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门楼图片大全

更新时间:02-06 装修 由 悦缘 分享

你是不是说你家大门口受场地限制,在制作门楼的时候,前后可以出檐,而左右两边没办法出挑檐是不是?像你家这种情况的话,门楼除了难看点以外,在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你们也可以做出一种仿古老式的门楼,也是很好看的,但必须要找老手的瓦匠来才能做出来,年轻的瓦工没这个手艺,不管用那种方式都行,对其他的方面没什么影响!

历史最悠久的牌楼是什么

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期就已出现。衡门是什么呢?当时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在组合的建筑群落中,牌楼虽属于起点缀作用的装饰品,但也相当于“门面”;书要封面人要脸,牌楼就是街道或建筑群的身份证。牌楼是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清末访问过北京的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其《变化中的中国人》一书中写道:“只要有石头的地方,沿途你就会看到一些横跨主路的纪念性拱门。这些建筑就是经过官方许可后建立的名闻遐迩的‘牌楼’。”广西已发现的最古老木质牌楼——燕窝楼,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整座牌楼不用一根钉,由324根榫木卯装而成。燕窝楼又称燕子门楼,位于距桂北重镇全州县城以北约16公里远的永岁乡石头岗村,原是永岁乡石岗村的蒋氏宗祠。牌楼始建于明代弘治乙卯年(公元1496年)。现存门楼由石岗村明代工部侍郎蒋淦亲自主持设计,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动工,总建筑面积446平方米,主建筑有牌楼、门楼、祠堂(分上、下殿),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建成,全是木质结构。其中牌楼高12米,宽8米,上4层,下3层。整座牌楼不用一根钉,由324根榫木卯装而成。因牌楼上的如意斗拱形似“燕窝”而得名。牌楼上的梁枋、雕刻、彩绘,工艺非常精致,是广西区内发现最早的带有如意斗拱的木质牌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3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门楼的两边有一副由明东阁大学士叶向高书写的槛联:“累朝荣荫家声远;历代科名世泽长。”奇特的是,这门楼上,还常有燕子来这里安家,在这里飞进飞出,让这“燕子门楼”更加名副其实。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谁是真正的“前门楼子”

你知道真正的“前门楼子”吗?提出这个问题,我相信有不少人认为我可能疯了。毕竟,提起前门,别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就是没来过北京的外地人也从不陌生。几十年的“大前门”香烟风靡全国,烟盒与烟纸上都标画着前门的图案;而且作为北京皇城中轴线的最南端,前门的地标性意义影响深远,以至于在开国大典前夕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前门就曾出现在伍佰元币值的纸钞上,一直使用了6年,到1955年才正式停用。然而,烟盒上的大前门和伍佰元纸币上的大前门,怎么会是两种图案呢? 奇怪吧。这种混淆一直在困惑着我们,乃至我们的父辈。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前门呢? 其实,前门就是老北京内城城门中的正阳门,因地处内城最南端,而古代又将南北按传统风水认知分为“阳”和“阴”,所以这座北京内城正南端的城门,就被称为正阳门。又因其地位紫禁城的正前方,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给它起了个朗朗上口的俗称——前门,并一直沿用至今。 严格的说,真正的前门是伍佰元纸币上的正阳门。“大前门”烟标的图案仅是正阳门的瓮城箭楼而已。但是,普通百姓对俗称的耳口相传(最主要的因素)和“大前门”香烟的风靡全国,让真正的前门楼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瓮城箭楼成为人们心目中“前门”的真正形象。 不信吗?那你可以问问你身边的人,就拿着正阳门城楼和瓮城箭楼两张图片,十个人中有多一半会选择箭楼。然而,从古代建筑规制的角度来看这两座建筑,很明显,无论从等级、规格和规模来说,正阳门城楼都远远高于箭楼。正阳门城楼通高40.36米,通宽41米,进深21米,面阔七间,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朱红梁柱上饰金花彩云,为三重檐垂楼阁建筑;箭楼通高38米,通宽62米,进深32米,西阔七间,东、南、西三面各辟四层箭窗共94孔,后出抱厦五间、设三门,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为重檐堡垒式建筑,城台设券门,与城门相对。 一个是三重檐的歇山顶的楼阁建筑,一个是重檐歇山顶的砖砌堡垒建筑,在以木结构为建筑核心的古老中国,单凭砖木的区分,就能看出两座建筑的等级差异。而且,一个是三檐,一个是重檐,箭楼就这样又被比下了一头。如果从功能上区分,砖砌的箭楼与曾经的瓮城连为一体,主要用于御敌;正阳门城楼,是内城南端主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直通太和殿。一“拒”一“迎”,更能看出两座建筑(其实准确的说是一个建筑体的两个部分)的规格大不相同。前几年有部电视剧,片名叫《前门楼子九丈九》。剧情不错,但片名又是一个坑爹的误导。按照度量换算,九丈九相当于33米,这比箭楼高度少了5米,和箭楼进深长度相当。可见这个“前门”是指的箭楼。连“文化人”都混淆了,更何况普通百姓对“前门楼子”的认识呢。 这种混淆从明中期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从清中期开始,人们将大栅栏和珠市口一代通通划进了“前门”的范围。前门,从一个建筑称谓,外延成一个商业圈子。 人们都知道,在这个古今繁华了近三五百年的前门地区,成就了大批的“老字号”,从绸布、药品,到鞋帽、餐饮、戏楼,等等等等。以至于在今天,在前门地区,商铺仍旧鳞次栉比,每天迎接着南来北往数以万计的游人。 然而,真正的前门却不见了,瓮城城墙拆了,一个建筑体就这样在“时代的发展”中被活生生地一分为二。问题来了,到底谁才能代表前门呢?

有哪些老式景区

个人理解的老式是相对于新型而言的。老式景区应该是指那些上了年头,有历史故事和韵味的景点或者景区。印象中最近去的两个属于老式景区的地方分别是广西北海市的北海老街、贵州黎平县古街翘街。

北海老街,也称珠海路是广西北海市一条有近200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21年,初建时称为升平街,只有200米长,4米宽,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长1.44公里,宽9米的长街,而当初最早的门楼此时依然竖立在老街路口,沿街全是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这些建筑基本都是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这里建造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至今老街仍屹立在那里,带给世人无数的回味和感触。

黎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翘街则是一条与之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古街。街道两旁是保存相当完好的明清建筑,古色古香,这条古街道因其外形中间地势低,而两头地势较高,像是一个两头翘起的扁担;因而得名翘街。

清晨,贵州黎平翘街似乎还没从睡梦中醒来,除了早餐店里的老板显得有点忙碌外,感觉其他人好像都有点“懒散”,慢慢的走,慢慢的吃,甚至清洁的阿姨也慢慢的扫,也或许是怕动作太大,吵醒沿路的街坊邻居......

或许是现在的游客越来越喜欢有历史深度的人文景观,老式景区在层出不穷的新型景区中还是保留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求助啊!!!!特色民居资料呢求助

I.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公元前第 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二、“四水归堂”式住宅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三、“一颗印”式住宅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四、大土楼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 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五、窑洞式住宅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三种。六、干阑式住宅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老北京胡同中民居的结构!民居!不是四合院!

老北京“门楼”北京民居中除王府宫门,四合院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外,就是普通平民百姓门楼。 北京民宅的街门门楼有以下几种: 两坡清水脊门,花轱辘钱门,道士帽门,如意门,随墙门等。 1·清水脊门 这种街门是平民院落中最为讲究的,最为费工,成本最高的一种门。其门楼的外形如房屋顶一样,分前坡、后坡。两坡由阴阳瓦合成,顶部砌圆筒瓦。整座街门自上而下刷成青黑色(民国后期有的院宅门刷成白色),门楼顶部如鱼背,所以这种门在行话中也称之为“鱼脊门”。这种门楼的最上两端,各有翘起的房脊头,其形状如街门门楼要腾飞一般,现这种街门及门楼在大胡同中仍可见到。 2·花轱辘钱门 这种街门的门楼是在门的上部四角用砖砌成“二四垛子”,在砖垛子之间用青瓦搭砌成几块互相联接的形似外圆内方的铜钱状,以取富贵到家之意。故北京人将此种形状的街门称之为花轱辘钱门。花轱辘钱门与清水脊门不同的地方除门楼不同外,还在于这种门的砖及砖缝都露在外面,不用灰膏找平。老人们讲,这叫步步上台阶,阶阶上有钱。为了突出用瓦搭砌的花轱辘钱的形状,施工人员用白灰调浆,将花轱辘钱部分刷成白色,再用青灰水把四周刷成黑灰色。这样门楼结构,黑白分明的轮廓让人们看得更清晰了。 北京最多的街门门楼要数道士帽式的了,这种街门门楼的形状如似云游道士们头顶上戴的帽子一样,有前坡、后坡。但道士帽是我们俗家的叫法,而道家自己则称为纯阳巾,据说是为了纪念道家仙祖吕洞宾。 3·道士帽式的门楼也是清水脊式门楼的翻版,只是门楼的顶部两端不再起脊。 4·随墙门。随墙门内部多为仅数间房屋的小院,也有的是大院中找个临街墙开个门。这种随墙开的门多无华丽的门楼,有的就是与墙的顶部一样,只是比左右墙稍高一些。 门楼(图)http://www.oldbeijing.net/Article/200701/10318.shtml

声明:关于《老式门楼图片大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177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