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人之舞简介

更新时间:02-09 装修 由 别想 分享

1、波西米亚音乐的特点

以抒情叙事性的慢歌最为突出,节奏自由,旋律上常用带附点的音符,中间通常有长的保持音,保持音的长短是根据歌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需要而自由变化。在歌曲中所形成的特定和声、音型和终止式规范,通常具有较强的舞蹈性节奏。

波西米亚音乐的作品有丰富的旋律和张力十足的情感表达,以抒情为主,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波西米亚地点

波西米亚是中欧的地名,原是拉丁语、日耳曼语对捷克的称呼,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当代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亚王国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摩拉维亚和捷克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

扩展资料

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人和多个民族在争取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其中一个民族是波伊人。古罗马人在皮亚琴察战役(西元前194年)和摩德纳战役(西元前193年)中打败波伊人。此后,大部分波伊人撤退并越过阿尔卑斯山北迁。

古罗马文学家将占领的这片地区称为Boihaemum,最早出现于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著于公元1世纪末)。该名称包含波伊人的部落名Boi-加上日耳曼语中家园的词根xaim-。

这片地区包含了部分南波希米亚地区,部分巴伐利亚地区(其名称也是从波伊人部落名演化而来)和奥地利。波希米亚的捷克语名称“Čechy“(即捷克)则是从6或7世纪迁入这片地区的捷克斯拉夫部落的名称演化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西米亚

胡同里的波西米亚人的剧情介绍

农村青年罗经伦为了成为一名歌剧演唱家只身来到北京。在北京胡同的小四合院里遇见了同样是来北京寻梦的几名外地青年海明威、老毕。他们每个人都和罗经伦一样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北京奋斗着。为了学歌剧,罗经伦一边在音乐学院偷听,一边艰难的打着工。一次偶然,罗经伦认识了和他住同院的女孩蓉蓉,很快罗经伦爱上了这个漂亮的女孩。罗经伦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考上了音乐学院。蓉蓉被一个剧组选上做了演员,当罗经伦坐着长途车去看蓉蓉的时候,蓉蓉却向他提出了分手。一场大火将海明威的小说全部烧毁了,烧伤了胳膊的海明威坐上了回家的火车。夜晚的小院寂静空荡,罗经伦登上戏台唱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波西米亚人》。 罗经伦大老远从河南乡下来北京,就是冲着到音乐学院学歌剧来的,但找到一个胡同,从房东老刘头手上用仅剩的九百块钱租下一平房时,老刘头都不相信,一个河南人,普通话都说不好,还学歌剧?不信归不信,学歌剧还就是罗经伦最大的人生理想,因为还是在小的时候,只要电视机、收音机或者广播里放歌剧,罗经伦就着迷,迷得挪不动脚。人有理想应该是件好事,但总得先有口饭吃吧,诺大的一个北京城,到哪里去找工作?好在罗经伦对生活要求不高,饿不死人就行。光这一点,就让同在老刘头手上租房子的老毕和“海明威”佩服。老毕听口音是陕西人,来北京八年了,如今在北京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只是等着装修;“海明威”是南方人,写小说的,因为特别崇拜海明威的缘故,老毕管他叫“海明威”。或许是投出去的小说都被打回来的缘故,“海明威”除了喝酒,心中的郁闷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排解。罗经伦到音乐学院打听过,公共课可以旁听,但专业课就没法旁听了,那可是一对一的教授,一个学年下来学费得一万二。为了生存和一万二的学费,罗经伦豁出去,什么清洁工啊、维修工啊,只要能挣到钱的工作他都干。可即便如此,那又能挣几个钱呢?好在后来“旁听”音乐学院的课时,一个叫王晓凡的老师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好在有老毕和“海明威”这两个混在北京的外地人还能一起喝喝酒、解解闷。王老师给罗经伦介绍的工作是做美院的模特。在给美院做模特、排广告的时候,罗经伦认识了蓉蓉,一个漂亮的外地姑娘。其实,罗经纶后来才知道,蓉蓉就和自己租住在一个平房院里。除了给美院做模特,蓉蓉还在T型台上做时装模特。一天晚上,罗经伦请蓉蓉看过音乐学院的一场演出,坚持要去看蓉蓉的时装表演。结果,就在这天晚上,蓉蓉发现了罗经伦的纯真之处,并在风雨裹挟京城的凌晨,在罗经伦的小屋里,把自己给了罗经伦。打那以后,罗经伦和蓉蓉的生活开始出现了转机。不仅罗经伦通过音乐学院的专业文化考试,蓉蓉也被一个古装电视剧组看中。就在罗经伦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时,老毕搬去了自己的新房,“海明威”带着失败的怅然回了老家。等罗经伦大老远从北京赶到蓉蓉所在的剧组时,蓉蓉把自己不能进入角色的原因归罪于罗经伦,并提出分手。曾经的小屋欢愉,因为各自的离去已经冷冷清清。没有了朋友和蓉蓉的日子,罗经伦的情绪降到了冰点。此时,街道票友会的一场演出让罗经伦稍微有了一点点精神。演出那天,临上场时,罗经伦突然看到了蓉蓉的身影一闪,等他追出来时,却在地铁口与蓉蓉失之交臂。再次回到舞台,演出已经结束,而老刘头告诉罗经伦蓉蓉确实来过,还留下三千元钱给罗经伦做学费。已经夜深人静。站在孤独的舞台,罗经伦一首《波西米亚人》里的《多么冰凉的小手》飘出胡同,在京城的夜空中久久地回荡。 主演梁馨南京大学毕业后,在时装模特界和平面广告业中大奖无数。有着模特特质的梁馨在歌手含笑的MTV《飞天》、黄格选的MTV《让家的感觉更好》中出演女主角。1996年,20集电视连续剧《燃情四季》中的“杭娟”一角,是梁馨的影视处女作。从那以后,22集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中的“美娘”、20集电视连续剧《天网情网》中的“罗乃呜”、20集电视连续剧《致命游戏》中的“孔立雯”、电视电影《虚拟谋杀》中的“于楚楚”是梁馨塑造过的不错的人物形象。

介绍一下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是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用中国的民族曲调为音乐元素谱写出的传世名作,被誉为普契尼12部歌剧中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该剧又名《波西米亚人》、《绣花女》,取材于法国亨利·谬尔杰的小说《穷艺术家的生活情景》,意大利人裘塞佩·贾科萨、路易基·伊利卡作词。1896年2月1日,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都灵。剧情是:在巴黎的的拉丁区的一间破旧不堪的阁楼中,居住着诗人鲁道夫,画家马彻罗,音乐家索那和哲学家科林。虽然贫困时常来威胁他们,但是他们却始终充满了自信和愉快,他们互相帮助,体贴,关心,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圣诞前夜,鲁道夫在阁楼上赶写文章,体弱的绣花女工咪咪前来借火。告别时,咪咪发现丢失了房门钥匙。穿堂风吹灭了她和鲁道夫的烛火……鲁道夫找到了钥匙,却又把它藏了起来……二人互诉心曲,他们相爱了,爱得很深。鲁道夫经常带着咪咪出入他们这帮穷苦朋友聚会的酒馆中,他们生活得很开心,可是,咪咪患着在当时来讲十分可怕的肺结核。为了给咪咪治病,朋友们到处奔波,为她买药。可是,咪咪的病一天天严重,最后,当朋友们带着他们为咪咪找来的药品和食物时,咪咪已经病死在鲁道夫的怀中。整个戏剧故事非常简单,就是描写了一个爱情误会,由于女主人公的病故造成了悲剧。这部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出动听的旋律,此时普契尼的旋律才华完全成熟了,所以在戏的任何部位都能抒发出感人悠长、非常具有曲线美的旋律。而不像有的歌剧,好听的旋律都集中在咏叹调。这部歌剧不是这样,在任何一个部分只要有灵感,或者剧情允许普契尼就可以写出非常如歌如泣的旋律,而且是典型后浪漫主义的小资产阶级式的抒情。此剧中有许多著名唱段,其中的《人们叫我咪咪》和《冰凉的小手》是两首不朽的咏叹调。应该说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他们独立的咏叹调,而是他们俩的二重唱。这部戏里的二重唱占的份量非常重,比如第一幕结尾鲁道尔夫和咪咪各自唱咏叹调,到最后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大的二重唱。舞台上的事件起因就是他们要找火柴,然后丢钥匙,都是非常平凡琐碎的日常事件。但是在这里普契尼通过他的音乐挖掘出非常超凡的诗意,那么美好,而且音乐写得极其细腻,非常室内化,配器精湛,用了大量旋律的泛音,长笛和竖琴在里头占了很大份量,整个配器的风格非常温暖,很小家气氛的温馨情调。最后一段爱情二重唱在第四幕,是发生在咪咪临死前。在这段爱情二重唱中,前面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在音乐中重新回顾了一遍,但它和第一幕的爱情二重唱已经前后做了完全不一样的呼应。声部完全换了,男角唱女角的旋律,女角唱男角的旋律。咪咪在她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唱一段非常短的咏叹调,好像是竭尽全力和鲁道尔夫告别。当他们那些朋友统统走了以后,她唱道:“我刚刚假装入睡,是因为我有话要跟你一个人说。”这就是“你对我的爱像海洋一样深”这段咏叹调。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应该注意了,普契尼的音乐中突出了悲剧性的因素。这个时候她虽然是在歌唱美好的往事,但音乐的节奏和背景音乐里有个沉重的低音衬托着,给我们感觉似乎是她一步一步迈着沉重的步伐在走向死亡,像是穷人自己给自己唱葬礼进行曲,使得观众没有办法不掉眼泪。《艺术家的生涯》是整个普契尼歌剧创作中最具普契尼风格的典型剧目,是他的成名作。尽管在这之前《曼侬·列斯科》已经一炮打响,但是从他的整个剧目上演率来看,这是最早一部能够在舞台上站住脚的普契尼剧目。其主要艺术特征非常适合普契尼个人的偏好,因为描写的是日常生活,着重刻画浪漫主义小人物的爱情,到最后又是一个悲剧。普契尼在这类题材上是最拿手的。应该说这部戏在普契尼歌剧中是最好听的一部,所以建议大家如果要进入普契尼的世界,最好入门就是《艺术家的生涯》。它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无懈可击,非常完整,没有大的缺憾,不像普契尼其他剧作,或多或少都有问题,而这部戏问题最少。

有音乐剧或舞剧风格的电影

最新的歌剧电影,奥斯卡获奖影片《理发师陶德》,详细见电影介绍

什么是波希米亚人,是一个民族么

波希米亚 捷克西部地区旧称。原是日耳曼语对于捷克区的称呼。广义指捷克区全部。狭义仅指今南、北摩拉维亚两州以外的捷克区。波希米亚位于捷克共和国的中西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是吉普赛人的聚集地。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亚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如今的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 波希米亚覆盖包括首都布拉格在内的捷克中西部大片土地,与东部的摩拉维亚地区共同构成现今的捷克版图。在捷克语里,波希米亚人常常是捷克人的同义词,事实上波希米亚就是捷克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在19、20世纪尤为突出。蜚声世界的捷克民族作曲家斯梅塔纳和德沃夏克,正是用音乐表达对故乡波希米亚深沉的热爱。 波希米亚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Boii”,是公元1世纪当地的凯尔特人部落的名称。后来日耳曼人占据了此地,但这个名字却留了下来。公元5世纪,从东部迁来的斯拉夫人建起波希米亚王国并繁衍出灿烂的文化。“百塔之城”布拉格的兴盛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另一位诞生于此的伟人是宗教改革家扬·胡斯,他是后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先声,胡斯塑像今天就矗立在布拉格老城广场中心,每日游人如织。 谈及波希米亚,就不能不提到吉普赛人。15世纪,很多行走世界的吉普赛人都迁移到捷克的波希米亚,所以许多文学作品里都模糊地界定:波希米亚人就是吉普赛人。之后,他们又以流浪的方式周游欧洲,依靠手艺无拘无束地谋生。然而好景不长,不信奉上帝的吉普赛人被看作异教徒而遭到歧视,从而开始了他们长达4个世纪的悲惨命运。也正因如此,吉普赛人作为主角频频出现在欧洲各国文学作品中。梅里美笔下可爱执著的卡门和雨果《巴黎圣母院》里能歌善舞的爱斯梅拉达,都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在《巴黎圣母院》音乐剧中,爱斯梅拉达介绍自己身世时唱的那支曲子,名字就是“波希米亚”。她们身上那种纵有苦难也执著无悔的人生态度,让人充分感受到波希米亚式的迷人性格,也给后人留足了演绎的空间。 上世纪60年代,“波希米亚”一度成为欧洲青年向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主流生活挑战的招牌。不过这种对立关系在大卫·布鲁克斯的《天堂里的布波族》一书中碰撞并融合在一起,定义出一个新兴上层精英阶层——“布尔乔亚波希米亚人”,简称为“布波族”。波希米亚在这里被解释成追求自我、实现心灵满足的生活态度。到了21世纪初,或许是人们厌倦了工业化冰冷的直线条以及过于严谨、精致的现代生活,时尚舞台上猛烈吹起了被定义为随性不羁、温暖热烈的波希米亚风:层叠蕾丝、蜡染印花、皮质流苏、手工细绳结、刺绣和珠串,都是波希米亚风格的经典元素。无领裸肩的棉质短上衣、低胯的叠纱大摆长裙,还有满是绣花、钉珠、流苏等繁复装饰的皮靴、挎包,连续几季流行于潮流巅峰。 这种丰富多彩的波希米亚风格,应该归功于吉普赛人在流浪中善于收集当地特色的做法:亮片、彩石的首饰大概来源于印度;小花边、多褶大摆裙是斯拉夫和俄罗斯民族的特色;而流苏和坠饰则可能出自中东的伊朗和北非的摩洛哥。难怪世界各地的服装设计师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而对于向往着波希米亚式自由生活的都市人,“波”式装扮也确实可以在8小时之外让人轻松一下,圆圆自己的“流浪”梦。

名词解释:克劳苏拉`

唱艺术这颗音乐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是全人类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果。在历经千年发展过程中,自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产生以来,经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发展为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等多声部的合唱。这些音乐是采用逐渐增加声部的方法,形成欧洲的早期合唱形式。这些形式的音乐后来人们总称为奥尔加农、康都克特和经文歌等。到了15世纪,这时合唱已基本成型,但还是以无伴奏的混声合唱为主。直到17世纪欧洲歌剧的兴起,才使带伴奏的合唱得以出现,并逐渐地成为歌剧音乐的主体,一些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各种风格、各种体裁的合唱作品,这时合唱艺术才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合唱艺术的兴起,是从学堂乐歌之后才开始的,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题材、体裁、创作技法等所进行的大胆尝试,都获得了成功,这些作品为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纵观古今中外的合唱作品,使我们认识到合唱音乐已成为音乐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与瞩目,研究和探索合唱创作便成为我们的又一科研课题。为此,笔者仅就钢琴伴奏在合唱中的功能与作用,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钢琴与合唱的关系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经历三百多年的演化与发展之后,其艺术表现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随着钢琴制造的不断完善,它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来,而合唱艺术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拓展更为广阔的表现领域。这样在古典派后期,为合唱加入伴奏,便是作曲家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段。这主要是因为钢琴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演奏者单独就可以完成多声部音乐的艺术表现。把钢琴与合唱相结合,不但可以发挥乐器的演奏技巧与表现的巨大可能性,而且也使合唱找到了新颖、广阔的艺术表现天地,形成两者紧密结合、相依共存的有机整体。 二、钢琴伴奏在合唱中的一般功能与作用 钢琴伴奏在合唱中常见的功能与作用大致有三种情况:和声织体的衬托功能与作用;复调性对比副旋律的功能与作用;主题并置对比的功能与作用。 1.和声织体的衬托功能与作用 和声具有形象意义,它的各种材料的组合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以此来体现不同的思想情感与意境。在音乐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和声的这种作用常常用于塑造音乐形象、描绘情景等。但是和声的材料必定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的和声情况下来提高音乐表现,这就必须用不同的织体写法来加以补充、完善,所以和声织体的写法对于音乐形象的表达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现有合唱作品中经常有这方面的范例,这些手法可能有几种方式存在,即柱立式和声进行;节奏性和声进行;分解和弦的和声进行;音型化的和声进行。 (1)柱立式和声进行的伴奏手法,是合唱中常用手段之一。由于这种写法使合唱的效果更加丰满,宛如美术中的雕塑,使合唱与伴奏在节奏上形成同步进行,故音响浑厚、丰满。其特点是节奏一致,和弦常用密集位置,造成结实有力的效果。如舒曼的混声四部合唱《茨岗》中第29小节开始的中段,就是采用这种手法写成;王西麟为民歌《草原情歌》所编配的合唱中,从开始共20多小节的钢琴伴奏的写作,也是采用这种手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德国的众赞歌中,也有这种手法的使用。 (2)节奏性和声进行的伴奏手法,是用节奏型与和声相结合的方法,形成节奏性的和声进行。这种手法常用于表现乐曲的特定体裁、风格与内容。但这种手法容易使音乐单调枯燥,所以一般在曲式的不同地方,多进行一些转换。例如:刘炽创作的大型混声四部合唱《祖国颂》第46小节开始有12小节就是用此类手法处理的;李遇秋为《长征组歌》中“四渡赤水出奇兵”所编配的钢琴伴奏,从31小节开始共有6小节使用此类处理法;瞿希贤为《乌苏里船歌》编配的合唱钢琴伴奏中“赫哲人走上幸福路”处共有7小节用此类方法处理;陈田鹤作曲的混声四部合唱《森林啊,绿色的海洋》中的第109小节开始也有四小节采用此类写法。 (3)分解和弦的和声进行。钢琴是一种灵活的键盘乐器,发音比较短促,因此演奏快速的音型分解和弦是它的一大特长。针对这一情况,将纵向的和声进行转化为横向的和声进行(分解和弦),并灵活地加入一些和弦外音来增加声部的流动性,这种处理方法可使和声具有旋律因素。此类写法的作品很多,英国作曲家A·埃尔加作曲、J·波德尔编写的四部混声合唱《雪花》中,从第51小节开始直到第61小节的处理所采用的此种手法最为典型;日本作曲家成田为三创作的混声四部合唱《海滨之歌》也运用了分解和弦的和声进行;还有中国作曲家利用现有民歌改编的合唱,很多都采用了此类手法,如陕北民歌风格的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刘烽曲、张朝配伴奏),从18小节开始到35小节也用此手法写成。 (4)音型化的和声进行,这是一种由一定的音型同和声进行相结合而成的方法。在这种音型化和声进行中,有时也有音调。这种手法既有和声的特征,又有节奏的特征,根据伴奏音型的不同,能够表现出不同内容、形象、风格、体裁等特点,因此,这种方法常常在合唱钢琴伴奏中使用。如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歌剧《卡门》,其中的混声四部合唱《波西米亚人之舞》的伴奏就是典型的用音型化的和声创作的,非常成功,体现了这部歌剧的异国情调;再如由意大利作曲家丹查创作的歌曲《缆车》,经中国指挥家胡咏言编为合唱曲的钢琴伴奏,也大量采用这种手法。 2.复调性对比副旋律的功能与作用复调性对比副旋律的处理方法,在合唱、重唱等音乐创作中经常采用,但一般是用于整部作品中的一个段落,这个段落要求与主调音乐风格形成对比,音乐一般比较抒情,形成一种复调音乐风格特征。在具体写作上经常是钢琴伴奏与合唱人声之间形成相互呼应、补充、对比,既要使钢琴衬托声部与合唱的主旋律形成统一的整体,又要使各声部之间主次分明。从总的写作技巧来看,有两种情况经常使用:一是在和声的基础上加强钢琴伴奏的旋律性;二是强调钢琴伴奏线条独立性作用的复调写作方法。 (1)在和声的基础上加强钢琴伴奏的旋律性的写作,是为了强调和声背景上的各声部的独立性。由于这种方法在总的节拍上还能形成和弦的结构,因此伴奏声部与合唱人声的对比不是很大,经常用背景声部来衬托主旋律。例如,在英国作曲家埃德华·埃尔加的混声四部合唱《雪花》中的第30小节处,共有四小节采用这种手法;在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作曲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中的合唱《为什么不尽情欢乐》,从第97小节开始共有57小节采用这种手法创作;作曲家张敦智的混声四部合唱《森林的黎明》中,从34小节开始的钢琴伴奏有四小节也是采用此类手法;中国早期作曲家郑志声的交响大合唱《满江红》中,从第30小节开始,共有5小节采用此类手法。 (2)强调钢琴伴奏线条独立性作用的复调写作方法。一般情况,伴奏声部是在主旋律先奏出后再加入,并形成所谓的“副旋律”衬托声部。而强调钢琴伴奏线条独立性作用的复调写作方法,一般在合唱中的局部段落使用,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处理方法。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由作曲家田丰根据毛泽东诗词谱写的大合唱《忆秦娥·娄山关》中,从第114小节开始共10小节就是采用这类方法;作曲家陆在易所创作的女高音独唱与混声合唱《雨后彩虹》中,结尾处110小节用了这种手法。 3.主题并置对比的功能与作用这种手法一般是合唱部分演唱一个主旋律,而伴奏在合唱的下方,直接陈述一个主题,在纵的方面形成同时进行的局面,具有戏剧性效果。例如:前面我们曾提到的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混声四部合唱《茨岗》中,第37小节开始共有8小节使用了这种写法。这种写法在合唱作品中还有很多,尤其是歌剧中的合唱就更多。 三、钢琴伴奏在合唱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在合唱作品钢琴伴奏写作中,除了我们上面谈到的一些常见手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手法也被作曲家经常使用。这些手法在音乐表现上有着特殊作用,它的使用大大地丰富了合唱的表现力。这里主要向大家介绍两种手法,即色彩重叠与声部的带状进行。 1.色彩重叠:这是较复杂的多声部音乐写作手法之一,是利用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形成不同音区的八度重叠,使音响增加新的色彩,同时也带来不同音区的密集与开放,使音响产生丰富的变化。例如:作曲家张敦智创作的四部混声合唱《森林的黎明》中,从160小节开始,共有10小节采用这种手法;张寒晖创作的歌曲、由瞿希贤编配的合唱《松花江上》,在第49小节开始也有15小节应用了色彩重叠手法。 2.声部的带状进行:在钢琴伴奏中有时和声功能关系被减弱,而旋律的意义被提高,甚至把和声功能关系排挤到次要地位,而以特殊的旋律进行替代。这里所谓的旋律进行,是采用一些音程相同或变化不大的和音的平行进行,这种链锁性的进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粗厚的线条,恰似一条带子,因此被称为带状进行。这种旋律带可以由双音组成,通常是三度或六度(也有四度、五度),有时也由三个音或更多的音组成,经常采用六和弦的进行,四六和弦的平行进行也可见到。这种带状进行作为一个粗厚的旋律线,它本身是复杂的单色彩线条,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格特征,因此也常应用在各种风格的合唱作品中。例如:孟宪斌创作的男、女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中国春潮》,第11、12小节,第15、16小节,采用声部带状进行作为过门片断;作为重要手法在合唱钢琴伴奏中应用的还有王西鳞创作的混声四部合唱《闹花灯》;在施光南创作的女高音独唱及混声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钢琴伴奏中,也大量采用了平行四度的声部带状进行。从大量的合唱作品分析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在钢琴伴奏中已成为常用的色彩点缀、乐句过门和情绪转换的手段。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述,使我们看到了钢琴伴奏在合唱中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这些功能与作用不但丰富了合唱艺术的表现力,同时也拓宽了合唱艺术的表现范围,我国早期作曲家赵元任创作的大型合唱《海韵》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这首具有清唱剧风格的大型合唱,音乐形象生动,结构严谨,作品由一个引子、五个段落和结尾构成,并且分别用不同的音色变化来代表特定人物用女高音代表少女,用合唱代表旁观者,用钢琴伴奏代表大海。钢琴伴奏在这里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由背景进入前景,并随着情节的变化而改变,同时也赋予了整部合唱以戏剧性。这种独立的表现作用,提高了钢琴在合唱中的地位,丰富了合唱的艺术表现力。可惜像赵元任创作的这样优秀的合唱作品还不是很多,这就促使我们要在合唱创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通过各种手段来丰富合唱艺术的表现力,充分发挥钢琴伴奏在合唱中的功能与作用,这也是本人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

声明:关于《波西米亚人之舞简介》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776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