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裂缝的成因:造成裂缝的5种主要原因:1、 结构裂缝(结构沉降);2、伸缩裂缝;3、养护裂缝;4、应力裂缝;5、徐变裂缝二、裂缝的产生及预防:1. 结构裂缝:a. 主要是由于地基未压实或因受力不均匀导致发生不均匀沉降;b. 表现:通常发生在受力后的相邻板块间、墙边、柱脚等处,开裂处有明显凹凸感;开口较宽,上宽下窄,贯穿整个板块。c. 预控措施:按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地基需分层回填、碾压密实(密实度大于0.93);相邻板块之间添加传力杆;柱脚预设隔离物与地坪脱开等。2. 伸缩裂缝:a. 由于混凝土伸缩或配筋不匹配、未合理设置伸缩缝、后切缝未达到设计深度造成为最常见的裂缝问题;b. 表现:在板块1/2 或1/3 处出现规律性裂缝;c. 预控措施:合理配置钢筋及在混凝土内添加尼龙纤维、合理设计切割缝、切割深度到位、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水灰比即可解决。通常建议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纤维、尼龙纤维或面层绑扎钢筋或钢丝网片。在配筋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缩小混凝土的开缝间距,推荐尺寸:混凝土厚度5厘米 开切不大于3M*3M 切缝深度 4厘米以上;厚度为8-10厘米 开切不大于4M*4M; 切缝深度 5厘米以上;厚度为15厘米 开切不大于4.8M*4.8M; 切缝深度 6厘米以上厚度为20厘米, 开切不大于6M*6M, 切缝深度 7厘米以上面层钢筋为非结构筋时应切断,钢丝网片需切断。
混凝土地面出现裂缝的原因比较多,或者说也比较复杂。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1、基础没有做好。基础没有做好,会存在沉降不均匀的问题,这样就会导致混凝土开裂。2、没有及时切割伸缩缝或者压根没有切伸缩缝。这样就会因为切割伸缩缝不及时,或者没有切割伸缩缝,而混凝土收缩,就会出现开裂。3、保养不及时或保养不当引起的开裂。混凝土浇筑后,会有一个凝固来劲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必须打水养护,如果没有及时打水,或者凝固阶段打水不充分,混凝土就会出现凝固不彻底,标号不达标的情况,严重的就会产生开裂。以上是混凝土路面开裂的三个主要方面。题主可以比照找出原因所在。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有哪些1、水泥石灰的比例不正确。有的工作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施工方便,可能会私自加水,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流动性,但是却提高了水灰的比例,导致后期硬化的时候出现不规则的裂缝。2、时间太长了。导致水分蒸发得比较快,到现场施工的时候,混凝土的强度达不到要求,就会产生裂缝。3、施工速度比较快。浇筑比较频繁,流动性就会比较低,导致混凝土沉降不足,后期浇筑的过程中,尤其在接缝处,最容易出现裂缝。4、养护不合理所带来的。后期没有浇水,进行经常性的润湿,使得表面干燥比较快速,而水泥一旦出现了失水,就会急剧收缩。强度降低了,后期就会产生开裂的问题。5、与环境也有关系。比如空气比较干燥,温度比较高,又刮了大风,这时候就会加快水混凝土表面的蒸发速度,后期就容易出现开裂。尤其在夏季或者冬季施工的时候,最容易出现温差裂缝。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原因如下:1、位置缝:在设计缝和施工搭接缝附近一定位置存在的裂缝,位置缝又分为三种:人工搭接缝、切缝、纵横缝。人工搭接缝:施工造成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搭接、衔接缝。由于施工间隙、延误等原因造成的。如:夜间休息、机械化施工摊铺不能及时运输路面拌合料造成的摊铺机械停工、自然因素造成的施工不连续等。切缝:未按规范要求,切缝时间太迟,切缝深度不够,切缝缝间距过长,或浇筑延续时间长,导致混凝土收缩产生的实际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容许值而在切缝附近开裂。纵横缝:设计、施工中单块板长、宽值示按规范执行,选用不合理,另还有在设计缝中由于不能及时填充料或填充材料选用不当,造成渗漏到路基中的水结冰膨胀或落入石子硬物导致路面起拱开缝而破坏。2、施工质量缝:在施工中由于质量控制不严,管理不善,养护不及时,甚至中断,没有完全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进行施工造成的破坏缝。3、水份丧失造成裂缝一般情况下,混凝土80%的水份要蒸发掉,约20%的水份是水泥硬化必须的。温度:高温下浇注混凝土,水泥水化速度快,水分蒸发快,使板面产生拉应力,温度降低,板底产生拉应力,温度梯度作用使路面板翘曲变形,产生裂缝;或严重失水,造成的干缩缝。风的影响:大风天气,使混凝土中尤其混凝土面板表面的水份蒸发加快,面板顶面,底面产生不同的硬化、自缩反应;由于自身变化产生破环力而导致裂缝产生。养护的影响:养护不及时或中断,顶面水分丧失快,收缩迅速,板底则水份丧失慢,收缩慢,导致翘曲产生裂缝。
(1)砼的收缩。收缩是砼的一个主要特性,对砼的性能有很大影响。由于收缩而产生的微观裂缝一旦发展则有可能引起机构物的开裂、变形甚至破坏。
(2)温度应力。砼内的水泥在水化反应中发散出大量热量,使砼升温,并与外部气温形成一定温差,从而产生温度应力。其大小与温差有关,并直接影响到砼的开裂及裂缝宽度。
(3)配筋不足。配筋间距大、配筋率小的砼结构开裂多,无筋砼比有筋砼开裂多。钢筋的位置要正确,保护层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砼开裂。
(4)砼材料及配合比。配合比设计不当直接影响砼的抗拉强度,是造成砼开裂不可忽视的原因。配合比不当指水泥用量过大、水灰比大、含砂率不适当、骨料种类不佳、选用外加剂不当等,这几个因素是互相关联的。
(5)养护条件。养护是使砼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砼硬化正常,不会开裂,但只适用于试块或是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可能拥有这种条件。现场砼养护越接近标准条件,砼开裂可能性就越小。
(6)施工质量。砼浇筑施工中,振捣不均匀,或是漏振、过振等情况,会造成砼离析、密实度差,降低结构的整体强度。砼内部气泡不能完全排除时,钢筋表面的气泡则会降低砼与钢筋的粘结力。钢筋若受到过多振动,则水泥浆在钢筋周围密集,也将大大降低粘结力。
扩展资料:
混凝土有多种分类方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按胶凝材料
1.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包括石灰硅质胶凝材料混凝土(如硅酸盐混凝土)、硅酸盐水泥系混凝土(如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火山灰质水泥、早强水泥混凝土等)。
钙铝水泥系混凝土(如高铝水泥、纯铝酸盐水泥、喷射水泥,超速硬水泥混凝土等)、石膏混凝土、镁质水泥混凝土、硫磺混凝土、水玻璃氟硅酸钠混凝土、金属混凝土(用金属代替水泥作胶结材料)等。
2.有机胶凝材料混凝土。有机胶凝材料混凝土主要有沥青混凝土和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树脂混凝土、聚合物浸渍混凝土等。 此外,无机与有机复合的胶体材料混凝土,还可以分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和聚合物辑靛混凝土。
二、按表观密度
混凝土按照表观密度的大小可分为:重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轻质混凝土。这三种混凝土不同之处就是骨料的不同。
重混凝土是表观密度大于2500公斤/立方米,用特别密实和特别重的集料制成的。如重晶石混凝土、钢屑混凝土等,它们具有不透x射线和γ射线的性能;常由重晶石和铁矿石配制而成。
普通混凝土即是我们在建筑中常用的混凝土,表观密度为1950~2500Kg/立方米,主要以砂、石子为主要集料配制而成,是土木工程中最常用的混凝土品种。
轻质混凝土是表观密度小于1950公斤/立方米的混凝土。它又可以分为三类:
1.轻集料混凝土,其表观密度在800~1950公斤/立方米,轻集料包括浮石、火山渣、陶粒、膨胀珍珠岩、膨胀矿渣、矿渣等。
2.多空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其表观密度是300~1000公斤/立方米。泡沫混凝土是由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与稳定的泡沫制成的。加气混凝土是由水泥、水与发气剂制成的。
3.大孔混凝土(普通大孔混凝土、轻骨料大孔混凝土),其组成中无细集料。普通大孔混凝土的表观密度范围为1500~1900公斤/立方米,是用碎石、软石、重矿渣作集料配制的。轻骨料大孔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为500~1500公斤/立方米,是用陶粒、浮石、碎砖、矿渣等作为集料配制的。
三、按定额
1. 普通混凝土。普通混凝土分为:普通半干硬性混凝土,普通泵送混凝土和水下灌注混凝土,他们每个又分为:碎石混凝土和卵石混凝土;
2. 抗冻混凝土。抗冻混凝土分为:抗冻半干硬性混凝土,抗冻泵送混凝土,他们每个又分为:碎石混凝土和卵石混凝土。
四、按使用功能
结构混凝土、保温混凝土、装饰混凝土、防水混凝土、耐火混凝土、水工混凝土、海工混凝土、道路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等。
五、按施工工艺
离心混凝土、真空混凝土、灌浆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挤压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等。
六、按配筋方式
素(即无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丝网水泥、纤维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
七、按拌合物
干硬性混凝土、 半干硬性混凝土、 塑性混凝土、流动性混凝土、高流动性混凝土、流态混凝土等。
八、按掺和料
粉煤灰混凝土、硅灰混凝土、矿渣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
另外,混凝土还可按抗压强度分为:低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小于30MPa)、中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30-60Mpa)和高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大于等于60MPa);按每立方米水泥用量又可分为:贫混凝土(水泥用量不超过170kg)和富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小于230kg)等。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重点加强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控制,尽量减少表面混凝土的暴露时间,及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紧密覆盖(可采用蓬布、塑料布等进行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发。暴露面保护层混凝土初凝前,应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搓压表面至少二遍,使之平整后再次覆盖,此时应注意覆盖物不要直接接触混凝土表面,直至混凝土终凝为止。
混凝土的蒸汽养护可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混凝土的蒸汽养护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1)静停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不低于5℃,灌筑结束4~6h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
(2)升温速度不宜大于10℃/h。
(3)恒温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大不得超过65℃,恒温养护时间应根据构件脱模强度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情况以及环境条件等通过试验确定。
(4)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0℃/h。
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复杂而繁多。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因收缩所形成的裂缝是经常出现的。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刚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表面水份蒸发过快表面产生裂缝;二是因为混凝土在硬化时,由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界的温差过多而产生裂缝。
装修工人的施工不规范,没将水泥砂浆与水的比例调试好。外部环境的影响,温度不宜太低,尽量在0℃以上,要直接在混凝土上浇水来保证湿度。原材料的质量有问题,水泥结块或者受潮不要购买。地基沉降也会导致混凝土开裂。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其内部产生的水化热会使混凝土的温度升高,由此产生的变形可能会受到已有结构或模板的约束,从而产生约束应力。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温度的上升会使混凝土产生的膨胀变形。
水泥地面开裂我总结了一下有4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水泥层太薄了,家装百分之九十都是这个原因,尤其是做地面找平铺地板的地面,有的地方为了找平水泥不足两毫米有的地方用的沙子不是河沙,是从山上取的土沙用水冲干净沙里的泥土。这种沙子的硬度没有河沙硬。如果用这种山沙铺出来的地面,就比混凝土的材料就是:水泥、砂石和水配比。而水泥材料质量不合格,是地面开裂的最直接的因素,另外一个就是砂子,如果沙子的泥性太重,一膨胀就会开裂。
没保养好,前期没浇水保养或浇水不到位。二,水泥沙比例不对或是没搅拌均匀。三,原地面没平整到位造成沉降。既然地面已经开裂了,如果起鼓很厉害,就需要重新找平,避免后期铺地板不平。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果不厉害,就用水泥水掺点108灌一下,用水养护一下水泥河沙人工配比就会有些偏差,建议使用砂浆,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这个情况。
如果使用的水泥品种没有啥问题,一般是保养不到位所致;如果是大面积的,还可能是没有预留伸缩缝!水泥砂浆在凝固过程中,部分水分与水泥经化学反应产生胶状体,另一部分水分蒸发掉,使体积缩小而造成地面收缩裂纹。 塑性收缩、温度收缩、碳化收缩、自生收缩、和干燥收缩,引起各种收缩的原因和机理可以释放为水泥砂浆在凝固过程中,部分水分与水泥经化学反应产生胶状体,另一部分水分蒸发掉,使体积缩小而造成地面收缩裂纹。当温度由高变低时,往往会产生温度裂缝。所以大面积的地面必须分段分块,做成伸缩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