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2、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3、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4、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扩展资料:
在审美领域,后现代主义特征倾向于解决现代主义审美的某些问题。按John Hill(1998,P99)的归纳,现代主义审美的表达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它正走向思源枯竭的失败;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宣扬高雅艺术并缺乏与少数精英以外的公众进行沟通,现代主义审美表达正逐渐失去大众市场的关注与支持。
面对这些问题,电影的审美表达在后现代那里显现出三个变化性特征:
其一,对大众欣赏口味与俗文化表现出热衷的态度并淡化高端品位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以揭露高雅艺术的伪善;
其二,在热衷的基础上显露出折衷主义的痕迹,不拒绝(甚至鼓励)不同风格的类型、艺术手法之间的混合以形成文体的杂揉或强调并置、拼贴和挪用的策略;
其三,应对现代主义的文化枯竭,电影的后现代表达倾向于淡化对文艺原创性的强调,转而为戏仿、拼贴创造机会以寻求原始文本的新意。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这样,男性传统的解释就被女权主义者和被边缘化了的解释者解构了。批评权利和信仰的系统。认为政治党派联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信仰的好坏基于对其的个人体验。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为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力量。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不足以完全否定现代文明的生活。思想家和各种艺术家就以各自的方式,解开我们对现代文明生活的迷思。 为当下人类这种情结提供最深刻解说,且为解开迷思提供方法论基础和实则演练的,是法国的解构主义。必需注意的是解构主义并不是毁灭主义。因为解构主义对于任何形式透过语言传达的思想都进行解构,令我们知道思想的不稳定性,知识的无常,对任何思想进行系统化、集体性的统一解说都是谬误的。不过,这说法并不是极端的反智论,或者虚无主义,因为德里达反对的并不是思想或者知识本身,而是对思想成为体系,或者集结成为政治力量(例如各种意识型态)的反动,德里达为所有我们认为是经典的核心理念,进行原教旨式的辩式,用类似中国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分析方法,令其意义向外扩散。论者认为解构主义是以诠释学(Hermeneutics)的一种变现,而且是极端原教旨主义的一种操作。由于语言成为哲学论说的必然方式,解构语言(包括内容及形式的交差指涉)进行极端细微的closereading,就能够策略上解读文字所包裹着的理念。其实后现代主义所使用的解读文字方法,并不是德里达所独创的。于七十年代当解构主义传到美国之后,在耶鲁大学的几位学者之中,就有HaroldBloom有关犹太神秘解经学Kabala的研究,成为一种独特的解读语言方式。这些也是后现代理论中最为神秘的部份。解构主义的思想根源有现象学、海德格尔和东方哲学。其中海德格尔晚期哲学亦深具东方(庄子)色彩。对东方哲学有理解的,应不难在解构主义中找到东方哲学的脉络。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 dolcn.com一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二 dolcn.com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禁欲为上的时代;将文艺复兴称为人文主义复苏,人性解冻,享乐主义盛行的时期,那么,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时期则可被视为天性的回归,反思、反省,自然优势,人与世界共存,多元、多中心时代。建筑开其设计思潮之滥觞。“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了称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宣言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并设计了‘栗子山住宅’,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开始形成。”③而此后,美国的波特兰大厦则可被立为后现代主义的里程碑。 为什么后现代主义会由建筑开始呢?就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认为这是人对自身人性脆弱的再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生存与文明的再探讨。六七十年代是西方工业发展黄金时期,而人类对新事物总有莫名的恐惧。同样道理,面对迅猛发展的世界,人们像被抛进未知世界的皮球,毫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滚。这时,人总要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世界,寻求生存与文明的庇护所。建筑可被视为人类自身心灵空间的延伸,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安全特质。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肉体,还同时作用于人的灵魂。因此,一方面,它要反映实用的功能这是相对肉体而言(虽然就灵魂而言,建筑也需要反映实用功能,但总的说来肉体对这方面的需要相对多些。);另一方面,它要发挥自己对灵魂的特殊作用,也是最重要的作用:不但应抚慰处在郁闷和焦躁不安时代中干涸已久的人类心灵,而且必须打破阻隔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那道自文艺复兴以来风靡一时,甚至后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人为律令(这是一种有关人与自然间的哲学观点,“强调人者,尤重理性、主观以及人的天赋观念”④,特别体现在康德的人本主义思想中。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写到:“头上有灿烂的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虽然这种思想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道德律”最终导致人们在内心筑起一道自以为比自然律更伟大的人为律令。)。后现代主义讲求的隐喻、文脉和装饰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围绕着这层作用进行的。 我们以波特兰大厦为例来说明一下这种有意识或潜意识中所包含的意图。格雷夫斯所设计的这幢建筑一直被称作“隐喻的建筑”,它蕴涵着比拟和隐喻的文化连续性。波特兰大厦是一座15层高的楼房,其外观较为敦厚,既非现代的又不是复古主义的。立面用台座、墙身、顶部三段式建筑,大的壁柱和拱心石使人联想到古希腊古罗马柱式,墙体的带饰和色彩具有市俗情趣,整个形象既质朴严肃又多变有趣。之所以这栋后现代里程碑以这样的外观示人,在我看来就是为体现一种稳定的情绪和肯定社会发展的观念。首先,波特兰大厦的整体外观使人联想到古典柱式,而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本身就是与人体崇拜有关。多利亚式是对刚强男性人体的模拟,伊奥尼亚是对柔和女人体的模仿,科林斯式则只是从伊奥尼亚式演变过来而已。这种对人体的模仿最能令人感到亲切并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形式上起到了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格式塔心理学派称其为“异质同构”。波特兰大厦的隐约意义则从这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或多或少的亲切感以及平缓、稳定的情绪。其次,波特兰大厦所具有的市俗情调肯定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少,它同意推动人类社会文化进步最基本的元素是平民大众,而并非就只是几个玩味所谓高雅和先进的,躲进象牙塔成一统孤芳自赏的卫道士。最后,在深层意义上说,波特兰大厦可能寓对自然的向往于关注人自身之中。因为对心灵的抚慰以及对社会的肯定都是在寻求一种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途径。诚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毕竟既是社会的动物,又是自然的物种。关注人及社会就必须关注与人密切相关的自然。 虽然人不可能赤条条地在原始环境中再生存下去,但他还是离不开自然的。建筑的含义在于担当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沟通的信使,而并不是盛有一堆堆生物体地冰冷容器。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已经被后现代主义者所察觉,其被取代的命运是必然趋势。 dolcn.com70年代后,当后现代主义从建筑观念中移植到其他文化艺术领域时,同样也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时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创造‘整体情景’等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偶发派’和‘表演派’的出现”⑤。 三 但问题是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虽然它具有道格拉斯•戴维斯称作“快餐”系列的特点(一种晚期资本主义的现象。由于它的明白易懂、它的非正规性,它自我服务的谦逊态度和自我贬低的平凡性,无疑使它更象一种规模盛大的快餐,而不是现代艺术的那种正式筵席。)⑥,然而它那种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使艺术“生活化”和片面地强调观念的作用有时也让其陷入形式主义和低级趣味的泥潭。甚至,当后现代主义来到中国设计界时,有人从所谓传统的遗产中寻觅片言只字,拼凑出一幅又一幅玩味着所谓民族风格的艺术设计,但他们充其量只能被冠以“中国裁缝”的名衔。 在后现代主义出现的这么多年间,它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共同发展。它呈现给世人的是一派新气象,从一开始后现代主义就想突破审美规范,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多元承认多中心并关注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艺术形式,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形态范畴转向了方法论,表达多种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矛盾的集合体,多种价值互相纠葛,后现代艺术家甚至常常自我否定,或相互否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它出现时间不长却展现出了蓬勃生机。但是“要预言它是否将开辟艺术史上一个新纪元,或仅仅是为现代主义提供一个堕落的最终结局,现在还为时过早”⑦。
1、注重前史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后现代特性建议继承传统文明,在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特性在寻求现代化潮流的一同,将传统的典雅和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融合时尚与典雅的群众计划。
2、多元化的共同
后现代特性以凌乱性替代了现代特性简练单一的特性,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手法,营造出空间凌乱、多远的空气,替代了现代特性共同明晰的特性,在艺术特性上更多的多元化。
3、注重人性化和自由化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和功用主义的反叛,在后现代特性的计划中侧重以人为本的计划原则,侧重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人性化和自由化。
4、注重特性和文明内涵
后现代特性作为一种计划潮流,将现代主义苍白的千人一面用浪漫主义、个人主义替代,在推重天然、典雅的日子情味中,更加侧重人性化的主导地位,出色计划的文明内涵。
扩展资料
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建筑上的发展:
后现代建筑在造型方面打破了常规,在设计中求新意、求不同、求变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张:建筑设计应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力图沟通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形成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的设计风格,追求装饰的含义,文脉和象征性。在当今,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流趋势。
人民网-后现代哲学与大众传播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艺术发展的重要形式,并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许多领域.它强烈反对现代主义的各种观点,并且坚持形式发展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杂糅了各种风格,颇有“杂家“的意味.尤其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中,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建筑透过建筑的各种元素,我们可以感触到建筑师反映出来的建筑语义,以及他们的设计理风格 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 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