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one of the three architectural styles in the medieval West, Gothic architecture represen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the sacred mysteries, noble dignity, gorgeous sensory effects caused by the heaven of the world’s attractiveness. As an art style, Gothic style making the medieval western art forms-sculpture, paintings, furniture and various arts and crafts , and even calligraphy has its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ts value has long exceeded the building itself , has become a symbol of the spirit of the middle ages , the aesthetic impact of the middle ages , but also affect our understanding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nowadays.哥特式建筑作为西方三大建筑风格之一,代表着中世纪的时代特征,神圣的奥秘,崇高的威严,华丽的感官效果所造成的天国世界的吸引力。哥特式风格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使得中世纪西方的各种艺术形式——雕刻、绘画、家具及各种工艺美术,甚至是书法都具有了自身鲜明的特点。它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本身,成为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
首先是结构上的特色:肋架券/骨架券 rib vault
这个名字看上去还听绕口的,之所以叫肋架,就是从英语直译过来的。主要应用于哥特式教堂,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可以参看下图英文标注rib vault)。
法国沙特尔主教座堂
尖肋拱顶Pointed Arch尖肋拱顶通常在哥特式建筑屋顶上的应用。为了支撑屋顶成片的向下的压力,尖肋会在多个角度及位置上平均分布。而且尖肋拱顶还能制造“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飞扶壁是扶壁的一种,建于墙体外部,起到了如上图所示效果分担一部分墙体的压力。扶壁早在罗马式建筑中就有大量使用了,但哥特式建筑中的扶壁,不同于罗马式将其隐藏在屋顶下,而是直接暴露在外,与建筑外观成为一体。
其次是外观上的特色:花窗玻璃/花饰镂空窗格Tracery
巴黎圣母院
这里的特点说的是两件事,一个是窗格设计,一个是彩色玻璃装饰。13世纪,哥特式建筑鼎盛时期的玫瑰窗框架纤细、排列紧密呈放射状。巴黎圣母院教堂也是玫瑰花窗这一造型的最大规模与最高艺术水平的代表。玫瑰花窗the rose window的窗格设计也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并且哥特式建筑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哥特式建筑的玻璃窗甚至起到了墙体承重的作用。
十字平面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平面图
所谓十字平面就是建筑的俯视形态是基于十字形状的基础上建造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大十字架,横卧在地面上面朝天空,在十字架的焦点处竖起一根高耸入云的尖塔,在大十字架的底部,两座钟塔式建筑作为大门。大门也就可以理解为教堂正面,从顶面看,是不是哥特式的建筑思想一目了然了呢。
束柱beam-column
哥特式建筑的柱子不是简单的圆形,而是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出空间的高耸峻峭。
哥特,英文GOTH,是GOTHIC的简称,但跟建筑无关,而是一种文化、一种跟潮流、生活模式有关的文化。以追查行刑道具及考问方式、窥探杀人狂魔内心世界、对尸体和犯罪感到兴趣——经常被带进人性阴暗的一面,就被称为“GOTH”。哥特式寂寞就是指感觉生活无味,对死亡和疯狂有倾向的人!
拜占庭式建筑Byzantine Architecture哥特式建筑 Gothic Architecture巴洛克式建筑 Baroque Architecture洛可可式建筑 Rococo Architecture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起源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典建筑 1、法国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2、英国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梁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3、德国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4、意大利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其他风格及流派 巴洛克建筑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哥特式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 古罗马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 罗曼建筑 洛克克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有机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 拜占庭式建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人不才,只知道3种常见风格,而且都是欧洲的建筑风格:1、gothic:哥特式2、baroque:巴洛克式3、rococo:洛可可式,也称为late baroque(晚期巴洛克风格)每一个具体是指什么方面,那您就百度一下吧,敲键盘太累。如果指“建筑样式”的话那就多了,如圆形顶dome、拱形顶arcade,详细内容可想建筑专业的朋友借阅他们的《专业英语》书看看。
哥特式建筑和罗马式建筑的区别罗马建筑(英文:Romanesque architecture),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著名的罗马式建筑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而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则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有一部分影响到了世俗建筑。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这两种建筑的不仅起源和流行的时间不同,其各自的特点风格上的也有很大的差异。 罗马式建筑的典型特点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但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可以形成鲜明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然而随着罗马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才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从某种程度来说,我认为哥特式建筑是罗马式建筑的产物。罗马式建筑的主要辨别特点:首先,在技术处理方面,罗马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都以拱顶为主,以石头的曲线结构来覆盖空间。其次,罗马式建筑的美学观点,就是建筑物巨大,强调明暗对照法,可内部装饰则较简单粗陋。此外,艺术形式也有着主次关系:建筑居于主导地位,而其他的艺术活动,如绘画、雕塑、镶嵌艺术等,则居于附属地位。尤其是后两点已经成为识别罗马式建筑的最明显特征。不得不提的是建筑的屋顶,由于罗马式建筑的半圆形拱券结构深受基督教宇宙观影响,建筑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有的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花窗玻璃等。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来营造出一种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主体结构主要由石制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此外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相依相衬。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建筑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内部装饰也均采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建筑的特点风格方面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1)屋顶的形状:罗马式多为圆形屋顶或圆滑不突兀的屋顶,而哥特式多为高耸的尖塔屋顶;(2)门窗:罗马式多为圆形拱门、小窗,而哥特式多为尖形拱门、大窗;(3)内部装饰:罗马式简单粗陋,而哥特式注重与整体建筑结合。除此之外,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带给人们的艺术效果也有很大不同。罗马式建筑内部空间提供的是宇宙象征,而在外部表现初饱满的力度和敦实的框架,给人以均衡、平稳等印象。这种印象提供给人一种精神的归属感。而哥特式的急剧上升的尖拱,那向上升腾的感觉能使人有种对至高无上的超验存在的精神向往。彩色玻璃透进的光线,造成的神秘和崇高,也可以给人一种心灵的冲动。以上就是对哥特式建筑和罗马式建筑的区别的认识。异:这两种建筑形式中,异处显然更多。罗马式建筑方顶而低矮,光线也少,比如哈德良皇帝时期的万神庙,只有屋顶的一个窗户。而哥特式建筑倡导“离上帝更近”,高度上是一个飞跃。而对于大面积的彩色玻璃来说,这是一个难点,因为高墙不能靠大块玻璃支撑。于是飞扶壁出现了。扶壁在罗马建筑中也有所应用(可见建筑是相同的),但它紧贴墙壁,且给人感觉沉重,而飞扶壁直接将屋顶的重力转移到了地面,也营造了轻盈的感觉。哥特式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飞扶壁(Flying Buttress)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门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马式建筑:主要的特征在于他的半圆形和从古罗马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筒型拱顶。筒拱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一般都交叉应用于壁柱和封闭拱廊上,既坚固又有艺术性。还有圆形的塔楼,使得塔楼不易被破坏。其他的建筑特点有利用狭小的窗户、半圆形的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来做装饰。整栋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顶而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和的美学效果,狭小的窗口与内部广大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城堡内部光线暗淡,进深极深,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哥特式建筑:罗马式正相反,罗马式建筑是世俗建筑影响宗教建筑,而哥特式却是宗教建筑影响世俗建筑。这与中世纪的生活困苦不堪,人们把希望寄托给缥缈的宗教有关。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巴黎圣母院就是靠贫弱的老年妇女辛苦挣得的分文毫厘积攒起来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出现在法国,由圣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长絮热尔将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让教堂建筑能够体现光、数、高这三个理想。圣丹尼教堂一经建成,引起轰动,马上这种建筑风格就在欧洲大地上流传。这个教堂修建后25年,每一个曾派人出席过典礼的教区,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国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城堡的影响在时间上要比对教堂的影响晚上大约一个世纪,完全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最早的哥特式是从罗马风自然地演变过来的。以教堂为例,在布局上哥特式一直跟从罗马风:结合了厅堂式的十字式、两个高钟塔都没有什么变化。哥特式的区别在于4点窗花, 助, 尖拱,飞扶壁。 还有一点变化就是有了环状式。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把尖塔便成了平塔。
英国哥特式建筑,主要是在1170至1240年间,有人称之为早期英国风格。伍德福特指出,英国哥特式建筑的特征是简单的没有窗花格的锐尖形窗口,类似于法国的哥特式建筑的窗子和入口。但是,也有不同于法国哥特式的风格。如强调水平因素正是一切英国中世纪教堂都具有的设计特征。另外就是运用复合的装饰线脚为拱券和垂直支柱式作装饰,以及用黑色的珀贝克(Purbeck)大理石装饰的柱身来与浅淡的石灰石相对照。结果这种设计要比法国流行的更为强调线条与装饰效果。英国哥特式建筑较早的有坎特伯雷主教堂,而以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等最为著名。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SalisburyCathedral)建于1220~1265年。这个教堂据说是因为一支箭或者一个梦而建在这个远离村落的平原上。从外面看,这个教堂是一个长而矮的,中央有座高约123米的塔楼的建筑。而内部中厅低矮而深,两侧各有一侧厅,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内部分割成横条状,南面有一个回廊及八角形的教士会堂。路易斯·格罗德茨基说,“艺术史家对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有着特殊的兴趣:它位于中轴线上的矩形礼拜堂(建于1220~1225年间),带有与中厅同样高度的侧厅,这一侧厅又与矩形的回廊相结合。对透明、精致的追求,导致了空间的融合和各部分间的统一,这种融合与统一由于极度细长的大理石柱而得到加强。”这个教堂对于后来的教堂有着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