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装饰构件

更新时间:02-01 装修 由 棼谷 分享

中国古代的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很精美的,尤其是在细节配件上实在是精美绝伦。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牛腿和雀替有什么区别,牛腿是屋檐下的构件,雀替是梁下的构件。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雀替。雀替是古代建筑中很常见的一种零件。因为它的形状很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雀替的用处就相当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之类的东西,当然也是用来做装饰的。明清以后,雀替的装饰意味更加的浓重,它的力学作用慢慢的就不受到关注了。

还有一种雀替,是出现在梁思成先生的作品里的。就那种说是云雀但又不像云雀的东西,称之为“牛腿”。这种东西一般存在于中国的南方地区。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什么是牛腿。牛腿也是一种装饰构件,它的形状通常是上大下小的,这是南方人给它起的名字。这就是梁先生书中提到的“似是而非的雀替”。这可能就是南方地区的“云雀”了吧,它的雕刻工业也是非常的精美,看起来真的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了,让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不管是,什么样的古建筑,对于中国来说,都能够体现出一种古典美,一种建筑的复古之情。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的认为,中国的建筑就是一家独大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提出了中国建筑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比如说我们肉眼可见的就是,中国的建筑没有什么创新,很少更新换代。有的东西只求它的外观,实用性却没有那么的强。

古建屋顶瓦及构件名称

1、古建筑屋顶瓦名称有布瓦(小青瓦)、机瓦(平瓦)、陶片瓦、琉璃瓦、水泥瓦等。构造大同小异,常用的是机瓦和水泥瓦,铺起来方便简单,也利于屋顶排水。2、古建筑屋顶构件名称有底瓦、筒瓦、滴水、勾头等。三连砖、压当条、平口条、斜当沟、正当沟、垂通脊、正通脊、群色条、垂兽、仙人及走兽等。

1、古建筑屋顶瓦名称有布瓦(小青瓦)、机瓦(平瓦)、陶片瓦、琉璃瓦、水泥瓦等。构造大同小异,常用的是机瓦和水泥瓦,铺起来方便简单,也利于屋顶排水。

2、古建筑屋顶构件名称有底瓦、筒瓦、滴水、勾头等。三连砖、压当条、平口条、斜当沟、正当沟、垂通脊、正通脊、群色条、垂兽、仙人及走兽等。

写出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1.台基建筑物的柱子或者墙壁以下的部分,包括有地下的“埋深”和地上露明的“台明”。“埋深”用三合土夯筑而成,深约0.3-2米。“台明”是柱子或墙体以下至地平面以上的部分,通常用砖或石砌成,高度一般为柱高的1/5--1/7。宫殿和寺庙建筑的台基又称“须弥座”.2.柱木结构中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位于柱础与斗拱或梁架之间。以圆柱最为常见,兼有方柱、八角柱、小八角柱、梭柱、雕龙柱等。3.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配而成。斗拱层数的多少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作为制定建筑等级的标准之一。主要用于高级抬梁式木架构结构,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趋于简练的发展过程。4.间房屋平面宽、深的度量单位称间,又称“开间”。在古代建筑中,单体建筑正面通长一般称面阔,每四根立柱内所围的面积是间的面积。而各间的间距,自商朝至战国时代的遗迹多在3米左右,后来到唐朝发展以5米居多,宋代以后再次扩大到8米,最大的是明长陵大殿的明面间阔达110.34米。5.梁这是古建筑中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一般上一层梁较下一层梁短,这样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层梁往往置于柱头上或与斗栱相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架。6.屋顶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1)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2)歇山顶,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3)悬山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4)硬山顶,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5)攒尖顶,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6)卷棚顶,两坡出水,其特征在于前后两坡相接处没有明显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线曲面。(7)盝顶,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在四周加上一圈外檐,形似一个矩形的水池。以上屋顶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7.山墙房屋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建筑五两端的围护墙。特点是两侧要高于屋面,随屋顶斜坡面而呈阶梯形,常见的还有风火山墙。8.彩画是用中国传统颜料和厚重浓艳的色彩,在梁、柱、枋、斗、栱、藻井等部位描绘的各种图案纹样,为我国民间画种之一。元代以前是在木构件上施底粉直接绘画。明开始用较薄的油灰地仗。绘画技法在唐、五代就已经有了叠晕。9.藻井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为高级室内天棚装修艺术构造形式名称。一般在宫殿、庙宇、佛堂等重要建筑室内中心位置上方,结构变化无穷,层层上升,形如井状。在汉代建筑中就出现了藻井,明清时期藻井有木雕、海漫、石雕,在彩画装饰方面多以青绿冷色为主,并大面积地贴饰以混金,给人绚丽辉煌的感受。现存实物以故宫太和殿内的藻井雕龙浑金最为华丽,称为“金漆盘龙吊珠藻井”。

中国建筑的特色构件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斗拱在中国建筑木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相结合的产物。斗拱,又称__、斗科、_栌、铺作等,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古建筑屋顶中间的那个装饰叫什么

古建筑屋顶的装饰叫做吻兽。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吻兽从何处来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中国古代建筑上经常可见的两种装饰,“悬鱼”与“惹草”,它们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古建筑山墙上部和屋檐下,有很多的装饰构件,比如悬鱼、惹草、山花等,都是山墙上的博风板装饰构件名称。

  搏风板是用于悬山或歇山建筑,遮挡山面梢檩檩头之板,可以遮挡风、雪、雨、露。在此板正中间的装饰悬垂物,称为“悬鱼”,两边顺坡排列较小的三角云纹装饰,则称为“惹草”。

  悬鱼,垂于正脊,大多用木质材料雕刻而成,因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也叫垂鱼。惹草,位于悬鱼两侧对称,惹草体量较小,纹样案和雕刻工艺比较简单,大多数是三角云纹。

《营造法式》对悬鱼和惹草的尺寸规定有下述数句:“造垂鱼、惹草之制:或用华瓣,或用云头造,垂鱼长三尺至一丈;惹草长三尺至七尺,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垂鱼版:每长一尺,则广六寸,厚二分五厘。惹草版:每长一尺,则广七寸,厚同垂鱼。”

  悬鱼、惹草的尺寸,随建筑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伸缩余地,它们的长宽比例大致规定为10:5和10:7。现存古民居建筑的悬鱼大多数在80-100厘米长,20-30厘米左右宽。其他类型建筑的悬鱼,长度存在很大差异。

  悬鱼与惹草,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装饰符号,虽左右不了建筑的结构,但它们使得山墙和屋檐的过渡变得更自然,纯朴而不粗陋,花纹繁杂却不媚俗,将精致错落、含蓄内敛的美得以展现。

古建筑构件

结构构件有:柱、梁、枋、川、桁、斗拱等装饰构件有:美人靠、雀替、挂落、飞罩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有哪些

(一)台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2,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 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 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 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 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 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 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1,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 》框住,并 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 》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 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 》或( )框起。“( )”被建筑家们称作“包 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七)屋顶(古称屋盖)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 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 顶。 2,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3,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 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 形曲面。 (八)山墙 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九)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 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 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标签: # 构件 # 古建筑
声明:关于《古建筑装饰构件》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76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