,仅《天柱山铭》尚有文采。
郑道昭喜欢修身养性,炼气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年)在莱州大基山依车、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宋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志之,还做了一首《置仙坛诗》题刻于壁。从此,莱州云峰山、大基山光彩大增,名扬四海。熠熠生辉的石刻,使海内外游人墨客向往。
隶书体: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礼器碑》所传拓本甚多。明拓断裂适当垂处,不遑写下一字,而引上脚使长,又与是碑‘年’字不同。”
行书体:《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草书体:怀素(725年~785年),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鲁公(颜真卿)亦为之心折,与师旦夕切磋笔法,获益良多。他性情疏放,好饮酒,酒酣兴发,于寺壁里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自言“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与张旭时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草隶是草书和隶书的合称。《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 李周翰 注:“言草隶之书皆善也。”《南史·刘孝绰传》:“兼善草隶,自以书似父,乃变为别体。”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草隶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草隶书法作品欣赏
草隶书法作品图片1
草隶书法作品图片2
草隶书法作品图片3
草隶书法作品图片4
草书书法的线质
能够掌握了笔法,还要求线的质量。所谓的线就是古人说的“画”。清初石涛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自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吴冠中认为,石涛的“一画”,强调的是“务必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创造能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画法,因每次不同的感受,便须不同的表现方法,于是画法千变万化,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故所谓“一画之法”,并非指某一具体画法,实质是谈对画法的观点。
沈鹏先生认为,书法的最简单也是繁复的莫过于“一画”。书法的线是由无数相互依存、抗衡,又相互拒斥、渗透由这种特殊的力作用着的“点”累积而成,可以说是“积点为雄”。书法的“一画“中由于有无数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力”的折冲,故表现为“一波三折”,书法的每一笔所从出,都受对立面的制约。
所谓的“血脉”“行气”“形断意连”都贯穿着“一波三折”的原理。石涛的“一”整个世界宇宙。吴冠中的“一”是一种观念,沈鹏先生的“一”是书法中深刻而又丰富的“一画”。今天把石涛的“一画之法”引入书法,以“一画之法”来审视历代书法大师,会发现,大师们的书法,无不闪耀着大师本人的人格光辉,暗合石涛的“一画之法”。
所谓“一画”,就是书法中的线条,许多个“一画”线条组成了的汉字艺术,组成了作为书法家在宣纸上的大千世界,所以,它如石涛所言的“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所有的众有和万象都乃自我立,都源于个体生命的心,然而这个心不是狭隘的,而是和天地万物相通相融的,天地有大美而无言,书法家在宣纸上创造的大美也无声。那么就是这个组成大美的最基本的“一画”,却含纳着丰富的内涵。在沈鹏先生看来这“一画”中充满了对立矛盾统一的关系,其中的折冲、对抗可谓“一波三折”,其中所谓的“波”,即书法中的气韵、血脉、形断意连、气通隔行等。每一笔画的出现都受已有条件对立面的制约,“一画”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就要求在“一画”中承载的是充满生命浓度的线质。当然这条物化的生命线质要想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既有形而下的技术,也有形而上的要求。在明白了以上所讲的笔法诸问题后,还有一个形而下的关键问题,即对毛笔的控制。很多人知道怎样写的道理,可就是写不好,因为他不懂得控制,控制毛笔的提按行驶靠的是手和心和气。
蔡邕《九势》中对“力”这样讲评说:“下笔之力,肌肤之丽。”从“力”被作为书法美学的中心范畴使用的那一天起,蔡邕就确切地认定,生理之“力”,是艺术之“力”的本原。“力”即是笔法、形式的外在意象,又是艺术生命美丽的重要内涵。常常能通过一个书家的作品看出他的生命力是否旺盛。
晋卫铄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需尽一身之力而送之。”钟繇:“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所谓笔力是指线条的力度在人们心中唤起的力量。”
提笔书写所耗费的力远大于按笔书写所耗的力。提笔的难度远大于按笔的难度,写小楷费的力可想而知。“人知起笔藏锋不易,岂知出锋甚难。”就像一个人走平路与走独木桥、走钢丝能一样吗?它需要极大的控制力。笔毫锥体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需要在书法家敏感精微的控制之中,才能写出符合书法家心意的线条笔画。毫无疑问,如何提高控制技巧,增强笔画线条的力度,是用笔最突出的中心和难题。要在用笔的控制力上多下工夫。
在欣赏古代经典作品时,都能感到一股强烈的气息扑面而来,正像一个人的气质,有有形的外在形式,也有无形的内心修炼。从佛学的理念来讲,人的相貌是会变的。你如果真学真干,三年后你的相貌一定会有所改变。认为一个人的外相也一定是他内心的外化,所谓相貌实则是他的心貌,他的心乱不乱,疲不疲惫,烦不烦,痛苦不痛苦,全在他脸上写着。所以在训练笔法和对毛笔的控制力的时候,还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儒、释、道等哲学、思想、文化、书法理论的学习,慢慢地,点点滴滴地修化内心,这样才能在阅读临摹传统书法经典作品中,包括技法都会有更深刻的感受、理解、领悟。实践和领悟都很重要,你不实践,终归是纸上谈兵,仅有实践不知用心领悟是“学而不思,则惘”,“迷惘”。阅读、思想、审美,人生境界的提升会作用于我们手上这支笔,也会改变笔底下流淌出来的这根线条,提高线的质感。各种审美理想对笔法的要求,会产生由各种笔法表现出来的不同审美线质。在长期执着的学习修炼领悟中,才情也会不断地被开发出来。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优秀的书法作品不少,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图片1
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图片2
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图片3
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图片4
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图片5
柳公权:字无百日功
柳公权,晚唐大书法家,他小时候常因写不好大字而受到父亲的训斥,有一次甚至要动手打他,于是,柳公权赌气认真练起字来。常言道:“字无百日功”,柳公权深信此理,时隔一年多,他的大字就大有起色,在同村相仿年龄的少年中,已经是首屈一指了,于是他父亲很高兴,柳公权自己也很得意。
有一个仲夏的中午,同村的孩子们在一棵老槐树下比书法,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这时有个卖豆腐脑的老叟在树下乘凉,并饶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还不时插几句很风趣的话,孩子们都挺喜欢他,柳公权写好字后,就先将字给老叟看,老人接过纸来,见上面写的是在;“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便皱起了眉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虽然字写得不错,但小孩子如此骄傲,恐怕今后难成大器。
老叟沉吟片刻说道:“这字写得不好,像我的豆腐脑,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这种字还值得在人前夸吗?”柳公权见老人把他的字说得一无是处,心中不痛快,他说:“别人都说我写的好,唯独你说差,我倒想让你写几个字,让我们看看你的本事!”老叟并不计较孩子的态度,他摸了摸胡子说:“我老汉是个粗人,做豆腐还行,要论写字,可没这个本事。可是别忘了:山外有山。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比你的字强多了,不信?你就去看看。”老叟说完,挑起担子走了。柳公权听说有人用脚写字都比他好,气得七窍生烟,决定到华原城亲眼看上一看。
第二天,他五更就起了床,背上干粮袋就出发了。一口气赶了四十多里路到了华原城,一进城门,见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一块粗布布幌,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这三个字写得苍劲有力,雄健潇洒。待他从人群中挤到近前一看,更是吃惊非浅: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叟正在写字,这个老叟没有双臂,他赤脚坐在地上,左脚按纸,右脚夹着一支大笔正在写楹联,那种博大的气魄,不俗的气质震动了柳公权;挥洒自如的龙凤凤舞博得围观者的喝彩。
至此,柳公权方信老叟言之不谬,想起自己自以为是地卖弄,觉得惭愧万分,他向圈内紧走了几步便跪了下去,对“字画汤”说:“我是柳公权,愿意拜你为师,请师傅收我为徒,传给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忙将脚趾夹着的笔放在地上,缓缓地说:“我是个孤苦的废人,岂敢收徒为师。”公权苦苦哀求,跪在那里不起来。“字画汤”见这个小孩子这么诚恳好学,便用脚在地上展开一张纸,提笔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放下笔诚恳地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在风风雨雨中练了五十多年字。家中有个装八担水的水缸,为研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院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日日在池中洗砚,乃至池水变黑。尽管我下了如此功夫,离写好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叩谢了老人,依依不舍地回了家。
柳公权进了家门,马上研墨、铺纸开始练字。柳公权日复一日地发奋练字,磨得手上起了厚厚的茧子,磨得衣肘破了补了一层又一层。颜体字的厚重雄伟、磊落巍峨,欧体字的险劲瘦硬、精密俊逸,“字画汤”的奔腾豪放、大气磅礴,以及南派书法的潇洒妩媚、婉畅多姿,他都认真研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另外,柳公权还从字外下功夫:人家剥牛剔羊,他从旁边认真观看而从中受到启发,他还观察空中大雁,水中游鱼,麋鹿奔跑,骏马脱缰,他简直要把整个大自然都融注到书法艺术中了。终于,柳公权的书法自成一派,他本人也成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晚年隐居于华原城南的鹳鹊谷研习书法,刻苦练字,一直到87岁去世时为止。
行草书钢笔书法,让你欣赏行草书不一样的美感。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钢笔行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钢笔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钢笔行草书法作品图片1
钢笔行草书法作品图片2
钢笔行草书法作品图片3
钢笔行草书法作品图片4
钢笔书法入门教程
笔字基本笔画的写法
钢笔楷书的基本笔画主要有点、横、竖、钩、挑、撇、捺、折等。它们是构成楷书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其表现手法。
第一节运笔方法
凡笔画,均可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来完成。
一、起笔法
起笔的方法有顿势、尖势、连带等。
(一)顿势起笔法:指笔尖在纸上做一停顿;
(二)尖势起笔法:指起笔速度很快并且很轻,笔画出现尖锋状;
(三)连带起笔法:指与上一笔画有连带的形状。
二、行笔法
主要是指笔画书写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平斜、曲直等关系通过指力的作用,求得变化的方法。
三、收笔法
(一)顿势收笔法
收笔时笔尖仍停留在纸上做一顿势,并多有回锋之意。
(二)出锋收笔法
收笔时笔尖快速离开纸面,并出现尖锋。
(三)连势收笔法
收笔时随意连带一下,多用于行书。
书写运笔时,要注意起笔与收笔的变化。也就是说,同一笔画在同一字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时,书写要有变化。
第二节基本笔画的写法
用钢笔写楷书,基本笔画的形态与毛笔字基本相同。不过因为书写工具的不同,钢笔字的笔画的起笔收笔与毛笔字有所不同,不过是更简单罢了。首先看起笔,横、竖撇的起笔方式是一样的,只要向右下方轻顿笔即可,但是不宜拖的过长。然后就是行笔了,行笔过程要注意不同笔画的轻重变化。收笔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露锋和回锋。露锋简单,提笔就是了。回锋要注意,如横画的收笔、垂露竖画的收笔、点的收笔等。收笔时用笔尖往回轻轻一推,然后再提笔。就行了。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困难了。因为我们用钢笔等硬笔书写的时间太长,所以形成的习惯也根深蒂固。要想改正并形成新的习惯,这可不是说说的事情,需要动手认真练习。
一、点:注意点画由轻到重的行笔。收笔时如同垂露竖的收笔,向左上轻推后提起。左点、右点、长点只是方向长度的变化。不要写的太短和太弯。另外注意,左点不要写作撇。如图:
1、斜点:起笔尖势,右下斜出,收笔下顿。
2、左点:起笔尖势,左下斜出,收笔下顿。
3、直点:同短竖,不宜长。
二、横:起笔向右下轻顿、然后向右上行笔、收笔时逐渐加重停顿后向左上轻推然后提笔。注意:起笔时由顿笔到行笔是方向突然改变,不要写成了转笔。也不要写的过于重。收笔时不要出现明显的折笔。另外要注意短横上仰与长横的下俯的弧度变化。如图:
1、顿势长横:顿势起笔、收笔,行笔相对轻。
2、尖势长横:尖势起笔,由轻而重,收笔顿势。
3、短横:起笔顿势、尖势两种,收笔可轻可重。
三、竖:竖画起笔同横要一样,向右下轻顿笔然后向下行笔。行笔要端正,勿歪斜弯曲。收笔有两种,悬针竖简单,只要提笔即可。垂露竖则需停住后向左上轻推然后向上提笔。如图:
1、悬针竖:起笔顿势,行笔直下,渐轻,收笔出锋。
2、垂露竖:起笔顿势,行笔直下,收笔顿势回锋。
3、尖竖:起笔尖势,渐重,收笔顿势回锋。
四、钩:钢笔字的钩画形态同毛笔一样,只是钩画更简单。只要在前面的笔画末端稍停后迅提笔就好了。注意钩画提出的方向。如图:
1、竖钩:先做垂露,收笔由重至轻,向左上出钩。
2、斜钩(戈钩):起笔顿势,行笔向右下弯曲,收笔向右上出钩。
3、卧钩:起笔尖势,行笔向右下凹曲,渐平,收笔向左上出钩。
4、竖弯钩:弯处宜转并略轻。
5、横钩:钩不宜长。
6、横折钩:折处做顿势。
五、撇:形态同毛笔字相同。起笔同上面的横和竖一样。注意行笔的方向。除竖撇外,其余各撇画都不能写弯了。特别是撇的收笔处不要往上翘。如图:
1、长撇:起笔顿势,行笔向左下弯曲,由重到轻,收笔顺势出锋。
2、短撇:起笔顿势,向左下斜出,宜短而不宜太曲,其余与斜撇同。
六、捺:轻起笔后转向右下行笔,并且力度由轻逐渐加重,在出捺脚之前达到最重然后平向右迅速提笔。注意提出的长度。如图:
1、斜捺:起笔顿势、尖势皆可,行笔曲势向右下,接近收笔时稍平,收笔先顿后出锋。
2、平捺:只是形态比斜捺平,其余略同。
3、反捺:就是斜点的延长。
七、折:钢笔字的折画较毛笔字省劲的多。不需过重的提笔顿笔,只要稍微停顿后改变方向就行了。注意不要刻意模仿毛笔字的用笔方法,画蛇添足。另外要注意撇提不要写作撇横,竖折不要变成了竖弯,撇点不要写成了撇捺。如图:
1、横折:先做短横,折处稍顿,再向下做竖,收笔停顿。
2、竖折:先做竖,折处略向左顿,再做横,收笔用顿势。
八、挑(提):起笔同横,迅即向右上提笔。勿写作横画。
起笔顿势,右上行笔,渐轻,收笔出锋。
楷书是书法字体之一,从古至今,成为人们学习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联都是用楷书写的,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图片1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图片2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图片3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图片4
楷书对联书法作品图片5
楷书创作的艺术变化
楷书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变化。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有自己的性情,颜筋柳骨、雄壮险峻是性情;古朴、自然、野逸的墓志也是性情。每一种性情又依托于笔法、字法、章法之中,这正是学习中要理解和领悟的规律性的东西,是临摹的目的。
楷书要达到艺术性的格调,除了继承唐楷之外,还要在北碑、墓志上下凡功夫。看看唐朝之前的楷书,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楷书,而颜柳登峰造极之后则越发的失去了情趣和意境。
追求楷书轻松、自然、舒畅、体现人性理念的美,才是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和给予的有一个机遇。
楷书创作也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感情的抒发同样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这个理性就是楷书的规律——聚散、大小、长扁、欹正的变化;字与字之间生动、和谐的兼容、融合、协调;单字有精神相挽之处,通篇有气息的贯通。所以章法是第一要务(并非只是横幅、竖幅、对联、扇面、落款、钤印这些形式问题)。
楷书的结体
楷书的结体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可以说是最规范的一种字体,学好楷书,是学习和掌握其他各种书体的基础。
文字的结体和书法是楷书的结体似乎有相似之处,但其实差别甚远,前者有属于语言学范畴的,后者则是属于美学范畴的艺术情感范畴的。所以,在楷书结体的种种类型中,都不难看到那些神秘和美的原则,如对称、等分、黄金分割。
单体型字笔一般都比较简单,适合在米格作字,其重心在格子的中轴线上,两部对称型亦如此。在结字上,单体型字最难写,无照应即要八面照应。两部型上下对称的,相同笔画或字型相同的,一般下面要写的大一些,宽一些。如“昌”、“吕”等字,下面宽大些,才托得住。三部型在结字时要忌平分秋色,有的字宜两头大中间小,如“树”、“鸿”、“衍”等;有的字宜两头小中间大,如“掷”、“徽”等;有的字大小则相同。在两头笔画长短相同时,可使左边笔画写短,如“辩”字,前面的“辛”可写得紧缩一些、短一些,后面则才舒展些,竖笔可长些。全包型可依长和短处理,长者可写狭,短者可略扁一些,笔画相互穿插,避免出现直线的空隙。
以上只是基本类型,除此外,还会遇到比较繁杂的情形。因此也有的书家将此概括为繁杂型。繁杂型其实是一种复合型式,它往往是那些结构繁多、笔划繁多的字。如“音”,是由“乡”和“音”组成:“丽”“鹿”二字合成;“鹦”由四个字组成,对于这种情况,书者可将其分解成几个部分处理,原则是每个部分的字亦按常规处理。整体上,长短处理又要以方格为准绳。
关于结体,素来有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和李淳进结体八十四法之说。欧阳询的三十五法为: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挖、相让、补空、贴零、粘合、满不要虚、意连、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住、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却好、大成小、小大成形、小大大小、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长右短、褊、各自成形、相管领、应接等。这些都要细细体会方悟其旨。李淳进后来又总结出结体八十四法。李是明皇朝臣,他自幼习字,后以研究名世。他先是把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徐庆祥注)中关于楷书结字一百一十三目筛为五十六月,后又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总结出二十六目,成为今天为人们较熟悉的八十四法。李淳进的结字法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更为细了。具体为“天覆、地载、让左、让右、分疆、三匀、二段、三停、上占地步、下占地步、左占地步、右占地步、左右占地步、上下占地步、中占地步、俯仰勾、平四角、平两肩、勾画、错综、疏排、镇密、悬针、上平、下平、上宽、下宽、中竖、减捺、减勾、让横、让直、横勒、均平、纵波、横波、纵戈、横戈、屈脚、承上、曾头、其脚、长方、短方、搭勾、重撇、攒点、排点、勾努、勾裹、中勾、绰勾、伸勾、屈勾、左垂、右垂、盖下、真下、纵腕、横腕、纵撇、横撇、联撇、散水、肥、瘦、疏、密、堆、积、偏、圆、斜、正、重、并、长、短、小、向、背、孤、单、大。
历朝历代都不乏优秀的楷书大家,他们所创作的楷书书法作品都非常的优秀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的艺术。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欣赏
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图片1
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图片2
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图片3
历代经典楷书书法作品图片4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1、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