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件是:电视机。录音机。缝纫机、自行车、三十六条腿是家具:床、三门橱、五斗橱、梳妆台、沙发、四个凳子
房里一张五斗橱的橱门关不上了。一扇,靠左边的。橱,年代已久,就好像一位垂暮的老人,骨质开始酥松,木梁开始走动。我拉住门把子,轻轻地开开门、再关关门,发现门下边框碍事,位子有点歪,合上去有点困难。我仔细琢磨了一下,把靠左侧一只脚垫垫高,看看情况能不能好转? 于是,我找来一张硬质纸,用剪刀裁裁小,对折,垫在橱的“老虎”脚下,再拉住门把,开开关关,咦,凑上了。 老式五斗橱,还是八十年代初制作的。至今,前后也搬过好多次家,一直未舍得把它丢弃,始终不离不弃。目前仍然在延续它的功能。 五斗橱,橱的两侧,有两格像“大通间”似的储藏室,又高又深。为了储纳更多的物品,我想了办法,量好尺寸,锯了一块薄板搭在中间,这样,分上下两层,就好比搭了一层小阁楼。橱的中间,上下共有四箱大的抽斗,能收纳不少的什物。一年四季,春夏秋寒,穿的,戴的,别的,用的…。装有袜子,手娟,手套,发花,丝巾,电热毯,电暖汤婆子,各类衣裳,还有几件不穿、又不舍得丢弃的绒线衫,绒线裤,还有不用的纹帐、铜帐钩,旧床毯,旧被褥等等。掬掬拢一起塞塞满。 橱的表面,油漆已斑驳脱落,褪色起皮,裂开了缝。 说起这张老式五斗橱,还是当年岳父为了女儿结婚,专门请一位有点小名气的好木匠制作的嫁妆之一。听妻子说,那个时候,木匠在家里“叮叮当当”做了半个多月的木工活。 多少年来,这张老式五斗橱,同我们朝夕相处,伴随着一起静静地走来。它是时代的记忆!见证了一代人的风花雪月。 真的不舍得丢弃。 有句成语说得好,叫“睹物思人”。
四大件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十六条腿是高低床、三门橱、五斗橱、梳妆台、沙发、四个凳子。
一、结婚三大件
1、结婚三大件是整个婚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代表着对婚姻的诚意与父母对新人美好生活的期许。一般是指夫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也是所有彩礼和嫁妆中最值钱的三件物品。
2、对于结婚三大件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统一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家的经济条件也开始好转,结婚三大件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并且每个城市的习俗不同、每个家庭的需求不同,结婚三大件的内容也就各不相同了。
3、如今最常见的结婚三大件是指房子、车子、票子、在当今生活,房子、车子、票子成了大家衡量一个家庭的重要标准,有了这三样,娶老婆自然简单得多。特别是房子,如果连一套婚房都没有,那结婚的事宜就只能再商议了。
二、结婚三大件的变化
1、50年代三大件:吹喇叭、坐回轿、撒把糖
50年代的婚姻大多是大家介绍而成,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结婚,亲朋好友凑到一起,吹响喇叭,看新娘坐着轿子过门,再撒点喜糖,也就完成了结婚三大件。
2、60年代三大件:36条腿或72条腿
60年代结婚要凑够“36条腿”或“72条腿”,大多以“36条腿”为主,大概是指床、大厨、五斗橱、床头柜、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根据自家需求,凑够“36条腿”的家具就行了。
3、70年代三大件:三转一响
70年代刚好改革开放,很多家庭的条件也渐好,当时最流行的结婚必备物品为“三转一响”,分别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更为讲究的是要“上海”牌的手表、“蜜蜂”牌的缝纫机、“永久”牌的自行车,这样的婚礼才是上档次。
4、80年代三大件:冰箱、电视、洗衣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已经不再满足三转一响,开始向电器迈进,结婚三大件也随之变成了冰箱、电视、洗衣机。拥有这三件物品的家庭也是挺有面子的。
5、90年代三大件:电脑、空调、摩托车
到了90年代,结婚三大件变成了电脑、空调、摩托车,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会购买录像机。
6、21世纪三大件:房子、车子、票子
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大多数衡量家庭条件的三大件逐渐变为房子、车子、票子,这三件物品似乎已经成了结婚必备。
柜子出现的年代最早应该在秦汉,有抽屉的柜子出现在宋代时期,我国家具发展上隋唐开始向丰富化发展,而明清是家具发展的鼎盛和集大成时期,所以五斗橱家具并不是新鲜东西,应该历史很久远了~当然现在社会的5,60年代包括80年代比较流行这种款式,现在看来就很有复古的意味了~
四大件是:电视机。录音机。缝纫机、自行车
三十六条腿是家具:床、三门橱、五斗橱、梳妆台、沙发、四个凳子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婚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十年代中期结婚的标准是“三十六条腿”,没有“三十六条腿”谁也别想把姑娘娶进门。有哪“三十六条腿”呢?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只满足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就是把桌椅柜子的所有腿加起来共计三十六条腿。
常用的有八仙桌,其实就是饭桌而已,加上四个方凳,就有了二十条腿,再就是五斗柜、大衣柜、食品柜、当然过生活必不可少的床不能忘,这样算起来正好三十六条腿。
记得大哥结婚时,父母为了能尽快凑足三十六条腿而费尽了心思,并不是女方嫌贫爱富,这是一种地方风俗,如果谁家结婚少了这些东西,邻里乡亲会说闲话的,这也就那个时代结婚的必需品,如果谁家的家庭条件好,多出几条腿,女方家高兴,其父母感觉也很有面子,父母感觉为自己的孩子找了个殷实人家。
扩展资料
四大件,又名三转一响,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当时国家有能力出产,而为各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这四件家庭物品分别为: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四大件所代表的物品逐渐发生变化。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四大件”,明显贴着计划经济的标签。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这“四大件”会让上了年岁的人如数家珍。
是它们伴随着百姓走过了一段能让人开怀大笑,也能使人潸然泪下的历史,而他们一生中的某段人生经历已经和这“四大件”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联系,在其头脑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因为一块手表曾经就是她的嫁妆,而一辆崭新的“飞鸽”或“永久”也许使他当上了新郎。那时的“四大件”无疑是财富的象征,以至于成了人们争相炫耀的资本。那时,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闲逛,其得意的劲头和现在开辆“大奔”去市场买菜的心情,估计是一样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件
父亲一直珍藏着一只旧木箱,里面装满了锯、木刨子、手锛、木钻、墨斗等木匠家什。父亲不是木匠,但他年轻时喜欢自己做点小家具之类。至今,母亲家里仍用着他亲手做的橱子、躺椅什么的,和科班木匠并无二致。年龄大了以后,精致活络做不了了,偶尔修修补补也拿出来敲打一番。前几年搬家,我们曾动员他扔掉,他几近动怒,更加小心翼翼地放到了床底下。 木匠这行当,不知起源于何时,有记载的大约就是木匠鼻祖春秋时期的鲁班吧。后人用“班门弄斧”形容在高手面前卖弄技艺,指的就是这位祖师爷。可见,木匠自古以来就受人尊敬,去名胜古迹旅游,看的就是古建筑的雕梁画栋、木刻粉彩,能工巧匠们的精湛绝艺真是叹为观止。 早些年间,木匠和铁匠、泥瓦匠都是令人羡慕的手艺活儿,木匠似乎更胜一筹,相比于其他行当,木匠活相对轻松体面,但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木匠师傅收徒一般要挑自家近枝或本族机灵点儿的。“师傅、师父”,一旦做了徒弟,那可真的要像对待亲爹娘一样孝敬师傅,除了正经学徒活儿,洗刷倒水,提茶递烟都要有眼神,师傅对待徒弟也比自己的亲生儿子严厉。所谓“严师出高徒”大抵就是如此。不过徒弟自己也得严格要求自己,“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何时出徒,手艺精不精,全靠徒弟自己的悟性和灵性。 旧社会稍微殷实一点的人家都会有几件精致家具,雕龙刻凤的长条几、四周镂空的八仙桌子,全由木匠师傅精雕细琢。至今,我婆婆家里仍然摆着老婆婆留下来的已成古董的长条几,虽和现代家具不匹配,确也是不可多得的旧文物,前几年,曾有人出高价收购,老人家没舍得卖,一来当做艺术品欣赏,二来是对老一辈的怀念和寄托。 小时候,我对木匠的印象很深。记忆中,几乎村村都有木匠铺子,没听说过有买家具的,都是“打家具”,谁家娶媳妇儿、嫁闺女的,就把木匠班子请到家里,有包工不包料的,自家备的木料,料好料孬木匠不管,他只管把家具打好就行。也有包工包料的,双方谈好价格,木匠打好送到家。去谁家打家具谁家要好酒好菜的伺候,一来为了让木匠们更加尽心尽力,二来也是一种待遇,说明对木匠师傅的.尊重。 记得有一年我们家住粮管所大院,公家请了一个木匠班子做办公桌椅,木工家什摆了满满一仓库。出于好奇,放了学我总爱去转转,时间长了也看出点门道来。木匠们都有严格的分工,拉锯、解木头、凿木眼,各负其责,配合非常默契。木匠活中,抡大锛应该是最危险的活了,一根圆滚滚的木棒扛过来,先用锛砍去树皮,砍的时候,一只脚要蹬住圆木,防止它乱滚,脚前掌微微上翘,动作类似于锄地,锛也有点像锄头,砍的时候扬程要高,这样落下来才有劲,要正好砍在翘起的脚掌下,这活需要全神贯注,稍一走神不小心伤着脚面也是常有的事。砍去表皮,下一步就是画线,先用直尺或角尺按照需要标好位置,木匠们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墨斗,里面缠满了线绳,灌上磨粉,一人牵着线头,从墨斗中拉出来,另一人拿着墨斗在另一头,找好位置,把线绳拉紧,用手挑起线绳,猛力一弹,一条直线就画好了。接下来是解板,将木头用石头支起来,形成45度角,解板的工具是锯,通常师徒二人一组,师傅在上面,徒弟在下面,这时候就看徒弟的忠诚度了,往上拉,徒弟要使劲向上推,往下拉,徒弟更要使劲,往往弄的满身都是锯末。解成木板就是半成品了,要用刨子把木板刨平,推刨子需要技术,更要有力气,前腿躬,后腿蹬,两手握住刨子往前推,用力要均匀,还要是不是眯起眼睛找找平。然后,木匠们根据木板的大小厚薄,量材使用。按主家的要求,做成各式各样漂亮的橱子、柜子、椅子、凳子。 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家家户户都有小木板凳,矮矮的,小巧玲珑,我们去学堂都自己背着这种木凳。要说做木凳应该是木匠中最基础的活络儿,也最考验木匠功夫。一块木板,四条腿,四根撑,不用一颗钉子,腿和撑要一般长自不必说,光看那凿眼,要不大不小正好才行。传说,木匠们用成语“四平八稳”衡量一个木凳是否过关。 印象中,我家请过两次木匠。第一次是七十年代,还在困难时期,父亲不知从哪买了几块木头,要做个菜橱,就从村里请了两个木匠,现在想想大概是师徒俩,徒弟还很稚嫩,师傅拿着一杆长长的旱烟袋,干一会就蹲在一边,从一个脏脏的小布袋里捏出一撮汉烟,摁在烟枪里,一边抽着,一边指挥徒弟干活,我很替那小徒弟打抱不平,可他干的那么情愿,丝毫没有不耐烦。不过,精细活还是师傅亲自干。中午总要炒两个菜招待他们,师傅当仁不让地喝上一壶。那年月,手艺人非常受欢迎,不但能吃饱,而且吃的好。难怪经常似懂非懂地听大人们嘀咕,说哪个村的漂亮大闺女跟着哪里的小木匠跑了,那时候可是有点伤风败俗,叫人唾弃。如今想想,敢于大胆地去爱,敢于跳出封建思想的禁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那胆量的确让人叹服。 第二次请木匠已是八十年代初了,我刚参加工作,生活条件也大有改善,父亲把攒了多少年的木头全拿了出来,准备打几件像样的家具,这次请了一个班的木匠,大概有六七个。照应不过来,母亲还把舅舅从胶东老家叫过来帮忙,高八仙、地八仙、五斗橱、大衣柜,一应俱全。木匠们的装备也先进了许多,基本实现了电气化,电锯、电钻,家具外层刷漆也用上了成品漆,再也不用拿“鳔”自己熬制了。不过依然酒肉伺候,木匠们依旧精益求精,家具略显粗老笨壮,却结实耐用,直到现在仍毫不走样。 八十年代末,我结婚的时候已流行组合家具了,木器厂也多了起来,家境好又赶时髦的都去家具商店或木器加工厂买组合家具,看起来漂亮,其实不耐用,也不实用,都是用现代化的压缩木板组装起来的。我婆家虽然也给我们准备了组合橱,但父亲还是坚持用自己采购的木头做了高低柜、书橱、写字台之类的作为嫁妆,也算土洋结合了。前几年搬家,又被新的流行家具所淘汰,统统送给乡下亲戚了,想想多少有点留恋,不知现在又流落何方,或许已再次淘汰成为炉中木柴了。 如今,去家具市场看看,那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实木、胶合板、压缩板,各种材质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优劣。乡下“木匠铺子”已销声匿迹,木匠这一古老的传统行当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哧哧”的拉锯声已成为遥远的回忆。
不知不觉卖肾买苹果已然成为了流行词汇,代表着新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70年代,有人会为了一块手表吃屎! 那个年代如果一个人拥有“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是可以娶媳妇的,有一个工人经过几年的省吃俭用终于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在生产队使劲显摆,说除非当着我面吃屎外什么都不换。结果没想到真的有个人为了得到这块能娶媳妇的手表吃了,指着他那块手表就要,结果可想而知,俩人都不放弃这块手表打起来了...... 可能这事放到现在特别荒唐,但就像现在的人为了买苹果卖肾一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 在匆匆那年光影追溯的旅途中,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些作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结婚“三大件”,去真切感受时代的变迁。 50年代结婚三大件:吹响唢呐、坐回轿、撒把糖 在50年代,结婚就是早知道名字而未谋面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然后吹响唢呐、坐回轿、撒把糖,亲戚街坊四邻凑到一起热闹一下就算结婚。所以在那个时候,吹响唢呐、坐回花轿、撒把糖就是结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事。 60年代结婚三大件:36条腿或72条腿 到了60年代,结婚开始有点讲究,得凑够“36条腿”或“72条腿”,不过绝大部分都是以36条腿为主。36条腿”大约是指床、大橱、五斗橱、夜壶箱(床头柜)、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另有一说是床、大橱、五斗橱、写字台、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不管怎样,加在一块是36条“腿”就行。 70年代结婚三大件:三转一响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有了消费的欲望。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准备“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另外,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这样的结婚在当时那叫一个上档次。 自行车——那时候年轻人耍帅的“工具”。 80年代结婚三大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 随着收入的增加,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这些曾经让一代人为拥有它们就倍感骄傲的“三大件”早已变得不再稀奇,人们开始向电器化迈进,追求的“三大件”演变成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即便冰箱只是单门的,洗衣机是单缸的,电视机是黑白的,人们的生活也是比蜜甜! 90年代结婚三大件:电脑、空调、摩托车 到了90年代,“三大件”则变成了电脑、空调、摩托车。特别是空调,因为制冷制热好的缘故成为不少新婚人群的首选。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会自动把录像机也加入三大件中,这也是除了三大件外显示家境富裕的重要参考标准,超有面子滴。 这些曾经在我们的世界里所出现过的“老三件”,永远是我们无法遗忘的时代记忆。匆匆那年的结婚“三大件”事,是那个年代成家记忆的完美佐证! 看了那个年代老三件,仿佛把我们拉回到了那个青葱、简单、朴实的年代。下面再来翻一翻过去那些珍贵的回忆篇章。 还记得,那时候街上还没汽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上学。 还记得,那时才出现了小型公交。 还记得,公共图书馆和现在长得差不多,能看得出来人们都在认真地看书、学习。 还记得,80年代,爱开始流行烫发,爱美的女人们纷纷剪掉了长辫子,顶着大波浪卷儿走在大街上的,就是现在的潮女~ 还记得,那时一盒雪花霜就是一个女人所有的化妆品,所以大街上的美女都是可以称得上是纯素颜。 还记得,那时候男女处对象,互相写信,通常都是半个多月都才收到,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从前车水马龙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还记得,那个时候,教室灰暗又破旧,大家都背着手挺直腰板听课,老师一问谁要回答问题,小手肯定举得高高的。 还记得,老师罚抄英语单词,一罚就是几十遍,偷懒的小孩儿们都这么干过,哈哈,聪明!机智! 还记得,当时还有算盘课,算盘打的噼里啪啦响,不知道的是有几十万的生意呢。有些男孩会用算盘当滑板,太调皮了! 还记得,那个时代的录音机和磁带也都是满满的回忆,评书三国演义、岳飞传不停地听,还有红及大江南北的香港歌曲。 还记得,跳房子,我们一人玩一次哈! 还记得,那个时候不讨厌周一,讨厌的是每个周二下午回家,不能准时看白娘子传奇! 还记得,那时候的新书一发,就小心翼翼的包上书皮。 还记得,那时候,人都比较勤快,割麦子、晒地瓜、捆玉米棒子......根本不觉得累。 还记得这些回不去的时光吗? 那些日子已然变成了我们心底最值得怀念的时光。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70年代人们喜欢手表、缝纫机、自行车,80年代人们喜欢冰箱、电视、洗衣机,90年代人们喜欢摩托车、电脑、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