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口袋。
中山装的样式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基本成型,其基本形制是:立翻领、四个有笔架形袋盖的贴袋、袋盖上有纽扣, 前门襟有七粒纽扣、袖口有三粒扣、背部有腰带和开衩。
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山装虽然在款式上有个别的变动,但总体变动不大,主要的改动就是把七粒扣改为五粒扣:后背取消腰带、开衩;上口袋有褶裥式的贴袋改为平贴袋。
中山装的政治含义:
其一,衣服前脸四个兜各代表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检察权,这就是五权分立。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民国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山装
中山装有几个口袋,几个钮? 中山装一共是8个口袋,16颗扣子.8个口袋分别是:上衣外面4个口袋,里面1个口袋,裤子2个斜插兜,加1个屁股兜.16颗扣子分别是:上衣前门襟5颗扣子,四个口袋共4颗扣子,左右袖口各3颗共6颗扣子,裤子屁股兜一个扣子。中山装有几个扣子和口袋,分别有什么意义?左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爱.右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民族、民权、民生.胸前和腰间的四个口袋代表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衣服里面的口袋代表的是弹劾权。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中山装 以孙中山命名的中国男用套装。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 、简便 、大方 ,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上衣为立领 、前门襟 、9粒明扣 ,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1922年中山装改为立翻领、7 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后又改成现在的款式 :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 ,各有袋盖及 1 粒明扣 ,上为平贴袋 ,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 ;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厘米的插笔口 。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