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曾说过,看电影《红日》怎么这么像《南征北战》呢。 没错,这两部电影取材的 历史 时间段和事件大体相同,因此在很多剧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这两部电影还是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红日》对 历史 事件和 历史 人物是偏于写实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战斗过程都是 历史 上真实存在的,而且改编幅度并不算大。 因此,《红日》算是老电影里对解放战争描写比较细致和真实的一部电影,观赏价值和 历史 参考价值极高,只是有些写实也曾给这部电影带来麻烦。 本文将从《红日》创作背景、拍摄过程、角色和演员等各方面回顾一下这部电影。 一、经典小说由六纵指挥员创作 电影《红日》改编自同名小说,而小说的创作者则是孟良崮战役的亲历者,华野六纵宣教部部长吴强。 华野六纵,和整编七十四师就是一对宿敌。早在苏北涟水之战时双方就打得不可开交,二战涟水,当时还叫六师的六纵损失惨重还丢了涟水城,指挥员王必成差点被撤职,但同时他们也把七十四师打得伤了元气,为孟良崮覆灭埋下了伏笔。 从涟水撤退到莱芜战役,再到孟良崮决战,六纵最终报了仇。在战役结束后,六纵宣教部部长吴强看到躺在门板上的张灵甫遗体,他大为感慨,从此立下了将涟水到孟良崮这个过程写成一部小说的决心。 1957年,在经过艰苦写作后,《红日》出版,这部小说得到了涟水、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亲历者粟裕、王必成和江渭清等指挥员的帮助,再加上吴强对参战部队的了解,以及对国民党被俘官兵的采访,因此其 历史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极高。 2019年,《红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小说典藏。 二、《红日》拍摄并不顺利 《红日》的电影剧本从1960年2月开始筹备,但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多重挫折,有关部门对剧本情节、人物等细节意见不一,导致剧组创作几易其稿,最终在一年多以后,第五稿才正式通过。 上海电影制片厂马上组织演员们去体验生活,我军演员和当年《南征北战》剧组一样去了崇明岛驻军那里,而饰演张灵甫和参谋长的演员舒适和程之则去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南京军事学院。因为当年七十四师的参谋长魏振钺彼时正在那里当军事教员,他向两位主演全面介绍了七十四师覆灭的经过以及张灵甫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 剧组到山东外景地拍摄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大家都吃不饱吃不好,导致很多人肠胃闹病,饰演团长刘胜的里坡发挥农业特长,弄来了萝卜种和茄子秧在剧组驻地旁边种,虽然没有油水,起码部分解决了剧组人员吃不饱的问题。饰演七十四师旅长的于飞,在片中的吃相很粗犷,显得不像是一个高级将领,这里面除了人物塑造的需要之外,弄不好也和剧组吃不饱有关吧。 《红日》在集中拍摄时赶上夏天,但片中有不少冬天的戏,演员们只能穿着棉袄演戏,尤其是室内戏更为艰苦,饰演我军参谋长的中叔皇甚至中暑晕倒。 该片在拍摄完成后,虽然在陈毅元帅的过问下顺利上映,但之前在过审时也曾遇到过一些困难,主要集中在一些人物上,尤其是关于“美化”张灵甫和“丑化”我军战士方面。 三、《红日》的演员和人物 《红日》和《南征北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该片的部队层级划分很清晰,从军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到战士,其中只有师一级和营一级的人物刻画较少,其他各层级都有代表性角色,其中着墨最重的主要是三个角色。 军长沈振新,饰演者张伐。 沈振新这个角色的原型明显是时任六纵司令员王必成,但王必成的外号是王老虎,和沈振新的气质有些出入,张伐饰演的沈振新明显比较儒雅和睿智。 其实,笔者认为,沈振新的原型是王必成,但不一定就必须完全照搬王必成的气质,在片中并没有我军更高领导露面(只有声音),因此在沈振新身上也可能融入了更高级指挥员如粟裕的某些气质特征。 张伐是一位著名英俊小生,饰演军人似乎不是强项,单就沈振新这个人物来说,他塑造地相当不错,喜怒不形于色,仅用眉毛和眼神就可完美演绎情绪变化。因此你不能说张伐演王必成不像,应该说他演沈振新很好。 团长刘胜,饰演者里坡 刘胜的原型应该是六纵战将刘盛起,他带领部队在抢占垛庄和攻占孟良崮主峰战斗中表现出色,不过他并没有像片中刘胜一样不幸牺牲。 里坡饰演的刘胜,在打仗时很有冲劲,符合那个时代中层指挥员的形象,只是年纪稍显大了一些。 连长石东根,饰演者杨在葆 这个角色有人说有原型,也有人没有原型,笔者认为这个人物应该是没有具体原型的,因为石东根的形象符合很多基层指挥员的样子。 石东根在片中是一个有些鲁莽又很可爱的连长,打仗时嗷嗷叫,获胜时得意忘形,他酒后挑着敌人帽子骑马飞奔的镜头是这部电影的经典场面。但也就是这个场面,在后来引起了诸多责难,有很多人认为石东根这个样子是在丑化解放军战士。 但是,《红日》的作者吴强不这么认为,很多真正打过仗的军人也不这么认为,据杨在葆回忆,当时很多部队的人看了电影都打听,这小子是哪部队的,演得也太像一个兵了。 当年出演该片时,杨在葆还是一个在校学生,他天生形象就比较粗犷,虽是大学生却把一个有点儿痞气的石东根演得很传神,直到几十年后,即使杨在葆演了那么多角色,走在大街上依然会有人拉住他:你是《红日》里的连长吧。 有意思的是,几十年后电视剧《红日》开拍,饰演石东根的演员耿乐和杨在葆年轻时几乎一个模样,真是神奇的选角。 在国民党方面,《红日》塑造的角色并不多,戏份主要集中在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和参谋长魏振钺身上,其中张灵甫是重中之重。 张灵甫这个人物传说很多,比较脸谱化的形象就是骄横,《南征北战》里的项堃主要表现的就是这个方面。 熟悉 历史 的读者知道,实际上张灵甫的形象是多面的,比如他是 历史 系出身,又会写一手好书法,因此别看很会打仗,实际上他还有儒将的一面。 此外, 历史 上的张灵甫并不是头脑发热导致被围歼在孟良崮的,实际上他是国民党前线将领里对战场感知比较敏锐也比较正确的一位,这一点像他的老上级王耀武,二打涟水时他的巧妙战术就让六纵损失惨重。真正将张灵甫送上绝路的是他的偶像和汤恩伯。 因此,《红日》剧组塑造张灵甫时力求真实,选择的演员也是大帅哥舒适。 看看这张舒适年轻时的照片,颜值绝不比张灵甫低,而且两人长相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片中的张灵甫,表现出了骄横,也表现出了睿智,更有在大敌当前危急时刻镇定自若的表现,除了试图假投降一幕显得有些狼狈之外,他从头至尾在形象上都是一个出色的高级将领。 甚至于剧组在最后击毙张灵甫的画面处理上都非常有分寸,用了一只手和一把枪就拍完了,显然更艺术的同时也保留了张灵甫的形象。 以笔者对 历史 的了解,《红日》 里的张灵甫不论是颜值、气质还是表现,可以算是各种影视剧中最贴近真实人物的一个了。 只是,剧组这样的设计也引来了责难,那就是涉嫌美化张灵甫,但饰演张灵甫的演员舒适认为,把敌人塑造聪明一些更能彰显我们胜利的伟大。 参谋长,饰演者程之 这个参谋长的原型就是七十四师参谋长魏振钺,他为剧组提供了很多资料,再加上他当时正担任南京军事学院教官,因此这个参谋长的形象和张灵甫一样有睿智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 程之是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四个坏蛋”之一,他演技精湛同时嗓音也很有特点,只是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宝贝袈裟”。 多说一位,主要演员之外,笔者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饰演阿菊的张桂兰,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她的形象太突出了,算是那个时代的女神吧。 四、《红日》对细节的真实塑造 电影《红日》的取景地就在山东,因此一山一水一村一落基本上可以情景再现。 《红日》对细节的塑造也非常出色,笔者举几个例子: 连长石东根的手表,电影一开始的涟水战役,石东根看时间用的是大个的闹钟,平时由通讯员背着。 莱芜战役时,石东根缴获了一只手表直接戴在了自己手腕上,他后来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又让通讯员将手表上交归公。 等到孟良崮战役时,团长刘胜将手表发给石东根使用。 一块手表,连接三个战役,中间还涉及到部队三大纪律,可谓是一个经典的道具。 几门大炮,开头涟水战役,这几门大炮的使用者是七十四师,用来炮轰涟水城。 到影片结尾,同款的几门大炮再次出现,使用者是解放军,用来炮轰孟良崮主峰,虽然影片没有直接用台词交代,但足以说明问题。 《红日》里还有一个细节非常棒,那就是关于“解放战士”的,莱芜战役时解放军俘虏了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军。但在孟良崮战役开始前,这个老兵油子对七十四师心怀畏惧,遭到了战士的反驳。 到孟良崮战役关键时刻时,这位解放战士在战友感召和鼓励下冲上了主峰,立了战功。 这个关于解放战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视剧里少见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见,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再现。 最后说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红日》里机枪手在冲锋时,身后居然还跟着一位扛弹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么多军事影视剧,这真是又普通又罕见的场面。 综上,《红日》这部电影,虽然在描写孟良崮战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对细节人物的刻画非常真实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艺术价值和 历史 价值都相当高,属于老电影里的精品之作。
《红 日》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 拍摄,汤晓丹执导,张伐、高博、中叔皇、李农等主演的战 争 故 事片,于1963年5月1日上映。
电影红日解放军在孟良崮会师。
《红日》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由汤晓丹执导,张伐、高博等出演,于1963年5月1日上映。
影片主要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部队第74师的故事。
影片也从全新和比较现代的角度来讲述和演绎了那个“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遁”的解放军军事史上的转折之战。
结局中,张灵甫陷入重围,惊慌失措,想以声东击西的诡计逃避被歼灭的命运:一边向540高地发动佯攻,一边却妄图从385高地突围出去。
解放军识破敌人的阴谋,以强有力的攻势粉碎了敌人的突围企图。战斗中,团长刘胜不幸牺牲。在攻占孟良崮顶峰时,石东根连的战士搭了人梯攀上悬崖绝壁,直捣张灵甫指挥部石洞。
张灵甫无路可退,便与众部属自杀殉国。红日当空,碧云明丽,解放军各路大军在孟良崮上胜利会师。红旗如林,欢声雷动。
电影《红日》剧情主要介绍1946年冬,苏北三战三捷后,我华东野战军战略撤退到山东境内。敌74师以为我军溃败,敌师长张灵甫更加猖狂,配合蒋军20万人向临沂推进,妄图与济南之敌对我造成南北夹击,向我山东沂蒙山区进犯,企图与我主力决战。七十四师进攻坦埠失利,在解放军东、西、北三路大军强大压力下,狼狈向南溃退。沈振新的部队星夜飞兵抢占垛庄,切断敌人的退路,将七十四师紧紧包围在孟良崮山上。张灵甫陷入重围,惊慌失措,想以声东击西的诡计逃避被歼灭的命运,一边向540高地发动佯攻,一边却妄图从385高地突围出去。解放军识破敌人的阴谋,以强有力的攻势粉碎了敌人的突围企图。战斗中连长石东根因鲁莽上了敌人假投降的当。在孟良崮战役中,团长刘胜在战斗中牺牲,石东根连搭人梯攀上悬崖,直捣敌师部全歼七十四师,击毙了张灵甫。电影《红日》的背景是孟良崮大捷,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该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悍将张灵甫,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
经典的红色电影实在太多了,有:《上甘岭》、《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等。《上甘岭》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鸡毛信》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结构单纯,情节曲折,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惊险情境中,影片以生动细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铁道游击队》这部红色电影讲了在山东临城枣城沦陷的时候,一支由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带领的游击队在铁路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的,他们阻击了故人的进攻,为抗日战争作出重要的贡献。《小兵张嘎》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主人公一身“嘎气”,倔头犟脑却又聪慧勇敢。编导紧紧把握住分寸,不让他超出时代及儿童的特点,使之令人信服。具有含蓄和抒情意味的白洋淀风光,烘托出小主人公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张嘎及片中其他几个纯朴可爱的儿童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地道战》本片不仅仅是军事题材的战争片,更是充满幽默趣味的、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具有喜剧色彩的故事片。塑造了众多可亲可爱的英雄形象,妙趣横生的对白和旁白,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外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也增添了影片的魅力,实在是红色经典中的经典。收起 0 32019-08-10关注1、《闪闪的红星》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儿童红色电影。该片由李昂、李俊执导,祝新运、赵汝平、刘继忠主演主演。于1974年10月1日上映。2、《刘胡兰》拍摄于1996年,由山西电影制片厂出品,是沈耀庭执导,池华琼主演的战争剧情片。该片讲述了女英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3、《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军事影片,由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陈戈、冯喆、汤化达等主演,于1952年上映。4、《地雷战》是由唐英奇、徐达、吴健海执导,白大均、张长瑞、吴健海等人主演的战争片。该
你说的是电视剧《红日》吧片名:红日 导演:苏舟 李幼斌饰张灵甫 尤 勇饰沈振新 杜雨露饰蒋介石 许月婷饰宋美龄 耿 乐饰石东根 宋 佳饰黎 青 史兰芽饰贾依宁 蒋林静饰红 姑 蒋昌义饰朱 斌 谷 伟 饰陈 毅 谢伟才饰粟 裕 张柏俊饰汤恩伯 杨和平饰陈诚 葛石柱饰顾祝同另外1963年的电影《红日》电影《红日》导演:汤晓丹 演员名单张伐饰沈振新 高博饰丁政委 中叔皇饰朱参谋长电影《红日》海报(1张) 李农饰曹师长 里坡饰刘胜 杨在葆饰石东根 舒适饰张灵甫http://baike.baidu.com/view/89570.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