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下处理方法:(1)施工缝的防水构造形式当采用两种以上构造措施时可以进行有效组合。(2)水平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表面浮浆和杂物,再铺设净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等材料,然后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并应及时浇筑混凝土。(3)垂直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清理干净表面,再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并需及时浇筑混凝土。(4)遇水膨胀止水条(胶)要保证接缝表面密贴。(5)遇水膨胀止水条(胶)的选用应具有缓胀性能,7天的净膨胀率不宜超过最终膨胀率的60%,最终膨胀率宜大于220%。(6)选用中埋式止水带或预埋式注浆管时,要准确、牢靠固定。
在绝大多数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缝都是难以避免的。合理的设置施工缝,配合适当的养护措施,能有效的抑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和沉缩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在于如何消除其对结构的不利影响,施工部门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施工缝的设置要综合考虑以下原则: (1)、施工缝应留在结构剪力较小的部位; (2)、施工缝一般应垂直于结构的纵轴线; (3)、施工缝应避开结构的薄弱环节; (4)、施工缝的设置应考虑施工简便易行。 1、无防水要求的施工缝处理 部位: 主要指中板梁、板、内墙和内柱施工缝。 处理方法: 旧混凝土接触处,彻底清除施工缝处残渣,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予以清除;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清除;在浇筑混凝土前,先在施工缝面涂刷专用混凝土界面剂。 2、有防水要求的施工缝处理方法 部位: 底板、顶板和外墙施工缝。 处理方法: 同无防水要求的施工缝处理方法,另在施工缝处增设止水带,止水带采用镀锌钢板止水带。 一是去除乳皮层; 二是使混凝土表面不形成乳皮层; 三是对乳皮层进行补强。 1)、去除乳皮层法 这类方法中有些是已经长期使用的常规方法,有些则是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 (1)凿毛法 凿毛法是人工用小锤、凿子去除乳皮使石子外露形成凸凹不平的强度高的混凝土面,经喷水冲净后铺2-5cm与混凝土同标号的砂浆层后,续浇新混凝土。 此法应在老混凝土硬化到相当强度(2.5Mpa以上)方可采用,一般在浇筑后32-40小时为宜,如施工周期允许,晚一些进行则更好,以免凿松石子,造成不应有的混凝土损失。 凿毛法可以凿成明显的不平面,有利于新老混凝土的结合,很好地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抗渗性。 由于该法可在混凝土达到适当强度后的任何时间进行,处理时间安排较为灵活,所以尽管工人劳动强度较大,工效较低,并且比其它方法要多损失一些混凝土,还难免会使老混凝土面层中留下少量微细裂纹,但目前中、小型现浇混凝土工程中仍常采用此法。 (2)刷毛法 在混凝土凝结后,混凝土还没有完全硬化时,人工用钢丝刷将混凝土表面进行冲刷,使其形成毛面,称为刷毛。人工刷毛如果时间安排得当,可以只刷去乳皮而不触动粗骨科。 与凿毛法比,既可提高工效又可降低劳动强度。开始刷毛的时间随气温、混凝土的特性而不同,一般气温高、坍落度小、水灰比小、使用促凝剂时,开始进行刷毛时间就应早些,如春秋季节是在浇筑完毕后10-16小时后进行刷毛;冬季是在18-24小时后进行刷毛。 刷毛时间过早会使混凝土表层松散和冲去表层混凝土;过迟则混凝土已经硬化,不仅增加工作困难,而且不能保证质量。钢筋特别稠密的地方用小铁钩钩去表层乳皮。全部刷完后,再用高压水冲洗。刷毛后,用干净麻袋或草袋盖上,进行养护。 (3)冲毛法 冲毛法是通过喷枪以压力水射流或掺砂压力水射流冲去乳皮的方法。工效高,质量好,劳动强度低,较经济。 过去多用0.1-0.3Mpa低压水冲毛。由于冲击力小,仅能在终凝后的一段较短时间内进行,时间较难掌握。为了克服冲毛时间受限制的缺点,人们对低压水冲毛法作了改进。 改进办法: 在混凝土收仓并基本收水后,在表面喷洒2mm左右一薄层缓凝剂液,这样可使乳皮层缓凝,保证在下面混凝土硬化到相当强度后,乳皮层仍能被低压水冲动。 (4)喷毛法 风砂枪喷毛是将经过筛选的粗砂和少量的水(掺水的目的是减少粉尘)装人密封的砂箱,并通人压缩空气,高压空气混合水砂,经喷枪喷出,把混凝土表面喷毛。 一般在混凝土浇后24-48h开始喷毛,视气温和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而定。如能在混凝土表层喷洒缓凝剂,则可减少喷毛的难度。这种方法施工质量较好,工效高,但清除遗留石碴和砂子需要收集设备,工序较繁,费时费工费料,施工干扰大,劳动条件差。 2)、不形成乳皮层法 如果能采取某种措施使混凝土收仓时不形成乳皮,则实际上可省去处理乳皮的工作,使施工缝处理大为简化。国外已开始采用的“层间浇注超缓混凝土层法”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处理办法: 待下层混凝土整平收仓后,在初凝前即在其上浇一层10-20cm厚掺较多高效缓凝剂(视需要而定)的超缓凝混凝土层,使其缓凝巧-30小时,待其尚呈软塑状态可以振捣时,浇上层混凝土。 只要缓凝混凝土还允许插人振捣器充分振捣,三层混凝土即可形成整体,可较清除乳皮法大大提高结合强度。此法,在较长的缓凝时间内,可保证上层混凝土部位有足够的扎筋和立模时间,且完全省去了清除乳皮法处理乳皮的时间,劳力、经费大为节省。 3)、补强乳皮层法 如果能对强度很低的乳皮层进行补强,则乳皮层就没有必要清除。“涂刷混凝土界面剂法”就是一种可以达此目的的理想方法。 近年来,我国冶金建筑研究总院研制成的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只要将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冲洗干净并晾干,直接在其上涂刷一薄层该界面处理剂,即可渗人乳皮毛细孔,经反应硬结而使乳皮层强度大为增强,随后再铺填砂浆并浇新混凝土,即可使新老混凝土高强度结合。 与不清除乳皮而直接浇新混凝土的方法相比,结合强度可提高15-30倍,比完好混凝土自身的结合强度还高得多,是完全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抗渗性的。同时,与凿毛法相比,其处理的工效高数十倍,而且此法在钢筋密布、狭窄、难以作常规处理的场合,显出特殊的优越性,所以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施工缝处理方法。
1 、清理施工缝处,将松动的混凝土剔凿至密实层,并进行清扫使其清洁。2、浇水湿润。(如果在冬期施工阶段,建议不进行。)3、浇筑混凝土。(同原强度等级)4、养护。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前,为解决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问题,应对先浇筑已硬化的施工缝表面进行处理,即清理表面的软弱混凝土层、松动石子和杂物等,必要时凿毛,然后清洗钢筋上的锈迹、油污等,并用水湿润。浇筑前,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砂浆,随后浇捣施工缝处混凝土,使新旧混凝土结合密实。
扩展资料:
不处理施工缝的危害:
根据工程现场使用需求 , 最常见的施工缝形式为垂直裂缝,存在于垂直方向的承重墙体中,设计期间需要对混凝土浇筑结构的总面积做出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判断裂缝具体尺寸。
墙体结构施工全部完成后,需要对施工缝进行浇筑,由于材料强度的选择小于两侧混凝土结构,造成粘接困难的问题发生,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测量时缺乏钢筋材料截面面积的分析,浇筑后常常因厚度计算失误造成部分钢筋材料裸露在墙体外部,引发露筋问题。
浇筑材料中骨料添加不合理也会影响结构强度,施工缝施工工艺不当容易造成材料掉落,施工期间产生的振动也会影响结构稳定性,一旦超出了结构承载范围,还会引发裂缝危害。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先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下面一起来看看施工缝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吧。
什么是施工缝
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我们利用混凝土、钢筋进行浇筑的时候,常常不是一次性就将所有的工作完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设计的要求,以及施工方便的需要,这就造成了混凝土浇筑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而是通过分段来完成。在上一次与下一次的浇筑过程中,两次浇筑因为时间不同,所以会产生一个细小的接缝。这就是人们常常会说到的“施工缝”。
这样看来的话,施工缝就不是单纯的指的是这一道细小的接缝,
而指的是先浇筑的混凝土与后浇筑的混凝土因为凝固时间的不同,所产生的一个切面。这个切面(或者说是结合面)就是真正的施工缝。
那么为什么在施工过程中,非得一定要预留有施工缝呢?这就不得不从施工缝独一无二的作用来为大家解释了。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罗马城不是一天就建成的”。事实上,任何一栋建筑物的建设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得进行数次的分段建设。可是,如果分段建设对的话,就会产生很多的后续问题,比如说,在打地基的时候,由于所打地基的面积太过庞大,需要分段进行的话,如果不能合理的计算好分段建设的具体实施情况,那么这个房子的地基就不能坚固,这个房子也就不能屹立不倒。
所以,施工缝的作用大家也能看出来了,预留施工缝,能够准确的把握好分次(或者说分段建设)的具体实施情况,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物的建筑品质。一般而言,施工缝都需要在建筑之前进行预留,提前规划好具体在哪儿预留施工缝,就可以使得建筑物不会因为分次的建设而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牢靠,而出现问题。我们在预留施工缝的时候,需要计算各个分段需要多长时间才可以使混凝土凝固,然后确定一个合理的时间差,使得各部分既能够分段进行施工,又能牢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施工缝的作用,也是施工缝存在的意义。
施工缝留设方法:
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且应符合下列规定:柱应留水准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
(1)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2)和楼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
(3)对于单向板,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4)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的范围内。
(5)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6)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踏步板的1/3处。楼梯的混凝土宜连续浇注。若为多层楼梯,且上一层为现浇楼板而又未浇注时,可留置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梯段中间的1/3部位,但要注意接缝面应斜向垂直于楼梯轴线方向。
(7)水池池壁的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表面200mm~500mm的竖壁上。
(8)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施工缝问题及解决方法
1、立缝表面凿毛法
砼终凝后,挡板拆除,用斩斧或钢杆将表面凿毛,清理松动石子,此时砼强度很低,凿深20~30MM较容易,待二次浇筑砼时,提前用压力水将缝面冲洗干净,边浇边刷素水泥浆一道,以增强咬合力。
2、增加粗骨料法
梁、板体积较大造成留置缝厚大,表面的浮浆层、泌水层也相应厚,施工缝的处理难度较大;如采取刮除表面的浮浆或二次振捣效果不佳,可采用添加粗骨料的方法,将级配干净的碎石撒入浮浆内,重新振捣防止石子集中。这样会使缝处浇筑砼在体积较大处时粗细骨料均匀,水泥浆不会流失且强度不会降低,亦能提高新旧介面的粘结力和咬合力。
3、清除浮浆法
当砼体量较小,简单的方法是铁抹子将表面的浮浆刮去一层,深度
4、二次开发振捣法
掌握好时间,在砼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重振,这样会对沉下的石子和上浮浆水重新搅拌组合一次,使之更均匀密实,缝的重新振捣实践表明是有效措施之一。
施工缝的处理难度较大;如采取刮除表面的浮浆或二次振捣效果不佳,可采用添加粗骨料的方法,将级配干净的碎石撒入浮浆内,重新振捣防止石子集中。这样会使缝处浇筑砼在体积较大处时粗细骨料均匀,水泥浆不会流失且强度不会降低,亦能提高新旧介面的粘结力和咬合力。
3、清除浮浆法
当砼体量较小,简单的方法是铁抹子将表面的浮浆刮去一层,深度
4、二次开发振捣法
掌握好时间,在砼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重振,这样会对沉下的石子和上浮浆水重新搅拌组合一次,使之更均匀密实,缝的重新振捣实践表明是有效措施之一。
冷缝处理方法:
1.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灌浆、嵌逢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冷缝是指同一混凝土结构的上下两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超过初凝时间而形成的施工质量缝,就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前浇筑混凝土在已经初凝后,后浇筑混凝土继续浇筑,使前后混凝土链接处出现一个软弱的结合面。
冷缝是指同一混凝土结构的上下两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超过初凝时间而形成的施工质量缝,就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前浇筑混凝土在已经初凝后,后浇筑混凝土继续浇筑,使前后混凝土链接处出现一个软弱的结合面。
常用的施工缝接茬处理方法。1 表面凿毛法即在商品混凝土初凝后,对其需要结合的表面人工进行拉毛、剔毛处理,使表面的浮浆或者松散部分剔除,露出石子粗骨料,然后清洗冲洗干净,提前润湿,当再次浇筑商品混凝土时可刷素水泥浆一道以增强咬合力。采用此方法时,要根据天气温度掌握好剔凿拉毛时间。夏季一般在商品混凝土浇筑后5 h后进行,冬季可10 h以后。过早会对表面商品混凝土造成振动或者局部冲击,过晚则商品混凝土强度上来,需用钢钎等工具,加大剔凿难度和清理工作。2 增加粗骨料法与表面凿毛处理法效果一样,当结合面大且商品混凝土塌落度过大时,表面浮浆层相应较厚,这时可采用添加粗骨料的方法解决,即将事先准备好的冲洗干净的级配碎石均匀散入浮浆层内,然后重新振捣使石子分散进入商品混凝土表层,这样会使施工缝结合处粗细骨料级配均匀,裹住水泥浆,同样也能达到提高新旧结合面的咬合力和粘结力效果。3 清除浮浆法当砼体量较小,简单的处理方法是用铁抹子将表面的浮浆刮去一层,深度《25 mm,并挖压出条纹状,可以提高水平施工缝的粘结质量,对新旧砼结合有利。4 二次开发振捣法掌握好时间,在砼初凝前进行二次重振,这样会对沉下的石子和上浮浆水重新搅拌组合一次,使之更均匀密实,缝的重新振捣实践表明是有效措施之一。比如在我们经常遇见的高层建筑梁板柱同时浇筑商品混凝土,如果浇筑完柱子后立即浇筑梁板,由于商品混凝土在自重作用下还会略有下沉,这样在梁板与柱顶之间就会形成“无形”的缝。所以必须等柱子商品混凝土浇筑完毕停留2~3h后再浇筑上部结构,此时可将柱顶商品混凝土二次振捣后同时和梁板一起浇筑,使结构形成一整体。5 预留插筋法当商品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 h(根据具体情况,使插入钢筋不下沉为宜)用短钢筋均匀梅花状插入商品混凝土中,插入深度和露出长度满足钢筋锚固规范要求即可。具体插入钢筋规格大小可参照其基础受力主筋;也可用直径不小于16 mm钢筋,间距可根据部位关键性选用(一般@250~300 mm即可)。对于素商品混凝土结构,应在施工缝处埋设直径不小于16 mm的连接钢筋。连接钢筋埋入深度和露出长度均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5 d,间距不大于200 mm,使用光圆钢筋时两端应设半圆形标准弯钩,使用带肋钢筋时可不设弯钩。
施工缝处混凝土骨料集中, 混凝土酥松, 新旧混凝土接茬明显, 沿缝隙处渗漏水等。处理措施如下,1、立缝表面凿毛法 砼终凝后,挡板拆除,用斩斧或钢杆将表面凿毛,清理松动石子,此时砼强度很低,凿深20~30MM较容易,待二次浇筑砼时,提前用压力水将缝面冲洗干净,边浇边刷素水泥浆一道,以增强咬合力。 2、增加粗骨料法 梁、板体积较大造成留置缝厚大,表面的浮浆层、泌水层也相应厚,施工缝的处理难度较大;如采取刮除表面的浮浆或二次振捣效果不佳,可采用添加粗骨料的方法,将级配干净的碎石撒入浮浆内,重新振捣防止石子集中。这样会使缝处浇筑砼在体积较大处时粗细骨料均匀,水泥浆不会流失且强度不会降低,亦能提高新旧界面的粘结力和咬合力。 3、清除浮浆法 当砼体量较小,简单的方法是铁抹子将表面的浮浆刮去一层,深度<25MM,并挖压出条纹状,可以提高水平施工缝的粘结质量,对新旧砼结合有利。 4、二次开发振捣法 掌握好时间,在砼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重振,这样会对沉下的石子和上浮浆水重新搅拌组合一次,使之更均匀密实,缝的重新振捣实践表明是有效措施之一。
由于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的原因, 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 并且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运输和浇筑允许的延续时间, 先后浇筑的混凝土结合面就称为施工缝。1 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从以往接触的一些工程中, 由于施工缝而引发的施工质量问题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施工缝位置留设不当; 二是施工时对施工缝的处理不妥。1.1 施工缝位置留设不当 施工缝留设时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例如把施工缝留在混凝土底板上或在墙上留垂直施工缝, 或者将施工缝设置在对于施工来说很不方便或很难实现的地方, 例如紧贴基础梁顶设置而采用钢板止水带时, 由于与梁箍筋位置发生冲突很难放置。1.2 施工时处理不妥 这是施工缝引发的主要和较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 引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1) 混凝土面没有凿毛, 残渣没有冲洗干净, 使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 ( 2) 在支模和绑扎钢筋过程中, 锯末、铁钉等杂物掉入缝内没有及时清除掉, 浇筑上层混凝土后, 在新旧混凝土之间形成夹层。 ( 3) 浇筑上层混凝土时, 没有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砂浆, 上下层混凝土不能牢固黏结。 ( 4) 施工缝没有安装止水带。 ( 5) 下料方法不当, 使骨料集中于施工缝处。 ( 6) 混凝土墙体单薄, 钢筋过密, 振捣困难, 混凝土不密实。 ( 7) 没有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造成接茬部位产生收缩裂缝。 ( 8) 施工缝的接缝形式选取不当。2 预防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设置施工缝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规定, 认真对待, 避免位置不当或处理不好而引发质量事故, 以确保结构安全及使用寿命,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2.1 严格控制施工缝的留设位置 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柱应留水平缝, 梁、板、墙应留垂直缝。 ( 1) 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 2) 和楼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 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 mm 处。当板下有梁托时, 留置在梁托下部。 ( 3) 对于单向板, 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 4) 有主次梁的楼板, 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 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 的范围内。 ( 5) 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范围内, 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 6) 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踏步板的1/3 处。 ( 7) 水池池壁的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表面200 mm~500 mm 的竖壁上。 ( 8) 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 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 9) 后浇带的位置按规范要求结合具体工程进行留设, 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不影响工程质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应做如下处理方法:1、清除接缝表面的水泥浮浆、薄膜、松散砂石、软弱混凝土层、油污等;2、将钢筋上的锈斑及浮浆刷净;3、必要时将旧混凝土适当凿毛;4、用清水冲洗旧混凝土表面,使旧混凝土在浇筑新混凝土前保持湿润;5、浇注新混凝土前,在接缝面上应先铺一层厚度为1—1.5cm的水泥砂浆,将施工缝附近的混凝土细致捣实;6、梁、柱施工缝应与梁、柱轴线垂直,板施工缝应与版面垂直,不宜做成斜坡形;7、留梁的竖向施工缝时,应先准备一块木隔板,放在施工缝的位置上,再浇灌混凝土。木隔板应按梁中钢筋位置留出缺口,满插到梁底。若木隔板上下不留缺口,板就被钢筋挡住,插不到梁底,混凝土的水泥砂浆就容易从下部流出,使梁底形成一个强度较低的水泥砂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