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说的这个铁栅栏正式名称叫做格栅装甲。主要用于坦克装甲车辆防御RPG和反坦克导弹这类破甲弹的攻击。
格栅装甲的作用原理并非如前面两位朋友所说的使火箭弹或者反坦克导弹提前引爆,减弱对主装甲的穿透效果。而是力争在不触发破甲弹引信,使火箭弹或反坦克导弹不发生爆炸的前提下,破坏破甲弹的弹体结构,令弹体发生碎裂,使其无法对主装甲构成伤害。
无论是反坦克火箭弹还是反坦克导弹,都属于破甲弹,都是依靠聚能装药和炸药聚能面安装的铜质药型罩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高速金属射流穿透装甲。各种破甲弹的战斗部结构都大同小异,给你贴张火箭弱剖视图,就很容易理解格栅装甲的作用原理。
破甲弹的战斗部从前至后分为风帽、整流罩、聚能装药、电发引信四大部分。其中风帽的作用是容纳能够产生起爆电流的压电陶瓷;整流罩的作用是减少飞行阻力并赋予破甲弹合适的炸高,以获得最佳的破甲效果;聚能装药部分就不必说了。电发引信就是接收当风帽撞击目标时,压电陶瓷受压产生的电流,引爆装药。
从破甲弹战斗部的结构可以看出,破甲弹都是采用直接撞击起爆的方式,如果战斗部顶端风帽中的压电陶瓷不受撞击,则无法产生起爆电流,破甲弹也就不会起爆。同时,破甲弹整流罩和主装药外的被甲是由非常薄的铝合金板或钢板冲压而成,并且整流罩里面完全是空的,而起爆炸作用的锥型装药则是熔铸成型,整个战斗部受到外力撞击都非常容易因弹体变形甚至破裂而被破坏。
而格栅装甲正是针对破甲弹这一特点而起作用。格栅装甲是由高硬度钢条焊接而成,钢条的间隔日前普遍为50毫米,而且安装格栅装甲都与车体主装甲保留足够的距离。而目前反坦克火箭弹战斗部直径最大处均大于70毫米(苏制RPG和我国的69式火箭弹最大弹径为85毫米),而几乎所有的反坦克导弹的弹径都不小于100毫米。当反坦克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撞击到格栅装甲时,战斗部顶端风帽直接撞到钢条上的概率非常低,更多的是射到格栅装甲的空隙中。由于焊接格栅装甲的钢条硬度要远远高于破甲弹整流罩及弹体被甲的硬度,因此,破甲弹战斗部的被甲和主装药在与格栅装甲碰撞的瞬间被挤压变形,甚至完全碎裂,使弹体结构完全被破坏。而此时,格栅装甲与车辆主装甲之间的距离,又保证了破甲弹风帽无法碰到车辆主装甲,而使压电陶瓷无法受压产生起爆电流,从而使破甲弹根本无法正常起爆,由此,对车辆产生保护作用。
由此可见,格栅装甲的作用并不是使反坦克火箭弹或反坦克导弹提前起爆,而是使它们根本无法起爆。
但是,格栅装甲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有效,由于为了保证焊接格栅装甲的钢条所必要的强度,钢条就必定有一定的宽度和厚度,因此,格栅装甲除了其空隙之外,肯定会有一定的受弹面积,因此,破甲弹的风帽直接撞到钢条上也有一定的概率。如果破甲弹直接命中钢条而不是钢条空隙,则如前面朋友说的那样,使破甲弹提前起爆,除掉钢条对破甲弹聚能金属射流的阻滞作用之外,其剩余的射流能量虽无法再穿透主战坦克的主装甲,但对付步战车、装甲输送车这类轻装甲车辆还是富富有余,因此,格栅装甲对轻装甲车辆的有效防护率大约在60%左右。但就这60%的防护率也能救很多人的命,这就是格栅装甲的意义所在。
主动防御系统 价格极高 而且只能对付慢速反坦克导弹 对于炮弹基本不能防御 正因如此 西方国家也没有大量装备 只有一些实验使用夹层装甲也就是复合装甲 是最基本的装甲布置 大量运用于坦克正面在抵抗穿甲弹和破甲弹方面都很强 但作为主装甲重量很大 在轻型车辆上难以布置爆炸装甲即反应装甲 属于附加装甲的一种 优势是重量轻 防御力强对破甲弹效果最好 对穿甲弹也不错 但需要厚背板承受爆炸冲击 因此无法用在轻型车辆上格栅装甲最轻最简单 可以装在轻型车辆上 但无法防御穿甲弹 它本质是间隔装甲的一种 但起效机理不一样 除了主动防御是靠拦截起效外其他都是被动防御 复合、间隔装甲是利用穿甲过程中由于穿过装甲材料变化 受力不均来破坏穿甲弹芯和金属射流 反应装甲利用爆炸使表面装甲变形来破坏弹芯和射流 格栅装甲靠阻挡火箭弹使其提前触发或无法触发来降低其威力 理想的防御系统是这所有类型综合一起装备最好 除了主动防御价格高不需考虑外 其他形式的装甲都是价格低廉 能够完全装备所有坦克的 最外面是格栅 中间加层非金属板做间隔 主装甲是复合 主装甲外面覆盖反应装甲 这样的话 一辆42吨的T72坦克在装上反应装甲、格栅厚重量将增加6吨到7吨 考虑到格栅防护不全面且也占3吨重 因此装了反应的基本都不装格栅
足矣,只要没有串联弹头。其实和距离关系更大,如果离着1m引爆那基本伤不着什么人了,可惜这个不现实。隔栏装甲作为低成本的防护手段是相当有效的。最大好处是不像爆炸式反应装甲会伤及附近的徒步士兵,在伊拉克的城市作战中尤为重要。伊拉克的RPG多数不是成形装药战斗部,这和游击队的需求和成形装药的工艺有关系。毕竟破甲弹能杀装甲车辆但是爆炸的杀伤范围极度有限,而游击队和装甲车辆正面战斗基本没有胜算,而且造成人员伤亡才是要务。薄皮的Styker和悍马可能直接吃上有危险,布莱德雷即便是直接挨也不会有大问题。
电影《战狼》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角冷锋卷入武装冲突时用一张疑似是钢丝床的钢丝网,将一枚RPG火箭弹卡住,再将其与钢丝网一同抛掉,避免了对民众的伤害。这个动作引起了网上观影者的大讨论,这样的情况符合现实吗?一张钢丝网能够拦住RPG吗?
首先从火箭弹的速度来看。RPG火箭弹又称火箭助推榴弹,先由无坐力发射筒发射后开始飞行。初速仅120~140米/秒,和坦克炮发射穿甲弹时动辄上千米/秒的初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火箭弹飞离发射筒大约30米时,弹体后部的火箭增程发动机启动,新提供的推力可使弹体保持等速甚至加速飞行,最高速度差不多300米/秒,但基本上还是属于肉眼可视范围,也就是说在各种影片中都能够看到这种火箭弹拖着尾焰慢悠悠地飞来。在500米射程内坦克或许很难躲避,但人的话却是可以有办法闪避的。
RPG是为了击穿坦克装甲而设计的,所以采用的是聚能装药破甲弹头,一般直接撞击目标进行起爆。整流罩和主装药外的被甲由非常薄的铝合金板或钢板冲压而成,内部有较大空间。但是这种弹药有个问题,如果顶端风帽中的压电陶瓷受到挤压破损失效,则可能无法产生电流引爆装药,这时候破甲弹就可能成为不会爆炸的“铁疙瘩”。
为了能够卡住火箭弹,一般会使用高硬度钢条焊接成格栅装甲,钢条之间的间隔大约50毫米左右。因为目前反坦克火箭弹战斗部直径最大处均大于70毫米,所以当反坦克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击中格栅装甲的间隙时,弹头的风帽、整流罩与周边的高强度钢条碰撞后会被挤压变形,甚至完全碎裂,致使电发引信损坏失效无法引爆战斗部,从而起到对车辆的保护作用。
在二战的时候,还没有正版格栅装甲出现,苏联人为了对付德国反坦克手的铁拳,就曾经给自己的坦克焊接上了钢丝床,有效地提高了防御反坦克火箭弹的能力。不过由于钢丝床中的钢丝太密,所以其作用原理是提前引爆弹头减少对坦克装甲的伤害,而不是主要为了卡住弹头。而二战时期的美军和德军都曾给坦克加装其他附属物来防御单兵反坦克枪武器的杀伤,比如往坦克上加上沙袋或者废弃的履带和零部件等。
那是因为梅卡瓦炮塔后面形成一块巨大的弹窝区,而且那里是炮塔座圈,如果那里被弹药命中的话后果就非常严重了。这个铁链的作用是拦住反坦克火箭弹、破甲弹让它提早爆炸,这样就能让金属射流不能在最佳距离上发挥作用,而且金属射流的方向也会发生畸变,威力大大降低,坦克就安全了,效果类似格栅装甲。
主动防御系统 价格极高 而且只能对付慢速反坦克导弹 对于炮弹基本不能防御 正因如此 西方国家也没有大量装备 只有一些实验使用 夹层装甲也就是复合装甲 是最基本的装甲布置 大量运用于坦克正面 在抵抗穿甲弹和破甲弹方面都很强 但作为主装甲重量很大 在轻型车辆上难以布置 爆炸装甲即反应装甲 属于附加装甲的一种 优势是重量轻 防御力强 对破甲弹效果最好 对穿甲弹也不错 但需要厚背板承受爆炸冲击 因此无法用在轻型车辆上 格栅装甲最轻最简单 可以装在轻型车辆上 但无法防御穿甲弹 它本质是间隔装甲的一种 但起效机理不一样 除了主动防御是靠拦截起效外 其他都是被动防御 复合、间隔装甲是利用穿甲过程中由于穿过装甲材料变化 受力不均来破坏穿甲弹芯和金属射流 反应装甲利用爆炸使表面装甲变形来破坏弹芯和射流 格栅装甲靠阻挡火箭弹使其提前触发或无法触发来降低其威力 理想的防御系统是这所有类型综合一起装备最好 除了主动防御价格高不需考虑外 其他形式的装甲都是价格低廉 能够完全装备所有坦克的 最外面是格栅 中间加层非金属板做间隔 主装甲是复合 主装甲外面覆盖反应装甲 这样的话 一辆42吨的T72坦克在装上反应装甲、格栅厚重量将增加6吨到7吨 考虑到格栅防护不全面且也占3吨重 因此装了反应的基本都不装格栅
C系红烧肉、R系饭团、F系提神咖啡、S系S军口粮、M系可口可乐、D系巧克力、J系餐包、Y系红茶布丁。
注意,医疗包现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补给品。之前很多玩家会嗑药代替医疗包,但是在眩晕状态下,口服晕车药可以当场缓解头晕症状,大小医疗包或成为未来重坦标配。
此外,大补给和口粮还有燃油是只要装上了坦克,就会开始使用,就要扣钱。装上不用不扣钱的是修理包治疗包和灭火器械,装上用了也不扣钱的是变速器,当然如果车辆被击毁则需要计算费用。
扩展资料:
坦克世界各系车的优劣。
S系:这一系不管是重坦、中坦、火炮、TD或者轻坦,能力都很均衡.
D系:前置发动机,须备好灭火器,灭火和专注撞击是多数车必学的。全系科技树基本上没什么坑车,德系优先推荐玩TD,德系TD的穿深普遍高于同级车,面对一般的高级车很少有打不穿的,而且移动也不慢,精度高,练起来很容易。
C系:大多车没俯角,这是硬伤,不过C系的车不管是重坦,中坦、TD还是LT其实都不差,玩起来其实和S系差不多,而且C系的特色茶叶弹(金币弹),社会主义三百穿是全部系别唯一的特有特色。
F系:到8级才算开始成型(火炮和LT例外),高卢鸡的火炮伤害低,但胜在装填快,练起来也比较容易。
Y系:中坦虽然说有全系最远的视野,但车体太大,很容易亮,适合中排游走,后排黑枪。相对来说Y系火炮是性价比最高的,是全系炮线最高的存在。
M系:美系SPG,口径大,溅射范围大,伤害高。轻坦视野高,移动快,有弹夹有152火箭炮。
R系:MT,转向灵活、视野较好、俯角不错,装填迅速,但身小脆皮,适合中排游走和黑枪。HT肉厚耐操,但是跑得慢,身形太大,伸缩不好藏。
J系:J系前期是参照欧洲特色大杂烩,到7级以后是参照D系、S系的设计,9级以后是弹夹,移动转向灵活,火控尚可。
V系:TD,前期一般,后期虽然有对HEAT免疫的格栅装甲,俯仰角优异,架炮精度高,装填快,但双模式的设定,只能黑枪蹲坑。
1、美国M113步兵战车要求是能扛得住7.62 口径自 动 武 器打击,12.7 口径的机抢肯定防不住!至于RPG-7(穿深300毫米),只要打中,全车人都成烧鸡!以色列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一车人被一个RPG包了饺子!所以以色列才开发雌虎等步兵战车!
2、至于最先进的RPG-29,英国挑战者-2被一发RPG-29打中,车辆被毁,驾驶员截肢!
3、步兵战车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的,里面要求有容纳全副武装的7-13名战士的载员仓,再加上驾驶员3人,必然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是远远大于坦克,也就是皮薄馅大!就算有格栅装甲,对于RPG防御困难!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平原作战,RPG根本无法近身;而巷战,RPG一下就是几十枚一起发射!
车 臣连T72都防不住RPG,凭啥防御力不如坦克的步兵战车能防御RPG呢?
坦克上的栏栅是做什么用的?效果如何?
实际上,别看坦克或装甲运兵车上面的铁栅栏造型不太好看,而且还有些笨重,完全没有爆炸式反应装甲那么高端,但它却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实用的防护坦克装甲车的手段,这种铁栏栅的专业名称叫做格栅装甲,它的实际作用就相当于外挂式轻装装甲,而它的作用就是用于防御空心爆破战斗部的火箭弹,这个很容易理解,它的作用就是为了防止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筒的攻击,也就是防范RPG火箭筒一类的武器。
这种隔栅装甲的特点是造价低,容易安装,而且防护力较好,所谓格栅装甲简单一点理解就是,用一根一根的铁条或者钢筋焊接而成的一种网状格栅,焊接成网状格栅之后并固定在坦克或者装甲运兵的车体四周,由此可见,这种网状隔栅装甲,显然就是一种最为简单且实用的坦克装甲防护措施,不仅成本造价低廉,容易安装而且具有非常好的防护效果。
从历史角度来看,坦克,装甲运兵车上面配装的这种格栅装甲,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的苏联军队,因为,二战打到中后期之后,盟军对德国发起了最大规模的反攻,而在这些反攻作战当中,大量的盟军坦克钢铁洪流投入到对德作战当中,这时的德国军队承受了巨大的炮火打击,为了能够有效杀伤盟军的坦克装甲,德国方面专门研制了一种反坦克的火箭筒武器,也就是铁拳反坦克火箭筒,而这款反坦克火箭筒的有效射程约为500米,也就是说,当苏联的T-34坦克在抵近到德军阵地500米左右时,就会被这种反坦克火箭筒给击毁。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从德国军队使用了这种反坦克火箭筒之后,一时间,确实给苏联的装甲部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如何应对德军的反坦克火箭筒,就成为了苏联军事专家们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由于苏联当时的军用物资相对比较匮乏,这一点,也给军事专家们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以,他们就只能从现有的所有资源当中想办法解决德军反坦克火箭筒的威胁,于是,一个苏联专家就利用现有资源设计了一个铁丝格栅来进行防御。
刚开始,苏联坦克兵们对这种铁丝格栅的防护力表示非常的怀疑,所以,他们在进攻德军阵地时依然不敢靠近到500米范围内,不过,战场上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打着打着有一辆苏联的坦克就冲到了德军阵地很近的地方,这时德军就像这辆苏联军队的T-34坦克发射了一枚反坦克火箭弹,但令坦克兵感到非常意外和兴奋的是,德军火箭弹被坦克上装的铁丝格栅成功的拦截了。也正是由于苏联专家发明的这种铁丝格栅取得了非常好的防护效果。此后这种设计就被世界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使用了。
最轻最好护甲是格栅装甲最轻最简单 可以装在轻型车辆上 但无法防御穿甲弹 它本质是间隔装甲的一种 但起效机理不一样 除了主动防御是靠拦截起效外其他都是被动防御 复合、间隔装甲是利用穿甲过程中由于穿过装甲材料变化 受力不均来破坏穿甲弹芯和金属射流 反应装甲利用爆炸使表面装甲变形来破坏弹芯和射流 格栅装甲靠阻挡火箭弹使其提前触发或无法触发来降低其威力理想的防御系统是这所有类型综合一起装备最好 除了主动防御价格高不需考虑外 其他形式的装甲都是价格低廉 能够完全装备所有坦克的最外面是格栅 中间加层非金属板做间隔 主装甲是复合 主装甲外面覆盖反应装甲 这样的话 一辆42吨的T72坦克在装上反应装甲、格栅厚重量将增加6吨到7吨 考虑到格栅防护不全面且也占3吨重 因此装了反应的基本都不装格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