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0混凝土强度标准如下:
1、在标准条件下,C50混凝土强度标准是抗压强度等于大于50兆帕。
2、上述所指的标准条件是用150*150*150mm试模成型的混凝土试件在温度20±2℃,相对湿度大于95%条件下养护28天后,抗压强度达到或超过50MPa。
拓展资料
(1)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骨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2)水泥、石灰、石膏等无机胶凝材料与水拌和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可塑性;进而通过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凝结硬化而产生强度。一般说来,饮用水都可满足混凝土拌和用水的要求。水中过量的酸、碱、盐和有机物都会对混凝土产生有害的影响。骨料不仅有填充作用,而且对混凝土的容重、强度和变形等性质有重要影响。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混凝土)
200*3.5*0.2=140方砼量水泥140*8=1120袋沙子140*0.4=56方石子140*0.8=112方c30配比明白了请采纳
不超过42.5水泥,设计C50的混凝土,水灰比小,水泥用量大,收缩水化热大。
应掺优良的Ⅰ级Ⅱ级粉煤灰。如果不掺高效减水剂,可能设计出C50,性价比上,脂肪族高效减水剂。 水泥P.O 42.5 480Kg , 粉煤灰 Ⅱ级灰 50Kg,河砂 600Kg,碎石 1030Kg。
混凝土硬化后的最重要的力学性能,是指混凝土抵抗压、拉、弯、剪等应力的能力。水灰比、水泥品种和用量、集料的品种和用量以及搅拌、成型、养护,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应力不变,应变持续增加的现象为徐变,应变不变,应力持续减少的现象为松弛。由于水泥水化、水泥石的碳化和失水等原因产生的体积变形。
扩展资料:
混凝土拌合物在一定的施工条件下,便于各种施工工序的操作,以保证获得均匀密实的混凝土的性能。和易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指标,包括流动性(稠度)、粘聚性和保水性三个主要方面。
混凝土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抵抗各种破坏因素作用,长期保持强度和外观完整性的能力。包括混凝土的抗冻性、抗渗性、抗蚀性及抗碳化能力等。
根据不同施工要求和条件,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或搅拌站集中搅拌。流动性较好的混凝土拌合物可用自落式搅拌机;流动性较小或干硬性混凝土宜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
搅拌前应按配合比要求配料,控制称量误差。投料顺序和搅拌时间对混凝土质量均有影响,应严加掌握,使各组分材料拌和均匀。
C50混凝土箱梁抗裂性能、抗渗性能、抗冻性、抗腐蚀性等耐久性要求较高,并且要求具有较好的工作性,因此,应严格按照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科学的设计各项参数,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原材料含水量及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夏季C50的话降低标号或做报废处理。冬季的话若混凝土在不加水的情况下能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还是可以用的,不过建议降低标号使用。但是时间超过4小时,应报废或作非承重低等级混凝土使用。1、混凝土在搅拌后正常都是需要在30分钟以内使用完毕的,且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当中调配比例一定要正确,如果说在调配过程当中出现了比例失调的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以及混凝土的正常使用。2、一般放置在5个小时左右的混凝土都是需要做出废弃处理的,以免日后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现在人们对于房子的质量也是有着很高的要求,假如说是混凝土出现了问题,那么日后也是可以一眼就看出来的。
解决 自密实混凝土中气泡的方法有如下几点: (1)增大混凝土的流动性,依靠混凝土的流动排出模 型内的原有空气,从而避免“憋气凹坑”。 (2)降低混凝土的含气量,从而减少混凝土自身含有 的空气。(3)距离顶面模板较近时(5cm),一次性浇筑施工, 不振捣。 (4)在顶面模板底部粘贴模板布。 消除自密实混凝土的气泡的探索解决过程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以下简称马桥)中塔叠合梁混 凝土设计强度C50,因其结构特殊,施工工艺在国内首创,为 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尤其是确保混凝土顶面与T1 切贴合,我们特别进行了混凝土模型试验,模型尺寸40cm*40cm*20cm 和2m*1m*20cm。试验分为探索、改进、原因 分析、解决方案、结论五个阶段。 1.1 探索 该阶段采用如下配合比如表1 所示: 探索阶段配合比说明:SBTJK reg;-SCC 是一种掺膨胀剂、萘系减水剂、保塑成分的粉剂 外加剂。 对该配合比进行模型试验,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硬化 混凝土顶面常有较大气泡,最大直径达5cm,经施工振捣后尤 其明显,不振捣同样无法解决此问题。 将该配合比经过多次调整,仍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其原因在于使用SCC 的混凝土在浇筑过后,其搅拌过程中、 混凝土内部自身的气泡极易在顶面冒出并汇聚。 1.2 改进 将由含有萘系减水剂的SCC 更换为聚羧酸高效减水 剂,经过试验,发现混凝土含气量很高,超过7%,容重明显 不足,影响强度,模型试验发现混凝土顶面存在极大量超微 小气泡。 1.3 原因分析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试验,我们认为混凝土顶面的气泡 来自于三个方面: 1.3.1 模型内空气排出不畅―憋气凹坑 模型因为底面、四周及顶面均封闭,只在顶面留有少 量排气孔,模型内部空间存在的空气很难排出,这会导致硬 化混凝土顶面形成明显的“憋气凹坑”。1.3.2 含气量―搅拌裹入空气上冒 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会裹入空气,即我们常说的“含 气量”的那部分空气,这些空气在混凝土浇筑过后,有从顶 面释放的需求。1.3.3 施工裹入空气上冒 混凝土在输送、布料过程中会裹入空气,这部分空气 在混凝土浇筑过后,有从顶面释放的需求。1.4 解决方案 要解决模型试验中混凝土顶面的凹坑、气孔问题,就 必须针对1.3.1~1.3.3 的三个问题逐个提出解决方案。1.3.1 的问题属于施工工艺问题,我们尝试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改 进以期能够解决工艺问题;1.3.2 的问题属于混凝土配合比问 题,完全将含气量做到0 对于马桥叠合梁是不现实的;1.3.3 的问题属于施工工艺问题,对目前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很难 完全解决。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配合比和调整施工 方案两个方面解决气泡问题。 1.4.1 调整配合比消除“憋气凹坑”、降低含气量 (1)消除“憋气凹坑”:消除“憋气凹坑”虽然有工 艺上的方法,但我们认为工艺上解决的难度可能较大,于是 寻求通过配合比改进来解决。思路就是:增大混凝土的流动 性、提高其快速填充性,利用混凝土自身的流动性推动模型 内原有空气前行,然后由模板顶面的排气孔排出。为做到这 一点,混凝土不仅应该具备极大的坍落度、坍落扩展度,还 应该能够快速流动,其反应的是合适的粘聚性这一技术指 标,试验中可以用“坍落度筒倒流时间T 倒流”来判断,T 流应在5S~8S较为合适。 (2)降低含气量:降低含气量的主要思路是:在现有 材料约束的情况下,添加消泡剂。 (3)配合比确定:除了(1)和(2)提到的措施,为 了保证良好的粘聚性、保塑性,添加保坍剂;为了保证强 度,降低水胶比;为了保证微膨胀,掺加膨胀剂。其配合比 如表2 所示: 解决阶段配合比1/2/3 号配合比的流动性相似、配合比的最终选定取决 于28 天强度、28 天微膨胀效果的比较。最终选定3#,3#配 合比混凝土性能如表3 所示: 表33#配合比混凝土性能1.4.2 调整施工方案消除“憋气凹坑”、避免混凝土 内部气泡上冒、消除顶面凹坑和气孔 (1)消除“憋气凹坑”、避免混凝土内部气泡上冒: 从施工工艺方面采取如下措施:延长搅拌时间到2 分30 秒;将混凝土浇筑分为两层:底层和上层。上层指距离上 模板底部小于5cm 的部分,除上层以外的部分皆为底层。底 层振捣、停留以充分排气。上层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浇筑时 应依靠混凝土自身的流动性来填满模板。除非混凝土无法流 动,否则不得振捣。 (2)消除顶面凹坑和气孔:采取了在顶部模板的下表 面粘接2mm 模板布的方法。此方法模型试验效果极为良好, 几乎完全消除了顶面凹坑和气孔,顶面光滑平顺。 1.5 结论 建议采用1/2/3#配合比中的强度较高、微膨胀效果较 好者,施工时同时采用3.4.2 中的调整方案。其优点是: (1)顶面光滑、匀顺、几乎无气孔,增强混凝土与顶 (2)混凝土内部因气泡上冒而造成的非正常泌水被模板布吸收,而在此后,这些被吸收的水份又能够为混凝土的 强度增长提供良好的潮湿养护环境。 三、结语 通过对消除自密实混凝土中气泡的探索解决过程,对 今后消除自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有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这个主要是看你的施工方式来决定的,一般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塌落度是140~160mm,直卸普通混凝土是100~120mm,自密实混凝土(如水下桩)的施工塌落度是200~2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