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带的最高维持温度必须高于介质的温度,以DN50管道为例:每米管道的散热量小于或等于电热带的稳态功率或额定功率时,电热带的长度与管道长度的比例为1.1~1.2。
如果每米管道的散热量大于电伴热的功率时,那么则需要进行一些方法计算,以电伴热的功率为每米管道散热量的一半为例:
1、可以采用两根平行的电热带进行敷设,那么电热带的长度就是管道长度*根数。
2、可以采用一根电热带按比例进行缠绕,那么电热带的长度就是管道长度*比例。
3、管道零配件需要预留一定的电热带,包括电伴热配件的安装也需要有一定余量。
导电聚合物具有很高的正温度系数特性,且互相并联,能随被加热体系的温度变化自动调节输出功率,自动限制加热的温度,可以任意截短或在一定范围内接长使用,并允许多次交叉重叠而无高温热点及烧毁之虑。
扩展资料:
长期的超温使用,使电缆性能如:PTC特性,加热功率等劣化或衰减,会降低电缆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可靠性。但短期间断地暴露于超过温度等极的温度环境,也是可以的。
因此,除上述温度等级外,自控温加热电线,还有另一个温度等级。如对于65℃温度等级的电缆,该温度等级为85℃,对于110℃温度等级的电缆,为130℃,而对于150℃电缆,则为230℃。然而此时的电缆有效输出功率已接近于零。
自控温加热电缆的输出功率是指在环境温度为摄氏10度条件下,单位长度电缆的输出功率。按加热功率输出分类,自控温加热电缆有高中低三种类型。
一般而言,加热功率小于35瓦/米的为低功率加热电缆;加热功率大于35瓦/米而小于70瓦/米的为中功率加热电缆;而加热大于65瓦/米的为高功率加热电缆。
电热带的末端需要使用专用终端接线盒或者热缩套管进行密封,因电热带的结构问题,两根平行母线已然形成内部回路,故安装时首端两根导线直接连接电源零火线即可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
25-35瓦。
不同型号的电伴热带功率不一样用电量也是不一样的,例如25w每米的电伴热带和35w每米的电伴热带,当然是35w的电伴热带用电量高一些。具体电伴热带的用电量,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公式:长度(M)×每米功率(W/M*H)×工作时间(H)=耗电量(n)W,计算出电伴热带的耗电量。
伴热带注意事项
在选择电伴热带型号时,如果是在要求允许可以使用自限温伴热带的情况下,应先考虑自限温式电伴热带。因为恒功率电伴热带无法自动控温,会有温度过高的现象,出现管道表面烫坏痕迹。
在电伴热带表面温度与管道材质的温度有20%的差距时,在选型上建议不要选择有金属屏蔽网的电伴热带,需要导热比较快的,可选择有护套的电伴热带,在考虑使用什么规格的电伴热带时应考虑管道材质是否承受电伴热带的温度。这样才会避免管道被烫坏的可能。
当电伴热带缠绕或平铺于管道上,将一根或多根电热带沿管道一边直线放置,用铝箔胶带或安装铝带将电伴热带固定,在管道的下半端,固定间距不大于50CM合理安装的部位应符合以下规定:应紧贴于管道下方,或缠绕于管道上。采用铝胶带粘贴每隔0.5~0.8m用耐热胶带将电热带沿径向固定。沿管道平行敷设的电伴热带一般安装在管道下方,且与管道横截面的水平轴线呈45度角,若用2根电伴热带要对称敷设。 特别提醒:每隔约50cm将电热带用玻璃纤维压敏胶带或铝胶带固定在干管道上,平敷时尽可能将电热带附在管道下45度下方。
准确计算还需要保温材料材质和厚度、当地环境温度、需维持的温度等。如北方地区只是防冻需求,用橡塑棉保温标准厚度。则选用每米输出功率15瓦以上的线即可,每米25W输出的更好。用一根伴热带沿管线直敷即可。需用:50米线,首盒尾盒各一个,固定首盒扎带一根,胶带2卷。
供参考。1、计算热损失(与管径、保温材质厚度、维持温度、环境最低温有关)2、看管线长度复杂程度适用哪种类型电伴热。(自调控或恒功率,能否耐受管线介质最高温度、防爆等级、温度组别等)3、如无升温要求,选定缠绕比使电伴热线输出功率稍大于计算后的热损失即可。(缠绕比可以理解为每米管线需要的伴热线的根/米数)4、得出管线上阀门/支架/法兰的缠绕余量。5、管线长度乘以缠绕比再加上管线上的阀门/支架/法兰需要的缠绕余量就是需要的长度。备注:1、还需要考虑电源接线盒、尾端和两通或三通接线盒实际安装接线的余量。2、如管线还未按设计安装,建议考虑实际管道长度的可能变化。
管道单位长度散热量如果小于电伴热系统的额定功率时,可以采用电伴热带平铺的保温方式,电伴热带长度等于管道长度乘以1.1~1.2的未预见系数。留有部分余量,主要还是因为方便后期的安装维护。另外,当管道的单位长度热损失大于电热带额定功率时(即比值大于1时),用以下方法修正: a、采用两条或更多条的平行电伴热带敷设,电伴热带长度为管道长度×根数。 这样电伴热带安装在管道上面,每米的总额定功率变大,可以满足管道的温度维持需求。
如何确定电伴热带功率及使用长度1.因为具体的设备要求不同,所使用电伴热带型号是不一样的,所以只要长度和能耗太笼统,设计文件给出的每米输出功率乘以长度就是能耗,看厂家设计文件或参照厂家样本相应型号的功率曲线简单估算。2.管道热损失简化计算公式:Q=2兀K(Tp-Ta)/ln(D2/D1)式中:K为保温层的导热系数,注意K是依据导热系数方程计算的值,Tp为维持温度,Ta为环境最低温度,D1为保温层内径(管外径),D2为保温层外径。3.电伴热厂家说明书会有介绍不同型号电伴热带的暴露温度和所能承受的耐温温度,可以对照查看。当然还是要看现场的具体情况,因为地区、环境、温度要求不同,所以用户自己确定不要的话,就要专业的电伴热技术人员来确定,计算好后用户在采购对应的电伴热带型号进行安装
电伴热带厂家生产的电伴热带长度多样,主要应对不同电源线。电伴热带长度与电源线长度对应如下:5米以上——0.75mm;15米以上——1.0mm;50米以上——1.5mm;100米以上——2.5mm。电热带一般安装要点:1、电热带应紧贴于管道下方,或缠绕于管道上。采用铝胶带粘贴每隔0.5~0.8m用耐热胶带将电热带沿径向固定。沿管道平行敷设的电伴热带一般安装在管道下方,且与管道横截面的水平轴线呈45度角,若用2根电伴热带要对称敷设。2、电热带安装时的最小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其厚度的5—6 倍。3、接线时,电热带与附件要正确可靠连接,谨防短路。同时将编织网连接起来可靠接地。4、管道或容器的表面应去毛刺和锐角,避免安装过程中对伴热电缆造成损坏。防锈防腐涂层要干透,电热带绝缘电阻应≥20MΩ(1000VDC)。不要强力拉扯电热带,避免脚踏或重物放置电热带上;电热带与所有配件的型号应与设计要求一致。5、每隔约50cm将电热带用玻璃纤维压敏胶带或铝胶带固定在干管道上,平敷时尽可能将电热带附在管道下45度下方。6、在线路的第一供电点和尾端各预留lm长的电热带;在所有散热体如支架、阀门、法兰等处应预留一定长度电热带,以便随时拆除、维修、更换等。7、在使用二通或三通配件处电热带各端端应预留40cm长,多根电热带应注意合理选择电源点,要便于维修。8、电热带的安装必须在管路系统全部安装结束,并经水压试验合格后进行。保温层的施工必须在电热带全部安装、调试结束、试送电正常后进行。9、完成上述安装后,应对其进行绝缘测试,测试电热带线芯与编织网或金属管道之间的电阻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10、保温层材料必须干燥,且要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厚度,应加防水外罩,在保温层外加警示标签注明“内有电热带”。11、 在容器上安装时,电伴热带应缠绕在容器中下部,通常不超过容器高度的2/3,一般为1/3。12、安装电伴热带要充分考虑管道附件和设备拆卸的可能性,确保电伴热带本身不损坏。13、安装附件时,要求胶圈、垫圈、紧固件等齐全,安装正确、紧固,以防松动或盒内进水。
电伴热带长度与电源线长度对应如下:5米以上——0.75mm;15米以上——1.0mm;50米以上——1.5mm;100米以上——2.5mm。电伴热带结构:1、铜芯导线:7×0.50、19×0.32、19×0.41。2、导电塑料层:普通PTC、阻燃PTC、含氟PTC。3、绝缘层:改良性聚烯烃、阻燃聚烯烃、含氟聚烯烃、全氟材料。4、屏蔽层:镀锡软圆铜线,覆盖密度80%。5、护套层:改良性聚烯烃、阻燃聚烯烃、含氟聚烯烃、全氟材料。3、施工温度: 最低:-5℃。4、热稳定性:由15℃至99℃间来回循环300次后, 电缆发热量维持在90%以上。5、弯曲半径:20℃室温时为25.4mm -30℃低温时为35.0mm。6、绝缘电阻:电缆长度100m,环境温度75℃时, 用2,500VDC摇表摇试1分钟,绝缘电阻(导线与屏蔽间) 最小值为 120MΩ。7、起动电流(10℃)每米0.4A。
有一系列的计算公式,主要是通过热损耗计算出所需电伴热的功率 计算用量,所以下面这个计算公式很重要耗热量的计算Ф=Ф1+Ф2=qmcp(t2-t1)+Klq (1) 式中Ф——电热带的耗热量,W Ф1——燃气升温的耗热量,W Ф2——被电热带加热管道的散热量,W qm——燃气的质量流量,kg/s cp——燃气的比定压热容,J/(kg·K) t2——燃气的终端温度,℃ t1——燃气的始端温度,℃ K——补偿系数,一般取1.3~1.5 l——被电热带加热管道的长度,mq——被电热带加热管道的单位长度的散热量,W/m忽略管道的导热热阻、燃气与管道内表面对流换热的热阻,得到公式(2)。式中tf——管内燃气的温度,℃ ta——周围空气的温度,℃ A——保温材料的热导率,W/(m·K) D1——管道保温层外径,m D0——管道外径,m以上计算公式中涉及到当地气温,保温材料的热导率等等复杂参数还是要找专业的电伴热厂家进行设计选型比较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