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风格总体来说较为奔放华丽,艺术效果强烈夸张,极富情感色彩,这些风格在建筑、绘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形式如建筑具有几何立体与雕塑感,绘画具有线条动感。
1、巴洛克建筑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突破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物规整的浪漫,转向更加富有个性的表达,以华丽、奇特、夸张的装饰烘托建筑的神秘感,毫不收敛地炫耀教会的财富与权势,雕饰图案、曲线布局、光影效果的打造,也极富世俗情趣和情绪震撼力。巴洛克建筑企图通过新的建筑感染力促进更多异教徒皈依天主教,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如罗马耶稣会教堂、德国班贝格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内景。罗马耶稣会教堂虽然在立面上借鉴了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的处理手法,但叠置几何图形与门侧立柱涡卷的新奇处理,极富创新性与建筑个性。德国班贝格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内部装饰格外奢华,譬如椭圆状正厅和圣龛、拱形天花 、各类装饰图案在曲线和灯光设计下显得金碧辉煌。
2、巴洛克绘画巴洛克绘画线条使用十分精巧,用垂直、水平类稳定的线条感打破重素描结构,如光线理想化、色彩明丽的人物图;用弯曲、弧形的线条构筑透视变奏,如宏伟壮观的广景画面。此外,还有最体现巴洛克“离经叛道”风格的戏剧性构图,让绘画作品具有无限的起伏与想象空间,统一协调又特色突出,像舞台布景一样。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与绘画将轮廓感、华丽感、动态感、整体感、戏剧感凝缩汇聚于作品之中,予人奔放、大气、奇特、诡丽的视野与心灵冲击,将人勾到作品的情绪之中。
“巴洛克”是一个舶来词,在西班牙语里意为“变形的珍珠”,延伸到艺术上即为华丽、富贵、大气、动感的意思。
巴洛克艺术源于意大利,继而蔓延至整个欧洲,后又传至美洲、亚洲。起先流行于建筑行业,后来扩展至绘画、雕塑、音乐、文学以及服装、家具等和艺术相关的行业领域,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盛行了一个多世纪。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巴洛克油画是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以“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为代表的早期古典古油之后,兴起的一个新的油画流派,是17世纪西方油画的主流画派。
鲁本斯(1577年一1640年)佛兰德斯画家、17世纪巴洛克油画艺术的重要代表。看过鲁本斯油画的大都感慨其画风的峻朗豪迈舒展大气和设色的大胆明艳,特色鲜明,风格独具。
鲁本斯油画被认为是代表了17世纪巴洛克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从鲁本斯油画的风格特色中可以看出,巴洛克油画艺术虽然在题材上继续沿袭大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传说和《圣经》故事为内容的传统,但在表现形式风格特色上与文艺时期的油画却有着明显不同,它打破了早期古典油画的含蓄平衡、和谐宁静、庄严肃穆的“理性的完美”,在油画中注入具有生命动感的韵律和浪漫主义的激情,而且画面展现出富丽堂皇豪放大气甚至可以说霸气的氛围气势和富于想象的艺术张力。
具体讲,巴洛克油画艺术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豪华富丽。
在宗教神话的内容题材中包含着浓厚的世俗奢华铺排的享乐主义情调。比如鲁本斯的《爱之园》、《土与水》等。
二,激情奔放。
有人说巴洛克艺术是激情的艺术。它打破以往油画追求的理性的宁静和谐,给绘画注入浪漫主义的色彩和要素,比如鲁本斯的《三美神》等。
三,富于想象。
巴洛克油画非常强调艺术家的想象力,认为画画不能刻板地根据题材“照本宣科”,而要充分发挥画家的想象,在作品中注入画家个人的思想情感。比如鲁本斯的《父与女》等。
四,设色大胆。
为了彰显巴洛克艺术的奢华壮观,非常注重色彩的渲染,不吝层层叠加,浓墨重彩,使画面鲜亮明艳,光彩夺目。。比如鲁本斯的《美第奇家族抵达马赛》等。
五,充满动感。
巴洛克油画强调画面的动感、空间感、立体感、层次感、深度感,追求富于变化的戏剧化的画面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染。比如鲁本斯的《抢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们》等。
巴洛克油画艺术对后来油画包括洛可可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大的油画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巴洛克绘画艺术要比巴洛克建筑艺术出现得晚一些,也并未在17世纪意大利画坛中占主导位置,也没有产生像建筑和雕塑方面如贝尼尼或博罗米尼那样的大师。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罗马教廷和贵族好像对建筑与雕刻感到更大的兴趣。而矫饰主义的绘画也没有走出艺术的误区。若想给绘画带来新的生命,就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但这一革命由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绘画和卡拉奇兄弟的学院主义来完成,而巴洛克绘画还是由矫饰主义发展而来。由矫饰主义向巴洛克绘画过渡的第一位画家是费德里格·巴罗奇奥(死于1612年)。他的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矫饰主义绘画对他的影响还是十分顽固的,作品的构图或人物的造型往往过分虚构夸大和华而不实。然而画中那种浑厚明朗的色调多少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并且带有格列柯的某些影响。17世纪罗马的巴洛克绘画主要是装饰壁画,架上绘画和肖像画十分少见。负有盛名的彼切洛·考尔东诺(1596年—1669年)和路加·卓尔丹诺(1634年—1705年)是巴洛克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彼切洛·考尔东诺是当时社会上极受欢迎的一位画家。他的作品大都满足了教皇、国王、贵族或富商巨贾的要求。他有巨大的创作潜力,构思灵活、绘制敏捷,但却因为一味迎合,无形中降低了作品的艺术质量。画家绘制了大量的装饰壁画,著名的有《巴尔比林府的天顶画》和《佛罗伦萨比奇宫的壁画》等等。他的壁画作品带有比较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在空间的处理上往往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构图上具有变幻莫测、灵活多变的特点;人物造型上带有矫饰主义的媚态的夸张。然而他的壁画的成功之处。是在于风格上与博罗米尼建筑的相协调,完成了巴洛克建筑、雕刻和绘画一体化的任务。路加·卓尔丹诺是考尔东诺的得意弟子。他擅长于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在色彩上也倾心于繁复多变。他的许多作品超越了他的老师考尔东诺的成就,然而在建筑风景的绘饰上却相差甚远。总的来说,巴洛克绘画相比巴洛克建筑和雕刻,其成就不大。实际上,真正决定17世纪意大利绘画发展的还是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和卡拉奇兄弟的学院古典主义。
“巴洛克”是一种风格术语,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 巴洛克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 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们特别重视风格的研究。所谓“风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内在谐和一致,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风格的形成,当然是某一个时代和作者艺术发展成熟的表现。 不过,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的一个称号。从时间上说,“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所以有人把整个十七世纪各国的艺术--意大利、西班牙、弗兰德尔、荷兰、法国。。。。。。都列在“巴洛克“范围之内。可是事实上,它们之间的风 “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巴洛克“可以归为“ 浪漫主义“。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复辟后,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而发展起来的。 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巴洛克“艺术和它的代表们,称谓“反“的,“倒退“的艺术。个人固然受制于历史,但个人又反射着各种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传统),而给当代的历史带来新的东西。这才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多端、丰富绚丽的形象。 ★著名的有:鲁本斯和委拉斯开兹 1)鲁本斯: 鲁本斯(1577-1640)是法兰德斯大画家,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数甚少。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 栩如生的人物。鲁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后十年,尤其喜欢画肖像、风景与神话画。这些作品几乎全出之于亲笔,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朴素,更能予人亲切之感,这些作品以其画法的潇洒与极度精确及洋溢着内在热情的感染力而引人入胜。如:《《祝福和平》》、《《自画像》》、《《接受玛丽的祝福》》、《《乡村节日》》等。 2)委拉斯凯兹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西班牙大画家,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师。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兴起的时代,当时的民族文艺极大繁荣。他也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他以画肖像著称,曾两次去意大利,考察并精心研究威尼斯画家的作品,他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心,不借助于想象。他只画他能看到的东西,在画布上只画下真实可信的形象,因此他所画的宗教画往往不成功,而由于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卓越的写实的绘画技巧,所以他的艺术能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就。这世纪由于人文主义的兴起,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受到重视,所以肖像画得以盛行。但最初的肖像画大都是盛装的,并配上虚构的背景,人物做呆板,甚至手中拿的东西也有一套公式。由于他那超群的艺术才华与写实技巧,所以他画的人像却是十分生动,很有性格的。如:《《教皇英诺森十世》》和 《《玛格丽塔公主》》。他却并未忘怀于那些不幸和贫苦的人,他画几幅表现一个善良而富有自尊心的不幸者,不能不对罪恶的封建制度产生愤怒,明确地表明了艺术家的爱憎。 可以说在艺术史上开辟了独到的审美领域。如:《《侏儒赛巴斯蒂安》》和 《《缝针妇女》》等。简单的概括你的答案:鲁本斯:《祝福和平》》、《《自画像》》、《《接受玛丽的祝福》》、《《乡村节日》》委拉斯凯兹::《《教皇英诺森十世》》. 《《玛格丽塔公主》》.《《侏儒赛巴斯蒂安》》和 《《缝针妇女》》
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来源至今仍不甚明确。它可能来自以下三词: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理怪奇之意,因此自18世纪以来,它们都可能被对巴洛克美术怀有偏见的人用作讥讽的称呼。这种倾向在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中尤为明显。这种贬意甚重的称谓不仅表示了古典主义学派的偏见,也说明当时对巴洛克美术研究甚少,了解不多。19世纪后期以来,巴洛克美术才得到积极评价,德国美术史家W.吕布克在其《建筑史》、瑞士史学家J.布尔克哈特在《意大利艺术指南》等书中,皆称颂巴洛克建筑之美,建筑界也出现一些仿效巴洛克风格的名作,如巴黎歌剧院。学术研究中确定其地位的是德国美术史家H.沃尔夫林1888年出版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一书,他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在他之后,意大利学者E.南乔尼于1895年进而把17世纪文明的特点归纳为巴洛克主义,学术界逐渐形成了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概念,甚至有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文学、巴洛克哲学等提法,使有关问题的研究在艺术史和文化史中逐渐深化。 除了确认巴洛克美术的历史地位而外,西方学术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另一方面的发展,即把巴洛克相对于文艺复兴的风格特点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式发展模式,认为其他时代和其他民族的艺术也有这种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演进,甚至认为这是艺术形式或视觉形式的不依社会内容为转移的独立规律。首先提出这种主张的也是沃尔夫林(《美术史原理》,1915)。他把文艺复兴代表的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当作艺术表现形式的两极,各有一系列互为对照的特点,并形成由此及彼的规律性发展。以此类推,则各地、各时代美术皆有其古典和巴洛克阶段,例如希腊美术在公元前5~前4世纪为古典阶段,希腊化时期则为巴洛克阶段;哥特式美术在13世纪为古典阶段,14~15世纪为巴洛克阶段;甚至日本美术也可如此划分。沃尔夫林的学说开启了形式主义分析的流派,在西方影响甚大,不少学者认为巴洛克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建 筑 巴洛克建筑最早可追溯于米开朗琪罗的雄强风格和大胆设计,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的圆顶他的两位助手G.da维尼奥拉和G.della波尔塔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则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教堂的模式。17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的主要代表则是C.马代尔诺建造的罗马圣苏珊娜教堂(1597~1603),虽大体仿效耶稣教堂,比例却更为高峻雄伟,门面的细部安排层层曲突,愈近中央大门愈为明显(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3/4圆柱)。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马代尔诺还担任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门面建筑设计。这座著名建筑曾按米开朗琪罗和波尔塔的设计,建成了中央圆顶,但教会出于宗教仪式需要,决定修改原来的中心型的设计,由马代尔诺加长了主厅前半部,使它成为符合教会传统的长方形十字教堂。马代尔诺扩建的内部和门面仍充分吸取了米开朗琪罗巨形柱式的基本图案,保持了整体的雄伟感,门面的安排还采取了类似圣苏珊娜教堂的手法,使这种教堂具有了巴洛克的面貌。但由于主厅加长,圆顶被置于后部,从门面上已看不到圆顶的雄姿,实为美中不足。
1、罗马巴洛克艺术:巴洛克风格(又称巴洛克样式)是一种宫廷风格。巴洛克艺术大致有以下特点:无论建筑、雕刻、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有时还带有点神秘感。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
2、学院派艺术:欧洲的学院派艺术首先在意大利形成。17世纪卡拉奇兄弟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和欧洲第一所美术院校,在学院中,崇尚希腊罗马。称学院中的古典主义或学院派艺术。
3、现实主义艺术:以写实主义的卡拉瓦乔为代表,又称卡拉瓦乔写实主义。
在古典主义的大时代中,早期的巴洛克艺术被认为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它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的意大利,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体现在雕塑和建筑这一块居多!其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讲究形式美,追求热烈奔放华丽的色彩。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充满了雄浑和阳刚之气,气氛热烈紧张,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而且因为其出生背景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 它除了具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而且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再则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油画是西洋画的一种,讲究透视,讲究人物的比例,强调色彩的变化,所以画出来的人物很真实,但是油画不适合画大尺度的风景,因为是焦点透视,只适合从某个点看到的风景。如果你想做一幅大型的山水画,你必须采用散点透视法,而中国画恰恰因为散点透视法而适合画风景。现在很多外国人画风景,学中国的方法,然后就会巴洛克油画和洛可可油画分别是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两个艺术流派,是文艺复兴到18世纪末西方油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两大艺术流派是一前一后的,即有一定的关联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油画的流派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客观再现为主旋律的创作作品;第二类是以主观表达为主的创作作品。第一类,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巴洛克、洛克、古典主义、学院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摄影现实主义、印象主义,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出发点,表现画家不同的思想和目的。
巴洛克——17世纪到18世纪的巴洛克流行。“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不规则的、扭曲的、怪诞的。崇尚运动的扭曲、形体的丰富和量感,其艺术语言强烈、夸张、动荡、浮华,这些都是巴洛克绘画的特点,其代表人物是鲁本斯。巴洛克和洛可可是两个来自欧洲的音译词。在西班牙语中,“巴洛克”的原意是“一颗畸形的珍珠”。
后来被解释为一种人们在视觉和听觉上能感受到的华丽、浑厚、豪放、高贵、复杂的艺术表现。古典主义和经院哲学——古典主义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美学原则为基础,构图对称均衡,气势庄重辉煌崇高,技法精湛,描写深刻。这也是经院哲学的原则。正如学院派创始人法西诺所说,“美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高目标,它是事物的一种客观性质,由秩序、和谐、比例和规则组成”。其代表作家有拉斐尔、安吉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