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斜屋顶有女儿墙吗?可以有,但大多数没有,有也不称为女儿墙,而称为封山等。 2.坡屋顶是不是一定没有女儿墙?平屋顶是不是一定有女儿墙?一般不叫“坡屋顶”,多称坡屋面。坡屋面多数没有女儿墙;平屋面常设女儿墙、栏杆、挑檐。 3.廊在平面图上画成什么样子?(画成双墙线、三条线还是单线?) 双线。4.如果在一个建筑的最南面设置廊子,如果廊子不是玻璃的,是不其他不透明材料(比如砖墙),廊子后面的建筑采光是不是很不好?在北半球是很不好的,但在南半球就问题不大了。 5.廊一定要有顶吗?不一定要有顶;廊的周围一定要封闭吗(我是问 廊的四周是不是一定要封闭)?不一定要封闭,外廊封与不封的约各占一半吧。廊的高度一定等于层高吗?不用,可高、可低。廊一般用什么材料? 承重构件多为砖、钢筋砼、钢,围护(或防护)多为墙、窗、栏杆、栏板。6.廊可以是玻璃结构的吗?可意要做的话也可以,但须钢化。
1、建筑群的总平面图。这是对非单体建筑,即如有院墙、牌坊、廊庑、古碑刻、道路等构筑物的建筑而言的。测绘总平面图应该准确地表现出各单体建筑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间距,使其总体布局和环境一目了然。以往我们都是利用小平板仪来做这一项测绘的,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一种功能更为强大的测绘仪器——全站仪来辅助测量,它可以统一的坐标定点,并且集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的功能于一身,大大弥补了小平板仪数据不准确,使用不方便的缺陷。尤其是对于大面积的平面图测绘,甚至可以通过其专门的软件利用测量出来的控制点数据直接成图,这将极大地提高测绘工作的效率。2、单体建筑的各层平面。这一项内容的测绘相对容易。对于大部分的建筑一般只需皮卷尺、钢卷尺、卡尺或软尺就可以测出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图。测绘平面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轴线尺寸,之后单体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都应以此为根据。确定轴线尺寸后,再依次确定台明、台阶、室内外地面铺装、山墙、门窗等的位置,平面图就确定了。此外,我们还应该在此广泛使用激光测距仪,其优点是数据准确,使用方便,并且能测到一些因条件限制而人无法站立和上去的点的距离。它的这一大优势能在我们测绘立面和剖面图时发挥很大的作用。3、单体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对于法式测绘,因为没有搭架,无法上到建筑物上用皮卷尺测量高度,所以这一类立面图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测量。粗略测量时,我们可以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铅垂球测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档案记录时,单层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点就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出高度,如果没有反射点可以通过全站仪测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就是建筑的高度。对于一些两层以上近现代的文物建筑主要是借助全站仪测其高度。测出各点高度后,各个立面图就可以确定了。4、单体建筑的纵剖面、横剖面。测量方法与测绘立面图的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剖面图要更清晰地表达出各层之间的构造关系。5、屋顶的俯、仰视图。与平面图恰好是相对应的。6、大样图。包括了各种砖雕、脊饰、梁架的斗拱等部分的大样。因为这类装饰构件的线条、图案都非常复杂,甚至是一些人物、花鸟、虫鱼图案,而按照测绘的要求是要一一表现在大样图中的,这往往是古建筑测绘中最耗时、难度最大的。在法式测绘中,最好的方法是借助数码相机拍下各个大样的正、侧、底面的照片,然后测出各个大样中重要的控制点的距离,通过比照数码照片绘出大样图。以往做这一项工作要求测绘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否则就无法进行,具有极大的限制性。而且稍稍复杂的图案都不能利用计算机来绘制,这样一来传统的方法已明显不能适应数字化工作的要求了。但是现在这一问题开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利用一系列的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可以直接利用大样的数码照片勾勒轮廓线,这将大大简化了装饰部件大样图的测绘工作,而且画出来的图不再线条生硬,而是栩栩如生的。这一绘图原理还可用于考古发掘图纸和器物图的绘制:手绘的米格纸底图可以通过绘图软件处理成出版时所用的图,而不再需要描硫酸纸图了。
房屋大梁即横梁,是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其断面大都为矩形和圆形,用松木、楠木或衫木制成。是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骨架的主件之一。附屋顶横梁图片: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相关组成部分:(一)台基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 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 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 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 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四)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五)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 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六)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 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七)屋顶(古称屋盖)(八)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九)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 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 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殿式顶、歇山式顶、悬山式顶、硬山式顶、攒尖式顶和录顶等形式。按屋檐的层数分,庑殿顶、歇山顶和攒尖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歇山式、悬山式和硬山式又分出一种没有正脊的卷棚式屋顶。此外,歇山式还分出一种极少见的十字歇山顶。庑殿顶 又称四阿顶,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庑殿顶)歇山顶 又称九脊顶,除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歇山顶主要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用歇山式顶(单檐)。戗脊:上层屋檐角部的屋脊角脊:下层屋檐角部的屋脊博脊:1.歇山山花下的屋脊 2.重檐屋顶,下层檐围绕屋身的屋脊(也叫做围脊)重檐歇山顶单檐歇山(蓬莱院后院三清殿)悬山顶 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屋顶左右屋檐出山墙),又称挑山。悬山式顶悬山(趵突泉公园西北围墙边)硬山顶 五脊二坡,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屋顶左右屋檐不出山墙)。硬山顶出现最晚,是随着明清时期房屋墙壁广泛使用砖砌以后才大量采用的。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式或硬山式屋顶。硬山防风火,悬山防雨,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多硬山。硬山式顶 硬山(广智院的一座建筑)攒尖顶 用于正多边形或圆形建筑,顶部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博友老李的片片,不好意思,没商量就拿过来用了 ,因为太不可多得了下面为六角重檐攒尖顶,上面为四角重檐攒尖顶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中和殿(四角攒尖顶)、保和殿(重檐歇山顶)录顶 屋顶(四边或正多边形)上部做成平顶,下部做成四面坡四向(或多面坡多向)排水。垂脊上端有横脊,横脊的数目与角数相同。各条横脊首尾相连,故亦称圈脊。现代建筑,可能作为图例不太合适,不过录顶的古建筑不好找,大家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上面是平顶,往下有斜坡和屋檐卷棚顶 屋面双坡,屋顶最上方没有突出的正脊。从梁架结构看,梁架最上方没有正中的脊檩,而是在上方两侧并列两个脊檩,上加弧形罗锅椽,使两坡相接处呈圆弧形。硬山式、悬山式和歇山式都可以做成卷棚顶。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前面为卷棚式硬山(共青团路关帝庙)卷棚式歇山(趵突泉公园西北角围墙边)卷棚式悬山,大明湖西南门有的是,没拍,大家自己去看看就行了。珍珠泉大院这个巡抚大堂前面的卷棚好像是个悬山式卷棚顶歇山式的变种——十字歇山式(临汾东岳庙元代戏台)硬山式变种——三川脊式硬山正脊中间高起来,并在高起来的两侧增加垂脊三川脊式硬山没发现,却发现了三川脊式歇山胡雪岩故居的一间屋
屋脊线是排水方向不同的屋面在其相交处形成的投影线,所以也叫分水线,有阴脊线(内凹的)和阳脊线(外凸的)两种。一般在屋顶平面图中显示和标注,而对于坡屋面在其立面图中也可见。
古建筑屋脊按照位置不同,屋脊有正脊、垂脊、博脊、角脊、“戗脊”、元宝脊、横屋脊、圈脊。按照做法不同,屋脊可以分为大脊、过垄脊、清水脊。
1、正脊: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由建筑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条横走向的线。一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所以也称为“大脊”。
2、垂脊:在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而在歇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和戗脊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垂脊都是沿着山面的博风板走势下垂。
扩展资料:
屋顶平面图是屋面的水平投影图,不管是平屋顶还是坡屋顶,主要应表示出屋面排水情况好突出屋面的全部构造位置。
屋顶平面图的基本内容:
(1)表明屋顶形状和尺寸,女儿墙的位置和墙厚,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水箱、烟道 、通风道、检查孔等具体位置。
(2)表示出屋面排水分区情况、屋脊、天沟、屋面坡度及排水方向和下水口位置等。
(3)屋顶构造复杂的还要加注详图索引符号,画出详图。
屋顶平面图的读图注意事项:屋顶平面图虽然比较简单,亦应与外墙详图和索引屋面细部构造详图对照能读懂,尤其是有外楼梯、检查孔、檐口等部位和做法、屋面材料防水做法。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两坡相交形成横向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坡相交,形成自正脊两端斜向延伸到四个屋角的四条垂脊。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又名四阿顶。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则为单檐庑殿顶。 历史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甚至早于歇山顶。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 后来庑殿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 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例如台湾可在国家戏剧院与大直忠烈祠见到庑殿顶,但都不是古迹而是仿古建筑。歇山顶: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别是一条正脊,上部四条垂脊,四角与垂脊间有四条戗(qiang)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硬山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等级最低,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而宫墙中两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顶。 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 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 卷棚顶 :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如果说上述四种屋面棱角分明,显出一种阳刚之气,那么卷棚顶就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卷棚顶,即卷棚式屋顶,又称元宝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卷棚顶是两坡出水,其特征在于前后两坡相接处没有明显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线曲面。根据左右山墙的悬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顶可分为悬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顶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歇山、悬山、硬山的变形。 卷棚顶线条流畅、风格平缓,因此多用于园林建筑,在宫殿中也多用于太监、佣人等所居的边房。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区建筑都采用了卷棚顶,以表现此为离宫,和正式宫廷相区分。 、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都大于北方,然以攒尖顶最为悬殊,有飞檐之称。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 攒尖顶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顶较陡,无正脊,只有数条垂脊交于顶部,在上面覆盖一个宝顶。攒尖顶建筑的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一般以单檐为多,两重檐已少见,三重檐的极少见。攒尖顶最早见于北魏石窟的雕刻,实物较早的有北魏嵩岳寺塔、隋代的神通寺四门塔等。明、清两代这方面的实物就很多了。 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精品,除去上述单一造型的屋顶外。还有由这些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北京故宫、颐和园和被烧毁的圆明园都是以屋顶形式的主次分明、变化多样,来加强感染力的,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故宫角楼屋顶的组合造型。 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此“三段式“迥异于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有着独特的风格。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房顶不但体形高大且是曲面形,屋顶四面的屋檐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与史称的“三段式“,在结构上是不完全一样的。瓦顶覆盖在与立柱联结的正梁上面,顺而向下倾斜,形成美丽的曲线。边用头瓦,其色彩则与众不同。屋顶平缓坦然的坡度突出了建筑物雍容端庄的形态,蒙生庄严雄伟的气势。它的最高层为大屋顶中间部分的屋冠,实际是研究所宽敞的会议厅,然而却犹如屋上又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古楼坐落在那里。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但是无论庑殿顶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建筑平面图是假想在房屋的窗台以上作水平剖切后,移去上面部分作剩余部分的正投影而得到的水平剖面图。建筑工程施工图简称“施工图”,是表示工程项目总体 布局,建筑物的外部形状、内部布置、结构 构造、内外装修、材料做法以及设备、施工等要求的图样。
文物保护工程知识点总结 庑殿建筑庑殿建筑大式及杂式作法都有,大式庑殿建筑中通常都带有斗栱;在杂式建筑中,通常都以攒尖(由庑殿建筑演化而来)形式出现,如四、六、八方亭等。详见下面所讲大小式、杂式建筑的区别。知识点1:庑殿建筑的特征需要清楚庑殿建筑的外形和结构特征(1)庑殿建筑的应用范围:庑殿建筑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大式建筑中型制是最高的,通常在宫殿、坛庙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才允许使用。(2)庑殿建筑的外形特征:庑殿建筑的屋面形式有四坡,前后两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的坡屋面与这条脊和前后两坡屋面四坡相交形成五条脊,所以,庑殿建筑也叫四大坡、四阿殿或五脊殿。(3)庑殿建筑的结构特征:庑殿建筑主体(正身)部分构架与硬山、悬山建筑的主体构架基本相同;两端梢间的梁架也是按建筑造型要求做出构件的增减变化,具体说是在建筑物梢间按一定的尺寸安装一道长趴梁或两道顺趴梁,用以承接按推山法则尺寸向山面挑出的下金檩、短趴梁、上金檩、太平梁、雷公柱等构件。通过上述构件按推山法则规定的尺寸组合后,形成正脊加长,四条垂脊由直线变为和缓的曲线,使庑殿建筑的两山屋面形成陡峻雄奇的屋面曲线。(4)推山法则:当每山步架相同时,第一步(檐步)方角不动,从(下)金步起至脊步每步递减上一步架尺寸的一成(1/10)。当每山步架不相同时,第一步(檐步)方角不动,由(下)金步开始,递减自身步架尺寸的一成(1/10);再依(下)金步推山后的中向上按(中或上)金步自身步架尺寸递减一成(1/10);依此类推,直至脊步。庑殿建筑(唐代单檐)庑殿建筑(仿唐单檐)庑殿建筑(仿唐重檐)庑殿建筑(仿宋、辽重檐)庑殿建筑(明重檐)庑殿建筑(明重檐)庑殿建筑(明、清重檐)庑殿建筑(清重檐庑殿攒尖建筑)庑殿建筑(明清单檐庑殿攒尖建筑)庑殿建筑(明、清庑殿屋顶立面)庑殿建筑(仿宋、辽重檐庑殿木构架)庑殿建筑(仿宋、辽重檐庑殿木构架局部)庑殿-木结构推山法示意庑殿-木结构推山示意庑殿-推山处理后的屋面垂脊“旁囊”唐、宋与明、清庑殿屋面——不“推山”与“推山”对比明—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推山构架”平面图图中编号为1、2、3、4的线分别为“① 角梁”、“② 下金由戗”、“③ 上金由戗”、“④ 脊步由戗”四根(段)构件的平面位置线, 从这四条线的重合交集可以清楚地看出山面每步梁架的“推山”作法。推山详解见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书中有关“推山”的图解,见下图。庑殿两山木构架示意庑殿两山木构架推山与不推山比较示意庑殿两山木构架步架相同时的推山方法庑殿两山木构架步架不相同时的推山方法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指屋顶部分的造型,细分起来种类很多,主要是庑殿、歇山、悬山、硬山这四种主要的造型中演化、组合而成。所以,了解传统木构建筑,首先要了解硬山建筑、悬山建筑、歇山建筑、庑殿建筑的特征和构造。
要。古建筑平面图是要画屋顶。内容包括平面图,轴立面图,剖面图等,屋顶设计精准全面。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它不仅为中国古建筑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对建筑物的风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对于屋顶的形制及其装饰都有许多等级化的规定。屋顶的形式、高度,脊饰的形象、尺寸、数目、颜色均须根据建筑的等级而定,不得超越。作为古代建筑造型中最主要的部分,屋顶一般均呈曲线,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结构组成。重要的建筑都以斗拱挑出檐口,在屋檐转角处形成翼角起翘。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即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并根据其本身的造型性格,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如庑殿顶格调恢宏,用于高级建筑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堂和门屋;歇山顶性格华丽活泼,一般用于配殿;攒尖顶多用于亭、塔;悬山;硬山顶则多用于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