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把交椅是从古代的座次顺序来的。据资料考证,头把交椅起源于古代的马扎,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扎。行军打仗、打猎时供地位高者使用。对于交椅,我们的祖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时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
头把交椅也叫第一把交椅,是权力或者地位最高的象征。中国从古就有根据身份地位排座次的传统,典型代表就是水浒传中的梁山108将在堂中开会时,就有排座次。到了南宋,人们便将交床改称为交椅。据说,南宋宰相秦桧坐交床时头总是向后仰,以至巾帻堕下,京尹吴渊为了拍秦桧的马屁,特地在交床后部装上托背,人称“太师椅”。
在明代古典家具中有交椅、圈椅、官帽椅三分天下之说。圈椅简洁,官帽椅典雅,而交椅则古朴拙趣,造型脱俗。交椅文化主要体现在:在我国就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暗指某人最重要的角色。因为交椅是帝王贵族们的用具,是特殊身份的象征,多设在中堂显著地位,有凌驾四座之势。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贵象征。正因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或者“头把交椅”就成了首领的代名词。
圈椅,一种椅子。这种椅子,椅子的圈背还有椅子的扶手都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圈背最高,然后慢慢的低下来,形成流畅的圆弧线。看上去,圈椅的造型十分优美,是我国的非常独具特色的椅子之一。坐在椅子上的时候,因为椅子的造型,会让人明显感到整只手臂都可以倚靠在扶手上面,十分的舒适。圈椅最早的起源时间是唐朝,依据是唐朝的一个画家所画的一幅画里面就出现了圈椅这种椅子。
圈椅造型。圈椅从正面看的时候,可以明显地看到圈椅分成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部分是圆的,下面的部分是方的。这与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既乾坤之说相适应,乾也就是天,是圆的;坤也就是地,是方的。再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圈椅不仅只是上圆下方,而且还是外圆内方。这一点则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一种美德相适应,既做事情时要圆滑但是也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所在。
根据古人所画的画中可以看到,他们用于会客的客厅中拜访的桌椅没有固定的位置。所以他们在会客的时候,就会在当场时根据锁会见的客人的地位高低再设置座位。主人一般都是坐在圈椅上面并在后边设置一块屏风,然后客人又分为四个等次。最高层次的客人就可以跟主人一样坐在圈椅上面,第二层次的客人就坐交椅,这种椅子没有把手,第三层次的客人就坐最为普通的靠背椅,第四层次的客人连靠背椅都没有了,只剩下板凳。
太师椅是唯一一种用官名命名的椅子。这种椅子最早出现的时间宋代的时候,最初出现的时候太师椅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一种椅子。直到明代的时候,才把安装了椅圈的圈椅叫为太师椅。
太师椅”名称的由来太师椅就是交椅,是一种旧式的比较宽大的椅子,既有靠背,又有扶手。关于太师椅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古代这种椅子专供官居相位即太师的坐用,故名“太师椅”。据岳珂《木呈史》记载,南宋奸相秦桧,一日宴请宾客,席间有个参军走到秦桧面前,吹捧这位相爷的“功德”,秦桧十分高兴,即命一伶人送交椅赐坐。参军受宠若惊,在拱揖就坐时,因举止失措,忽坠其幞头,露出了巾环。伶人即问参军这是什么巾环,参军回答是:“二圣环”。伶人一听,便一语双关地对参军说:“你只顾自己坐太师椅,却把二圣环丢在脑后,讲得过去吗?”伶人此言,表面上是批评参军的失礼行为,实际上是暗讽秦桧只顾自己做太师,却把宋徽宗、宋钦宗的回归忘得一干二净。伶人所说的“二圣”即徽宗、钦宗,这时已被金人俘虏扣押;“环”偕音“还”,指回到宋朝朝廷。后人除叹服伶人的说话技巧外,从此就把交椅称为“太师椅”。二是由“文太史椅”演化而来。“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征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后此椅归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末曾入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因“太史”与“太师”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师,所以就把这种椅子叫作“太师椅”了
起源于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官衔命名的椅子。宋朝时期的京官为了送给太师椅子坐,就特意在交椅背上加了一个荷叶托着,因此叫做“太师椅”,顾名思义,就是官居太师的人才有资格坐,清中期之后开始普及。
太师椅和圈椅的区别?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在明代时,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的特征都是为了显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太师椅的椅形所指,虽然一直在变化,但是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很崇高,当大官,坐太师椅,这会是在每个人脑海中浮现的景象,但这太师椅的椅形,或是交椅,或是圈椅,或是清式扶手椅,那可就不一定了。
圈椅起源于宋代的汉族传统家具,圈椅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而另一种中国传统的椅具:交椅,便是有圈椅与胡床的变化融合而来。
延伸阅读:明式家具中圈椅和太师椅这两者是等同的,还是说太师椅只是圈椅中的一个类别?
关键词: 太师椅 圈椅 区别
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太师椅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太师椅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清中期后,广东家具生产蓬勃发展,原为官家之椅的太师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椅背与扶手常被雕刻得精彩异常,成为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精美坐椅,风靡一时,后来又发展到用榉木等木材制造,成为一种家常坐具。在处于重要位置的客厅里,一对太师椅或与八仙桌配套,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足可以说明主人的品位和情趣。 圈椅是明式家具中最具品位的坐具,其实在五代就已出现圈椅,那是在五代画家周文矩的《宫中图》见到的。但那时的样式与后来的明式是有区别的,它的坐面是圆的,宋代才开始出现天圆地方式的圈椅,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会昌九老图》中的圈椅,前后腿、下枨都用比较简练的圆料,与圈椅罗圈的用料一致,与明式圈椅也比较相近,非常素逸古雅。但是圈椅在元代见者不多,直到明代始又兴起。圈椅亦称罗圈椅,就是言其后背搭脑与扶手是由一条圆润流畅的曲线组成,它的椅背搭脑与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曲线顺势滑向前方形成扶手与鹅脖相接而下,成为一个整体。人在就坐时,两手、两肘、两臂都能得到支撑扶持,人可放松,非常舒适,颇受明人喜爱,所以逐渐发展成专在室内使用的坐椅。坐面多软席面,上部仍然保留交椅的形式。椅圈多用弧形圆材榫接而成,搭脑处稍粗,自搭脑向两端收细,至扶手转弯处为最细。为与椅圈形成和谐的效果,圈椅的四根腿足和面上立柱也采用光素圆材。椅背为“S”形,有的光素,有的在背板正中点缀浅浮雕的纹饰,下面牙板亦如此。圈椅的椅背是根据人体脊背的自然曲线设计而成,椅背倾角大约105度左右。四腿足微向外撇,下舒上敛,收分明显,极为稳健。前后及两侧间装管脚枨。皇宫椅:故宫收藏紫檀有束腰带托泥圈椅就是清代圈椅的代表之作。此椅靠背板为三截攒框,上截的开光镂空雕变体的卷草花纹;中截镶瘿木,不作雕饰;下截雕云纹朝下亮脚,外轮廓似倒挂的蝙蝠。靠背板上下和椅圈及椅盘相交的地方装了四块较大的镂空角牙,加强了对靠背板的装饰效果。扶手出头外弯的圆弧之内和四足马蹄内面以上,将原本要剔掉的木材,透雕卷草纹,特别是扶手出头处是难度极高的三面透雕加浮雕,要整挖过桥并将中心掏空。四足下有托泥,托泥下小足雕卷云纹。此椅用材选料精细,雕刻装饰华美,虽一改明代素圈椅的质朴大方,但依然不失圈椅以舒适为主的造型主旨,骨子里透出一种高雅和一种闲情逸致。因而也深受广大红木家具爱好者喜欢,由于是为宫廷特制的坐具,有人就美称之“皇宫椅”,众多红木家具厂商也以精制此椅来彰现自己精湛工艺和雕刻水平。在用材上,明代圈椅以黄花梨为多,紫檀则少,清代多以紫檀、榉木制作。圈椅在厅堂和书房陈设使用时大多成对置放,古人书房中往往在画桌边对置圈椅,其味雅逸令人神往。